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热重分析仪和管式炉对废聚氨酯进行热解实验,研究了废聚氨酯的热解特性及热解产物.结果表明,废聚氨酯热解有3个失重阶段,热失重主要发生在200~440℃,600℃热失重趋于稳定.红外光谱图分析发现,热解过程中有大量CO和CO2产生.气质联用检测结果分析显示,热解产物复杂,液体产物中检出苯胺、p-苯胺、苯甲腈等多种芳香类化合物,气体产物以低碳的烷烃和烯烃为主,还检测出有机氯化合物,这是废聚氨酯中氟利昂类发泡剂所致.  相似文献   

2.
《污染防治技术》2009,22(6):66-66
江苏中科金龙股份公司与广州化学研究所联手,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开发成功新型二氧化碳共聚催化剂分离系统,得到了无色、催化剂含量低于10个μg/L量级的脂肪族聚碳酸酯多元醇,可以生产出各种聚氨酯材料,  相似文献   

3.
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取涂料及胶粘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利用废旧泡沫塑料研制和开发各种不同用途涂料的进展 ,研究了利用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取涂料的方法 ,讨论了该涂料的配方选择及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4.
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取涂料及胶粘剂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阐述了利用废旧泡沫塑料研制和开发各种不同用途涂料的进展,研究了利用废聚苯乙烯泡沫塑料制取涂料的方法,讨论了该涂料的配方选择及性能指标。  相似文献   

5.
中国火电行业CO2排放特征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收集了2007年中国火电行业的燃料消耗数据,利用<2006年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指南>中提供的CO2缺省排放因子,估算了中国火电行业的CO2排放量,分析了火电行业的CO2排放特征.结果表明,煤电机组发电的CO2排放量最高,占火电行业CO2排放总量的93.2%,燃气、燃油机组发电的CO2排放量仅占6.8%.煤电机组构成中,亚临界机组发电的CO2排放量最高,其次为超临界机组,两者的CO2排放量占火电机组发电CO2排放总量的28.4%;超高压、高温高压和中温中压机组发电的CO2排放量共计占21.6%.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省、江苏省、内蒙古自治区、河南省、山西省、河北省、浙江省、广东省、辽宁省、安徽省的火电行业CO2排放量占中国火电行业CO2排放总量的66.00%,这与火电机组的区域分布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稻壳基活性炭的制备及其对亚甲基蓝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以稻壳为原料,采用K2CO3活化法和H3P04活化法制备了比表面积为1312m^2/g和682m^2/g的活性炭,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对样品进行了表征,并将孔隙发达的活性炭样品用于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结果表明,K2CO3活化法制备的活性炭样品具有更多的微孔结构;随着亚甲基蓝溶液初始浓度的增加、活性炭吸附时间的延长,亚甲基蓝的去除率呈现逐渐降低和逐渐增大的变化规律,当pH值为6时,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效果最佳;稻壳基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模型,Qm最高可达476.2mg/g;热力学参数△G^0△H^0和△S^0均为负值,表明稻壳基活性炭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是一个自发的放热反应。  相似文献   

7.
为了脱除CO2温室气体,提出了利用氨水土壤混合物去除CO2的新方法。分别考察了土壤颗粒粒径、CO2初始流量、氨水浓度(质量比)和温度对CO2脱除量和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去除CO2的量较土壤物理吸附量和氨水化学吸收量的总和提高了大约15%;随着氨水浓度的增大,CO2的脱除率和脱除量都增大;随着土壤颗粒粒径和CO2初始流量的增大,CO2的脱除率和脱除量都减小;当温度由22℃升高到31℃,CO2的脱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继续升高温度到40℃,CO2的脱除率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8.
从空气中捕集CO2是一项有前途的新CO2减排技术,具有传统CO2减排技术所没有的多项优势。文中首先介绍了从空气中捕集CO2的意义、可行性、吸收剂选择和捕集器设计原则;然后介绍了最新的原型设计及成本预计;最后讨论了该技术的现存问题和对其他技术的启发。  相似文献   

9.
为了脱除CO2温室气体,提出了利用氨水土壤混合物去除CO2的新方法.分别考察了土壤颗粒粒径、CO2初始流量、氨水浓度(质量比)和温度对CO2脱除量和脱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去除CO2的量较土壤物理吸附量和氨水化学吸收量的总和提高了大约15%;随着氨水浓度的增大,CO2的脱除率和脱除量都增大;随着土壤颗粒粒径和CO2初始流量的增大,CO2的脱除率和脱除量都减小;当温度由22℃升高到31℃,CO2的脱除率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但是继续升高温度到40 ℃,CO2的脱除率反而下降.  相似文献   

10.
在热重分析仪上对废聚氨酯硬泡在空气中不同升温速率下加热的热失重行为进行了研究,并就升温速率对其热失重行为的影响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随着升温速率的提高,废聚氨酯硬泡在空气气氛下热失重时挥发分析出温度(Ts)向高温区偏移,失重速率峰值(DTGmx)显著增大;空气气氛下,废聚氨酯硬泡热失重时有3个失重峰,后2个峰失重率分别约为41.51%和51.96%.同时,结合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对各条件下的气体产物进行了定性分析,并对主要气体产物的释放规律做了探讨分析.实验发现,废聚氨酯硬泡热解燃烧失重主要阶段的产物种类相似,都检测到了CO、CO2、H2O、三氯一氟甲烷(CFC-11)、烯烃类、烷烃类、醇类、含氯化合物和带有苯环类化合物的特征吸收峰;主要气体产物有相似的析出规律,说明升温速率的变化并未影响到样品在空气气氛下的反应机制.  相似文献   

11.
1、胺类的生物分解1.1、脂肪族胺与芳香族胺用烷基(R-)置换氨的氢原子后的化合物是脂肪族胺。根据其结合形式,可分为四种:在这几种物质中包括三甲胺这样的非常臭的物质  相似文献   

12.
采用CO2物理活化法将废弃的夏威夷坚果壳制备成高品质活性炭。实验研究测定了活化温度、活化时间、CO2流量等因素对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和产率的影响。通过响应曲面法得到实验优化工艺条件:活化温度766℃、活化时间36 min、CO2流量186 m L/min,所制备的活性炭亚甲基蓝值和产率分别为186 mg/g,71.35%。衡量活性炭品质的关键性参数BET比表面积、孔容和平均孔径分别为1 267 m2/g,0.97 m L/g和4.13 nm。此外通过扫描电镜对比炭化料和活性炭分析发现,活性炭表面具有大量无规则孔隙。  相似文献   

13.
直接使用有机过渡金属化合物二茂铁作为催化剂,研究了非均相Fenton反应中亚甲基蓝的降解,并考虑了实际排放的印染废水中存在的无机助剂,进一步分析了典型无机助剂CuSO4、NaCl、Na2CO3、Na2SO4、Na2S的存在对该非均相Fenton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直接使用二茂铁做催化剂反应120min后,亚甲基蓝的剩余率为0.6%,羟基自由基的表观生成率为83.4%。NaCl、Na2CO3、Na2SO4、Na2S的加入会阻碍反应的进行,而CuSO4的加入会促进反应的进行。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钝顶螺旋藻对模拟烟道气中CO2的固定性能,及其对NOx和SOx水溶形态亚硝态氮、亚硫酸氢根的耐受性。结果显示:随CO2浓度的增加,藻细胞达到最大比生长速率的时间缩短,CO2浓度为15%时藻细胞比生长速率达到最大的时间最短,生物量最终达到最大值4.1 g/L;CO2浓度为15%时藻细胞的固碳率为12.34 mg/(L·h)。研究发现,钝顶螺旋藻能够耐受浓度小于10 mmol/L的亚硝态氮,可将其作为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唯一氮源,但藻生长的延迟期增长。钝顶螺旋藻能够耐受8 mmol/L的亚硫酸氢盐,可将其作为生长的唯一硫源,藻细胞6 d后开始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钝顶螺旋藻对模拟烟道气中CO2的固定性能,及其对NOx和SOx水溶形态亚硝态氮、亚硫酸氢根的耐受性。结果显示:随CO2浓度的增加,藻细胞达到最大比生长速率的时间缩短,CO2浓度为15%时藻细胞比生长速率达到最大的时间最短,生物量最终达到最大值4.1 g/L;CO2浓度为15%时藻细胞的固碳率为12.34 mg/(L·h)。研究发现,钝顶螺旋藻能够耐受浓度小于10 mmol/L的亚硝态氮,可将其作为钝顶螺旋藻生长的唯一氮源,但藻生长的延迟期增长。钝顶螺旋藻能够耐受8 mmol/L的亚硫酸氢盐,可将其作为生长的唯一硫源,藻细胞6 d后开始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16.
钙基吸附剂捕集生物质燃气中的二氧化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物质热解燃气中CO2的捕集,是提高燃气热值和实现碳减排的关键问题之一。为利用生物质热解燃气温度偏高的特点,拟通过化学吸附方法,捕集燃气中高浓度的CO2。为此,利用不同钙基前驱物制备了系列钙基固体吸附剂,系列钙基固体吸附剂对CO2的单次吸附和循环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含钙和镁氧化物混合物的吸附剂具有较稳定的循环吸附特性以及较大的吸附负荷。孔结构特性分析表明,适宜于CO2吸附的有效孔径范围可能为小于4 nm。因此,可以通过对天然白云石的改性获得合适孔径的钙镁基固体吸附剂,达到有效捕集生物质燃气中CO2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控制污染物排放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化石燃料燃烧利用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毒害气体和CO2对生态环境造成重大危害,由此产生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相应的控制排放技术不断发展,其中生物质能利用由于其CO2零排放成为最有发展潜力的技术之一.采用LCA方法,选择生物质气化联合循环发电、生物质热裂解发电、生物质与煤混烧发电3种方案与燃煤发电进行了对比,分析生物质利用过程减排温室气体CO2、毒性气体(SOX、NOX)的作用.结果表明,在生产1 kW*h电能的生命周期中,3种生物质发电方案的CO2排放量远远小于燃煤发电,特别是生物质气化联合循环发电和生物质热裂解发电两种方案减排CO2达到了87%~94%.由于生物质低硫和低氮特性,该两种方案中NOX和SOX的减排量也非常显著,即使是生物质与煤按1∶9(质量比)混燃都可以达到25.2%和8.9%的减排效果.综合而言,生物质能的利用,不论是气化、热解或者共燃都是减排CO2、NOX和SOX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8.
沉淀法回收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沉淀法回收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的工艺,利用石油裂解副产物为溶剂回收废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以废治废,回收利用。溶剂低毒,对聚苯乙烯泡沫塑料溶解速度快,溶解量大,价廉易得。采用转式间歇投料并附加溶剂挥发分回收装置的工艺,溶剂回收率高,无二次污染,可循环使用。聚苯乙烯塑料(PS)回收率可达99%。  相似文献   

19.
前 言 采用对二甲胺基苯胺与硫化物生成比较稳定的亚甲基蓝染料,测定地面水样品中痕量硫化物,是普遍采用的方法。但是为了消除干扰,样品一般都需要经过前处理。前处理方法基本上可分为两类:(1)利用CO或N_2气流作载气驱出H_2S以醋酸锌吸收后测定;(2)在碱性中加Zn~( 2)使硫化物共沉淀与溶液中干扰物分离后测定。前  相似文献   

20.
利用废旧冰箱拆解的聚氨酯泡沫塑料(PU)和聚丙烯(PP)、聚丙烯接枝马来酸酐(PP-g-MAH)为原料,采用物理化学回收技术制备PU/PP复合材料。用正交实验法分析PU填充量、PU粒径和PP-g-MAH 3个因素对PU/PP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的显著性。结果表明,PU填充量对PU/PP复合材料拉伸性能有显著影响,对冲击性能和弯曲性能没有显著影响;在本文的实验范围内,PU粒径对PU/PP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影响不大;而PP-g-MAH投加量对PU/PP复合材料具有一定的影响。确定的优化工艺配方为:PU 40%;PU粒径选择2.00 mm;PP-g-MAH投加量10%。采用优化工艺制备的PU/PP复合材料的密度为1 042.88 kg/m3;冲击强度为2.9 kJ/m2;拉伸强度为10.30 MPa;拉伸模量为1 100 MPa;弯曲强度为18.5 MPa;弯曲模量为733 MP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