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梳理了国内外关于旅游流的相关研究成果。结果表明:(1)理论与方法上,主要是依据旅游系统理论、流空间理论、关系经济地理学理论、空间结构理论、社会网络理论和旅游动机理论。同时,一些复杂的空间计量统计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系统仿真模型等应用较多。(2)研究内容上,对旅游流时空分布特征、网络结构特征、影响因素、驱动机制、流动效应和空间网络6个方面的有关主题进行了系统研究。(3)实证研究上,重点关注全国尺度范围内、典型区域之间、重要省域、城市之间和微观景区内部游客流动的特征与规律。  相似文献   

2.
国内关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发展政策、旅游资源、消费趋势、旅游产品等方面的因素而不断发展.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的角度,着重对我国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的理论框架、动力机制类型、区域旅游发展动力机制以及相关的案例进行述评,并结合当前我国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的趋势和重点,对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采用基尼系数、对数离差均值和泰尔指数对2006—2016年我国沿海11个省份的海洋经济增长差异进行分析,并基于空间收敛模型研究海洋经济生产率的收敛性。结果表明:2006—2016年我国各地区海洋经济生产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总体呈减小的趋势;全国、东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增长存在绝对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北海区域、南海区域海洋经济增长不存在绝对收敛性;在引入海洋经济增长相关影响因素及空间效应后,全国、东海区域、北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增长存在条件收敛;对外贸易水平和固定资产投入强度是影响全国海洋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国农村人口迁移的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我国重要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之一,而人口迁移的历史与实践是实现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机制之一.基于我国农村人口迁移发展现状与格局,从实现农村转移人口个人收入水平提升、促进迁入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有效改善迁出区域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分析了我国农村人口转移的协调区域发展机制,提出了优化我国农村人口迁移的相关政策路径.  相似文献   

5.
省域主体功能区区划的理论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应用经济地理学、区域经济学、环境规划学等多学科的相关理论,初步界定了主体功能区的概念、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将科学发展观和统筹区域发展的基本理念融入其中,归纳出主体功能区划分的指导原则,并根据该原则选取表征主体功能区相关属性的评价指标,构建了省域主体功能区区划的指标体系,提出了省域主体功能区区划的科学理论和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6.
海洋产业安全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提高中国海洋产业的安全度,实现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以中国海洋产业安全为研究对象,基于海洋产业安全的内涵,从海洋产业竞争力、承载力等方面构建海洋产业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集对分析法、海洋产业安全评价模型计算出中国沿海地区2001年、2006年、2011年和2013年的海洋产业安全度,并将沿海地区的海洋产业安全度划分为安全、基本安全、不安全和危险四个等级。根据海洋产业安全度的变化,得出中国海洋产业安全的时空分异特征:中国海洋产业安全区域在逐渐缩小,不安全区域在扩大,产业安全度呈整体下降趋势。通过分析各沿海地区海洋产业安全的影响因素,得出沿海各地区海洋产业安全发展均受到内外部影响因素的制约,同时存在不同地区海洋产业安全影响因素各异的结论,为各沿海地区未来海洋产业安全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基于基尼系数分解模型,结合边际效应理论,对1996—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与结构均衡性变动特征及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有效改善海洋经济区域与结构均衡性的主要方向。研究发现:1996—2014年我国人均海洋产值和海岸线经济在密度不同的指标下,区域均衡性整体呈现先变弱后变强的变化趋势,在人均海洋产值指标下,三大区域内部的均衡性在波动中提高;在海岸线经济密度指标下,三大区域内部均衡性在波动中有所下降;结构均衡性同样呈现先变弱后变强的变化趋势,海洋第一产业均衡性总体变化不大,海洋第二、三产业均衡性前期波动下降后期得到改善。通过基尼系数的边际效应发现,提高我国北部地区海洋产值并在特定年份提高北部地区海岸线资源利用水平、南部海岸线资源利用水平,有利于改善我国海洋经济区域的均衡性;发展海洋第一产业,在特定年份提高我国海洋第三产业产值,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结构的均衡性,在当今注重海洋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时刻关注我国地区海洋第一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基于基尼系数分解模型,结合边际效应理论,对1996—2014年我国海洋经济的区域与结构均衡性变动特征及内在机制进行了研究,提出有效改善海洋经济区域与结构均衡性的主要方向。研究发现:1996—2014年我国人均海洋产值和海岸线经济在密度不同的指标下,区域均衡性整体呈现先变弱后变强的变化趋势,在人均海洋产值指标下,三大区域内部的均衡性在波动中提高;在海岸线经济密度指标下,三大区域内部均衡性在波动中有所下降;结构均衡性同样呈现先变弱后变强的变化趋势,海洋第一产业均衡性总体变化不大,海洋第二、三产业均衡性前期波动下降后期得到改善。通过基尼系数的边际效应发现,提高我国北部地区海洋产值并在特定年份提高北部地区海岸线资源利用水平、南部海岸线资源利用水平,有利于改善我国海洋经济区域的均衡性;发展海洋第一产业,在特定年份提高我国海洋第三产业产值,有利于提高海洋经济结构的均衡性,在当今注重海洋第二、三产业发展的同时,要时刻关注我国地区海洋第一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以我国“一带一路”沿线18个省区为考察区域,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分析和面板数据模型,构建科技创新与旅游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体系,对两大子系统发展、综合协调发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我国“一带一路”沿线省区科技创新与旅游经济子系统呈相对稳定或显著上升发展特征,长三角和珠三角等沿海地区发展等级较高,而西北内陆省区较低。②2006—2018年,多数省区科技创新与旅游经济综合评价水平呈稳定上升态势,且优势型省区均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③科技创新与旅游经济系统间联系不断增强并向良性协调方向发展,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是多数省区实现两系统协调发展的重点。④旅游人力资本、创新支撑环境和科技创新产出是两大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在海洋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海洋资源环境对海洋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基于此,本研究构建了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与海洋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赋权法和综合评价法,对1984年、1993年、2000年、2003年、2007年、2010年和2015年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和海洋经济协调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河北省海洋资源环境与海洋经济发展整体上协调性相对较差;1984年属于严重失调类经济受损型,1993年属濒临失调类经济受损型,2000—2003年属于资源环境/经济同步型,2003年以后属于轻度失调类资源环境受损型。  相似文献   

11.
张守忠  胡囡 《资源开发与保护》2012,(1):68-70,74,F0003
经济空间结构是经济地理学和区域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议题之一。利用1995年以来县域统计资料对黑龙江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空间分化显著;②极不发达县域向东扩展;③区域发展绝对差距扩大,相对差距先增后减;④中心城市发展缓慢,但哈尔滨、大庆、牡丹江三市的带动作用显著。探讨了经济空间结构变化的因素,历史基础与路径依赖、经济发展政策、区位、交通条件和自然资源是导致黑龙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堃  苏勤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9):825-827,860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和经济改革的逐渐深入,区域协调发展问题日益凸现和发展,成为制约我国社会和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综述了我国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主要研究进展,展望了地理学在这一领域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3.
对国内外区域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发展动态评价研究方面进行了综述,主要对研究发展过程、主要研究进展过程、取得成果与借鉴意义方面进行了整理。根据国内及国外的相关研究文献可知,从开始研究至现在主要有: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特别是我国经济迅速发展与环境形势依然严峻的现实,考虑如何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更好地发展经济,实现动态协调发展、生态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目前及未来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关于环境库兹涅茨理论、EKC曲线方面的研究,即人均地方生产总值与生态环境的变换关系呈"U"型。  相似文献   

14.
利用旅游经济统计数据,基于比较的视角,运用变异系数、DEA和重心分析方法构建回归模型分析江苏沿海旅游经济发展特征、影响因素与对策。江苏沿海旅游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区域内部发展不均衡、旅游发展效率较低,经济水平、对外开放和景区数量等因素对沿海旅游经济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在借鉴其他沿海城市旅游发展经验的基础上,通过SWOT分析,提出推进南通沿海旅游产品开发的对策,包括统一规划和产品形象建设、海洋文化挖掘和特色化产品打造、市场营销和产品品牌塑造、完善设施和新产品培育等方面。  相似文献   

15.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长春市农村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城镇化快速推进成为该市农村区域的一个重要特征,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不断地趋于多元化.在这种背景下,从城乡互动、区域非均衡发展的地理学思维,利用城市地理学、区域经济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为基础,重点探讨长春市农村城镇化的动力机制问题.  相似文献   

16.
土地经济系统与土地利用系统作为土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协调发展是土地系统和谐发展的前提,其协调状况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以三峡库区2007年、2010年、2014年的指标数据作为数据源,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对三峡库区经济与土地利用的协调发展程度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2007—2014年三峡库区土地经济与土地利用间的协调发展状况保持相对稳定的发展趋势,处于协调性较差的状态,60%的区域的协调发展系数处于0.2以下,江津区等6个区域在0.2—0.3的范围,重庆主城区的协调发展系数最高,一直维持在0.7以上。该研究可为三峡库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数据和决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海洋强国战略背景下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分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全局熵权法对2013—2019年沿海11省份指标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①时间上,我国沿海省份海洋经济发展质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广东、上海稳定处于高水平梯度,河北、广西、海南持续处于低水平,辽宁、福建、天津略有变动。②空间上,从海洋经济平均发展质量看,长三角位列第一;但在增长率方面珠三角高于长三角,第三是环渤海海洋经济区。③影响因素上,环境保护力度、科技创新能力、对外开放规模,海洋新兴产业等有待提高和发展。最后针对我国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构建生态—经济—社会(EES)系统协调发展理论框架与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基于GIS技术和协调发展模型揭示了我国地级市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时空分异特征,探讨了影响机制。研究表明:①EES巨系统具有子系统内协调与系统间互馈特征。②EES系统协调度呈上升趋势,但整体水平较低且区域差异逐步扩大;空间上,山东半岛、长三角及珠三角等东部地区协调度整体高于中西部内陆边疆地区。③EES系统协调度区域分异特征显著,呈南方大于北方、东部中部西部分异特征;等级集聚分异特征明显,呈"等级化"特征,协调度高低与城市行政等级格局保持一致,呈"集聚化"特征,协调度高值和低值区均成群或成片分布。④地理区位与自然环境、战略政策与政治环境、生态—经济—社会子系统统筹发展是驱动EES系统协调发展的三大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以2011年间的数据对云南面向全国的地缘经济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新经济地理学中“核心—外围”模型,认为云南地缘空间关系处于多重“核心—外围”结构中.运用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对滇中城市群空间经济演化和内生机制进行理论研究,为今后云南地区发展提供新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20.
基于鲍尔丁系统学原理,构建区域协调理论中的协调度模型,对新疆14个地、州、市、县(市)的总体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的协调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新疆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性整体上处于良好协调发展水平阶段,但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各区多处在协调发展水平阶段,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2)不同区域的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程度、协调发展类型不同,表现出突出的协调发展程度差异和明显的地域差异。(3)协调发展类型多元,协调发展程度差异度达0. 426,呈跨度协调发展和过度发展。(4)不同区域体现在协调发展程度和协调发展类型间地域差异的原因不同。为了统筹协调发展、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疆应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共同推进农业资源环境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