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利用荆门市2001—2010年对城区和石化区的降水监测资料,研究分析了荆门市近十年来的大气降水量、pH及电导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荆门市近十年来的年均降水量为793.27 mm,降水主要集中在5—8月,年降水量变化较大,基本呈周期性的波动趋势。荆门市城区降水的pH和电导率比较稳定,没有出现酸雨。石化区的降水年平均pH比城区低,年平均电导率比城区高,有酸雨发生,但污染并不严重。  相似文献   

2.
依据自贡市2006-2016年期间降水结果,从时空分布、离子组分的角度研究了酸雨污染变化特征,研究发现郊区酸雨频率高于城区,酸雨pH值呈冬低夏高季节性变化,硫酸型酸雨在减弱,且酸雨污染总体呈现稳步变好的趋势;并结合自贡市历年气象资料和大气污染状况进行酸雨成因分析。  相似文献   

3.
1992—2012年浙江省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20世纪90年代以来,浙江地区酸雨污染的演变特征及成因,以杭州地区为代表,结合全省酸雨监测数据,揭示1992—2012年浙江省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1992—2012年,浙江地区酸雨的污染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992—1999年为酸雨改善期;2000—2004年酸雨污染再次出现了恶化;2005—2012年为酸雨再次改善期。SO2排放减少是近年来浙江地区酸雨污染出现好转的重要原因,但NOx对酸雨的贡献有增加的趋势,酸雨污染类型逐渐由"硫酸型"为主转变为"硫酸硝酸混合型",机动车排放对浙江地区酸雨污染的贡献已不容忽视。全省强酸雨区主要分布在浙北、浙中和东部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经济相对落后的浙西南地区酸雨污染较轻,酸雨污染与地区经济发展密切相关,控制本地污染排放对于防治和减轻当地酸雨污染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连云港市降水监测资料和有关环境资料,分析了该市酸雨的时空分布特征、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的年变化情况,以及酸雨发展趋势,结果表明,该市酸雨污染冬季比夏季严重,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SO2是影响降水酸度的主要因素,酸雨类型以硫酸型为主。指出近年来该市酸雨污染趋势缓和,但随着经济发展,SO2的排放量加大,酸雨污染有扩大趋势,必须采取果断措施予以控制。  相似文献   

5.
2005-2011全国酸雨状况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全国酸雨监测网2005-2011年的监测数据对全国酸雨状况进行分析,得出全国酸雨城市比例、酸雨发生频率及酸雨覆盖面积总体均呈降低趋势,但酸雨形式依然严峻,酸雨类型仍以硫酸型酸雨为主,硝酸盐对降水酸度的贡献逐年增加。与2005年相比,全国硫沉降通量总体呈现下降趋势,硝酸根沉降通量略有增加。中国降水pH年均值与美国、日本及其他东亚酸沉降监测网成员国相当,但主要致酸离子的酸沉降通量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6.
基于气流轨迹聚类分析方法浅析桂林市酸雨来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桂林市2009—2013年的酸雨状况及变化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桂林市酸雨强度及频率从2010年出现峰值后,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酸雨的季节分布差异明显,冬、春季酸雨频率较高,夏季相对较低;酸雨中的阴离子主要为SO2-4和NO-3,阳离子主要为Ca2+和NH+4。利用后向轨迹和聚类分析方法对桂林市酸雨来源进行气流轨迹模拟分析,结果显示,主要作用气流来自南方地区,其中东南和偏东南方向气流形成的降雨酸性较强,酸雨频率较高。  相似文献   

7.
采用2008—2018年黄山市酸雨监测数据,阐述了黄山市酸雨变化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黄山市降水pH在5.0左右徘徊;酸雨频率在2017年以前均处于高位,以2017年为拐点,下降到最低值(35.7%)。总体上,黄山市酸雨污染情况正在得到改善,但形势依然严峻。SO2-4和NO-3的当量浓度之比从2013年的4.09下降到2018年的1.10;SO2和NOx排放量逐年减少,但是幅度不同,NOx排放量下降幅度不大,致使NOx对酸雨的贡献有增加的趋势;酸雨类型由硫酸型转变为硫酸型和硝酸型并重,机动车排放对酸雨污染的贡献已不可忽视。对黄山市降水中的碱性离子中和能力进行分析发现,黄山市起主要中和作用的离子为NH+4和Ca2+。将黄山市降水与其他地区降水进行对比发现,黄山市降水受到的中和作用强于东南地区,但弱于北方地区。  相似文献   

8.
洛阳市酸雨现状及成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探讨了洛阳市自1994年以来降水pH值的变化趋势,分析了1998年出现6次酸雨且市中心出现酸雨频次最高的原因,认为洛阳市在大气污染类型已由煤烟型向煤烟型与机动车尾气混合污染型发展,提出了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以控制酸雨发展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1998~1999年上海市区酸雨状况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上海市区设置五个采样点监测上海市区1998~1999年的酸雨状况,并采用单柱离子排斥-阳离子交换色谱系统同时分离和测定了雨水中的阴、阳离子.结果袁明,上海市区1998、1999年的酸雨出现频率分别为24.2%和21.0%.酸性降水主要集中在梅雨季节,说明天气条件的变化已成为上海市区酸雨的主要外因.作为雨水中的主要酸性阴离子,1999年与1998年相比,SO2-4的平均浓度有所降低,而NO-3的平均浓度则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0.
2003—2018年全国酸雨状况变化趋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2003—2018年全国291个城市降水监测结果的分析表明:全国降水酸度明显降低,其中,2003—2006年有所升高,2006年之后呈降低趋势;酸雨区面积呈减小趋势,共减少约97万km2,酸雨发生频率超过5%的面积减少了20.9个百分点;全国酸雨城市比例为21.3%~40.9%,2009年开始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降为21.6%,重酸雨城市比例在2005年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全国平均酸雨频率为11.7%~25.6%,2006年之后总体呈下降趋势,2018年酸雨频率在50%以上的城市比例较2006年下降了13.9个百分点。基于174个城市的降水离子组分分析结果显示:我国降水中的主要阴离子为硫酸根,其离子当量浓度占比为19.4%~32.9%,2003年以来年平均降低0.6个百分点;降水中的主要阳离子为钙离子和铵离子;硫酸根沉降通量年平均下降0.68 t/km2,硝酸根沉降通量年平均降低0.05 t/km2,全国SO2浓度变化趋势与硫酸根沉降通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我国降水中的硝酸根与硫酸根离子当量浓度比值总体呈升高趋势,表明硝酸根离子对降水酸度的影响逐渐增加,酸雨类型正由硫酸型向硫酸-硝酸混合型转变。  相似文献   

11.
马鞍山市酸雨污染分析及控制对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马鞍山市降水常规监测数据资料入手 ,比较详细地分析了该市酸雨时空分布特征、原因以及降水酸度和酸雨频率年度变化情况 ,并结合马鞍山市有关环境资料对该市酸雨发展趋势作了较深的分析 ,也对酸雨污染控制对策作了一定的研究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该市存在酸雨污染问题 ,上半年比下半年污染重 ,主要集中在一中点 ,二氧化硫是影响降水酸度的主要因素 ,酸雨类型以硫酸型为主。随着经济发展 ,酸雨污染有扩大趋势 ,必须采取果断措施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12.
根据对酸雨现状及十年变化趋势分析,苏州市十年间酸雨污染程度总体呈上升趋势,在全省亦处于前列。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污染因子。从气象条件、能源消耗、污染源排放、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对酸雨污染变化原因及其与经济发展间的关系进行系统分析得出,苏州市酸雨污染总体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13.
分析2001—2010年南通市区城中子站降水监测点位数据,得出降水中起致酸作用的阴离子硫酸根、硝酸根、氟离子和氯离子中除硝酸根呈现显著性上升趋势,其余上升趋势不明显;氯离子、钠离子与降水量存在高度线性负相关,硫酸根、硝酸根与降水量分别为低度非线性负相关和正相关,其他项目与降水量为显著性非线性负相关;将pH分5级,pH<4.7为重酸雨频率,pH4.7~5.0为较重酸雨频率,pH5.0~5.3为中度酸雨频率,pH5.3~5.6为轻度酸雨频率,pH≥0.56为非酸雨频率,其结果表明:南通市区2009、2010年酸雨频率降低,分别为44.1%和38.2%,主要是重酸雨频率减少,非酸雨频率增加;2003、2007年酸雨频率升高,分别为67.4%和69.8%,主要是重酸雨频率增加,非酸雨频率减小;降水量大小与电导率浓度高低没有对应性;阴阳离子浓度总量逐年、逐月同步变化;阴离子中硫酸根、硝酸根浓度逐年、逐月变化量与幅度较大;阳离子中钙离子、铵离子浓度逐年、逐月变化量与幅度较大;阴阳离子浓度逐年、逐月占比呈准对称形。  相似文献   

14.
铁岭市城市降雨径流产生面源污染对辽河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保证铁岭市城市水环境安全,选择铁岭市中心城区开展面源污染研究,以降雨实测数据和降雨频次计算出一年中大雨、中雨和小雨过程中各排污口污染物年汇入量,得出城市面源污染负荷强度以及污染物入河量规律,分析污染变化趋势,为政府治理辽河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生态足迹是评价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定量方法,也是一种用来度量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压力和影响的新途径.扬州市生态足迹计算的结果显示,2010年为2.823 hm2/人,是本地区生态承载力的5.39倍.扬州市生态赤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主要通过资源输入进行弥补.经济发展的生态转型和城镇建设的低碳化是抑制生态足迹过快增长的关键,实施区域生态保护有助于提高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16.
应用遥感技术监测分析扬州市2009—2012年土地利用与覆盖状况。结果表明,扬州市土地利用及覆盖以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及水域为主,主要生态红线区土地覆盖类型未发生人为改变,生态环境状况总体良好,呈略有改善的态势。提出,应坚持开展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优化发展空间,统筹城乡建设用地管理。  相似文献   

17.
杭州市酸雨污染现状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杭州市1998年—2002年的降水监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02年杭州市区酸雨频率为73.6%,降水pH均值为4.68,临安酸雨频率高达97.5%,降水pH均值为4.04,其余几个县(市)降水酸度均<5.60。杭州市有82.1%面积属重酸雨区。指出,杭州市气象条件不利于大气中SO2、NOx的扩散,土壤扬尘不能对酸雨的形成起有效的缓冲作用,因此只有通过调整能源结构,从源头控制煤质(含硫量),严格控制机动车尾气污染,以减少SO2、NOx排放量。  相似文献   

18.
基于气流轨迹聚类的大气输送对丹东市酸雨形成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HYSPLIT4.8后推气流轨迹模式对辽宁省丹东市2007年的降水来源进行气流轨迹模拟,再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得到气流的平均轨迹分布,从而分析丹东市降水的来源及各方向气流对酸雨形成的影响.研究表明,丹东市酸雨污染主要受外来输送影响.在季风影响下,6-9月的雨季,来自西南和东南方向气流多经过河北、京津、山东等工业发达地区或朝鲜半岛,SO2和NO2污染较重,且运行高度低,地面污染贡献大,气流携带大量致酸前体物,在丹东形成酸性降水频率高,导致其酸雨污染严重.而来自西北方向的气流经过蒙古国、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西部等工业欠发达地区,且多在高空运行,气流相对干净,很少形成酸性降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