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碳排放交易制度是一类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市场型管理工具,由于可以有效实现确定时期内的控排目标,同时降低整个经济体系的减排成本,而备受政府部门的青睐。在具体机制架构上,碳排放交易制度又可以细分为制度覆盖产业范围的划定与配额总量设定、配额分配的实施、基于时间和空间的灵活履约形式的引入、二级市场配额交易的开展和市场监管、以及不同地区间碳市场的对接等四个具体环节。  相似文献   

2.
我国在长期探索和实践过程中建立了较健全的节能管理体系,结合目前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和我国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文章从法理依据、现状、目标、组织体系等方面对目前节能管理体系与碳排放配额管理体系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统一的节能和碳排放配额管理体系的建议。  相似文献   

3.
构建省级碳排放预测模型,对减排总目标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划分各省区的碳排放等级,按公平、效率和可持续原则将减排目标缺口向下分配到高碳排区;对各省区的减排工作做出展望。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若保持原有的碳排放态势,将会产生减排目标缺口,可对宁夏、山西、内蒙古和新疆4个高碳排省区适当调整碳排放权配额,从而实现减排目标。  相似文献   

4.
碳排放权交易,是指通过设计碳排放总量,明确参与企业、行业范围,对碳排放权指标进行“配额”分配的交易方式,从而达到节能减排、控制温室气体的目标。深圳是全国首批七个碳排放权交易试点省市之一。作为我国第一个正式运行的强制碳交易市场,6月18日首日共完成8笔交易,成交21112吨配额,最低成交价为每吨28元,最高成交价为每吨32元。目前,深圳已将635家工业企业纳入碳交易市场中。按计划目标,在2013—2015年,这635家单位获得配额总量合计约1亿吨,到2015年这些企业平均碳强度比2010年下降32%。  相似文献   

5.
电力行业是国家和地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部门,也是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主体。文章研究了2个问题:一是在碳排放总量管理下,电力排放的所属问题;二是不同配额分配方案对电力生产企业的影响。通过借鉴国外碳排放权交易机制中电力排放的划分经验,结合我国国情,建议从生产和消费两端同时对电力排放进行控制;在对电力行业的几种配额分配方法进行系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加权平均法"这一新型分配方法,并用该分配方法对广东省现有电力企业进行了碳排放权交易模拟分析和评估。分析结果表明,在绝对排放量下降5%的总量控制目标下,通过"加权平均法",各机组所得配额都相对公平和平均,可以保证企业顺利履约,实现碳排放权交易体系的控制目标。  相似文献   

6.
王勇  程瑜  杨光春  董莹 《中国环境科学》2018,38(8):3180-3188
建立了碳排放权省区分配模型,在中国2020年和2030年碳强度目标约束下,分阶段进行碳排放权的省区分配.结果表明:2016~2020年,中国各地区碳排放权分配相差悬殊.碳排放权配额最多的5个省份分别是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碳排放量均处于全国前列的广东、江苏、内蒙古、山东和山西地区,配额最少的5个省份依次是安徽、吉林、甘肃、宁夏和贵州.同时,各地区面临不同的减排压力.山西、山东、辽宁和陕西在2016年初始节点的碳空间严重不足,需要承担较大的减排压力.而广东、江苏和上海等地减排压力相对乐观.2021~2030年,各省份的碳排放权分配与第1阶段分配结果大体一致,所有省份在2030年碳排放空间均有盈余.但是部分地区(如新疆、陕西、吉林、青海、甘肃、宁夏和贵州等)截至2030年碳排放剩余空间相对有限,按期完成减排目标仍然存在较大压力.考虑到各省区面临不同的减排任务和压力,制定差异化的减排政策并在政策上给予适当的扶持是保证中国减排目标顺利达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市场的政策环境,从准入规则、配额分配、排放核查、交易量与交易价格4个方面介绍了各试点地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现状,归纳出了我国碳排放交易试点的主要特点;并通过与碳排放交易欧盟体系(EU-ETS)进行对比,提出了我国在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国际差距,并提出了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林琪 《环境》2023,(4):52-54
<正>配额分配制度是全国碳市场的重要基础制度,是保证碳市场健康平稳有序运行、实现政策目标的基石。为加快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3月15日,生态环境部印发了《2021、2022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配额总量设定与分配实施方案(发电行业)》(以下简称《配额方案》),要求做好2021、2022年度配额预分配、调整、核定、预支、清缴等各项工作。  相似文献   

9.
开展工业行业碳排放绩效研究,对于落实碳减排承诺、完善碳交易体制、推动低碳产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采用郑州市2013年181家工业企业的基础数据,通过构建碳排放综合绩效指标体系和配额分配模型,开展不同行业的综合绩效评价和配额分配模拟。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行业的碳排放强度分布极不均衡且与碳排放总量具有一定的关联性,但关联类型不尽相同。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碳排放强度最高(5.4115 t/万元),烟草制品业的碳排放强度最低(0.0046 t/万元)。(2)不同行业单位用地碳排放量、单位劳动力碳排放量差异较大。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单位用地碳排放及单位劳动力碳排放明显高于其他行业。(3)碳排放综合绩效表明,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的碳排放绩效最低,汽车制造业的碳排放绩效最高。(4)不同行业因综合绩效的差异获得与基准年碳排放不同增减比例的配额,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获得的配额最多,化学纤维制造业获得的配额最少。通过碳配额分配模拟,郑州市整体减排18.206万t,减排比例为5.56%。(5)建议完善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并试点实施以碳排放综合绩效评价为基础的行业配额分配,实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碳减排的协同。  相似文献   

10.
碳交易背景下天津市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与基准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电力行业是我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中的重要参与行业,开展区域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分析与基准线设置研究,不仅有利于区域因地制宜地开展行业碳减排工作,同时对全国统一碳市场的建立尤其是电力行业配额分配方案的确定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基于天津市2014年15家主要发电企业的32台发电机组数据,在核算分析天津市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设置实际排放情景、现行标准先进值情景及综合减排情景等3组基准线情景,并展开对天津市电力行业碳减排的适用性分析.研究表明:①在数据和统计基础较好、产品单一的行业采用基准法进行配额分配,有利于碳市场资源的公平、合理配置,可有效促进区域电力行业低碳发展;②2014年天津市电力行业碳排放强度为822.9 g/(kW·h),燃煤发电与燃气发电碳排放强度分别为824.4与502.0 g/(kW·h);③发电碳排放强度可反应出单台机组的能耗和管理水平,燃煤发电方式下,采用压力参数高、机组容量大的机组发电更有利于降低区域碳强度;④综合减排情景既考虑了本地区电力行业碳排放水平,同时参考了其他省市基准线设定,对部分类型机组数量较少、代表性不足的地区适用性更强,该情景对地区电力行业低碳水平要求最为严格,虽然为企业减排带来一定压力,但更有利于区域行业减排,且对于排放强度较高的较小容量机组能够起到更强的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