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讨了将经过一定处理后的土霉素废水与清洁水混合 ,作为农业生产灌溉用水的可能性。试验表明 ,经处理后的污水不仅不会增加农业环境负担 ,而且能起到改良土壤和增加农作物产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啤酒废酵母核酸降解物在龙眼生产上应用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使用45μg/mL的啤酒废酵母核酸降解物处理龙眼后,与对照相比叶片厚度增加了16.80%,叶片鲜比重(mg/cm^2)增加了14.15%,叶片干比重(mg/cm^2)增加了32.12%,叶绿素a增加了68.88%,叶绿素b增加了27.50%,叶绿素总量增加了56.10%,使用40μg/mL的核酸降解物处理后,能增加龙眼雌花量,提高雌雄花比,座果数比对照增加了183.94%,单株产量增加128.94%,单果重增加26.57%,可食率增加11.29%,可溶性固型物增加9.51%,维生素C增加14.97%,明显地改善了龙眼的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3.
高效絮凝反应器处理生活污水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王武权  栾兆坤 《环境化学》1997,16(6):585-589
本文采用高效絮凝模拟反应器进一步对实际生活污水进行连续运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直接絮凝沉淀处理后的出水浊度去除率和COD去除率分别达到93.4%和79.2%,可完全达到排放标准。絮凝处理后再经纤维过滤柱过滤处理,可控制出水浊度在1.0NTU以下,COD去除率增加5.0 ̄7.0%,试验结果进一步验证了这种高效絮凝装置具有高效处理效能及实际工程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湖南是中国重要的水稻(OryzasativaL.)产区,随着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施用更多化肥成为水稻增产的主要途径,这不仅造成资源浪费,更加重了农业面源污染风险。通过水稻田间小区试验,设置了不施氮肥(WN)、常规施用尿素(CF)、控释氮肥(N100)、90%氮量控释氮肥(N90)、80%氮量控释氮肥(N80)、70%氮量控释氮肥(N70)6个处理,对田面水中各形态氮素含量进行动态监测,研究施用控释氮肥对早稻田面水各形态氮素动态变化特征和水稻产量的影响,以期探寻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控释氮肥最佳用量,实现稻作清洁生产。结果表明:早稻田面水各形态氮素浓度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且以施用尿素处理浓度较高或最高,不施氮肥处理最低,控释氮肥各处理居中;各形态氮素浓度均在施用基肥或追肥后1~4 d内达到峰值,随后不断降低;综合考虑施用基肥和追肥后各形态氮素浓度变化规律可知,施肥后10 d内是防止田面水氮素流失的关键时期;控释氮肥各处理水稻产量与尿素处理无显著性差异,施用控释氮肥能达到减氮、稳产效果。本试验中,理论施用控释氮肥101.46 kg·hm~(-2)时是兼顾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施肥方案。  相似文献   

5.
工业废渣芦苇末的农用资源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造纸工业产生的机废渣芦苇末用农业载基质的技术的可行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用芦苇末进行生物发酵处理后,加入适量的常规基质原料,可以作为平菇培养基质和园艺植物无土载培基质,与常规的棉籽壳培养平菇及草岩混合基质载培蔬菜相比,不但产量提高,成本降低,净产值增加,而且生态环境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UV-B辐射增加与酸雨的复合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UV-B辐射增加对大豆种子的萌发没有影响,酸雨处理降低了大豆种子的发芽率。UV-B辐射增加与酸雨的复合处理,降低了幼苗的株高、绿叶数、叶面积、干质量、叶绿素和蒸腾速率,复合胁迫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单一因子胁迫,并且下降幅度受UV-B辐射强度与酸雨pH的影响。UV-B辐射增加与酸雨处理在抑制幼苗生长上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草地生态农业与产品革新是西北地区农业的出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西北地区农业越来越依赖化肥、农药来提高产量以及污染问题日趋 严重的现状,提出将发展草地生态农业与革新产品作为该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出路。建议先主抓多途径开辟有机肥源,大田作物资源化增值,快速解决奶牛牛源与增加系统生物多样性4项,可改善生态环境,使农民增收,将农业生态系统导入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8.
农用塑料薄膜使用现状与环境污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用塑料薄膜(农膜)作为设施农业中重要的生产资料,在促进农业增产和增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我国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我国农膜使用量巨大且逐年不断增加,20多年来年使用量已增长4.05倍,从1991年的64.2万t增长到2017年的252.8万t。农膜的长期大量使用和缺乏有效的回收处理已导致"白色污染"加剧。本文介绍了农膜种类、组成成分和使用状况,分析了农膜造成的环境污染及其生态效应。提出了农膜的生产标准制定、正确使用以及有效的回收处理与再利用是降低农膜环境污染的主要方法,对农膜环境污染防控和构建农业生态环境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比例粉煤灰钝化污泥人工土壤上高麦草的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试验结果表明:土壤中加入粉煤灰钝化污泥显著增加了高麦草的干物重.脱水污泥加入其鲜重的10%粉煤灰钝化后再按1∶1和1∶5体积比与土壤混合配成的人工土处理和加入其鲜重的35%粉煤灰钝化后再按1∶1体积比与土壤混合配成的人工土处理高麦草的产量都显著高于自然土壤施用化肥的处理,高麦草的发芽率也不受影响.随着粉煤灰加入量的增加,高麦草地上部Ca,Mg和B的浓度(w/%或w/mg.kg-1)增加而K,Fe,Mn和Zn的浓度下降,高麦草根中Fe,Mn,Cu和Zn的浓度显著高于其地上部中的浓度.所有粉煤灰钝化后污泥人工土壤高麦草都没有出现N和P的缺乏和重金属毒害,说明合适比例的粉煤灰钝化污泥人工土壤是高麦草的良好生长介质.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农田景观动态与农业自然灾害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别从作物生境、作物形态和作物种类角度分析吉林省近50a的农田景观动态变化情况,结合农业旱灾、水灾、风雹灾、霜冻灾害和作物病虫害成灾面积动态变化和各种农业自然灾害的成灾面积与受灾面积比的变化趋势,探讨农田景观动态与农业自然灾害的相互关系,指出农田景观生态多样性的降低是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和灾损增加的一个主要原因。为了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农业生产布局多样化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利用有机肥大田定位试验,研究有机肥及其施用方法对水旱轮作的红壤磷吸附和解吸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料后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减少.吸附结合能常数K值下降,土壤对磷的亲和力减小.有机肥集中施于冬作的处理其吸附量小于分两季施用的处理.与吸附相反,吸附量大的处理其解吸量小,施用有机肥后,磷解吸量增加.有机肥集中施用的处理其解吸量高于分两季施用的处理.有机肥对低平衡浓度下的磷的解吸影响最大,即有机肥能促进高能吸附阶段的磷的解吸,由于这一阶段吸附的磷通常是很难解吸的,因此这对提高磷的有效性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不同的施肥方式对土壤全氮变化及氮储量的影响,1981年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南湖试验站设置了施用有机肥与化肥的长期定位田间试验,2006年水稻收获后田间取样分析每个处理不同土层的全氮含量与氮储量。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与单施有机肥0~20cm土层土壤的容重下降,化肥添加有机肥比相应的单施化肥的容重要低一些。除了对照之外,其它处理都是0~2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高于其它土层,氮肥配施有机肥处理0~2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最高。除了氮磷钾肥配施过量有机肥处理外,化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土壤的全氮含量都高于单施化肥或单施有机肥处理,20~4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具有相似的规律。在0~20cm土层,与对照相比,单施氮肥及氮磷肥不能增加土壤全氮储量,但是化肥配施有机肥能够增加土壤全氮的储量。单施氮磷钾肥及单施有机肥也能够增加土壤全氮的储量。在0~20cm土层,氮肥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土壤全氮储量最多,达8.82t·hm-2,而氮肥处理的氮储量最低,仅为5.38t·hm-2。在100cm深度,与单施化肥及单施有机肥相比,化肥配施有机肥都增加了土壤全氮的储量。  相似文献   

13.
土地处理技术在干旱—半干旱过渡带生态建设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地处理系统是在干旱-半干旱过渡区实现污水无害化、资源化的有效技术。内蒙古霍林河矿区污水土地处理系统设计与运行结果表明,该区具备推广土地处理技术的良好条件,土地处理系统应以慢速渗滤和污水资源利用型为主,实现污水处理与生态环境建设的结合。污水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增加镶嵌型复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速人工林的成林郁闭,增加林木蓄积量,改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4.
秸秆生物质炭土地利用的环境效益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花莉  张成  马宏瑞  余旺 《生态环境》2010,19(10):2489-2492
农田土壤有机碳矿化释放CO2是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途径,促进土壤碳截获对于减缓全球温室效应具有重要意义。生物质炭具有改良土壤性质、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对土壤微生物生态具有调控作用等特性。因此,生物质炭对增强土壤碳截获能力及减少土壤CO2气体排放可能具有重要作用。采用实验室盆栽的方式,以黑麦草为目标植物,对农业秸秆生物质炭土地利用的环境效益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农业秸秆制生物质炭应用于农田土壤能产生多方面的环境效益。与对照相比,添加1%~4%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活性有机质质量分数均增加了25%以上,土壤呼吸度降低了23%~50%,同时,添加生物质炭对植物的生长也有促进作用。添加4%秸秆炭的处理的黑麦草生物量增加了68%。此外,秸秆生物质炭的添加对土壤中的养分具有较好的持留功能,与比照相比,添加生物质炭处理的土壤淋出液中氮和磷质量浓度显著降低,说明生物质炭能够有效减少水冲刷造成的氮磷流失,降低农业面源污染。  相似文献   

15.
发展农村沼气建设生态家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超贤  林瑞如 《生态环境》2004,13(3):459-460
以沼气建设为核心的“猪沼果”等生态家园技术模式的推广,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种模式,在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能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高效利用资源、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和改善农村环境卫生,从而实现家居温暖清洁化、庭院经济高效化和农业生产无害化的生态家园富民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高温和干旱的相互作用对银杏(Ginkgo biloba)生长及叶内次生代谢物的影响,设干旱、高温(夜间30℃)和干旱 高温3个处理,测定了2年生银杏幼苗的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叶片水势、气孔导度以及叶内黄酮苷和萜类内酯的含量。与对照(未经干旱或高温处理)相比,高温引起银杏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降低,气孔导度和光补偿点增加;干旱处理后,银杏最大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片水势均降低,但光补偿点以及叶片黄酮苷和萜类内酯含量增加,表观量子产量变化不明显。高温和干旱共同作用下,银杏光补偿点和呼吸速率增高,光饱和点显著降低,根冠干重比无统计学上显著变化,但总干重降低。上述结果说明干旱和高温降低了银杏对光的适应范围,银杏光能利用效率变低,气孔导度下降,最大净光合速率降低,呼吸作用增强,抑制了生长;干旱引起黄酮苷和萜类内酯含量增加的幅度大于高温。  相似文献   

17.
湛江市土肥工作与粮食生产发展吕毅,龙捷(湛江农业局,湛江524043)(湛江农垦局,湛江524029)邓南荣(广东省土壤研究所)农业是生物性的基础产业,土壤资源和生态环境是发展农业的主要物质基础.但由于土壤资源的退化,人口增加,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  相似文献   

18.
冻融交替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Bremner氮素分级方法,研究冻融交替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冻融时间的变化,微生物量氮含量先减少后增加,在冻融1 d后达到最小值,4℃、-4℃、-4~4℃和-20~4℃处理下分别下降了50.37%、57.47%、37.79%和37.51%;氨基酸氮和氨基糖氮变化趋势相同,先增加后减少,均在冻融1 d后达到最大值,各处理氨基酸氮含量分别为处理前的1.6倍、1.47倍、1.44倍和1.5倍,氨基糖分别为处理前的1.66倍、1.58倍、1.65倍和1.91倍;氨态氮含量先增加后减少,-20~4℃处理在冻融1 d后为处理前的1.25倍,其余3个处理在冻融3 d后达到最大值;各处理酸解未知氮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在冻融25 d后达到最小值.研究表明冻融时间对微生物量氮和有机氮组分影响显著,微生物量氮含量是有机氮组分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免耕与常规耕作下黑土腐殖酸含量与结构的差异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东北农业科学院长期耕作定位实验为研究对象,结合元素分析和红外光谱来研究免耕与翻耕两种耕作方式对黑土腐殖酸含量与胡敏酸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免耕处理的腐殖酸含量高于常规耕作处理18.28%,两种耕作处理间HA/FA值差异很小;免耕处理的碳、氮和氢元素含量分别高于翻耕处理5.48%、36.49%和27.65%,N/C和H/C值也高于翻耕处理,而翻耕处理的O/C值高于免耕处理;不同耕作处理的红外光谱吸收带表现相似趋势,其中2920、2580、1620、1420和1220σ·cm-1处吸光度免耕信号高于翻耕,而1026、721σ·cm-1处吸光度相反。免耕增加了腐殖酸、胡敏酸及富里酸含量;免耕增加了黑土胡敏酸的芳香度、脂肪化程度和聚合程度,而翻耕作增加了黑土胡敏酸的氧化程度,这说明经过长达26年的免耕处理使黑土腐殖质结构趋于稳定,而翻耕处理使黑土腐殖质结构趋于简单。  相似文献   

20.
电池企业铅污染土壤稳定化修复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电池企业的场地土壤进行实验,研究了铅污染土壤中混合施加过磷酸钙(C)、膨润土(B)和腐殖酸(H)后对土壤中铅形态及浸出毒性的影响,同时研究了在相同固定剂组合中改变单一固定剂投加量对土壤修复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不同配比的C+B、B+H、和H+C组合方式处理后,土壤中铅的有效态质量分数明显降低,而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质量分数增加。固定时间为40 d时,其修复效果优于25 d。修复后土壤的有效态铅大部分转化为有机结合态,其中经过20%B+20%H和10%H+6%C处理后,有效态铅质量分数降低幅度较大,分别从331.3 mg·kg-1降至91.8 mg·kg-1和96.57 mg·kg-1;相应地,有机结合态铅质量分数增加幅度也较大,分别从57.19 mg·kg-1升至264.28 mg·kg-1和267.99 mg·kg-1;(2)C+B组合投加处理中,土壤修复效果随膨润土投加量增加而降低,B+H组合投加处理中,土壤修复效果随着腐殖酸投加量的增加而增加,H+C组合投加处理中,随过磷酸钙投加量增加,土壤修复效果也呈增加趋势。(3)经不同处理固定修复后,土壤浸出液中铅的质量浓度大幅降低,对周周水环境的风险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