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我国在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中是否表现出"环境相对比较优势"?本文通过考察进出口产品结构变化和我国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变化趋势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没有向污染密集型产品转变,外商投资的行业结构也没有偏向污染密集型产业.虽然我国目前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和环境成本较大,但这主耍是国内资源使用效率低下和国内消费升级、产业结构转变造成的.实际上,参与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使我国的经济结构向更清洁的方向转变,有利于减轻我国经济增长中的环境压力.因此,本文认为虽然目前我国的环境规制水平较一些发达国家低,但这并不等同于我国经济具有或表现出了"环境相对比较优势",所谓的"环境相对比较优势"在实际上是不存在的.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化问题已被公认为是全球范围内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大威胁,碳泄漏问题是目前气候变化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欧盟等以存在碳泄漏为由欲对非减排国家征收碳关税.在此背景下,本文对碳泄漏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理论分析认为,碳泄漏有三个主要渠道:化石能源的国际贸易、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和能源密集型产业的国际转移,其中,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一直是争论的核心.在此基础上,本文从碳密集型产品的国际贸易角度对中国与欧盟之间碳泄漏问题进行了实证研究.本文选取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肥、玻璃和玻璃制品、纸张和纸制品六个碳密集型产业为研究对象,以中国与欧盟碳密集型产品的进出口比率作为指标,考察欧盟实施温室气体减排措施(1992年)以来该指标的变化趋势,以确定中国与欧盟之间是否发生了碳泄漏以及程度如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与欧盟之间可能并未发生碳泄漏,或者即使发生了碳泄漏,其程度也很微弱,不足以成为欧盟征收碳关税的理由.  相似文献   

3.
针对我国东、中、西部资源条件不同和乡镇企业发展不均的实际情况,我国政府确定了未来五年内乡镇企业的区域发展目标。对于乡镇企业发展迅速的东部地区,将以提高为重点,发展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并注重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质量和附加值。对于承东启西的中部地区乡镇企业,将有选择地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加工型产业,并积极采用新技术,提高质量和效益。资源相对薄弱的西部地区,乡镇企业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契机,选择具有地方特色的发展方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投资环境,提高招商引资能力和…  相似文献   

4.
长江流域空间经济系统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空间经济系统的角度来看,长江流域经济发展有三个具有内在联系的基本特征。道德是流域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性。这一特征集中体现在流域内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同空间差异。其次是流域经济发展与自然条件和资源的空间耦合性。区域自然系统对区域经济发展有明显的作用和影响,突出地表现了上游经济发展属资源密集型、中游经济发展属劳动力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并存、下游为资金技术型。第三是流域经济  相似文献   

5.
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工业污染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从定性描述和定量描述的角度,就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对我国工业污染的影响进行分析。通过研究发现,从总体上看。外商投资和国际贸易对我国环境污染的影响不大,且有逐渐减缓的趋势。但就具体产业而言,外商投资确有转移污染的倾向,而且环境影响具有长期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对外资和外贸必须进行严格的环境管理,以确保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碳排放逐渐从环境问题演变成政治经济问题,碳关税是发达国家推崇的新型贸易壁垒,以此来增强本国产业竞争力,这对于碳排放量较大的发展中国家无疑会产生较大的不利影响。为了提前做好准备应对发达国家碳关税,以我国出口结构中高碳产品最密集的制造业为对象,研究碳关税措施和出口贸易行业结构之间的关系,在气候变化问题和国际贸易两大体系之间建立关联。本文首先构建碳关税的局部均衡模型,从几何分析和数理分析两个维度出发,探讨美国征收碳关税对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和社会福利产生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GTAP模型,模拟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四种情境下征收碳关税的情况,分析实施碳关税对我国制造业各行业出口结构的影响,以及对我国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美国征收碳关税会导致我国制造业产品出口市场价格下降,出口量减小;我国开征国内碳税会导致制造业产品出口市场价格上升,出口量减小,但出口减小幅度低于美国对我国制造业征收碳关税时的出口减小幅度;美、欧等发达国家征收碳关税将导致我国化工橡胶制品行业、石油煤炭加工工业以及造纸业等能源密集型行业的出口减少,其中受到冲击最严重的行业为造纸业,出口降幅在1.79%-6.05%之间,而其他非能源密集型的制造行业出口增加;我国制造业出口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优化;我国整体福利水平下降,下降水平在21.34亿-83.47亿美元之间。最后,从国际协调、出口结构调整、绿色制造发展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为我国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7.
通过可持续认证推动农林牧渔领域自然资源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里约环境发展大会后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和各界的共识,但经历了二十年的发展,自然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仍然存在,特别是农林牧渔等领域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仍待进一步发展。我国作为国际农林牧渔产品的重要消费国和贸易国,在积极推动国内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同时,也可以通过国际贸易在全球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发挥积极作用。可持续认证作为应对资源保护与经济发展这一矛盾的较为有效的市场手段,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已经涵盖了农林牧渔领域的多个产品,在国际上的发展势头强劲,对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发挥了对政府政策的补充作用。但可持续性认证在我国国内的企业和消费者中还没有得到广泛认识,其通过市场机制引导企业实践可持续经营、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在国内还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可持续认证的分析,为在我国农林牧渔领域更好地发挥其市场推动力提出政策建议。本研究首先综述了可持续认证在国际上的发展历程、产生的影响,详细论述了森林、棕榈油、野生海产品等可持续认证已经在全球贸易中占有一席之地,并在欧美等较发达国家和地区获得了消费者的支持;其次,本研究对可持续认证在农林牧渔领域的进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剖析,肯定了可持续认证在调动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推动农林牧渔领域资源保护方面的正面作用,也指出认证对资源保护的预期效果没有完全达到、同一产业内认证体系可靠性参差不齐,着重强调了可持续认证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面临的困难,使其对自然资源保护的应有效果受到影响。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分析了我国农林牧渔领域在资源利用方面面临的国际和国内压力,尤其是我国在国际贸易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和进口大宗产品产地的生态脆弱性使中国在全球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论证了可持续认证在我国的推广有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国际形象、促进贸易杠杆发挥资源保护的撬动作用、保障企业在海外开发中的长期效益,同时也有利于我国国内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明确得出在我国农林牧渔领域推动可持续认证的必要性。本研究建议我国政府部门应关注农林牧渔领域可持续认证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收集相关的信息和案例可用于相关的国际谈判和对企业的指导。同时政府应鼓励国内外认证体系在中国开展认证工作,并为同一产业中的不同体系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另外,政府应积极支持国内农林牧渔产业的企业、专家、协会等参与到国际认证体系的建立过程中,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操作范例或规范国际化。政府自身的消费行为对全社会有明确的引导作用,所以在政府采购中应优选可持续认证产品,引导企业加入可持续经营的实践。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强调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背景下,产业有序转移必须以有利于或者加强环境保护为基本目标。环境规制差异造成了不同经济地域之间污染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调整,强化了高污染产业进行生产区位选择的动机,以规避来自政府的环境监管。环境治理成本的不同是高污染企业区际转移的重要驱动因素,企业环境寻求策略推动了污染密集型生产由环境规制强度高的地区向环境规制松弛地区的转移。企业污染密集型生产的区际转移受到环境要素产品生产比较优势的明显影响,这些环境要素产品与区际环境规制差异、企业市场内部化战略以及污染密集型产品的生命周期密切关联。借鉴一般均衡分析框架,可以明晰企业环境寻求策略下污染密集型生产转移的内在机制。一方面,环境成本差异决定了非环境友好产品生产转移的意愿,高强度的环境规制使得企业生产的边际环境治理成本和平均环境治理成本提高,污染密集型生产外迁的动力加强,生产效率高的企业对环境规制强度更加敏感。污染密集型生产承接地提高环境规制强度能形成对环境负面影响的有力对冲,遏制环境恶化趋势。另一方面,合理的区际环境政策差异能在产业有序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合理设定区际环境规制级差与碳信征信系统建设,加强分类监管与行业节能减排,建立拟承接生产项目的效率筛选机制,提高区域市场开放程度、降低产业优惠政策所形成隐性市场保护等环境监管手段是保证欠发达地区通过产业承接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移对中国中部地区的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实施中部崛起发展战略后,中部地区相继出台了自己的发展战略,积极承接东部沿海省份的产业转移。东部沿海省份的产业结构升级需求和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不可避免地带来了产业的梯度转移,在产业的区际转移过程中,究竟有没有伴随着污染的转移?因此,在对于外商直接投资、国际贸易引起的国家之间污染转移的污染避难所问题进行研究的同时,对于我国国内地区之间的产业转移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基于Becker和Henderson对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分类方法,采用以区位商的构建机理为基础的产业竞争力系数,以及重污染行业产值的全国占比等指标,利用我国中部地区山西、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六个省份2000-2010年的面板数据,分析了中部地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入情况,并进一步实证检验了这种产业转移对中部地区污染转移的影响。研究发现,在2004年后,也就是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后,各种污染密集型产业向中部转移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有色金属矿采选业,非金属矿采选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食品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等污染密集型行业向中部地区的转入,造成了废水、二氧化硫和烟尘等污染物的排放向中部地区的转入。文章最后对中部地区在实施招商引资政策、积极承接东部沿海省份等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和环境保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提高能源效率是我国当前实现"保增长"和"绿色发展"的必然选择。与此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国际贸易正在向着更宽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日益推进。因此,深入探索国际贸易如何影响能源效率这一课题,对我国当前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在Tone(2003)的基础上引入规模收益可变的假设,通过MATLAB软件测算了我国33个工业行业2003—2014年期间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利用STATA软件对国际贸易与能源效率关系的面板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Hausman检验发现,固定效应模型优于随机效应模型,且优于工具变量模型;(2)行业国际贸易总量、出口总量和进口总量与能源效率之间均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3)中间产品进口总量和中间产品出口总量与能源效率之间均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前者呈正相关关系,后者呈负相关关系,而其他非中间产品进口量和出口量与能源效率之间相关关系不显著;(4)能源价格、研发投资和环境规制变量均不具有统计显著性,但非国有产权结构和煤炭在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均具有较高的统计显著性,前者与能源效率呈正相关关系,后者呈负相关关系。这意味着,我国中间产品出口落入"污染天堂假说"陷阱,而中间产品进口却有助于提升能源效率。因此,要密切重视中间产品出口行业的能源效率提升,提升环境治理力度,加大在节能减排领域的研发投入,同时继续推进所有制改革,并积极推动能源消费向清洁能源升级。建议未来关于国际贸易对我国能源效率影响的相关研究,继续沿着将国际贸易进行细分的研究方向,即分解为中间产品贸易与资本品贸易和最终产品贸易等细分维度,来探讨这一问题。尤其是要进一步关注资本品进口与中间产品出口对我国能源效率的交叉作用。  相似文献   

11.
With the effect of the human trade doctrin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field, almost all the countrie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is article chose the ex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the ex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tried to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indices system and set up an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ex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and finally made some empirical research on China.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the ex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showed a tendency to rise from 1985 to 2003 and the ex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 in these year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grades: excellent, good, moderate and poor. In most years, the social economic benefits of export was obtained at the cost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the deple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economic profit of export did not increase with the enlargement of the export scale because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terms of trade. Therefore, China should be careful about the problem of poverty accompanied by the increase of export.  相似文献   

12.
Abstract

With the effect of the human trade doctrine in the international trade field, almost all the countries have paid more attention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trade. This article chose the ex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On the basi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of the ex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article tried to establish an evaluation indices system and set up an evaluation model of the ex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and finally made some empirical research on China.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 comprehensive level of the ex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showed a tendency to rise from 1985 to 2003 and the expor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level of China in these years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grades: excellent, good, moderate and poor. In most years, the social economic benefits of export was obtained at the cost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environment and the deple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 economic profit of export did not increase with the enlargement of the export scale because of the deterioration of the terms of trade. Therefore, China should be careful about the problem of poverty accompanied by the increase of export.  相似文献   

13.
国家间自贸区的设立,将更加有利于各签约国资源环境利用效率的提升。本文采用贸易指数测算方法,分析了中、挪、韩在海水产品生产、加工及贸易流通中的各自优势。挪威因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先进的渔业技术,在海水产品养殖及加工领域中具有全球引领作用;韩国有相对更加严格的海水产品安全检疫检验体系,可以确保海水产品的品质安全。随着中韩自贸区的实施及中挪重启双边自贸协定谈判,三国海洋渔业彼此间将进入自贸型竞争态势。如何运用自贸区效应,积极促进渔业资源开发比较潜能的发挥,进一步融入全球化,对于我国,尤其是对山东省渔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都是一个亟待破解的课题。山东省作为中国第一渔业大省,在继"海上山东"战略实施基础上,又率先提出"海上粮仓"建设规划设想。针对目前山东省渔业发展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本文结合全球贸易分析模型(GTAP)的模拟,在中挪、中韩自贸区背景下对各方海水产品贸易的影响进行了系统分析,提出:在当前海水养殖产量大于捕捞产量的格局下,山东"海上粮仓"建设应以自贸区制度所形成的倒逼机制为互动机理,切实落实海产品养殖生产的安全标准底线和生态系统水平提升的两个基准维度,全面践行可持续健康的渔业资源开发理念,在全国先行完成开放型"海上粮仓"示范体系的建设,以推动我国海水产品生产与加工从量到质的转型,实现海水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并举,提升我国海洋渔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背景下,需要深入分析对外贸易规模、外贸经济布局对环境影响的综合效应,全面探索对外贸易的环境效应规律。理论分析主要考察了对外贸易发展对环境影响综合效应的作用机制,在污染的需求和供给函数基础上,将环境因素分别引入对外贸易的生产者函数、消费者函数、政府税收函数,构建对外贸易环境总效应实证模型,模型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的规模效应体现为环境污染在不同禀赋和收入水平国家间转移;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的结构效应体现为出口产品结构的改变,但是由于不同的比较优势,该结构效应在各经济体间的正负影响各不相同;资本积累会带来更多的污染,技术进步则会降低污染水平,二者相互作用究竟产生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效果,关键看资本积累和技术进步是否带来污染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同时基于我国29个省(市)的动态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我国经济总量、外贸规模、外贸经济布局对环境影响的综合效应。研究表明,经济增长导致的收入效应和规模效应使污染物排放量呈现先下降然后增长的变化,而外商投资在短期内会增加环境污染,但从长期来看,正的技术效应使污染排放量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同时受到产业结构的约束,外贸经济布局的产品效应及结构效应呈现显著的负效应。我国对外贸易对环境影响负效应产生的现实基础来源于我国的外贸结构与模式等特征的国情基础,改善我国的外贸对环境影响的负效应需要通过继续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加强国际多边合作等综合手段来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在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国际贸易成为影响各国环境污染变化的重要因素,将其纳入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间关系的分析框架是环境学界关注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基于联立方程模型,从经济产出、污染排放、污染治理和国际贸易等四个方面探讨了经济增长与污染排放的相互作用机理,并以美国、中国SO2排放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污染排放对经济产出有影响,且对美国和中国分别为正作用和负作用。经济增长增加了两国国内污染排放,且中国增加的相对更多。而污染治理均减少了国内污染排放,美、中的污染减排弹性系数分别为-0.277和-0.417。国际贸易对美国起到污染减排作用,对中国的影响不显著,考虑到贸易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经济规模间接污染效应不容忽视。对于中国而言,加大污染治理投资、改善贸易进出口状况、降低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污染排放是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6.
协调贸易与环境的最佳途径——环境成本内部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面对经济发展带来人类福利增加的同时所产生的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国际贸易被指责为环境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甚至连国际贸易自由化的原则也受到质疑。围绕贸易与环境可否协调以及如何协调的问题.由环境保护与贸易自由化在理论和实践中的冲突引出贸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并通过进一步的经济学分析得出结论:环境问题的根源并不是国际贸易。而是环境成本的外部性造成的市场失灵,而国际贸易只是加重了这种市场失灵。二者可以协调发展。环境成本内部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手段。通过环境成本内部化可以达到环境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建材行业环境标志制度实施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我要环境标志制度的实施。自1994年以来我要建材行业环境标志认证有了长足发展.据我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委员会秘书处数据。我国建材行业近200家企业的550多种产品获得环境标志认证.其产品涵盖了建材行业的各个方面。其中约有40多家企业近60个建筑涂料企业的产品、50家人造板材企业80多种产品、30余家粘合剂企业等建材行业产口获得环境标志产口认证。这对我国建材行业绩构调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工业化进程深度融入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在以资源能源消耗与要素投入增加为特征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下,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在带动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国内的资源环境形势。基于此,本文以中国为研究对象,探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对于“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从经济规模扩张、产业结构转型以及技术水平增进等三个视角,构建起对外直接投资影响母国环境的理论框架,并提出相应研究假说。随后,基于中介效应法,构建动态面板模型,在核算各省综合污染指数基础上,结合省级面板数据与系统GMM估计方法,实证探究对外直接投资对母国环境的基本影响,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检验、识别与分析。多个角度开展的稳健性检验依然表明实证结果是稳健的。研究结论如下:一是对外直接投资通过推动母国经济规模扩张,导致其污染物排放增加;二是对外直接投资通过促进母国产业结构朝向服务化转型,有利于减少其污染物排放;三是对外直接投资通过引致反向技术溢出效应,有利于母国污染物排放减少;四是综合来看,当前中国推动对外直接投资,有利于减少母国污染物排放。最后,本文从优化国际投资结构、强化技术领域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促进中国环境治理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In recent 50 years,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ternational food trade, the geoeconomic pattern of cereal crops has changed tremendously which produced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global food security.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analysis the production pattern and trade pattern of global cereals, especially three main crops of wheat, maize and rice by using the method of share-shift. Given the fact of almost every economic phenomenon is driven by their economic return behind them, this paper attempted to a further step into their economic pattern by examining their net trade flow.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from the view of production and trade, the geographic pattern of global cereals has changed greatly which can be described as developing countries has replaced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become the world’s biggest cereals production and trading area. But when moving to the net trade flow, it turns out to be another story that can depicted as the regional fixation features of economic returns which can be convinced from the labor division of global cereals trade, among which developed countries acts as net trade profit area while developing countries as net trade output area, and their gap between net export and net import has been widening from the view of evolution trend. So what we learn from the evolution of geoeconomic pattern on this topic is that our place in global cereals trade system, and therefore alert us to concern not only on the pattern transition but also the economic meaning behind it, only by doing so can we learn to plan our food future more wisely and effectively.  相似文献   

20.
经济发展中的虚拟水贸易实施受到多种要素的影响与制约。在回顾当前虚拟水研究进展的基础上,从自然、经济、社会、生态、技术和政策六个维度系统分析了以农产品为主要载体的虚拟水贸易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而收集32个典型的虚拟水贸易实施国家的横截面数据,利用多元逐步回归的方法,以虚拟水对外依赖程度为因变量,对部分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检验,并根据实证结果从资源优化配置与区域经济贡献的角度解释了国内学者研究得出的我国区际间农产品虚拟水的流动格局。研究表明:耕地资源及水资源的稀缺程度、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调适能力是虚拟水进口的正向驱动因素,而农业用水效率则是虚拟水进口的逆向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