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朱鹮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与种内亲缘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对朱鹮 ( Nipponia nippon ) 8个个体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 用20个10bp的随机引物对每只朱鹮的基因组DNA进行扩增,共得到168个扩增片段,其中共有片段为102个. 根据聚类分析所得到的树状图确定了8只朱鹮的亲缘关系,这为进一步构建全部朱鹮个体的谱系关系图打下了基础,有利于制定更有效的朱鹮保护计划.  相似文献   

2.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游蛇科10种蛇基因组DNA的多态性进行了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所得数据经聚类分析结果提示:1.蛇类种内个体间存在着遗传多样性即个体间的差异,随机扩增多态DNA片段共享度的分析表明,种间差异显著大于种内个体间的差异,说明在研究种间系统演化关系时.可以用随机取样的个体代表一个种作种间比较.2.锦蛇属是一高度分化的大属,本研究中的5种锦蛇间.玉斑锦蛇和红点锦蛇关系较近.可以井为1组.另3种归为1组还是分为3个不同的组尚难定论.3.游蛇科6个属之间.锦蛇属、乌梢蛇属和鼠蛇属3属间亲缘关系较近.Rhabophis和Sinonatrix与链蛇属较近.它们可能代表该科中较原始的类群.  相似文献   

3.
中国茸鹿品种(品系)的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技术研究了5个茸鹿品种(品系)75个个体的遗传变异关系。在所使用的41个引物中,有40个引物扩增出多态谱带,共检测到395条扩增片段,其中259条(65.6%)出现变异,用Shaknnon指数计算了5个品种(品系)的遗传变异及其遗传变异在群体内和群体间的分布。利用Nei氏片段共享度计算了75个个体间的遗传距离,用UPGMA聚类法构建了75个个体的系统发育树状图,反映5个茸鹿品  相似文献   

4.
游蛇科(Colubridae)10种的随机扩增多态DNA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技术对游蛇科10种蛇基因组DNA的多态性进行了分子遗传标记的研究,所得数据经聚类分析结果提示,1.蛇类种内个体间在着遗传多样性妈个体间的差异,随机扩增多态DNA片段共享度的分析表明,种间差异显著大于种内个体间的差异,说明在研究种间系统演化关系时,可以用随机取样的个体代表一个种作种间的比较.2.锦蛇属是一高度分化的大属,本研究中的5种锦蛇间,玉斑锦蛇和红点锦蛇关系的较  相似文献   

5.
寡核苷酸探针LZF-I进行两栖类DNA指纹分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寡核苷酸探针LZF-I对两栖类的3属8种28只个体的冷冻和甲醛固定的肝组织作了检测.所获DNA指纹图在个体、种和属间具有特异性.表明该探针进行DNA指纹检测可为两栖动物种、属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2 V4 (A)及其保持系V4 (B)的总DNA为模板 ,对 184个随机引物进行筛选 ,找到6个其RAPD扩增产物在A/B间存在稳定差异的引物 .将该 6个引物同时扩增A/B的总DNA、线粒体DNA(mtDNA)及叶绿体DNA(cpDNA) .以总DNA为模板时得到 12个扩增片段 ,以mtDNA为模板时得到 4个 ,以cpDNA为模板时得到 11个 .结果分析表明 ,在这些扩增片段中 ,有 7个仅仅出现在以胞质DNA为模板的扩增中 ,有 5个在以总DNA和胞质DNA为模板时同时出现 ,即认为这 12个片段来自胞质DNA .另有 7个片段 ,在以胞质DNA为模板时未出现 ,而是仅仅出现在以总DNA为模板的扩增中 ,认为是来自核DNA .来自核DNA的 7个扩增片段中 ,有 5个来自保持系 ,有 2个来自不育系 ,这表明 ,不育系与保持系在核DNA上存在差异 .对A/B核DNA在CMS中的重要性及研究对策进行了讨论 .图 2表 4参 19  相似文献   

7.
以高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A2V4(A)及其保持系V4(B)的总DNA为模板,对184个随机引物进行筛选,找到6个其RAPD扩增产物在A/B间存在稳定差异的引物,将该6个引物同时扩增A/B的总DNA、线粒线DNA(mtDNA)及叶绿体DNA(cpDNA),以总DNA为模板时得到12个扩增片段,以mtDNA为模板时得到4个,以cpDNA为板时得到11个,结果分析表明,在这些扩增片段中,有7个仅仅出现在以胞质DNA为模板的扩增中,有5个在以总NDA和胞质DNA为模板时同时出现,即认为这12个片段来自胞质DNA,另有7个片段,在以胞质DNA为模板时未出现,而是仅仅出现在以总DNA为模板的扩增中,认为是来自核DNA,来自核DNA的7个扩增片段中,有5个来自保持系,有2个来自不育系,这表明,不育系与保持系在核DNA上存在差异,对A/B核DNA在CMS中的重要性及研究对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8.
佛坪三官庙地区大熊猫种群数量的DNA指纹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同位素标记大熊猫基因指纹探针F2ZGP96060801,以秦岭南坡中段佛坪国家级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三官庙范围内采集的大熊猫粪便样品作材料,进行了DNA指纹检测.(1)在相同或不同时间、领域采得的粪便样品,显现出相同或不同的DNA指纹图谱,达到个体认定的目的,进一步表明了大熊猫的尽量新鲜的粪便,可以作为DNA指纹分析材料,进行野生种群数量调查.(2)根据检测21个粪便样品的结果,无误地认定了三官庙地区有13只大熊猫个体.其中有3个家系.(3)大熊猫粪便样品的DNA指纹图,通过微机识别的个体数,准确可靠,能获得大熊猫在野外的真实个体数量.  相似文献   

9.
寡核苷酸探针LZP—I进行两栖类DNA指纹分析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寡核苷酸探针LZF-I对两栖类的3属8种28只个体的冷冻和甲醋固定的肝组织作了检测,所获DNA指纹图在个体,种和属间具有特异性,表明该针进行DNA指纹检测可为两栖动物种,属分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野猪和几种家猪亲缘关系的RAPD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二花脸猪、红灯笼猪、姜曲海猪、香猪、约克夏猪及华东地区野猪共24个个体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分析,以探讨家猪与野猪间的亲缘关系.实验从40个引物中选用重复性较好的13个引物对所有个体进行了随机扩增,共获得192个RAPD标记.RAPD研究结果表明:(1)长江下游江苏地区家猪品种或类群内遗传变异相对较小,群体的遗传趋异程度处于较低水平;(2)二花脸猪、红灯笼猪及姜曲海猪与华东地区的野猪可能起源于一个共同的祖先;(3)中国家猪各地方品种可能由分布于各地区的亚洲野猪经人们长期的定向选育而形成  相似文献   

11.
RAPD分子标记在鉴定香樟优选株和普通株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85个随机引物中选10个随机引物对8个香樟样品的DNA进行了扩增,应用RAPD技术区别6个优选株和2个普通株,共获得78个DNA片断,把这些DNA片断作为遗传位点用UPCMA法计算出各材料间的遗传相似性系数,并作了聚类分析.在D=0.738处8个样品分为两大类,而且普通株同优选株的亲缘关系很近.图2表2参9  相似文献   

12.
运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在分子生物学水平上评价了低浓度阿特拉津长期暴露对鲫鱼DNA的影响.结果表明:0.006mg·L-1以上浓度(试验浓度系列为0.006、0.023、0.094、0.375、1.5、3mg·L-1)的阿特拉津持续暴露60d均会对鲫鱼的DNA产生影响;经筛选,确定有34条引物能够扩增出鲫鱼基因组DNA,其中有8条引物能检测出阿特拉津对鲫鱼基因组DNA影响的差异:各浓度组鲫鱼DNA的RAPD扩增产物条带均出现不同程度缺失;在较低浓度长期暴露下阿特拉津对鲫鱼基因组DNA的损伤无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阿特拉津毒性在0.375mg·L-1时突然增强,但这一趋势并未向更高浓度组延续(1.5mg·L-1组表现出的毒性弱于0.375mg·L-1组和3mg·L-1组).  相似文献   

13.
玉米种子的DNA指纹计算机化鉴定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12个优良玉米自效系的DNA进行了RAPD分析,共筛选了250个Operon引物,其中12个引物共扩增出59个多态性产物,根据这59个多态性RAPD产物,对12个自交系进行了聚类分析,把它们分为3个群,结果与根据系谱法的聚类结果一致。经过优选,用OPN-11扩增出的11种DNA带,建立了这12个自交系的RAPD-DNA指纹图谱。在该图谱呼弱个自交系都具有特异的DNA指纹,可以与其它自效纱相区别。  相似文献   

14.
潍坊、花园口土样中土著大豆根瘤菌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16S-23S rDNA间隔区段(IGS)RFLP分析和PAPD分析技术,分别对分离自山东潍坊和河南郑州花园口的24株土著大豆根瘤菌进行2多样性分析。结果一 70%的相似性水平上,依IGS-RFLP分析可将供试菌株分为10群,依RAPD分析可将供试菌株分为8群。综合两种分析技术在505的相似性水平上将供试菌株分为潍坊群和花园口群。 在系统发育和分子进行上有明显的地理分隔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不同浓度Cd~(2+)对鲤鱼基因组DNA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鲤鱼(建鲤品种)幼鱼暴露于4个浓度组(0.005、0.05、0.5、5mg/L)的镉离子(Cd~(2+))2d,期间各组的个体均无死亡.用10个RAPD引物对处理后鲤鱼基因组进行扩增,亦未发现有明显的差异扩增条带.但在用甲基化敏感扩增多态性方法研究暴露后鲤鱼肌肉组织的基因组DNA甲基化的变化时发现,5mg/L的Cd~(2+)在d2会使鲤鱼基因组DNA中CCGG区域甲基化发生明显的变化.该组个体1mol后出现大量死亡.另外,0.05mg/L和0.5mg/L Cd~(2+)组个体基因组DNA中CCGG区域甲基化比例2d内略有下降,甲基化位点没有太大改变.说明鲤鱼幼鱼基因组CCGG区域的胞嘧啶甲基化比例在不同浓度Cd~(2+)处理中都比较稳定.低浓度Cd~(2+)条件下鲤鱼主要通过甲基化区域的微调减少Cd~(2+)的生理毒性.高浓度Cd~(2+)处理下,利于基因组DNA甲基化区域发生相当的变化,可能导致一些沉默基因的异常表达.图2表2参31  相似文献   

16.
利用RAPD技术分析兰属(Cymbidium)品种间的亲缘关系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利用RAPD技术来检测兰属13个品种间的亲缘关系。通过对55种10个碱基随机引物的筛选,其中4种引物能得到重复性、稳定性较高扩增产物,四种引物共扩增出93条多态性带,多态率为100%,根据RAPD标记进行邻体聚类分析,表明兰属各种间的亲缘关系与形态学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实验结果认为RAPD技术可用于兰属植物的系统学研究。图2表3参13  相似文献   

17.
RAPD方法鉴定油菜“杂油59”种子纯度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采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育成的油菜新品种“杂油59”的亲本和F1代种子纯度进行了技术鉴定。用40个10mer的随机引物对“杂油59”的2个亲本“垦C8”和“陕3A”进行了RAPD分析,共出现290条带,分布于3530~220bp之间,大部分条带在双亲之间是相同的。引物Opa-O6,Opc-12,Opc-20,Opk-03,opk-13,Opj-12出现差异扩增带,经实验确认Opk-03的  相似文献   

18.
Genetic variability within insect societies may provide a mechanism for increasing behavioral diversity among workers, thereby augmenting colony efficiency or flexibility. In order to assess the possibility that division of labor has a genetic component in the eusocial wasp Polybia aequatorialis, I asked whether the genotypes of workers within colonies correlated with behavioral specialization. Workers specialized by foraging for one of the four materials (wood pulp, insect prey, nectar, or water) gathered by their colonies. I collected foragers on 2 days from each of three colonies and identified the material the foragers were carrying when collected. I produce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RAPD) markers from the genomic DNA of these foragers and estimated genotypic similarity of foragers based on sharing of variable RAPD marker bands. Contingency tests on 20 variable loci per colony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0.05) biases in RAPD marker frequencies among forager types in the three colonies. Patterns of association of RAPD marker bands with specializations were constant in two colonies, but changed between collection days in one colony. RAPD marker biases suggest that division of labor among workers includes a genetic component in P. aequatorialis. Colony-level selection on variation in division of labor is a possible factor favoring the evolutionary maintenance of high genotypic variability (low relatedness) in epiponine wasp colonies and in other eusocial insects. Received: 18 July 1995/Accepted after revision: 1 October 199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