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感潮河网水域(广州河段)纵向离散系数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感潮河网地区的污染物质混合输移的机制十分复杂,本文结合广州河段1987年枯水期的水文水质同步实测资料,利用理论分析,室内实验及计算机模拟识别等方法,对感潮河网地带的纵向离散系数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对天然河流的振荡剪切离散提出了一个实用的解析分析方法;通过实验研究分析了等效离散系数D*与振荡剪切离散系数D-的关系;利用实测数据分析了典型断面的D*/D-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计算机模拟,为广州河段提供了D*的预测公式。   相似文献   

2.
根据长江次级河流临江河回水段的实际情况,建立一维水质模型,模型中的各变化项采用有限差分法(FDM)进行离散,以回水段水体中COD和NH3-N的实测资料为基础,利用自适应遗传算法(AGA)对2种污染物的纵向离散系数及一级降解系数进行反演计算,得出回水段COD和NH3-N的纵向离散系数分别为0.5227,0.5196km2/h,一级降解系数分别为0.0342,0.0367h-1;计算值与实测值吻合较好,表明FDM-AGA方法能较好地运用于次级河流回水段水质模型的多参数识别.  相似文献   

3.
综合调水对苏州河DO影响作用的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苏州河水系水质状况的特点,建立了河网水动力、水质模型.对大气复氧系数进行了灵敏度分析.利用1999年实测水文水质资料率定模型,结果表明,计算值同实测值吻合较好.对综合调水对苏州河水系大气复氧系数和D O的影响作用进行了数值计算,结果表明,综合调水可以增加河道流量,提高河道复氧能力,并能提高河水的D O浓度.  相似文献   

4.
利用二维潮汐流动纵向流速任意分布下离散系数的计算公式,对几种典型的流速分布建立了潮平均离散系数Dus与分时段按恒定流处理所得的潮平均离散系数Ds之间的关系。通过水槽试验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定性验证。把这种方法应用于珠江,根据实测的流速分布资料,由恒定流的剪切离散结果获得了广州河段潮平均的离散系数。  相似文献   

5.
天然河流纵向离散系数的最优化计算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提出了计算天然河流纵向离散系数的最优化方法,并用此法对岷江蕨溪段的试验数据进行处理,计算出了该段河流的纵向离散系数。  相似文献   

6.
苏州河综合调水的流量计算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建立了合理的苏州河水系计算节点网格,利用3年多的水文水质同步监测资料率定、验证了感潮河网的水动力学模型.应用该模型模拟计算了综合调水方案对苏州河水系的流量影响.结果表明,小潮汛时实施西引东排、大潮汛时实施东引北排,可以较大幅度地增加苏州河干流和支流的流量,为改善水质提供良好的水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7.
综述了多年来一维纵向离散系数的研究方法.介绍了示踪试验、经验公式、潮汐非恒定流动中离散系数等方法.通过对离散系数影响因素的相似分析,对经验公式进行了概化.  相似文献   

8.
小清河沿岸地下水污染强度及发展速度预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小清河流域工业废水污染源,河水,地下水进行了监测分析和综合评价,重点进行了有机化合物的监测,研究了距河一定距离内地下水的污染强度现状。在对小清河沿岸水特征。地质钻孔资料和水质监测结果综合分析基础上,以I作示踪剂模拟污染物质,进行了潜水不质污染野外模拟,得出小清河沿岸潜水纵向弥散系数,建立了水质污染测数学模型,预测了地下水污染的发展速度。  相似文献   

9.
苏州河水的黑臭现象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通过对苏州河上海段300km^2水域范围的实际观测试验,研究了苏州河出现黑臭现象的规律。讨论了河流中的有机污染物(COD、BOD、NH3-N),溶解氧和水温对河水黑臭的影响定量关系,并应用多因子系数,建立了水质黑臭指数关系式,经过实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应用所建立的黑臭指数关系式对苏州河沿程水质进行评价,其正确率可达97%。  相似文献   

10.
天然河流纵向离散系数示踪实验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对现有的天然河流纵向离散系数示踪实验计算方法进行了全面深入的分析,指出了矩量法和演算法存在的问题并作了改进,本文提出了计算较长河段的纵向离散系数的加权平均方法。本文把非线性逼近法成功地应用于纵向离散系数的计算,其结果与实测数据很好地符合,值得在实际工作中采用。  相似文献   

11.
苏州河河道曝气复氧探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过六支流截污、综合调水等苏州河综合整治一期工程项目的实施,苏州河沿岸的污染源大部分已被截留,河水水质大有改善。但是,苏州河北新泾以下河段,由于沿江37座合流泵站雨季排江的冲击负荷,雨天苏州河水体仍有黑臭。向苏州河进行曝气复氧,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提高水体的溶解氧水平,增强水体的净化功能,对解决突发性的冲击负荷所造成的水质恶化、消除水体黑臭、恢复苏州河水生生态系统,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苏州河的功能定位与综合整治目标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苏州河水“变情”,是上海人民长期以来的一个美好愿望。根据市委、市府确定的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该文论述了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总体规划方案的基本思想,提出苏州河的功能定位要从实际出发,并全面考虑迈向21世纪的上海城市发展需要,使苏州河综合整治成为上海环境建设的标志性工程。  相似文献   

13.
对苏州河氨化菌进行了生态调查,并对其进行了生理生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苏州河水体中氨化菌数量普遍较高,上游至下游氨化菌数量逐步增多。赵屯至北新泾5个断面之间的差异很小,均在104个/mL左右,浙江路桥和武宁路桥的氨化菌数量要比上游的5个断面高出1个数量级。苏州河下游武宁路桥和浙江路桥断面水体中全年氨化菌数量季节变化较大。氯化菌的数量与水体中总氮和氨氮成正比,与硝酸盐成反比。  相似文献   

14.
苏州河底泥的耗氧量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对苏州河底泥耗氧量(SOD)的实验测定结果表明,苏州河底泥(北新泾下游)的夏季耗氧强度是冬季的6倍,最大强度发生在武宁路河段,达7500mg/m2  相似文献   

15.
苏州河干流水质模型的开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廖良  徐祖信  刘东胜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3):136-138,142
对《苏州河水质模型的开发》课题完成的大部分内容进行了介绍,包括水质模型的选择及其原理、模型研究的内容与开发方法、干流水质模型的率定与验证,并据此给出了关于苏州河水环境特性的一些参数值,计算的基准时间为1999年夏季苏州河第3次调水试验时期。需要指出的是,苏州河正处于动态的综合整治过程中,模型中有关参数也会随其相应改变。  相似文献   

16.
苏州河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调查苏州河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季节变化的基础上,计算了几种生物学指数,并根据指数值对苏州河底泥污染程度进行分级。研究结果表明:所调查的苏州河上海河段的底栖动物类群较少,属于贫底栖动物水域环境,生物学评价结果表明,苏州河基本上是中等-严重污染状态,与水质理化指标变化情况基本一致。除Goodnight修订指数外,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指数在综合评价苏州河上质上是适用的。  相似文献   

17.
彭越浦苏州河河口底泥沉积特征与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彭越浦-东茭泾河道污染底泥分布的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河道底泥的垂直分布与苏州河及其支流大多数河道的底泥分布一致。而彭越浦交通路桥到中山北路桥段的河道底泥,却出现了特有的垂向分布。这种河道底泥从垂向上,其表层污染物含量较低,接近河道自然底泥的背景值。它是由于苏州河河水流入彭越浦,流速降低而形成的拥水沉积,其形成与彭越浦及苏州河的水文条件密切相关。这种特殊的河道底泥的发现,为苏州河支流及类似河道的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18.
苏州河的污染底泥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底泥与流动水相的边界环境为研究对象,应用苏州河底的释放与耗氧规律,在控制地面水水质标准的环境基础上拟定了底泥评价分级标准,将评价的有机污染指标确定为未污染,污染、重污染底泥的类型级别。应用拟定的分级标准对苏州河的污染底泥进行评价,指出若对属于重类型的部分河段底泥进行整治,则整个市区段底泥释放至水相的深度,将接近地面水三级标准。  相似文献   

19.
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对苏州河进行综合整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系统论的思想出发,提出苏州河水环境系统是由水的自然循环系统和水资源利用人工循环系统组成的复合生态系统,对这一系统的综合整治必须引进或采用系统工程的方法,文章对如何运用系统工程方法提出了构想,即一个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的基本模式:“:污染源-GIS-水质模拟-治理规划-工程措施-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目标的测算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分析苏州河水环境综合整治一期工程的整治成果和遗留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二期工程整治的重点,应用苏州河水动力水质模型对这些问题整治的工程效益进行了分析计算,计算案例包括截污、疏浚、调水等,预测了二期工程实施后苏州河的水质,确定了二期工程定量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