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3 毫秒
1.
文章从居民对低碳经济概念认知、低碳生活行为状况及参与低碳社会建设的意愿等三方面展开调查,以全面反映闵行区居民的低碳生活现状。应用spss软件对调查问卷进行了统计和多元相关分析。研究表明,居民低碳经济概念认知状况良好,主要受文化程度影响;参与低碳社会建设的积极性较高;但低碳生活行为的实践状况一般,年龄及文化程度对居民低碳生活行为的解释能力分别为22.4%和17.9%。低碳人群多属于"被动低碳",年轻人、文化程度较高及高收入者为低碳宣传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2.
运用权变评价法(CVM)调查北京居民对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支付意愿,结果表明居民为PM2.5年平均浓度降低30%、45%和60%的平均支付意愿分别71.60元/月、85.66元/月和94.31元/月.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以风险特征、风险情绪、风险沟通3个维度衡量风险认知,构建风险认知与支付意愿相关模型,分析表明风险认知对支付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37;风险认知3个维度中风险情绪反映度最高,负荷量为0.95,且风险情绪中“现实满意度”影响最显著,负荷量为0.71;风险特征中PM2.5健康风险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性影响程度最高,负荷量均为0.85;个人特征能直接或通过风险认知间接影响支付意愿,总影响系数为0.47,且个人特征中受教育程度与收入表现出强共变性,共变系数为0.67.  相似文献   

3.
运用权变评价法(CVM)调查北京居民对降低PM2.5健康风险的支付意愿,结果表明居民为PM2.5年平均浓度降低30%、45%和60%的平均支付意愿分别71.60元/月、85.66元/月和94.31元/月.基于结构方程模型,以风险特征、风险情绪、风险沟通3个维度衡量风险认知,构建风险认知与支付意愿相关模型,分析表明风险认知对支付意愿的影响系数为0.37;风险认知3个维度中风险情绪反映度最高,负荷量为0.95,且风险情绪中"现实满意度"影响最显著,负荷量为0.71;风险特征中PM2.5健康风险发生可能性、后果严重性影响程度最高,负荷量均为0.85;个人特征能直接或通过风险认知间接影响支付意愿,总影响系数为0.47,且个人特征中受教育程度与收入表现出强共变性,共变系数为0.67.  相似文献   

4.
利用山东省东营市的586份问卷调查数据,运用计划行为理论、社会行动理论和治理理论分析居民参与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间的差异及其障碍因素,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探究其内在机理。研究发现:社区情境因素欠缺及居民体验差、推动措施力度偏低、心理认同不足和自身异质性特征是垃圾分类从意愿到行为转变的主要障碍;社区情境因素、情境体验及推动措施既直接对垃圾分类意愿与行为的差异程度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并通过心理认同感的中介作用对缩小其差异程度产生间接影响;各因素对意愿和行为差异程度的作用机理表现出一定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和收入水平差异。加强垃圾分类宣传教育,完善社区设施、活动与组织建设,增强垃圾分类措施的针对性及加快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是推动意愿到行为转变的跨越路径。  相似文献   

5.
作为潜在的生态旅游者群体,大学生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态度及其行为倾向对于旅游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文章以南京林业大学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以配额抽样法探讨大学生旅游者学科专业、性别因素对环境意识的影响,了解环境心理与行为特征,并与国内生态旅游景区旅游者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当代大学生旅游者表现出较好的环境态度和倾向,行为意愿上显示出"绿色"的特征,同时专业课程学习以及实践经历能够增强环境认知和情感,对旅游环境与生态知识的渴求和认知程度对整体环境意识水平有较大影响,然而大学生旅游者的环境意识多来源于理论,存在着知行脱节,环境行为滞后于环境情感、意志。应将旅游环境教育与各学科教学结合起来,开展培养环境责任和环保能力的旅游实践活动,加强大学校园环境及文化建设,积极培育大学生旅游环境意识及管理旅游环境行为。  相似文献   

6.
张颖  李晓格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10):2399-2411
公众的生态环境认知水平及支付意愿对森林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根据甘肃省迭部县居民的291份有效调查问卷,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和结构方程模型对森林生态环境支付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居民对生态环境服务价值的认知、对生态环境补偿的认知、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预期收益、居民个人资金技术因素、外部环境因素与居民森林生态环境支付意愿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影响显著,其中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外部环境因素,标准相关系数为0.830,解释效果良好,影响程度最小的是资金技术因素,相关系数仅为0.283.②多群组结构方程模型研究结果显示,男性居民的森林生态环境支付意愿主要受对森林生态环境认知程度的影响,女性更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同年龄段的居民在森林生态环境服务价值认知、资金技术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方面存在差异性.不同教育程度居民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对森林生态环境服务价值的认知和对森林生态环境补偿的认知上.③性别、年龄、教育程度等因素对生态环境服务价值认知、预期收益等有显著影响,且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研究显示,对森林生态环境支付意愿影响因素分析反映了环境支付意愿的普适性问题,研究结果可为生态资源和环境管理等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分析框架,采用山东省五莲、东平和垦利等三县(区)的379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Heckman二阶段模型和比较分析法,探究农户规模经营意愿与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与差异,为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案例区被调查农户对土地政策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且认知水平与结构均存在地域差异。(2)个体特征、资源禀赋和区位因素对规模经营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而政策认知和社会保障因素的影响却不显著;所选四类因素均表现出了对规模经营行为的影响,其中影响力度较大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因素主要是"是否参加农业保险"和"新型经营主体认知程度"。(3)27.70%的受访农户存在规模经营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形,山区与平原农户规模经营的影响机制表现出一定差异,影响农户意愿与行为的因素也有较大不同。(4)建议深入了解农民的政策认知水平与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因地制宜构建信息平台、降低农地流转交易成本,构建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土地+服务"的二元规模化。  相似文献   

8.
生态补偿标准的核定是海洋保护区生态补偿研究的关键,而利益主体的生态补偿意愿与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是制定合理的生态补偿标准和提高补偿效率的重要基础。本文以嵊泗马鞍列岛海洋保护区为例,根据利益相关者分析,确定该生态补偿的主要受偿者为居民,主要补偿者为政府、游客和外来经商人员。在此基础上,根据条件价值评估法,通过对保护区内居民和游客的问卷调查,并结合Logit和Tobit模型对影响居民和游客的生态补偿意愿与水平的关键因素进行识别。结果表明:68.54%的被调查居民具有受偿意愿,平均受偿水平约为248.03元/(人·年)。其受偿意愿主要受年龄、职业等因素影响,而受偿水平主要受年龄、家庭年收入等因素影响。绝大部分游客(97.62%的被调查者)具有支付意愿,平均支付水平约为203.55元/(人·年)。其支付水平主要受家庭年收入、居住地和对生态补偿的了解程度等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9.
运用问卷调查法和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以舟山普陀金三角旅游区为案例地,对自驾游客对低碳旅游交通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支持低碳旅游交通的939位自驾受访游客中,有25.77%的受访游客愿意选择旅游交通碳减排方式一(长途汽车),有35.46%的受访游客愿意选择旅游交通碳减排方式二(火车),有38.77%的受访游客愿意选择旅游交通碳补偿方式(交纳碳排放增量税用于植树造林).自驾游客旅游交通碳减少(碳减排和碳补偿)效果显著.各客源地用全部游客衡量,游客旅游交通的人均碳减少量处于12.548~28.516kg·人-1之间,短途客源地和中途客源地游客旅游交通的碳减少效果分别超过了50%和20%.客源地、学历、停留时间和收入对自驾游客选择旅游交通碳减排方式与选择旅游交通碳补偿方式具有显著影响.其中,个人年收入在10万元以上的自驾游客更愿意选择碳补偿方式.  相似文献   

10.
吕晓  臧涛  张全景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5):1147-1159
基于社会认知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分析框架,采用山东省五莲、东平和垦利等三县(区)的379份农户调查问卷数据,综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Heckman二阶段模型和比较分析法,探究农户规模经营意愿与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与差异,为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提供决策参考。结果表明:(1)案例区被调查农户对土地政策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且认知水平与结构均存在地域差异。(2)个体特征、资源禀赋和区位因素对规模经营意愿产生显著影响,而政策认知和社会保障因素的影响却不显著;所选四类因素均表现出了对规模经营行为的影响,其中影响力度较大且通过显著性检验的因素主要是“是否参加农业保险”和“新型经营主体认知程度”。(3)27.70%的受访农户存在规模经营意愿与行为不一致的情形,山区与平原农户规模经营的影响机制表现出一定差异,影响农户意愿与行为的因素也有较大不同。(4)建议深入了解农民的政策认知水平与结构、有针对性地加强宣传教育,因地制宜构建信息平台、降低农地流转交易成本,构建面向小农户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土地+服务”的二元规模化。  相似文献   

11.
针对大学生自身环保意识比较薄弱,导致从事环保产业创业的大学生比较少。为此,对低碳理念下大学生环保产业创业对策进行研究。先对低碳理念的概念以及重要性、实际的作用进行概述,再对当前环境污染现状进行阐述,以及大学生对于低碳理念认知度较低的现状与原因进行说明,针对大学生对于低碳理念认知度较低情况,利用SEM模型以某省几所高校的在校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数据作为研究的样本,从创业的特质以及创业的态度、创业的环境等三个维度,建立影响高校大学生环保产业创业意愿相关的假设与概念模型,结合建立模型从政府角度以及社会角度与大学生自身角度提出大学生环保产业创业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2.
刘佳  滕金凌 《自然资源学报》2021,36(7):1760-1776
在我国大力推进文明旅游示范区和示范单位建设的时代背景下,引导和培育红色旅游景区游客的文明旅游行为,对于推动新时期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和实现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规范激活理论、敬畏原型理论和社会认同理论,统筹考虑红色精神弘扬和红色文化传承功能,构建纳入敬畏感和自豪感情感因素的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理论分析框架,选择我国红色旅游代表性景区台儿庄古城、岳麓山、陆军讲武堂旧址等作为案例调研地,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和层级回归模型,实证检验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中促进游客实施文明旅游行为的关键因素、作用机制及其驱动路径。研究发现:(1)在红色旅游资源开发情景中,后果意识、责任归属、道德规范与游客文明旅游行为意向之间的假设关系得到了验证。(2)敬畏感通过道德规范显著正向影响游客实施文明旅游行为,游客体验到的敬畏感越多,则感受到实施文明旅游行为的道德责任越多,且实施文明旅游行为的可能性越大。自豪感对道德规范和文明旅游行为意向没有显著正向影响,游客在红色旅游景区体验到的自豪感未能在促进游客文明道德责任提升和实施文明旅游行为中发挥作用。(3)景区知名度负向调节道德规范与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正向关系,景区知名度较高时,道德规范对文明旅游行为意向的正向影响较小。因此,应增强游客对不文明行为的消极后果认知,提升游客负责任意识和道德责任,营造红色旅游的庄严氛围,激发游客的敬畏感,高度重视知名红色旅游景区的文明示范和引领,以期为我国红色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开发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概念,考察游客作为生态系统服务关键受益人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区可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作何选择,并对其投资自然资本保障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国家公园试点建设中如何优化旅游,促进保护和公益性功能实现。研究结果显示:(1)游客以文化服务为首选,主要体现在实践性强的生态旅游、较为抽象的文化体验以及较为单纯的美景欣赏三方面,在生态旅游具体需求上会出现选择间的相互竞争;(2)除了净化空气,对供给服务和其他调节服务则需求不大;(3)在免门票假设下,具有支付意愿的游客达到90%以上,然而平均支付意愿没有达到现有门票价格;(4)教育水平和职业对支付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并与年龄和收入等因子一起形成具有不同支付意愿上的特征人群。因此,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中,需要积极探索协同多种文化服务供给,大力推动社会参与理念,从根本上提高受益者对生态系统的认知,从受益者需求入手推进国家公园公益性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4.
引入生态系统服务概念,考察游客作为生态系统服务关键受益人对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区可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作何选择,并对其投资自然资本保障生态系统服务的支付意愿进行初步分析,探讨国家公园试点建设中如何优化旅游,促进保护和公益性功能实现。研究结果显示:(1)游客以文化服务为首选,主要体现在实践性强的生态旅游、较为抽象的文化体验以及较为单纯的美景欣赏三方面,在生态旅游具体需求上会出现选择间的相互竞争;(2)除了净化空气,对供给服务和其他调节服务则需求不大;(3)在免门票假设下,具有支付意愿的游客达到90%以上,然而平均支付意愿没有达到现有门票价格;(4)教育水平和职业对支付意愿的影响最为显著,并与年龄和收入等因子一起形成具有不同支付意愿上的特征人群。因此,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建设中,需要积极探索协同多种文化服务供给,大力推动社会参与理念,从根本上提高受益者对生态系统的认知,从受益者需求入手推进国家公园公益性功能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土地规模化经营有利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的规范化操作,推进低碳农业发展。实践中可以通过土地流转合作社提高土地经营组织化程度,使得农业生产规模化水平得到提高。农民作为土地流转过程中直接的利益承担者,其意愿和主观评价对于土地流转合作社的推行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发现农户年龄、家庭支出、收入和农业培训等特征对于农民参与合作社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基于此,提出通过加快土地流转步伐提高土地规模化经营水平来带动低碳农业发展,必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加大农民就业扶持力度和加强培训、宣传引导。  相似文献   

16.
非市场价值是基本农田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基本农田价值的全面认识与科学评估,有助于基本农田保护经济补偿机制的建立。针对目前中国耕地和基本农田非市场价值研究中尚未引入选择试验模型的现状,论文尝试将选择试验模型引入基本农田非市场价值评估研究,并以浙江省德清县为例展开实证分析。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首先分析城乡居民对于基本农田保护的认知差异;然后运用选择试验模型分析城乡居民对于基本农田非市场价值的认知偏好及其可能的异质性来源;最后评估并比较城乡居民对于基本农田非市场价值的支付意愿,得出德清县基本农田的非市场价值。研究得到如下主要结论:①城乡居民对基本农田非市场价值的认知偏好存在差异,其认知偏好受年龄、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收入、行为和态度变量的影响;②城镇居民的支付意愿普遍高于农村居民,城镇居民平均年支付意愿为143.04元/户,农村居民平均年支付意愿为27.47元/户,城乡居民的收入差异显著影响其支付意愿;③Mixed Logit模型能够揭示不同个体之间存在的选择偏好的异质性及其可能来源,且模型拟合程度更高,解释力优于MNL模型,但是,在应用MNL模型和Mixed Logit模型评估属性的支付意愿时,估计结果存在差异;④计算结果表明,2009年德清县基本农田非市场价值为2.58×108元,单位面积非市场价值为1.27×104元/hm2,占基本农田总价值的54.17%。  相似文献   

17.
目前国内关于旅游体验对环境态度和行为影响的纵向追踪研究较为缺乏。论文以自然旅游地黄山为案例地,通过纵向调查,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同一批次旅游者游前、游后以及3个月后的环境态度和环境行为。研究发现:1)旅游体验对旅游者环境态度基本没有影响。2)旅游体验对旅游者环境行为存在显著影响。短期影响表现为:特定地点环境责任行为中的教育、身体和法律行动显著改善,一般环境责任行为中教育、消费、说服、身体和法律行动显著改善;长期影响表现为:特定地点环境责任行为中的教育、消费、身体行动和一般环境责任行为中的消费、身体、法律行动显著改善。环境行为的改变主要是通过旅游体验中的认知和情感刺激引起的,包括预期愧疚、集体自豪感、环境知识、负面后果认知、自我效能、环境解说等因素。文章最后讨论了管理意义和研究不足。  相似文献   

18.
环境公众参与意愿调查研究是公众环境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本文针对福州大学城部分在校大学生的环境知识、意识及行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得出福州大学生环境公众参与意愿的程度,从而进一步探索如何使大学生环境意识真正内化为自觉环境保护行动,为提高大学生在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方面提出有意义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我国城镇居民对CO2减排的支付意愿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运用权变评价法(CVM)调查了我国城镇居民对CO2减排的支付意愿.结果表明,我国城镇居民愿意为到2050年全球CO2减排30%而每年支付132元;减排60%而每年支付216元;减排85%而每年支付264元.一般线性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城镇居民的受教育程度、家庭年收入、职业类型、所在城市、对气候变化的认知程度和环境意识,都对CO2减排的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 而且不同的CO2减排成本分配方案对人们的支付意愿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六盘山生态旅游区旅游步道对人类践踏干扰的响应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从生态系统响应和游客主观认知的双重视角,对六盘山旅游区旅游步道对人类旅游践踏干扰的响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自然状态下旅游践踏干扰主要集中在旅游步道边缘1~3m范围内,但不同生态系统差异较大。在调查的3个景区中,小南川景区乔灌草生态统主要集中在旅游步道1m左右;凉殿峡景区高山草甸生态系统集中在1~2m之间;野荷谷景区华北落叶松林下生态系统则达到3m左右;②采用地表覆盖物响应指数(Index of Land Cover Impact,ILCI)和游客可接受改变限度(Limits of Acceptable Change,LAC)来衡量受干扰旅游步道响应程度,在1m范围内各调查样区ILCI均达到4级或5级严重冲击程度;1~2m间以凉殿峡景区ILCI值较高(39%),介于1~2级之间,而小南川与野荷谷景区ILCI值属1级轻微影响;3m及以外三者影响基本较小。游客对游道沿线土壤裸露度可接受改变限度为55.7%,3个调查样区1m范围内植被覆盖减少率(CR)均超过此水平;③调查样区旅游步道响应强弱与游道坡度、边坡坡度以及游道宽度具有一定相关性;④地表覆盖物响应指数因与其它各响应变量间显著相关,可作为评估旅游干扰系统响应的一项简易而有效的指标。研究结果也表明,目前旅游践踏干扰已对游道沿线环境以及游客游憩体验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改变目前景区开发无序状态,加强旅游步道规划设计和游客行为规范,建立长期环境监测系统,将对制定防治游憩冲击策略,促进六盘山生态旅游区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