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不同的时期,不同地域的人们对“环境伦理”概念的理解千差万别。基于对环境伦理的基本原则和理念的分析与研究,将学术界德高望重的精英们深刻的环境伦理理念转向应用层面.转变为可以渗透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与行为之中的基本内容.是一种探索和尝试。环境伦理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即:欣赏自然、敬畏自然.尊重自然、回归自然(如图1)。  相似文献   

2.
一淼 《环境教育》2007,(2):35-35
古典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古代的名人雅士纵情在山水之间.着笔于天地之中.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诗词,折射出时光流逝中的生态变迁。本刊开辟“读诗品生态”栏目,希望能够通过赏析一些有代表性的诗词,以窥古代中国的生态环境,并对现在的生态保护工作能有所参考。  相似文献   

3.
一、课时: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基础知识:与古代环境问题有关的三大历史因素及其相关知识点。2.思想教育:要求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环保意识。3.能力培养: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三、教学媒体:录像资料片。四、教学方法:讨论法等。五、教学过程:1.课前准备:学生分两大组,然后共同观看我国古代与环境有关的录像:人口情况、边境开发、楼兰古国消失、古代战争等资料;阅读高中《中国古代史》教材,联系我国目前的环境问题,从高中《中国古代史》课本中找出我国古代与环境有关的知识点,…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的哲学家老子创立了“道”的学说,一种即使在今天也仍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的中庸之道。作为中华文明的源头学说,中国的“道”如今也许正向全世界指引着一条走出环境问题这团迷雾的出路。这一次,中国所设想出的是一条通向和谐未来之路,它可以摒除贫穷,还子孙后代一个完好  相似文献   

5.
蔡竞 《四川环境》2002,21(2):86-88
本文简述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古代哲学中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朴素思想和治国主张,并指出其共同构成了人类可持续发展思想与战略的理论体系。同时,简要说明了中国古代可持续发展思想对推进我国区域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城市化进程的三方面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6.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被称作是一部“隔着屏幕能闻到香气”的纪录片,红遍大江南北,主要内容为中国各地美食生态。同时,该片也是一部人文大片,演绎着生命与土地的关系,关乎的不仅是烹饪技巧,还有对天然绿色食材的推崇,传达着对丰饶土地的敬畏,也再一次引发了人们对环保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环保理念是中国思想宝库中的精髓。可从宏观、微观两个层次来总结、归纳。从宏观上看,古人提出了先天地而后万物说;阴阳两仪说;天人合一说;“五行”说。从微观上看,古人提出了惜用说;上天警罚说;人性顺从天性说;保护自然环境和保护人文环境并重说。这些理念,在强调经济社会和谐和可持续发展的今天,值得我们深入挖掘,认真领会,努力实践。  相似文献   

8.
范春萍 《绿叶》2010,(10):112-116
伦理是一个发展的范畴。在古代,它只调整个人与个人之间或小群体、小族群之间的关系.后来发展到调整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当代,则发展到调整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时伦理的主体也在扩展中,自然物与人类同样具有生存权利和内在价值。只有真正认同了“非人家族成员”的伦理地位,在本质上摆脱了非人自然物“实质上还是为人的”这一逻辑桎梏,人类才能真正尊重和保护它们。  相似文献   

9.
正当我们为印度洋大海啸夺走了数万人的生命而惋惜、而奉献、而反思的时候,今年第一期的《环球》杂志竟然刊发了这样一篇文章——《人类无须敬畏大自然》。在这篇文章中,著名科学家何祚庥说:“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这篇文章说,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而就我所知,我们人类的早期恰恰是敬畏大自然的。这在我们传说中有很多记载。像二郎神就是守护神,现在去九寨沟的路上有川主寺来敬奉。只是到了我们人类制造了工具,有了一些发明之后,才不知天高地厚地提出了人定胜天,改造自然。  相似文献   

10.
一淼 《环境教育》2007,(6):41-41
菊花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菊花又名秋菊、九华、黄花、帝女花、笑靥金、节花。因其花开于晚秋和具有浓香故有“晚艳”、“冷香”之雅称。我国古代文人对菊花倍加称誉,将其称为花卉“四君子”(梅、兰、竹、菊)之一。因其在深秋不畏秋寒开放,深受中国古代文人  相似文献   

11.
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好人类家园--关于环境伦理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度 《环境教育》2005,(1):13-14
基于对人类生存危机的深切关注.对现代环境危机的深层反思.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东,倡导“环境伦理”是今天我们必须要面对的最基本问题。环境伦理教育是环境教育的核心,是可持续发展的灵魂,是经济发展的人动力,是国家环境安全的保障,是深化全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客。本期“思考与探索”栏目,我们特别邀请了中国科学院郑度院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杨通进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王民教授、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周艳萍编辑与大家共同探讨“环境伦理”。  相似文献   

12.
生态教育:新世纪理想学校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70年代前后由若干先驱呼喊出了“拯救地球”、“敬畏生命”、“环境伦理”等口号,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最新走向:由科学文化转向生态文化。尽管这种生态文化似冰山初露端倪,但转型的趋势已经出现,生态化这一大潮已突破了单纯的环境科学开始席卷人文、自然学科,最终将以一种文化形态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形成全新的生态化社会。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将引发一系列的变革。生态教育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模式的反思,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审视,对未来生存形态的憧憬。对学校教育来说,它的使命是唤起孩子对人与自然、社会发展的整体关注…  相似文献   

13.
陈红兵 《环境教育》2006,(11):63-63
中国传统哲学对生态伦理的建构具有哪些方面的启迪呢?我想最主要的就是其整体论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哲学无论儒家、道家还是佛教都倾向于将天地人万物视作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  相似文献   

14.
不管是在汉语还是在别的语言中,"敬畏"并 不是害怕的意思。当我们说敬畏大自然、敬畏生 命、敬畏传统,或敬畏某种超验的东西时,并不 是说我们害怕自然、害怕生命或害怕传统。而是 说,我们清醒地知道人的理性有局限性,因而,对 于自然、生命、传统等应秉持一种审慎的态度。 我们敬畏大自然,所以,在面对自然的时候, 我们应当审慎。不是说我们就不可利用自然或者 在一定程度上改变自然,以改进人类的处境。但 是,在这样做的时候,我们应当非常小心地权衡 其中可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雷毅 《绿叶》2014,(10):18-24
新环境保护主义运动的“先知”利奥波德,从人与自然关系的维度提出了“大地伦理”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大地不仅包括土壤、水、空气.而且包括在其上生长的动物、植物;大地是一个共同体,人不是大自然的征服者,而是这个共同体的一名普通成员或公民;人类对共同体中的其他成员和共同体本身负有道德义务。因此,一个人的行为.当有助于维持生命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时,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16.
我不赞成汪永晨“旗帜鲜明地”号召“敬畏大自然”的观点。“敬畏大自然”的倡导者经常发出激动人心的声音,但在激情之下,我却很难看到“敬畏大自然”的可操作性及其效果。如何“敬”?如何“畏”?我从未得到过一个满意的答案。如果说“敬”不过是发表激情演讲的话,那还真有一些关于“畏”的可怕事例,其中一个就是战国时代魏国的“河伯娶妇”。另一个例子来自中美洲的玛雅人,近年的研究表明,在九到十世纪左右,玛雅文明迅速衰落可能和当时太阳活动导致的局部气候干旱有关。这听上去有点讽刺,但是玛雅人非常“敬畏”太阳,他们文化中的一个主神就是太阳神。  相似文献   

17.
梁晓声 《绿叶》2010,(1):109-112
活在当下却说从前好的中国人.不会很多。说现在好的中国人.当是最多的吧?只要一直生活在中国.并稍微客观一点。期盼将来的.是真正的爱国者——绝大多数的农民、工人,城市平民.中小知识分子和仍没被腐败收买的高级知识分子。而希望中国永远“现在化”的,是演戏的爱国者——现在之中国财富的最轻松容易的占有者.最大的利益获得者、攫取者。一个比“现在”现代起来的中国的将来是不可阻挡的——以现代理念对现在实行“修正主义”.不断挣脱“现在化”的羁绊。  相似文献   

18.
坏消息     
《环境教育》2013,(11):8-8
大气污染罚款被指处罚力度太轻 “有人开玩笑,大气污染罚款,还抵不上一顿饭钱。”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这是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说的一句话,直指目前《大气污染防治法》的处罚力度太轻,不足以震慑违法行为。目前,根据大气法规定,对违规排污者,处以1万元至10万元的罚款,而且只是一次性的。对造成大气污染事故的最高罚款也不过50万元。“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也许正是一些排污企业敢于铤而走险的原因。罚款封顶,企业没有敬畏之心;罚单位,不罚个人,违规排污依然会屡禁不止。只有转变处罚方式.调整处罚对象,污染治理的效果才会显现。(中国广播网)  相似文献   

19.
大象 《环境教育》2005,(3):27-27
一句"敬畏自然"竟然在国内报纸上一石击起千层浪,引 来众人的非议,甚至被扣上反科学、反人类的帽子。这让我这 一个在海外一直从事环境学研究的中国人十分不解。因为,在 笔者看来,这句话正是在对现代环境伦理与环境科学前沿深刻 理解之后所做出的正确自然观的表达。 真理愈辨愈明,但我们也知道任何辩论的焦点其实在于 对定义的争夺。而我们此前看到的很多言论却--或者是故 意--避开了这一点,以至于许多争论在定义混乱的情况下已 变得无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不必讳言,作为人类重要生存场的绿色世界,正在呻吟,正在呼唤,人们应该听到这种声音。众所周知,人类文明史的最初蓝图,是依据淡水和绿色生命的分布图而绘制、展开的。作为有着悠久农业文明历史的中国,尤其如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的文化,特别是文学,是从绿色景观中走来的。中国古代的许多著名诗人,对绿色生命的热爱,不仅限于笔墨咏叹,还亲手培植保护。杜甫诗云“平生憩息地,必种数竿竹”,白居易诗云“栽松满后院,种柳荫前墀”,柳宗元诗云“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都说明了中国作家的绿色情愫博大凝重。中华民族传统文明的优秀品格之一,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