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式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个完整评价体系。广义的环境影响评价包括初步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初评价、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理、“三同时”验收和环境影响后评估或回顾性环境影响评价等六个评价阶段。不同阶段的公众参与群体、形式及其主要内容等也不尽相同。文章结合国内外公众参与方面的研究成果,界定了公众参与的群体,探讨了公众参与形式,程序、介入时机和利益相关者确定方法,并分析了环境影响评价不同阶段和不同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下的公众参与的目的、形式、公众群体、主要内容和要求等。为我国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式和方法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项目实施有效性的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管理程序、技术方法、内容设置、评价结论及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方面,建立了评估规划环境影响评价实施有效性的指标体系,包括“早期介入、公众参与的有效性、评审制度的严格性、工作程序的合理性、评价方法的实用性、技术手段的先进性、指标体系的全面性和合理性、环境质量评价标准的有效性、累积影响评价、替代方案、评价结论的明确性、规划评价结论的有效采纳、缓解和跟踪措施”等13项指标,并在对9个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案例实施有效性评估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该领域普遍存在的问题,包括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介入时机晚、替代方案较少、公众参与普遍流于形式和对累积影响考虑不够等.   相似文献   

3.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定量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公众参与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目前还缺乏科学化、系统化、程序化、规范化和定量化.文中就建立一套完整的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定量评价体系作了首次探讨,明确了定量评价体系的制定原则、范围和对象、阶段划分和程序、公众意见征询书( 表) 内容、形式与评价方法、结果判断及分析等内容,同时还作了应用实例及分析说明.  相似文献   

4.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环境影响评价被认为是协调工业决策过程中环境与发展关系的行之有效的手段之一。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中存在问题,其原因在于缺乏环境意识、环境保护部门与工业决策机构之间缺乏协调以及缺少对环境影响评价实施后的再评价等。为完善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议:强化环境意识,加强环境保护部门与工业决策机构之间的协调以及建立回顾评价制度等。  相似文献   

5.
环境影响评价是我国环境保护的一项基本制度,但尚存在缺少绩效管理的问题,在环境影响评价领域引入绩效管理具有必要性,选择正确的绩效管理方法和途径是实施环境影响评价绩效管理的基础之一。从环境影响评价的绩效管理概念和理论基础入手,从绩效管理目标、管理组织体系、方法体系、环境监理和环境影响后评价、公众参与、法律法规相关保障、资金投入等几方面探讨了环境影响评价绩效管理的途径和方法,分析表明推行环境影响评价绩效管理需要考虑多方面因素,综合运用各种方法系统实施。  相似文献   

6.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中的公众参与机制是各国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主要路径和机制,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基础和前提。环保部于2016年伊始发布了《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方案》,从信息公开责任主体、义务范围、公开方式等方面对环评信息公开机制进行完善,其实施必将推动环评信息公开机制跨跃式发展。该方案的落实需要立法的跟进,以保障环评信息公开机制成为规范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7.
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问题已成为社会生活和经济建设中的热点问题,对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分析了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实践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试图从扩大并完善公众参与评价方式、健全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等方面探讨如何进一步完善和推动公众在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参与。  相似文献   

8.
分析、预测与评估是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工作内容,使用多种监测技术获取数据进行分析、预测与评估,进而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在评价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是根据地下水环境条件的具体情况进行方案研究与设计,是环境科研工作的主要工作环节。本篇论文针对地下水水质评价与水量评价的关键问题进行探讨,提供一些参考内容。  相似文献   

9.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存在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经过多年发展,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公众参与制度可操作性不强,部门间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可供选择方案缺失,违法成本过低,未批先建现象严重。在对这些主要问题展开分析的基础上,对完善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对策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系列完善措施,以便更好地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吴婧  陈奕霖  张一心 《环境保护》2020,48(14):42-48
健康影响评价是将健康影响纳入综合决策的有效工具,体现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念与要求。本文回顾了健康影响评价制度的国内外实践进展,详细分析并总结了国外的实践经验,同时梳理了中国健康影响评价制度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在环境影响评价中对健康影响因素考虑不充分,缺乏系统性方法工具,缺乏数据支撑,跨部门合作存在困难,公众参与未得到重视等。基于国外健康影响评价制度的实践经验,本研究从制度、技术方法及管理体系层面提出了建立健全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完善健康影响评价技术方法体系、建立健全公众参与及评价制度等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1.
试论全面建立我国环境影响评价的法制化体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宇  刘长兵 《交通环保》1999,20(1):5-7,17
在综述我国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法制化现状的基础上,剖析了现有评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制定我国环境评价的必要性,进而从完善评价的监督机制和环评技术导则系统等方面,阐述了如何全面建立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法制化体系。  相似文献   

12.
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中易被忽视的几个细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境影响评价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技术工作,一份环评报告需要关注的内容比较多。在具体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的编制过程中,虽然有相关的环评法规、技术导则、环境标准等文件作为指导,但常常因为环评工程师缺乏实际环评工作经验等原因,有一些重要的细节被忽视了。这些被忽视的细节直接影响到了环评报告的质量,导致环评报告结论的科学性与可靠性遭到质疑。文章介绍了一些常被忽视的重要细节,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环评制度的独特运行机制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比了国内外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运行机制发现,发达国家环评制度的有效实施依赖于污染追责制度,而我国环评制度对污染追责制度的依赖性较小,形成了独立发挥作用的运行机制. 我国环评制度的缺陷体现在:①缺乏解决信息成本问题的有效途径;②部门权力边界限制了环境管理的激励约束能力. 据此,建议我国环评制度从2个方向加以改进,一方面完善污染追责制度,建立环评制度对污染追责制度的依赖关系;另一方面,延续过去环评制度的改进方向,继续独立于污染追责制度之外,使环评制度独立、有效地针对项目主体发挥激励和约束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法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比较分析法,对中国与法国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法律依据,评价适用范围,评价单位,评价内容及评价的工作与管理程序进行了比较,两国均在环境法律在确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评价对象主要是具体的工程或项目,评价内容都包括影响预测和评价,减缓措施分析等主要内容,中国的评价必须由具备评价资格证书的评价单位实施,法国对此无严格要求,中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和管理程序较法国的复杂,但法国的报告书一般要进行公众调查,还要  相似文献   

15.
开展社会影响评价的SWOT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影响评价(以下简称SIA)是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目前在我国环评工作中对SIA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工作深度还远远满足不了SIA的要求,如缺少评价导则、评价方法、评价标准,难以确定SIA的评价范围等等,本文通过SWOT分析方法初步分析在我国开展SIA评价导则、评价方法及评价范围研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 (EIA) system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China since 1973. In present EIA cases, there are four participants in general: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EIA organizations and the public. The public has held responsible for both social costs and social duties. The public supervises social costs produced by enterprises discharging pollutant in EIA. However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mostly deputized by governments, which severely weaken the independence of the public as one participant in EIA. In this paper, EIA refers to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of the participants whose optional strategies may be described by a proper game model. According to disfigurements in EIA, three sides (governments, enterprises, and EIA organizations) dynamic iterative game theory, dynamic game theory of incomplete information, and perfect Bayesian equilibrium theory to analyze the reciprocity relation among governments, EIA organizations and enterpris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a short period, economic benefit is preponderant over social benefit.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both do not want to take EIA to reveal social costs. EIA organizations’ income comes from enterprises and the collusions are built between them to vindicate economic benefit. In a long run, social benefit loss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must be recuperated sooner or later and environmental deterioration will influence the achievements of economic benefit, so both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are certain to pursue high social benefit and willing to take EIA, helpful to increase private benefit. EIA organizations will make fair assessment when their economic benefit are ensured. At present, the public as silent victims can not take actual part in EIA. The EIA system must be improved to break the present equilibrium of three sides, bringing the public to the equilibrium to exert public supervision.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香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体系的发展、现状及评价程序,总结了香港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特点,为中国内地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的完善提出了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现状、问题及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客观分析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的发展历史、现有法规体系、管理体制和主要成绩的基础上,指出了环境影响评价管理中存在的规划环评滞后、监管环节薄弱、公众参与不足以及队伍能力欠缺等主要问题。结合中国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特点和相关领域的发展变化,对未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开展进行了展望。认为应该重点加强四个方面的工作,即通过确立环境目标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通过完善空间规划体系为规划环评提供基本依据,通过加强环境监管来促进环保措施落实,通过加强队伍能力建设来提高环评质量。  相似文献   

19.
战略环评着眼于政策、规划的实施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项目环评主要解决项目实施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而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均是环评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建立两者之间的联动机制,有利于环评体系成为一个完整而和谐的体系.首先分析国内外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的研究现状,识别影响中国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的因素,其次建立中国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框架,最后提出完善战略环评与项目环评联动机制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