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工作场所粉尘检测和评价工作的科学性,对我国和美国工作场所中粉尘的采样、检测数据的统计处理、评价以及工作场所的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美国把粉尘职业暴露水平的检测、数据的统计处理、评价以及再检测与评价进行有机结合并形成完善的管理体系,我国和美国的粉尘采样方法基本相同,但我国缺少对工作场所粉尘职业暴露水平检测结果的统计处理以及再检测与评价的管理规定。通过对中美两国相关内容的对比和分析,针对完善我国粉尘暴露检测、数据统计处理、评价以及再检测与评价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应用信息化网络技术,建立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数据库,实现了用人单位作业场所有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数据的申报、传递、编制、审核、报告打印、统计等功能。信息化模板的建立,降低了职业卫生学调查工作难度,方便了检测方案和报告编辑,统一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生成格式,并自动生成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报告书,提高了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工作的质量。本系统具有操作简易、处理功能强大、内部监督管理完善等特点,实现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信息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尤其适合现阶段基层职业卫生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安全》2016,(6)
为分析某石英砂生产企业采取技术改进前后的粉尘、噪声的危害状况,对其技术改进效果进行评价。对项目进行职业卫生调查,对技术改进前后工作场所粉尘、噪声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结果显示,粉尘浓度和噪声强度均不同程度下降,因此,采取的技术改进措施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我国现行的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5817—86)是基于当时的检测手段和对粉尘的认识而制定的。随着作业环境粉尘治理工作的发展和粉尘检测方法与手段的不断完善,以及人们对粉尘危害机理认识的深入,该分级存在的许多不足逐渐暴露出来。这主要是由于该分级依据的是采用短时定点采样测得的粉尘作业场所的全尘环境浓度。例如在水泥企业,由于作业环境空间的粉尘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不同的空间也表现出不同的粉尘浓度值,因而采用短时定点  相似文献   

5.
为解决国内现行的工作场所空气中氨的标准检测方法(吸收液采集——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在实际应用中暴露出的问题,通过文献分析,梳理中美工作场所空气中氨的检测方法的发展历程,对比分析中美该标准检测方法的优缺点,为我国标准检测方法的更新提供启示和借鉴。研究表明:国内对于工作场所空气中氨的采样方法和测定方法(吸收液采集——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存在不宜长距离携带、不适用于个体采样、样品稳定性差、使用剧毒试剂和操作繁琐等缺点;对于固体吸附剂管,目前国内市售的存在杂质元素背景较高、采样性能和稳定性较差等缺点,不适用于空气中氨的采集,国外市售的对于企业定期进行职业卫生评价和检测存在成本较高的问题。因此需开发适用于我国工作场所空气中氨采集的固体吸附剂管,有益于推动工作场所空气中氨采集的标准方法的更新,为企业及职业卫生评价和检测人员提供工作便利。  相似文献   

6.
对某石灰石采石场企业的工艺流程、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数据、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与分析。结果显示,该石灰石采石场企业职业危害因素主要是粉尘、噪声,部分工作场所粉尘、噪声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超标。该石灰石采石场企业防护设施不足,对此,提出了预防职业病危害的控制措施和管理措施,以保护员工的职业健康。  相似文献   

7.
尉莉莉 《安全》2015,(4):14-16
用中美两种方法对北京市丰台区某厂的电焊车间进行定点采样,根据《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第1部分:化学有害因素》对结果进行评价。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比对分析。结果显示:中国短时间定点采样方法与美国定点采样方法所得出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且中国短时间定点采样数据普遍高于美国定点采样数据。  相似文献   

8.
在研究分析我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现状,学习和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当前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机制存在的主要不足,提出从4个方面进一步完善我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机制的建议,即"建立涵盖职业安全卫生内容的三方协商机制;完善职业卫生法律法规与标准体系;确立'国家监察、企业负责、中介服务、群众监督、劳动者遵章守纪'的职业卫生监管工作机制;完善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相关的若干保障体系"。笔者有针对性地提出4方面建议,以期为政府主管部门学习和借鉴国际通常做法提供参考,进一步提高我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的水平,从而实现我国作业场所职业卫生监管工作的有序与高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金龙哲 《安全》2020,(1):1-6
为进一步解决我国作业场所粉尘职业危害问题,保障劳动者的职业健康,践行《健康中国2030》国家战略,本文采用资料分析、问卷调查、政策研究、专家咨询等方法,分析与梳理了我国作业场所的粉尘职业危害现状、尘肺病发病的主要特征、粉尘防控存在的突出问题。基于分析与研究,提出加大防尘技术支撑机构建设力度、加强粉尘防治重点科技攻关、提高粉尘防治信息化水平以及职业健康人才队伍建设等粉尘危害防控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一般情况下,粉尘浓度检测的目的是:评定作业场所粉尘污染程度与相应的国家卫生标准的符合程度;检查作业场所操作工人的暴露浓度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及对危害程度进行卫生学评价;为作业场所的局部排气通风、除尘设施的改进提供依据;为解决特殊需要和科研方面的疑难问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某铜冶炼企业"双闪"厂区工作场所进行现场调查与采样检测,了解其工作场所中存在的职业病危害现状,为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及改善劳动者工作环境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采用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和采样检测相结合的方法对该企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铜冶炼企业"双闪"厂区渣选矿车间的破碎机巡检岗位粉尘超标,熔炼车间的熔炼炉出铜操作岗位的二氧化硫浓度超标;在岗期间职业健康检查结果显示职业相关性异常人员4名。结论:该企业职业病危害因素中以粉尘、二氧化硫、高温及噪声为主,应着重改善工作环境,控制职业病危害因素的浓度,防止职业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加强本县石英砂加工行业防尘监督管理,保护职工身体健康,对石英砂实施系列粉尘水淋除尘治理措施,治理后的粉尘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对其控制效果进行评价分析。方法:主要对石英砂一级破碎、二级破碎机水淋除尘,采取现场职业卫生调查、职业卫生检测等方法,对生产设备粉尘治理前后作业岗位矽尘总浓度TWA进行采样检测,比较分析及评价。结果:共检测6个企业粉尘作业岗位,治理后各岗位的矽尘浓度均低于治理前(P<0.001)说明治理效果明显。结论:采取水淋除尘设备治理后矽尘控制效果符合《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等相关标准要求,控制效果可行。  相似文献   

13.
正确评价车间内粉尘作业环境质量,对于加强粉尘管理,确保车间劳动条件,防止粉尘危害,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但是,正确的评价必须以能反映粉尘作业环境特点的测定方法和合理的评价指标为基础。例如,对于间断暴露粉尘作业场所,如果不考  相似文献   

14.
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综合评价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引入超标倍数、超标率等指标研究粉尘、毒物和噪声作业职业危害风险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不同类型职业危害因素致病风险的差异,职业危害接触人数以及职业卫生管理情况,建立了多种类型职业危害因素并存作业场所的风险评价方法,进行了实际应用并取得良好效果,对于管理部门实施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分级监管以及企业自我分级管理等都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评估煤矿井下工人面临的职业健康风险,采用特征化分析和货币化法,提出煤矿井下不同作业场所职业健康风险的定量评价方法。对井下主要作业场所进行划分,收集各作业场所粉尘、噪声和热环境的清单数据,进行特征化分析,将粉尘、噪声和热环境对工人的健康风险影响量化,最后进行货币化,使评价结果赋予经济意义。结果表明:平煤某矿的职业健康风险为715.47万元,主要作业场所职业健康风险由大到小依次为回采、掘进、煤仓口、锚喷作业点和胶带运输转载,评价结果可为煤矿职业健康管理提供更全面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职业危害研究所主要针对作业场所粉尘、毒物、噪声、高温等职业危害开展防治策略和控制措施等理论与应用性研究;起草职业危害预防控制相关标准;设计研发职业危害信息管理系统、统计分析系统、区域职业危害风险评估系统等软件;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风险评估与管理、作业场所职业危害防护措施整体方案和危害人机工效学的设计、评估与咨询和建设项目职业危害评价、办公场所室内空气质量评估等主要工作。  相似文献   

17.
生产性粉尘是我国作业场所最普遍且严重威胁劳动者健康的职业有害因素,接触生产性粉尘引发的尘肺病是我国发病最高的职业病。为控制尘肺病的发生,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为依据,我国已经进行了大量配套职业卫生标准的研制工作,同时,在生产粉尘健康危害评价、接尘人群的健康监护和呼吸防护用品研制方面开展了大量科研工作。要达到国际劳工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2030年消除矽肺病目标,我们的尘肺防治工作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8.
危险度评价与管理模式是在系统识别与全面分析工作场所(Workplace)中可能存在的职业危害因素,评价其可能导致的危害及危害程度,确定可接受危险水平、评定危险度,建立危险度管理的基础上而形成的系统模式。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NRC)于1983年提出了危险度评价和危险度管理理论。自此,危险度评价技术和方法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欧美、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已经形成了针对职业环境的工作场所危险度评价与管理的系统指南。  相似文献   

19.
英国按照《职业安全和卫生法(1974)》,以职业安全卫生执行局(HSE)为执法和调查统计的主管机构,建立了以RIDDOR95规程为基础的企业雇主对其作业场所职业卫生记录和报告制度,同时HSE采取多种形式的政府主动调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职业卫生调查统计体系。目前,我国职业卫生的调查统计体系尚未形成。以系统的方法和思路,从英国的职业卫生法规、监管入手,分析其调查统计体系,并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英国的体系与美国进行对比,学习工业发达国家的共同经验,为我国建立职业卫生统计体系提供借鉴。研究认为,上层法律及配套规范齐全、形成了政府主动调查与企业雇主主动记录和报告相结合的统计方式,以及调查统计数据定期向公众发布和实现信息共享是英美两国体系的共同特征。  相似文献   

20.
本课题重点针对我国主要的职业危害因素:粉尘、毒物、高温,广泛开展作业场所职业危害基础数据调研分析,通过试验研究和理论研究深入揭示典型高危粉尘、毒物与井下高温的危害机理,建立科学的粉尘、毒物、井下高温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