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恶臭物质成分复杂、来源广泛,故需要筛选并优先控制恶臭物质。基于美国SPECIATE数据库,选取涂料、垃圾填埋、污水处理、纸浆和造纸、石油炼制、堆肥、合成橡胶和合成树脂共8类典型行业,以质量分数、嗅阈值、饱和蒸气压和大气周围环境目标值为评估参数,建立合适的筛选原则、程序和方法。通过分级赋值和多参数综合评分筛选出84种(类)典型行业挥发性有机恶臭物质。结合国内外标准和研究,建议将苯乙烯、丙醛、丙酸、丁醛、丁酸、二甲苯、二甲基二硫醚、二硫化碳、甲苯、甲基乙基酮、甲基异丁基酮、甲硫醇、甲硫醚、戊醛、戊酸、乙醛、乙酸丁酯、乙酸乙酯和异丁醇,共19种(类)物质作为优先控制挥发性有机恶臭物质,以作为监控管理、评估空气异味和标准制修订的参考。  相似文献   

2.
主要研究了DL1210型纳滤膜去除水中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乐果和莠去津的影响因素,考察了温度、pH值、初始浓度、跨膜压力(TMP)和运行时间对膜通量和截留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纳滤工艺是去除水中微量DBP、DEHP、乐果和莠去津的有效方法,初始pH值和温度的升高会导致纳滤膜对DBP、DEHP、乐果和莠去津的截留率的降低,膜对DBP和DEHP的截留率随初始浓度的升高而降低,TMP和运行时间不会对膜通量和目标污染物的截留率造成显著影响。当初始pH为5、初始浓度为5μg/L、温度为5℃、TMP为0.4 MPa时,纳滤工艺对DBP、DEHP、乐果和莠去津的截留率达到最佳,分别为91.8%、89.8%、98.02%和77.6%,出水中DBP、DEHP、乐果和莠去津浓度分别为0.41、0.49、0.099和1.12μg/L。  相似文献   

3.
矿山边坡生态恢复和重建是矿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途径,而绿化基质是矿山边坡生态恢复和重建的重要因素。基于正交实验和盆栽实验,以土壤、活性污泥、炉渣、粉煤灰、保水剂、尿素和秸秆等物质为基质原料,研究绿化基质的理化性质及出苗率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与对照黄土相比,绿化基质pH相对较低,仍属于碱性土壤,而电导率、有机质和铵态氮相对较高,表明盐分和养分含量较高;污泥的配比含量是影响绿化基质入渗、蒸发、pH、电导率、有机质和出苗率等指标的关键因素;各因素对出苗率的影响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污泥和粉煤灰、秸秆、土壤和炉渣、尿素、保水剂;基质的最优配比为:保水剂(11~15 g)、污泥和粉煤灰(150∶600)、土壤和炉渣(375∶375~600∶150)、尿素(0 g)、秸秆(30 g)。  相似文献   

4.
对城市生活垃圾焚烧过程中Ni、Cd、Cu、Pb、Cr和Zn 6种重金属在不同气氛中的挥发率进行了研究,同时比较了氧化性气氛和还原性气氛、中性气氛和酸性气氛以及在混合气氛中各重金属的挥发率。结果表明,氧化性和还原性气氛对Ni、Cu和Cr挥发影响较大,Cr、Cd、Pb和Zn在还原气氛下挥发率比在氧化气氛下高,而Ni和Cu则...  相似文献   

5.
采集西北、西南和海南地区油气田160个水基钻井岩屑(以下简称岩屑)样品,分析岩屑中污染物的含量和浸出浓度。结果表明:岩屑中特征污染物为重金属(Ba、Cr、Zn、Cu、As、Pb)和石油烃,其中Ba和石油烃质量浓度较高,均值分别为1 907.8、1 625.8mg/kg;西北地区岩屑中,Zn、As、Cr、Ba在新生界中含量最高,Cu、Pb和石油烃在上古生界中含量最高;Cu、Zn、As和Pb的浸出浓度在上古生界最高,Cr和Ba的浸出浓度在新生界中最高。  相似文献   

6.
新书介绍     
污水处理机械设备设计与应用本书共11章,分别对多种国产和部分国外污水处理机械设备的使用性能、技术参数、安装尺寸等内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书中所介绍的污水处理机械设备包括拦污设备、排砂排泥设备、曝气与搅拌设备、污泥浓缩和脱水设备、投药与消毒设备、膜处理设备、SBR工艺的滗水器设备、污泥处置设备、水泵、鼓风机和闸阀。本书所介绍的技术和设备均为近来在污水处理厂得到推广和使用的新技术和新设备,对给排水技术人员、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与管理者、大专院校相关专业师生、水工业设备工作者和企业制造商,在研究、设计、使用污水处…  相似文献   

7.
针对现有污泥固化技术存在的固化养护时间长、低温条件下固化效能低等问题。研究提出污泥快速(3d)固化技术,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方法,重点考察了石灰、组分A、硅酸盐水泥、粉煤灰和温度等5因素对固化效能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灰、组分A、硅酸盐水泥、粉煤灰和养护温度等因素对3d固化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含水率的线性效应显著,石灰和组分A、石灰和养护温度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交互影响显著,石灰和粉煤灰、组分A和养护温度、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对含水率的交互影响显著;得出了5因素对固化体3d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含水率影响的定量模型,可对污泥快速固化进行优化和预测;并利用XRD和SED对污泥固化块的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8.
污水水质和污泥特性不同,活性污泥1号模型(ASM 1)参数的测定结果也不相同。研究以甲醇和葡萄糖为基质,对分别经过甲醇和葡萄糖驯化的活性污泥,通过呼吸计量法测定高食微比、中食微比和零食微比下的氧利用速率(OUR)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确定了异养菌产率系数(YH)、异养菌最大比增长速率(μ^H)和衰减系数(bH),并根据YH、μ^H和bH的测定结果和对中食微比下OUR曲线的数值拟合确定了异养菌半饱和常数(ks)、最大比水解速率(kh)和慢速可生物降解底物水解的半饱和常数(KX)。研究结果表明,在20℃下,采用甲醇和葡萄糖为基质测得的YH、bH、μ^H、ks、KX和kh分别为0.53、0.48、5.75、0.9、0.03、3.0和0.87、1.03、2.27、4.45、0.01、7.0。YH、bH、μ^H和ks的值与ASM1中城市污水的推荐值0.67、0.62、6.0、20.0不同,反映了不同基质对参数测定结果的影响。对于慢速可生物降解有机物(Xs)含量低的水质来说,KX和kh对生化反应过程影响不大,可采用ASM1模型的推荐值。  相似文献   

9.
生活污水指机关、学校和居民在日常生活中产生的废水,包括厕所粪尿、洗衣洗澡水、厨房等家庭排水以及商业、医院和游乐场所的排水等。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有机物,如纤维素、淀粉、糖类和脂肪蛋白质等,也常含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无机盐类的氯化物、硫酸盐、磷酸盐、碳酸氢盐等。总的特点是含氮、含硫和含磷量高,在厌氧细菌作用下,易生恶臭物质。  相似文献   

10.
采用悬挂链曝气式接触氧化工艺在3个时段内处理城市河道污水,通过采用磷脂法、TTC-脱氢酶活性法和MPN法研究载体表面生物膜特性,来验证装置的水质净化效果。结果表明,进水水质变化幅度较大的时段1内,水质对缺氧区和好氧区内生物膜量及活性有很大冲击,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影响不大,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5.9%、80.8%、64.6%和78.3%;进水水质稳定的时段2内,缺氧区和好氧区内生物膜量和活性要高于其他时段,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7.0%、80.6%、69.4%和55.3%;低温运行的时段3内,缺氧区和好氧区内生物膜量和活性都低于其他时段,水质净化效果明显下降,COD、NH+4-N、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71.1%、68.5%、48.9%和46.6%。  相似文献   

11.
中国农村环境保护的实践与态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村环境问题的根源在于发展不足、发展不当、发展不平衡,农业源问题要通过发展和引导来解决。中国农村的环境保护,在工业和城市环保的带动、重点流域污染治理和生态创建活动的拉动、全面小康和新农村建设的推动、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驱动下,终于从国家层面进入全面启动阶段。实践表明,环保惠农是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出发点和归宿。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部门协同,联合推进,是基本的工作模式;党委组织领导、政府全面负责、环保部门牵头、相关部门配合联动、乡镇具体实施的省、市、县、乡四级管理体系,是行之有效的组织保障;建立政府补助、部门帮助、社会赞助、农民自助的投入机制和建立健全农村的环境保护制度,是农业和农村环境保护的基本保障。  相似文献   

12.
针对现有污泥固化技术存在的固化养护时间长、低温条件下固化效能低等问题。研究提出污泥快速(3 d)固化技术,采用响应曲面分析方法,重点考察了石灰、组分A、硅酸盐水泥、粉煤灰和温度等5因素对固化效能的综合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石灰、组分A、硅酸盐水泥、粉煤灰和养护温度等因素对3 d固化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含水率的线性效应显著,石灰和组分A、石灰和养护温度对无侧限抗压强度的交互影响显著,石灰和粉煤灰、组分A和养护温度、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对含水率的交互影响显著;得出了5因素对固化体3 d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含水率影响的定量模型,可对污泥快速固化进行优化和预测;并利用XRD和SED对污泥固化块的化学成分和微观结构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为了恢复和维持流域水环境的物理完整性、化学完整性和生态完整性,在对潭江流域和辽河流域印染、造纸、电镀、制药、石化等行业企业采样监测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识别出了流域主要的水污染源及其环境风险,并提出了基于环境风险大小的自控污染源、监控污染源、严控污染源和特控污染源4个分级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14.
利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和程序控制温升炉研究了沈阳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在不同焚烧工况下重金属Cu、Cr、Cd、Zn、Ni和Pb在焚烧底灰中的残留特性。考察了升温速率、焚烧温度、含水率以及停留时间等因素对重金属在污泥底灰中的残留特性的影响。实验表明 ,Pb、Cd和Cu在灰渣中的残留率随着温度和停留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大部分的重金属元素Zn、Cu和Cr残留在灰渣中 ,Cd、Pb和Ni部分残留在灰渣中  相似文献   

15.
高温堆肥与蚯蚓堆肥对城市污泥重金属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明 《环境工程学报》2008,2(10):1407-1412
采用高温堆肥和蚯蚓堆肥工艺,研究了城市污泥与锯末、粉煤灰或磷矿粉按不同比例混合堆肥前后重金属(Cu、Pb、Zn、Cd和As)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留态的变化。研究表明:高温堆肥和蚯蚓堆肥前后各试验污泥的重金属形态和含量呈现出不同的变化,都可以降低污泥中交换态Cu、Pb、Zn、Cd和As的含量;对于Cu和Pb,高温堆肥优于蚯蚓堆肥;对于Zn、Cd和As,蚯蚓堆肥优于高温堆肥。2种堆肥方式中,粉煤灰用量为10%的钝化效果优于20%,磷矿粉的钝化效果同粉煤灰一样。  相似文献   

16.
为处置和利用一种玻璃抛光废渣,用XRF、ICP、XRD、SEM、灰熔点炉、粒度分析和浸出毒性等实验手段对其化学成分、浸出毒性、颗粒径和比表面积等理化性质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玻璃抛光废渣虽然主体是Si、Al、Fe、K、Na、Ca和Mg的硅酸盐,但含一定量的Pb、Ba、Cr、Mn、Zn、V、Cu和As等重金属元素,80%的粒径小于15μm,平均粒径为6.31μm,比表面积为480 m2/g,是一种细粉状浸出毒性较高的有害固废;烧结能有效地固封和固溶其中的重金属,可作为控制其污染和处置利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为了考察有效微生物(EM)和多功能复合微生物制剂(MCMP)对化粪池粪便污泥减量的强化效能,以化粪池粪便污泥为研究对象,采用中温(35℃)厌氧消化,研究EM和MCMP不同投加量(0~1.00%)对化粪池粪便污泥厌氧消化总固体(TS)、挥发性固体(VS)和COD的减量效果,考察EM和MCMP投加量与TS、VS和COD去除率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投加0.005%~0.10%的EM和MCMP均有利于化粪池粪便污泥TS、VS和COD的去除;其中以投加0.01%的EM(E2处理)和0.01%的MCMP(M2处理)对TS、VS和COD的去除效果最好。E2处理TS、VS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32.51%、42.34%和40.91%,分别比对照(CK)高5.83%、5.29%和7.13%;M2处理TS、VS和COD的去除率分别为33.74%、46.05%和43.33%;分别比CK高7.06%、9%和9.50%。对化粪池粪便污泥厌氧消化TS、VS和COD的减量作用效果表现为:MCMPEM。EM和MCMP的投加量与TS、VS和COD去除率间均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投加EM和MCMP的各处理的TS、VS和COD去除率两两间均表现为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8.
进行了无砾石微孔管地下渗滤系统处理生活污水的中试研究。基于不同土壤、不同管径、不同植物的协同效应,对比研究了不同系统处理污水中有机物、氮、磷和SS的去除效果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不同土壤、不同管径及不同植物组成的系统,对生活污水中有机物、氮、磷和SS的去除效果差别较大。中试系统对COD、总磷、氨氮、总氮和SS的最佳去除率分别达到86.13%、90.20%、61.24%、65.49%和97.43%,对应的出水COD、总磷、氨氮、总氮和SS的平均浓度分别为64.29、0.69、22.13、26.19和5.56 mg/L。分析表明,进水SS浓度过高、外界温度下降等共同作用是导致系统对生活污水中NH4+-N和TN的去除率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论述了我国和世界主要国家的能源利用现状和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能耗高、浪费严重的主要原因,提出了节能降耗和发展新能源是防治环境污染、避免资源浪费的两大途径。概括地阐述了改进工艺和动力装置、发挥集中供热、利用废余热发电和实现热电联产、改变能源结构、发展新能源等是节能降耗、改善环境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由于地质和地理条件的特殊性,沿海地区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和敏感。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污染、海水入侵、地面沉降、生态环境退化和海平面上升,已构成我国沿海地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重大资源和环境问题。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利用,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一项极其重要的战略任务。根据可持续发展理论,通过建立适应水资源持续利用的管理体制、政策和运行机制,采取生态环境可持续保护策略,可完全达到水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持续利用,并有效实现中国沿海地区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有机协调及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