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汪树东 《绿叶》2014,(2):18-25
日趋严重的生态问题倒逼着人类把人际伦理扩展成所有生命之间乃至生命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的生态伦理。而生态伦理的存在论基石就是万物一体的存在事实。因此,要超越自我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把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领悟为最根本的伦理取向,否则,现代人无法走出文明困境,也不可能拥有未来。  相似文献   

2.
现存先秦典籍是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生态哲学与环境文化的巨大宝库,其思想如一泓泓源泉,一脉相承而来,影响至今。《老子》作者老子是道家开山鼻祖,也是中国环境哲学之父。《老子》一书五千字,字字珠玑。书中以"道"为世界本源,以"道"而点化"和"之哲学内核,"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相似文献   

3.
刘隆有 《环境教育》2009,(12):69-70
为了让人们在生态认识上迷途知返,拓展心胸,升华情怀,庄子提出了"磅礴万物以为一"这样令人深受鼓舞的主张——将人的个体生命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在他那个时代就有着鲜明的针对性和战斗性,对后世生态文明建设更有着永恒的震撼般的启迪性。  相似文献   

4.
《绿叶》2020,(Z1)
正生态文化是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文明丰富的生态智慧和文化土壤,既继承了"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生态整体观,又发展了尊重生命、仁爱万物等生态道德观,还发展了"钓而不纲,弋不射宿"等生态发展理念。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文化自信的一种体现,建设生态文化是强化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5.
翟路 《环境教育》2014,(10):53-53
正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人关系"、"人地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老子最早提出"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其所属的人类社会都是自然的产物。庄子"天地者,万物之父母也","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人为一",荀子"制天命而用之",孟子"天地同诚"等都是"天人合一"思想的发展。此外,我国古代的农耕文化以顺应作物的生长和节气变化为出发点,蕴含了朴素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的雏形。如孟子提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cu)罟(gu)不入(wu)池,  相似文献   

6.
道家文化中蕴含着深刻而丰富的生态智慧和生态伦理思想。道家文化中的"三元"哲学思想既是朴素的辩证法,又是辩证自然观,在大力倡导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道家文化对于我们认识自然和人类自己,探讨宇宙万物的本源,建立生态哲学思想体系,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文明发展、和谐发展具有深刻而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杨春洪 《绿叶》2014,(7):57-61
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与生态破坏"的提出,新《环境保护法》凸显其生态价值观以及对生态资源保护的重视程度。然而,通过立法推动环境资源领域实行跨部门、跨行业、跨学科的综合性行动方面,新《环保法》未能从整体上为环境资源管理提供全面的法律保障和法律框架,仍需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8.
苏贤贵 《绿叶》2010,(11):73-79
随着西方环境污染的出现和加剧,人们开始了对环境危机根源的反思,并把危机的源头追溯到了西方的"传统文化"——基督教那里。很多生态批评家认为,基督教思想中对于人类支配自然的直接教导和对自然采取的"去神圣化"的态度,已经在思想上酝酿了今天的生态危机。也有不少神学家开始重释经典、检讨相关的教义和历史,发掘其中的生态思想资源,从而发展出种种生态神学,使基督教思想逐渐变得"绿色化"。  相似文献   

9.
《环境教育》2011,(10):53-53
日前,江苏省委、省政府发布了《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工程的行动计划》,在《行动计划》的重点任务中专章提出要"提高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计划》内容丰富,就环境宣传教育做出了明确而务实的要求,包括"广泛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和知识普及活动,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新闻发布制度,积极倡导低碳生活和绿色消费方式,逐年降低各级党政机关...  相似文献   

10.
我国生态文化的源流和发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蔡正邦  张莉 《四川环境》1994,13(2):5-11
本文首次提出生态文化概念。从生态伦理学、生态哲学、生态工程学、生态文学、生态艺术角度出发,将环境保护、生态平衡、污染治理,提高到生态文化高度;从历史上论述我国生态文化的源流、发展,以新的理论贡献给社会。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开展生态体系建设,推进生态产业发展,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形成经济布局合理、产业结构优化、生态体系完善、资源环境整体优良、生态文明程度较高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党创造性地回答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关系问题所取得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我们党积极主动顺应广大人民群众新期待进行的重大部署,为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广元市委把"生态立市"作为未来发展的根本思路,明确提出了建设川陕甘结合部经济文化生  相似文献   

12.
李世书 《环境教育》2011,(12):43-46
通过运用各种有形或无形的文化传播载体,把生态理念和生态价值观播撒在广大农民的心中,促进广大农民发展生态产业、养成生态消费的习惯,推动农村生态文化和生态经济繁荣发展。在农村生态文化建设中,选择利用好各种文化传播载体是至关重要的。农村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即农村生态文化的外在表现形态、形式和建设农村生态文化的各种方  相似文献   

13.
黄龙光 《绿叶》2013,(8):65-70
西部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由作为意识形态的深层生态思想,观念,与作为行为实践的理性生态技能、经验,以及作为社群内部的生态管理组织共同构成。少数民族传统生态文化及其实践,具备了自然生态、文化生态及社会生态三重价值。当前轰轰烈烈的生态文明建设运动中,仅凭科学主义至上的所谓先进的技术手段,难以全面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生态家园"的梦想。当今的生态文明,理应属于一种兼容并蓄、多元和合的生态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14.
欧阳晓光  付祥钊 《四川环境》2004,23(5):19-21,75
本文以重庆北碚某生态文化山庄水环境的生态设计为例。提出从生态的角度建设高级人居生态文化山庄,包括建设生态水库、雨水收集与生态处理系统和水循环系统。  相似文献   

15.
影响富营养化水体沉水植物修复的生态因子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益严重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不仅降低了它的使用功能,也使水生态系统日趋退化,从而制约了当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利用组建或重建沉水植物技术净化水质或进行水体生态修复是一种有效的生态工程措施。本文综述了光照、pH、营养盐、重金属、悬浮颗粒物及着生藻类等生态因子对沉水植物修复的影响和修复时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在对矿山进行开发利用的同时,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也随之而生,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力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通过分析福建石材矿区开发后产生的生态环境负效应,根据生态学原理,提出矿山废弃地生态修复技术,以促进矿区生态环境的改善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春联中也蕴藏着古人对自然的思索。本文精选了这幅生态春联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黄娟  喻继军 《绿叶》2012,(7):97-102
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有相应的产业结构,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必然呼唤文化产业发展。因其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生态影响小等鲜明特征,文化产业是生态文明的产业基础。在发展文化产业的过程中,既要看到发展文化产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途径,也要看到建设生态文明是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方向,文化产业发展必须实现生态化发展。发展以生态文化旅游、生态文化建筑、生态文化演艺等为代表的生态文化产业,是文化产业与生态文明的最佳结合。  相似文献   

19.
在分析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来源的基础上,综述了文化生态保护区理论和实践研究现状.结果发现,国内外对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建立文化生态学的概念体系,实践研究主要是通过建立"生态博物馆"进行文化生态保护.我国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理论探讨和实际建设方面与国外有着较大差距,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从基础理论、现有经验总结、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做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洱海是大理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母亲湖",保护洱海是全州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保护洱海就是保护大理发展的根基。"治湖先治污,治污先治源"。近年来大理州委、州政府及流域各级农业部门高度重视洱海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及生态补偿工作,总结、提炼了一些成功的生态补偿经验和做法,特别是在种养结构调整、测土配方施肥、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稻田养殖生态鱼等方面实施了大量的以项目形式的生态补偿实践,同时在生态补偿的理论、政策、措施,补偿对象、补偿方式、补偿资金等方面作了初步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洱海流域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初步实现了"控源、减排、循环、利用"的目标。本文通过总结大理州近年来以项目形式实施的农业生态补偿机制体制的经验,旨在为保护高原湖泊实施农业生态补偿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