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就业质量的提出 理论背景:充分就业及就业-失业二分法的反思 传统的充分就业意味着任何一个想要就业的公民都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找到工作岗位,只有一小部分摩擦性失业由于劳动力市场上供需双方需要磨合的时间,而成为必须存在的事实。在这种理解之下,追求充分就业的目标就意味着就业率是第一,而且是惟一重要的。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为了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我国实行了积极的就业政策,其中的一个重要举措是建立公共就业服务制度。 为了解我国公共就业服务的状况,我们开展了对辽宁省公共就业服务实践满意度的问卷调查。调查样本涵盖沈阳、抚顺、辽阳三市,调查对象包括下岗失业人员、4050人员、新成长失业青年、就业转失业人员以及农民工等其他失业人员在内的390名求职者,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我们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施积极的促进就业政策,不断加大就业投入,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较好地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特别是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问题。到2003年末,有27万人实现了再就业,占有求职要求的就业困难人员的90%。我们的经验是:  相似文献   

4.
从世界各国的实践来看,就业服务是客观存在的一种劳动力市场机制,是具有经济理性的一种劳动力市场制度,发挥着促进劳动力供求均衡、减少劳动力市场摩擦、降低劳动力交易成本的功能,其中的公共就业服务更能起到提高劳动力市场透明度,帮助就业困难群体避免陷入不利地位的特殊作用。因此,各国都建立有比较先进的就业服务制度和比较完善的就业  相似文献   

5.
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街道重视社区就业网络建设,自1997年开始在居委会聘任劳动委员以来,注重劳动委员队伍建设,近年来,根据社区就业发展需要,又聘任一批包括下岗失业人员在内的积极分子作为社区劳动委员,目前街道所属各居委会均配备了劳动委员,在开辟下岗失业人员社区就业渠道、帮助弱势群体就业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果。  相似文献   

6.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近日表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经和有关部门一起,正在建立农民工的调查统计体系,要求各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要及时了解本地区在外务工的农民工就业状况和返乡情况,加强对劳动力市场信息的监测和统计.作出分析研判。并要求劳动力输入省份,将已在用工地稳定就业半年以上失去工作的农民工纳入失业登记。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就业一直是各国政府面临的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据国际劳工局估计,在全世界大约30亿劳动力中,约有1.8亿人失业。此外还有7至9亿不充分就业的适龄劳动人口。就业,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由于各国在经济发展阶段、人口、文化传统及政治制度上存在很大的差异,就业问题在不同国家  相似文献   

8.
随着市场化、国际化进程的加快,经济的高速发展,上海市对劳动力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外来从业人员不断涌入,同时,上海本地青年就业出现新变化,25岁以下青年失业占到全部失业人员的50%。上海市政府针对一系列就业新情况,在促进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解决外来人员的社会保障问题,积极促进青年失业者就业,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9.
20世纪90年代,瑞典经济经历了剧烈的波动,受其影响就业状况迅速恶化,大约有4年时间,有超过50万个工作岗位消失。在这其中受冲击最大的是那些丧失工作或者进入劳动力市场有严重困难的群体,即弱势群体。  相似文献   

10.
继上个世纪70年代末知青返城、90年代国企工人下岗浪潮后,第三次就业高峰已经到来。2006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退役军人……种种因素使就业刚性矛盾仍然突出,劳动力总量增加以及产能过剩、贸易摩擦等原因,即将到来的第三就业高峰形势严峻,有可能超过前两次。”目前,我们国家的就业形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程度,无怪乎国内有学者称,我国的就业问题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就业战争”。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不仅国家应当承担责任,而且应当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我国前两次面临就业高峰时,正值我国从国家用工转向市场就业,正是由于劳动力市场机制的形成与发展,才使我国化解高失业带来的社会风险。  相似文献   

11.
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下,农村劳动力几乎未被纳入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的群体之内。在一些人看来,促进城镇人员下岗失业再就业已经很难,哪里还顾得上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然而现实中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日益凸显。统筹考虑包括农村劳动力在内的就业大计,已经不可回避。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就业是民生之本。在人口众多和劳动力资源过剩的客观背景下,我国的就业问题比任何一个国家都复杂。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城镇每年新增的适龄劳动人口不低于1000万,而与此同时,现有的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需要就业,数以亿计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要逐渐向非农产业转移。在今后的两三年内,城镇每年需要就业的劳动力不少于2400万,  相似文献   

13.
工作是人们生活的核心,也是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石。为了有效地治理失业、促进就业,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实施了一系列有利于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和积极的劳动力市场政策,并为此做出了制度性安排。这些国家对就业的投入可大体分为直接的财政资金投入和间接的减免税费投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劳动科学》2002,(3):15-16
当前就业面临很多问题。由于国企改革、劳动力跨地区、跨行业、跨企业流动增大、入世冲击等因素,劳动力需求减少,劳动力供给量大,就业问题十分突出。就业需求严重不足是主要问题。产业用人低龄化、农民进城务工等因素使得城镇就业困难群体增加。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来,我国的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这是《就业促进法》出台的重大背景因素.然而,对就业形势严峻的认识,大多停留在劳动力供求矛盾的量化描述上.例如,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个,劳动力供求缺口在1000万个左右.又如,年均1360万人的新增就业年龄人口,总量1100万以上的下岗失业人员,此外还有1.5亿需要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三支“求职大军”的汇集,  相似文献   

16.
在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民工荒”的出现似乎发出了这样一个信号:劳动力供需出现了一定程度的相对紧张。对珠三角地区的调查发现,企业缺工率高达10%。然而伴随着“民工荒”从东南沿海地区到广东、福建、浙江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蔓延。我国就业难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2004年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27万,比2003年增长3.4%,城镇失业人数上升的趋势没有得到抑制。2005年第二季度下岗失业人员(下岗职工、就业转失业人员、其他失业人员)占据了城市劳动力市场求职人员的42.7%,下岗失业人员仍然构成了对劳动力市场的巨大压力。与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相伴随,青年初次就业率低,成为社会的“新失业群体”,并且这一群体数量呈现上升趋势。2005年第二季度,新成长失业青年占城市劳动力市场求职人数的19.7%。比第一季度增长了1.6个百分点,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0个百分点。在“新失业群体”中,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相似文献   

17.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面临像中国所面对的就业挑战,即以世界上9,6%的自然资源来为世界上26%的劳动力人口创造就业机会(胡鞍刚,2002)。一方面,劳动力供给持续超常增长。新增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另一方面,社会创造就业的能力严重不足。经济增长的就业弹性下降,各产业新增就业人数下降,正规部门就业人数大幅度减少,非正规部门就业不充分,工作无保障等。其中,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尤为严峻。  相似文献   

18.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还很低—以福建省为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本实现了市场就业。在劳动力市场机制下,政府承担的是提供服务,引导劳动力有序流动的任务。政府一方面通过制定法规政策,保证劳动力市场规范运行;另一方面通过提供一系统的就业服务,促进劳动者顺利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9.
盘点2003年就业,发现劳动力供求紧张的状况并没有改变,下岗职工和长期失业人员再就业相当困难,资源型城市就业困难十分突出,大学生就业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更为重要的是,2003年,我国面临了非典的考验,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受到较大的冲击,影响了经济增长速度,并对就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800万农村流动就业劳动力回流到农村地区,农村流动就业劳动力和城市灵活就业劳动者的收入受到较大的影响。但另一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安徽省望江县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大胆创新,迎难而上,以加强“六大体系”为抓手,全面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着力构建促进就业和再就业的长效机制,使一大批社会闲散劳动力实现了就业,特别是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全县再就业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今年1—6月份全县完成新增就业岗位1566个,占全年目标任务的78.3%,其中从事个体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