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9 毫秒
1.
内分泌干扰物4-叔丁基苯酚在水中的氯化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典型内分泌干扰物4-叔丁基苯酚(4-TBP)在水中的氯化反应动力学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在不同HOCl初始浓度和pH条件下,4-TBP能够迅速被氯氧化,4-TBP的氯化反应符合二级反应动力学.表观速率常数kapp与pH值有关,在pH为5和9左右时,kapp分别达到最小值和最大值;对氯化反应中的每一个基元反应的反应速率常数进行了计算, HOCl与4-TBP的酸催化反应及ClO-与4-TBP反应的速率常数分别为4.99×106 L2·(mol2·min)-1和1.96×104 L·(mol·min)-1,而HOCl与4-TBP的反应及HOCl与4-TBP-的反应较慢,4-TBP-与ClO-不发生反应.水处理中氯消毒工艺对4-TBP的降解有一定的影响,在氯投加量为3 mg/L时,4-TBP的半衰期为12.1 min.  相似文献   

2.
臭氧降解水中苯并三唑反应动力学及效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陈忠林  蔡金玲  沈吉敏  董霖 《环境科学》2009,30(4):1044-1049
对臭氧氧化去除水中痕量苯并三唑(BTri)的反应动力学、效能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臭氧分子与BTri直接反应速率常数k3=20.18 L·(mol·s)-1,臭氧与BTri反应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KBTri随pH值的不同而有显著差异,当pH值由6.63增加到7.83时,表观反应速率常数由63.42 L·(mol·s)-1提高至582.69 L·(mol·s)-1,增加约8倍.单独臭氧化可以有效地去除水体中痕量BTri,最终去除率可达85%;随着水体pH值的增加及水体温度的升高,BTri的反应速率大幅度提高;自然水体中常见阴离子NO-3、SO2-4、Cl-对臭氧化去除BTri的去除率及反应速率无明显影响;羟基自由基(·OH)抑制剂叔丁醇对臭氧氧化去除BTri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说明·OH也对臭氧氧化去除BTri有一定的贡献,表明臭氧化去除BTri的过程为O3直接氧化及·OH间接氧化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氨氧化菌混培物在O2/微量NO2下的氨氧化动力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序批式试验,在无分子氧条件下,确定了好氧氨氧化菌的NO2型氨氧化动力学方程,得到了最大氨氧化速率[qNO2,max=0.144 mg·(mg·h)-1]、二氧化氮半饱和常数(kNO2=0.821 μmol·L-1)和二氧化氮抑制性常数(ki=1.721 μmol·L-1).在微量NO2气体中添加2% O2氧气后,氨氧化速率明显提高,最大氨氧化速率发生在体积分数2% O2和50×10-6 NO2的条件下,达到0.198  mg·(mg·h)-1.在21% O2和微量NO2条件下,氨氧化速率继续大幅度提高;在21% O2和100×10-6 NO2时氨氧化速率达到0.477  mg·(mg·h)-1,比无NO2空气曝气条件下氨氧化速率高3倍.提出了NO2表观强化氨氧化函数的概念,建立了在O2和微量NO2混合气体下的氨氧化动力学方程,利用2% O2和微量NO2条件下的实验结果验证了动力学方程,讨论了NO2强化氨氧化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动力学特性及微量NO2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祖波  张代钧  阎青 《环境科学》2008,29(3):683-687
采用批试验方法,研究了颗粒污泥厌氧氨氧化动力学特性及微量NO2的影响.用Haldane模型描述厌氧氨氧化反应动力学,得到最大氨氮反应速率6.65×10-3 mg·(mg·h)-1、氨氮半饱和常数87.1 mg·L-1和抑制常数1 123 mg·L-1,亚硝态氮半饱和常数15.39 mg·L-1和抑制常数159.5 mg·L-1.微量NO2对厌氧氨氧化具有强化作用,基于Haldane模型建立了厌氧氨氧化的NO2强化函数,估计了强化函数中的最大强化系数48.79、NO2半饱和常数2 480 mg·m-3、NO2抑制常数4.22 mg·m-3和基础速率系数0.018 2.试验中大部分的NOx出现损失.  相似文献   

5.
α-蒎烯是大气中含量最丰富的单萜烯类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氯自由基(·Cl)反应是其重要的转化途径.然而,·Cl引发α-蒎烯大气氧化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量子化学计算与微观动力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Cl与α-蒎烯的引发反应以及引发反应生成的主要α-蒎烯自由基的后续转化机制与动力学.结果发现,·Cl反式加成到α-蒎烯的C2位置生成加成中间体IM1-9-a是最可行的反应途径.在298 K和1.013×105 Pa条件下,计算得到·Cl与α-蒎烯的反应速率常数(kCl)为3.1×10-10 cm3·molecule-1·s-1,与kCl的实验值(4.6±1.3)×10-10 cm3·molecule-1·s-1一致.生成的IM1-9-a进一步与O2反应生成过氧自由基IM3-1-a,在2.5×109 cm-3(100 ppt) NO和1.25×109 cm-3(50 ppt) HO2·条件下,IM3-1-a后续主要与NO和HO2·反应生成有机硝酸酯(C10H16ClNO3和C10H16ClNO4)、氢过氧化物(C10H17ClO2和C10H17ClO3)和烷氧自由基(C10H16ClO2·).生成的 闭壳层产物与母体α-蒎烯相比具有较高的O∶C比,可能具有较低的蒸气压,进而贡献二次有机气溶胶.本研究结果可为全面评价α-蒎烯的 大气化学反应对大气质量的影响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王蕊  刘菲  陈鸿汉  陈楠  张佳文  陈明 《环境科学学报》2013,33(11):3060-3067
通过静态实验,考察了电子供体类型及用量对厌氧条件下微生物去除地下水中高氯酸盐的影响.结果表明,电子供体醋酸盐和H2的加入,可以明显提高ClO4-的去除率,驯化后的微生物去除ClO4-的速率比未加入电子供体时提高约1.4~3倍.Monod动态模型能很好地拟合两种电子供体环境下ClO4-的微生物去除过程,分别以醋酸盐和H2作为电子供体时,基质半饱和常数Ks为12.6 mg·L-1和2.2 mg·L-1,最大比基质消耗速率Vm为0.45 d-1和0.08 d-1.动力学参数表明,本实验条件下,异养型混合菌去除ClO4-的效果明显优于自养型混合菌;在少数受高浓度ClO4-污染的地下水环境中,为了提高ClO4-的去除速率只有通过增加菌体浓度或提高微生物酶的活性来实现.随着电子供体醋酸盐用量增加,ClO4-的(比)消耗速率逐渐增大.当初始CH3COO-与ClO4-的比例为3.80 mg(COD)/mg(ClO4-)时,比消耗速率v最大(0.27 d-1).  相似文献   

7.
对苯二甲酸臭氧化降解的动力学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臧兴杰  童少平  马淳安 《环境科学》2009,30(6):1658-1662
研究了臭氧化对苯二甲酸(TA)的降解效率,并对该过程的动力学特性和降解机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TA与臭氧的 反应速率常数ko3-TA为(0.047±0.001)L·(mol·s)-1,与羟基自由基的kOH-TA为2.28╳109L·(mol·s)-1以上结果与TA臭氧化降解的表观反应速率常数相一致.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和离子色谱(IC)分析了TA降解过程的中间产物,主要包括苯甲酸、酒石酸、甲酸和草酸,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臭氧化TA的可能降解历程.  相似文献   

8.
久效磷降解菌的分离及其酶促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从某农药厂废水处理池的污泥中分离到1株久效磷高效降解菌株M-1,经过对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以及16S rDNA序列分析,该菌株初步鉴定为Paracoccus sp..M-1能以久效磷作为唯一碳源生长,24 h对100 mg·L-1久效磷的降解效率为92.47%.久效磷降解酶定域表达试验表明该酶为胞内酶,组成表达.久效磷酶促降解的最适反应pH为8.0,最适反应温度为25 ℃;其米氏常数(Km)为0.29 μmol·mL-1,最大降解速率(Vmax)为682.12 μmol·(min·mg)-1.久效磷降解酶热稳定性差,碱性条件下能够保持较高降解活性.  相似文献   

9.
蜂窝陶瓷催化臭氧化降解水中微量硝基苯的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实验表明单独臭氧氧化和臭氧/蜂窝陶瓷氧化在温度20℃、初始pH值6.87条件下对硝基苯的降解均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该条件下单独臭氧氧化和臭氧/蜂窝陶瓷氧化工艺对硝基苯的降解主要来源于高活性羟基自由基的氧化作用,同时证明了不同体系温度(10~40℃)和溶液初始pH值(3.00~10.96)下硝基苯的降解同样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2种工艺对硝基苯的降解反应速率都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加,单独臭氧氧化的反应速率常数由0.37×10-3 s-1升高到1.49×10-3 s-1,臭氧/蜂窝陶瓷氧化的反应速率常数由0.56×10-3 s-1升高到2.46×10-3 s-1,温度越高反应速率提高的幅度却越小.随着pH的升高,单独臭氧氧化对硝基苯降解的反应速率常数从0.15×10-3 s-1增加到2.69×10-3 s-1,在pH值3.00~9.23范围内,臭氧/蜂窝陶瓷氧化工艺反应速率常数从0.17×10-3 s-1增加到1.90×10-3 s-1,在pH为10.96时反应速率常数下降到1.64×10-3 s-1.  相似文献   

10.
Co(C3H6NS2)3·C6H12N2S3单晶的制备及催化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郑怀礼  黄小红  蒋绍阶  杨铀  蒋小东 《环境科学》2008,29(12):3450-3456
采用常温饱和溶液蒸发法,一硫化四甲基秋兰姆与钴(Ⅱ)发生原位反应得到一种新型非均相Fenton催化剂单晶Co(C3H6NS2)3·C6H12N2S3;通过单晶X衍射、红外光谱和C、N和H元素分析对该单晶结构进行了表征;该单晶的空间群为P-1,在不对称单元中有1个Co(Ⅲ)中心,3个新配体C3H7NS2和1个TMTM;Co(Ⅲ)呈现出稍微偏斜的八面体的配位几何构型.利用该单晶催化氧化降解了直接蓝6和直接绿28;结果显示,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染料的降解率和矿化率都较高,这是因为活性中心Co(Ⅲ)提高了H2O2的效率.当投加量在1 200~1 600 mg·L-1之间时,处理90 min后,直接蓝6和直接绿28的降解效率可分别达到94.39%和94.78%.相比之下,不加该单晶光催化剂,其它条件完全相同时,处理90 min后2种染料的降解率均不到45%,降解缓慢.使用后的单晶,通过过滤,可反复使用,有利于降低处理成本.此外还研究了催化反应的动力学,反应遵从Langmuir-Hinshelwood动力学模型;2种染料降解反应速率常数k分别为3.03×102和6.25×102 mg·(L·min)-1,吸附常数K分别为1.52×10-4和7.23×10-5 L·mg-1.  相似文献   

11.
Kinetics of aniline oxidation with chlorine dioxide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or the first time, kinetics of aniline oxidation with chlorine dioxide(ClO2) were investigated systematically by detecting concentration of aniline with HPLC at regular interval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action was first-order both in ClO2 and in aniline, and the oxidation reaction could be described as second-order reaction. Stoichiometric factor η was experimentally determined to be 2.44. The second-order-reaction rate constant k was 0.11L/(mol.s)under condition of pH 6.86 and water temperature(Tw) 287K. Reaction activation energy was 72.31 kJ/mol, indicating that the reaction could take place under usual water treatment conditions. The reaction rate constants in acidic and alkali media were greater than that in neutral medium. Chlorite ion could slightly increase reaction rate in acidic medium. p-aminophenol and azobenzene were detected by GC-MS as intermediates.  相似文献   

12.
给水管网中耐氯性细菌的灭活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使用4种常见消毒剂对从实际管网中分离出来的7株耐氯性细菌进行消毒实验.结果表明,这7株细菌均具有较高的耐氯性,其中1株耐氯性最高的类龟分支杆菌自由氯99.9%灭活的CT值为120 mg.(L.min)-1,另外2株血红鞘氨醇单胞菌和甲基杆菌99.9%灭活的CT值分别为7 mg.(L.min)-1和4 mg.(L.min)-1.比较4种消毒剂的消毒效果发现,二氧化氯和单过硫酸氢钾的消毒效果较好,能够在30 min内使分支杆菌的灭活率达到5个数量级.自由氯由于衰减较快,消毒效果不佳.一氯胺能够维持一定的消毒剂浓度,但由于其氧化性较弱,因此需要提高浓度,才能满足消毒要求.能在1 h内灭活3个数量级以上分支杆菌的消毒剂投加量为:3.0 mg/L一氯胺、1.0 mg/L二氧化氯(以Cl2计)和1.0 mg/L单过硫酸氢钾(以Cl2计).考虑到我国水厂消毒的实际情况,建议采用间歇性提高一氯胺浓度或改换二氧化氯消毒的方法,提高对耐氯性细菌的灭活效果.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南方某水源水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二氧化氯投加量下三氯乙醛(CH)前体物的去除情况,并对其去除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当二氧化氯投加量为0.4 mg·L~(-1)时,CH生成势(CHFP)去除率最高,为14.3%,同时比CH生成势(SCHFP)亦有大幅削减,且二氧化氯预氧化对浊度和SUVA_(254)亦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但对COD_(Mn)去除效果不明显,DOC、UV_(254)则有小幅上升.二氧化氯去除CH前体物的机制是通过将含C=C双键和C=O双键的不饱和芳香性蛋白质类及微生物代谢产物类亲水性物质氧化降解或转化为其他非CH前体物的物质,从而使CH的生成量减少.  相似文献   

14.
韩东晖  李瑛  李开明  应光国 《环境科学》2018,39(9):4257-4264
采用UV-草酸络合Fe~(3+)[UV-Fe(C_2O_4)3-3]活化过硫酸钠(PS)氧化降解苯胺,研究了Fe(C_2O_4)3-3浓度,PS浓度,pH对PS活化效率及苯胺氧化降解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Fe(C_2O_4)3-3浓度和pH决定了UV-Fe(C_2O_4)3-3体系中Fe~(3+)向Fe2+的转化过程,并对活化PS氧化降解苯胺产生显著影响.随着Fe(C_2O_4)3-3浓度增加,PS的分解率不断提高,但当浓度高于0.75 mmol·L~(-1)时,草酸根离子(C2O_2-4)对硫酸根自由基(SO·-4)的竞争以及SO·-4之间的相互淬灭作用降低了苯胺的降解效果,降解速率大小顺序为5 mmol·L~(-1)0.25 mmol·L~(-1)0.5 mmol·L~(-1)1 mmol·L~(-1)0.75 mmol·L~(-1);中性和碱性条件不利于Fe(C_2O_4)3-3发生光化学反应生成Fe2+,但当初始pH为7和9时,由于PS活化分解过程降低反应体系pH,反应300min时PS的活化率可分别达到74%和67%,苯胺去除率分别高达91%和97%,均高于初始pH为酸性条件下的结果;苯胺降解率随初始PS浓度增加而增大,当PS浓度大于10 mmol·L~(-1)时,苯胺降解过程由二级反应变为准一级反应,但此时过量的PS因与SO·-4发生反应而显著降低PS用于氧化降解苯胺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5.
在(298±2) K和一个大气压条件下,采用相对速率法研究了一系列酮类物质与氯原子的反应动力学.使用丙醛和乙苯作为参比物,光解三氯乙酰氯作为氯原子产生源,测得2-己酮与氯原子的反应速率常数为(1.80±0.42)×10~(-10) cm~3·molecule~(-1)·s~(-1),与已有文献报道值非常符合,验证了实验方法和所选参比物的可靠性.首次测得了(298±2) K和一个大气压条件下2-庚酮和2-辛酮与氯原子反应的速率常数,分别为(2.54±0.62)×10~(-10)和(2.12±0.63)×10~(-10) cm~3·molecule~(-1)·s~(-1).与其母体烷烃的反应速率对比发现,酮类物质中羰基的存在使得其反应速率都比其母体烷烃变慢.利用所测的速率常数和氯原子的浓度信息估算这些酮类物质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结果显示,在海洋边界层或沿海地区等氯原子浓度较高的地区,这些物质与氯原子反应的大气化学寿命都在小时量级,完全可以与OH自由基的反应相竞争,是这些物质在大气中的重要降解途径.另外,在内陆污染地区或工业聚集区,氯原子的反应及其对二次污染物生成的贡献同样不能忽视.  相似文献   

16.
几种常见氧化剂对水中摇蚊幼虫氧化杀灭效能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进行了几种水处理氧化剂———氯气、二氧化氯、臭氧对水体中摇蚊幼虫灭活效果的试验研究,并对原水中摇蚊幼虫经二氧化氯预氧化、混凝沉淀后的灭活效果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二氧化氯对摇蚊幼虫的灭活效果受水体pH值、有机物含量和藻类含量影响较小,与其它2种氧化剂相比,二氧化氯对原水中摇蚊幼虫具有更好的灭活作用;混凝烧杯实验证实,原水中的摇蚊幼虫经混凝沉淀后,与矾花沉降,不会对沉后的水产生影响;并且二氧化氯投加量1.0mg·L-1时,摇蚊幼虫在24h内死亡,投加量2.0mg·L-1时,死亡时间为6h;采用预投二氧化氯的水处理工艺可以起到控制摇蚊幼虫在沉淀池中孳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给水管网中耐氯分枝杆菌的灭活特性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近年来,在饮用水管网中检测到耐受消毒剂的微生物,对于饮用水安全造成威胁.课题组由南方某城市自来水管网中分离出1株耐氯的产黏液分枝杆菌(Mycobacteria mucogenicum),并对其灭活特性和耐氯机制进行了研究.使用自由氯、一氯胺和二氧化氯对其进行消毒实验,测定CT值.99.9%灭活产黏液分枝杆菌时,自由氯的CT值为(76.25±47.55)mg·min·L-1,一氯胺为(1 396±382)mg·min·L-1,二氧化氯为(13.5±4.9)mg·min·L-1.采用透射电镜对产黏液分枝杆菌的消毒过程进行观察,发现消毒后细菌结构疏松,细胞器层次变得不清晰,核心肿胀溶解.产黏液分枝杆菌具有较好的疏水性,测定其表面疏水率为37.2%,远高于其他细菌,使得亲水性消毒剂不易进入细菌内部,是其耐受含氯消毒剂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针对饮用水中氨氮超标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采用紫外/氯组合工艺对饮用水中氨氮进行降解研究.结果表明,紫外/氯高级氧化工艺可以有效去除水中氨氮.一方面,自由氯和氨氮之间发生取代反应将氨氮转化为氯胺,254 nm紫外光可有效裂解N—Cl键,一氯胺在254 nm处的摩尔吸光系数为354 L·mol~(-1)·cm~(-1),量子产率为0.68 mol·E~(-1);另一方面,自由氯光解产生的自由基可直接氧化氨氮.随着紫外辐照剂量的增加,氨氮和总溶解性氮(TN)的浓度逐渐减少,当紫外辐照剂量达到1000 mJ·cm~(-2)时,氨氮(起始浓度2 mg·L~(-1))和TN的去除率分别为53%和35%,相比单独氯化条件下分别提高了20%和15%.随着Cl_2/N的增加,氨氮和TN的浓度逐渐减小,当Cl_2/N≥1.6时,紫外/氯组合工艺对氨氮的去除率接近100%,当Cl_2/N1.6时,紫外/氯工艺对TN的去除率相比单独氯化工艺提高了30%左右.此外,氨氮去除率随pH升高而增加,而TN去除率随pH升高而降低.本研究结果可为紫外/氯组合工艺在水厂中的实际应用提供有效的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供水系统中蠕虫类水生生物的出现严重危及供水水质安全.为实现供水系统中蠕虫风险的高效控制,以颤蚓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二氧化氯对颤蚓的灭活动力学及水质对灭活效果的影响,并对灭活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CT值(氧化剂浓度和接触时间的乘积)可以较好地用于评价ClO_2对颤蚓的灭活效果;灭活过程符合伪一级延迟Chick-Watson模型.温度的升高缩短了颤蚓灭活时的"延滞期",并提高了灭活效率;实验条件下,体系pH的增加有助于提高ClO_2灭活效率;浊度和有机物浓度的增加会导致灭活效率显著降低.当CT值超过80 mg·min·L~(-1)后,ClO_2将导致体系蛋白质浓度显著降低.颤蚓灭活过程中"延滞期"的出现和蛋白试验结果综合表明:颤蚓表皮层的存在有助于提高其对ClO_2的耐受性.SOD(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变化表明,ClO_2灭活颤蚓的主要作用机理之一是含氧自由基的诱导效应.  相似文献   

20.
饮用水处理过程中抗生素的污染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监测了6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脱水红霉素、克拉霉素、竹桃霉素、罗红霉素、柱晶白霉素和泰乐菌素)在2座饮用水处理厂中的污染情况,并考察了典型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泰乐菌素在氯化消毒处理过程中的反应特性.结果表明,6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均能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检出,但是其浓度普遍较低,进出水中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18~3.97 ng ·L-1和0.02~1.91 ng ·L-1.6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的去除率相差较大,在18%(竹桃霉素)~100%(脱水红霉素)范围内.6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在氯化处理过程中降解缓慢,且受水质影响较大.其中,泰乐菌素的氯化降解遵循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式,测得pH 7.0条件下二级反应动力学速率常数为0.77 L ·(mol ·s)-1.监测到的9种泰乐菌素氯化降解产物,反应途径主要包括叔胺羟基化、芳族氧化和内酯环环氧化加成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