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海南岛的琼北地区地热水为研究对象,对研究区的地热水、地下水和地表水水样进行测试分析,运用piper图、δ2H和δ18O图、钠碱指数等方法探究琼北地区高氟地热水的富集规律及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地热水氟浓度均超标,平均值高达14.25 mg·L-1;而地下水和地表水的氟含量未超标,变化范围为0.02—0.44 mg·L-1.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地热水氟含量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内陆地区平均含量高达21.69 mg·L-1.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以HCO3-Na为主,温度、pH和地层中的含氟矿物类型对地热水氟的富集具有重要的影响.地下热水补给来源为现代大气降水,并且存在轻微的“氧漂移”现象,受到一定程度的蒸发浓缩的影响.随着文石、方解石的沉淀反应、络合反应形成的络合物以及Na+、K+置换出Ca2+、Mg2+的离子交换反应,地热水中氟浓度不断增大.  相似文献   

2.
张中欣  罗腾  陈正山  陈刚  杨晨  肖吉 《环境化学》2022,41(2):643-652
贵州息烽温泉被誉为"亚洲第一氡泉",富含多种有益元素.选取息烽地热水和与其有关的地表径流水及岩溶泉水为研究对象,利用水文地球化学、δ34SSO2-、δ13CHco3-同位素等方法对区内富氡地热水中硫、碳元素来源及水-岩作用过程进行研究.结果 显示,地热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SO4-Ca·Mg型,pH呈弱碱性,其阴离子...  相似文献   

3.
为查明信宜-廉江地区地热水中氟的富集过程,于2018年4月采集地热水、河水和井水样品23组,采用Piper三线图、Gibbs图和同位素分析来探究高氟地热水的化学特征和分布规律,结合饱和指数、离子比例系数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揭示了高氟地热水的富集过程.结果显示,超过65%样品F~-含量大于1 mg·L~(-1),热水样品中超过83%的样品F~-含量大于1 mg·L~(-1),高氟水的水化学类型主要为HCO_3-Na型,高氟水表现出富钠、贫钙、弱碱性的特点;氢氧同位素数据表明地热水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高氟水循环路径相对较长;水岩作用和含氟矿物的溶解是地热水中氟的主要来源,含钙矿物的溶解沉淀,吸附解吸作用和阳离子交换作用是地热水氟富集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鞍山市倪家台地下热水属于HCO3.SO4-Na和SO4.HCO3-Na型水,且含有氟、锶和二氧化硅等多种矿物成分.由构建的硅-焓混合模型得出倪家台地区地下热水已有大量冷水混入,且混入比例介于67%—83%之间,水温下降的诱因是该区域过量开采地热水,在这种人为的长期干扰作用下,增大了上部含水层冷水对下部地热水的补给量,对今后可持续利用该区域地热资源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地热水养殖对鱼的卫生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热水中常含有某些有害的化学成分,本文论述了利用地热水养殖对鱼的影响,我们发现,由于生物富集作用,在地热水中生长的鱼含氟量较高,还含有砷,镉等污染物,因此,利用地热水养殖,应该十分注重鱼产品的卫生质量。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采用电子顺磁共振波谱仪和紫外分光光度计,分别测定不同热处理方式和时间下,亚麻酸中持久性自由基信号和化学结构特征,以期探究亚麻酸结构变化及其自由基形成位点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亚麻酸在电炉加热和微波复热后均能产生自由基,且复热后样品中的自由基信号强度明显增强,并随微波复热时间的增加而增强.这归因于电炉加热对亚麻酸起到启动作用,并提高其分子极性,而后在氧气的引入和微波辐射的作用下,导致其共轭双键断裂,进而产生以氧为中心的自由基(g因子值 2.0040).微波复热时间增加时,衰减速率常数K随之增加,相应的,半衰期t_(1/2)随之减少.这是由于随着微波复热时间的增加,产生的较短寿命、高自旋的自由基增多.亚麻酸样品的羟基自由基随微波加热时间的增加而增强,这是因为微波加热有利于促进过氧化物的生成及其O—O键的断裂,进而贡献羟基自由基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采用热重差热联用分析仪研究了废旧酚醛树脂电路板的热解特征,结果表明,热失重曲线有两个主要快速失重阶段(270℃—350℃,350℃—480℃),通过裂解气相谱质谱联用仪分析其主要裂解产物为苯酚、溴酚、二氧化碳、对甲苯酚、邻异丙烯基苯酚、邻甲苯酚、对异丙基苯酚、糠醛等.  相似文献   

8.
龚锦华  池涌  周昭志 《环境化学》2021,40(12):3689-3697
氯苯类化合物(CBz)是生活垃圾热处置过程中存在的重要污染物,热解、气化技术能够有效降低热处置过程的CBz排放.为了探究其在热解、气化环境下的降解机理,以1,2,4-三氯苯(1,2,4-TrCBz)为研究对象,进行了1,2,4-TrCBz在中高温段(550-850℃)还原性气氛(H2,CO等)下的降解特性实验,同时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利用Gaussian 09W软件模拟了降解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多条反应路径,并比较了各路径的竞争关系.结果 表明温度越高,1,2,4-TrCBz的降解效率越高.降解效率在750℃和850℃时,分别为14.07%和60.27%,1,2,4-TrCBz分子的C—Cl键解离能在370 kJ·mol-1左右,温度在650℃以下时,环境提供的热量不足以使C—Cl键断裂,H2降低了40 kJ.mol-1左右的C—Cl键断裂所需的能量,提高了降解反应速率.单独的CO不参与1,2,4-TrCBz的降解反应,实验降解特性与N2气氛相似.CO与H2共存时,在相同温度下,降解表现呈现H2>H2+CO>CO的规律,CO的存在提高了H2近20 kJ·mol-1的降解反应活化能,从而降低了反应速率.1,2,4-TrCBz的降解过程存在3条有效降解路径,反应更趋向于通过生成1,3-二氯苯(1,3-DCBz)的路径进行.  相似文献   

9.
李妍  张一清  于昌平  孙倩 《环境化学》2021,40(3):696-705
近年来,磺胺类抗生素因大量使用,在河流等地表水中广泛检出,其环境行为及生态危害,成为备受关注的环境问题.本文以10种常见磺胺类抗生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微宇宙实验,模拟其在河流表层水中的自然衰减规律,同时模拟直接光降解、间接光降解、水解、细菌降解和微生物降解等多种条件,以阐明不同环境因素对磺胺类抗生素自然衰减的作用机制.结果显示,10种磺胺类抗生素在168 h内的自然衰减率可达55%—100%,半衰期为14.7—115.5 h,表明磺胺类抗生素在进入河流等地表水后可发生自然衰减.结构方程模型分析表明,直接光降解及间接光降解是磺胺类抗生素自然衰减的主要途径,而水解和微生物降解的作用不大.采用高分辨率质谱,共检出7种降解产物,推测磺胺类抗生素的转化路径主要包括N—S键断裂及羟基化作用.ECOSAR毒性分析结果表明,转化产物毒性多低于母体抗生素,但仍可能存在潜在的环境风险,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0.
DECP在TiO2上的热降解与光催化降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沙林模拟剂--氯磷酸二乙酯(DECP)在P25 TiO2上的热降解反应和光催化降解反应,通过原位红外光谱(In situ IR)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等方法考察两种降解反应过程.证实DECP的热降解产物主要包括:DEHP(Diethyl hydroxyphosphonate),TEPP(Tetraethly pyrophosphate)和TEP(Triethyl phosphate)等.光催化反应过程中气相降解产物中除了有DEHP,TEP和TEPP以外,还发现了CO2,CO,H2O,HCl,甲烷,乙醇,乙醛和微量的DEP(Diethyl phosphite)等.DECP的降解机理,其光催化反应由脱氯,P-O-R键断裂,C-C键断裂和含磷基团的重组等复杂过程构成,最终转化为CO2,H2O和HCl等无机产物.  相似文献   

11.
在庐江地热温泉区活动断裂带上布置了3个跨断层土壤气氡(Rn)测区,测点共205个.测量结果表明,舒茶、汤池测区土壤气Rn浓度背景值达到30—50 kBq·m~(-3),柯坦测区土壤气Rn浓度背景值高于国家标准50 kBq·m~(-3),氡气浓度最高值出现在断裂附近,土壤气Rn的释放强度与断裂的规模大小有关,受区域地质环境影响,温泉出露点附近,土壤气Rn的释放强度较大.土壤气Rn是大气中氡气的主要来源,大气中氡气超标将危害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加强大气氡气的来源与释放特征的研究对大气环境中氡气的防护与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脉冲电晕等离子体降解有毒气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战国  曹鹏  赵红杰 《环境化学》2012,31(6):869-873
采用脉冲电晕放电等离子体对化学毒剂模拟剂氯膦酸二乙酯(DECP)进行降解,结果表明,对初始浓度为70 mg·m-3的DECP降解率为96.4%.通过GC-MS和离子色谱分析,其降解产物主要有CHCl2-CH2Cl、CHCl2-CHCl2、二氯膦酸乙酯、HCl和H3PO4,并根据降解产物探讨了等离子体对DECP的降解反应机理.DECP分子中的P—Cl和C—O键断裂促使DECP矿化为H3PO4和HCl,而C—O键断裂形成的乙基与氯自由基反应形成CHCl2-CH2Cl和CHCl2-CHCl2;同时DECP分子中的一个P—O键发生断裂后与氯自由基结合形成了二氯膦酸乙酯.对DECP的反应动力学进行了分析讨论,得到其反应速率常数为0.0516 m.3(W.h)-1.  相似文献   

13.
"热水洗+臭氧氧化"联合工艺处理大颗粒油基岩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红硕  刘阳生 《环境化学》2020,39(2):388-396
针对油基岩屑处理过程中的大颗粒部分(0.5—1 cm),研究了以"热水洗+臭氧氧化"为核心的联合工艺的处理效果,并分别对热水洗、臭氧氧化环节的工艺参数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优条件下,经过处理后的油基岩屑的含油率可由15.8%降低到0.24%,达到了GB 4284-2018中规定的处置要求,处理过程中回收的油分可重新用于配制钻井液.通过对油基岩屑固相的表征发现,其具备臭氧催化氧化催化剂的明显特征,是一种天然的臭氧催化氧化催化剂,并从反应动力学角度对臭氧氧化环节的反应特性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其满足准一级反应动力学特征,反应活化能为14.421 kJ·mol~(-1).以"热水洗+臭氧氧化"为核心的联合工艺为大颗粒油基岩屑的无害化、资源化处理提供了一种参考.  相似文献   

14.
研究凹凸棒土负载铁盐吸附剂的制备及其对As(Ⅴ)的吸附性能.考察了pH、凹凸棒土热改性温度、粒度、铁盐浓度等因素对吸附As(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热改性温度为600℃的凹凸棒土负载铁盐吸附剂吸附As(Ⅴ)效果比200℃和400℃都好,其对As(Ⅴ)的吸附行为符合Freundlich模型.当pH值6.0时,600℃热改性200—400目的凹凸棒土负载0.5 mol·L-1Fe(NO3)3吸附剂的最大吸附量为1.1669 mg·g-1,重复使用时性能稳定,具有处理含As(Ⅴ)废水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京津地区城镇污水为研究对象,利用滤膜法从粒径分布角度分析了城镇污水中总有机物与蛋白质、糖类、脂类及挥发性有机酸等有机组分的浓度水平,进而利用统计学手段解析其赋存特征.结果表明,蛋白类有机组分所占比例最高(46.9%—48.3%),而糖类(4.7%—11.0%)和脂类(3.4%—11.8%)含量相对较低,并且蛋白质类在不同粒径范围内均为占优组分.另外,调查区域的污水样品中富含颗粒态(100μm)及超胶体态(100—1μm)有机物,而胶体态(1—0.15μm)有机质含量最低;Spearman相关分析亦指出颗粒态和溶解态(0.001μm)有机物在污水中存在类似的环境归趋.从本研究结果来看,该区域污水处理厂可在保障水质达标的前提下,采取有效的固液分离及碳质转化手段,提高大粒径态有机物的资源化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利用1990—2015年《中国统计年鉴》和《中国能源年鉴》中海南、广东、广西以及香港的能源消费与人口数据,分析上述地区人为热排放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海南、广东和广西的人为热排放呈持续增长态势,1995—2014年其年均人为热通量分别从0.09、0.47和0.16 W·m~(-2)逐步增长到0.49、1.68和0.44 W·m~(-2)。人为热排放的空间分布不均匀,2010年在珠三角、潮汕地区主要城市、湛江以及海口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的相对人为热高值区,其中广州等大城市最大值约为50 W·m~~(-2),香港超过100 W·m~~(-2)。这种分布与工商业发展程度以及人口密度密切相关。随着人为热排放的快速增长,其对该区域局地气候以及空气质量将造成愈来愈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最近几十年的全球升温和城市化导致了城市地区热环境的持续恶化。由于建筑物密集、绿化少、人口多等原因,城中村的热环境恶化现象更为明显。近年来对城中村的热环境问题的研究,以定性讨论的多,定量的研究少,其主要原因是缺乏系统的观测数据。以地处亚热带的特大城市深圳市为例,选取平山村及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一年的运动样带观测,分析对比了晴天和极端高温条件下城中村和绿地的热环境特征、热岛强度和热环境舒适度,探讨了影响城中村热环境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深圳城中村热岛效应明显,月份间的热岛强度关系为:降雨量少的月份热岛更强;一天中各时段的热岛强度变化特征为:热岛强度在日落之后逐渐加强,在20:00至24:00间达到最大值,在午夜后逐渐减弱,最强热岛强度出现于2月份的20:00时,达3.95℃。5月至9月深圳的热环境特征为炎热潮湿,热环境极不舒适,城中村与绿地夜间温湿指数差异明显,城中村较绿地热环境不舒适性增加一个等级,夜间为城中村居民室外活动最为频繁的时候,因而对城中村居民带来不舒适的直接感受,进入后半夜之后会进而影响居民的休息,增加空调等的使用,高极端高温天气条件下,城中村与绿地的热环境较普通夏季平均值更为不舒适,容易引发中暑等危害。城中村人工下垫面较自然下垫面占比大,改变原有的水热平衡且引入更多的人为热排放,是引起热岛效应及热环境不舒适的主要原因。这些研究结果可以为城市规划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热裂解-气质联用技术分析环境土壤中4种微塑料(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优化微塑料的测试流程与定性定量分析流程.环境土壤通过密度分离法来分离微塑料,分离富集的微塑料样品通过热裂解气质联用仪测定.结果表明,不同塑料的化学组成和结构有着明显的差异,在高温裂解条件下会产生相应的特征热裂解产物.利用高温裂解产生的特征碎片信息经色谱分离和质谱鉴定,能够有效鉴别塑料成分和进行定量测定.本方法对4种微塑料的检出限为0.1—0.3μg·g-1,线性范围为1.0—20.0μg·g-1;1.0μg·g-1样品加标回收率范围为81.6%—89.7%,定量重复性为8.9%—15.2%.本方案可以适用于环境中痕量微塑料的分析检测.  相似文献   

19.
牛红云  吕宏洲  蔡亚岐 《环境化学》2021,40(12):3662-3671
以机械化学研磨法制备的Fe-EDTA聚合物为前驱体,开发了一种免液相浸渍的碳热法,来实现对多孔碳材料固载纳米零价铁.考察了Fe-EDTA聚合物碳化温度、与多孔碳的混合方式及质量比等因素对零价铁负载的影响.相比于传统液相浸渍+碳热法制备的零价铁/多孔碳复合材料,免浸渍碳热法所得复合材料的表面积大、吸附位点多、零价铁粒径小且均匀.以所制备的零价铁/多孔碳复合材料为催化剂/吸附剂,用于水样中甲基橙、Cr(Ⅵ)及污水中COD的去除.结果 表明,与液相浸渍+碳热法制备的复合材料相比,免浸渍碳热法制备的零价铁/多孔碳复合材料的零价铁具有纳米级粒径,因此拥有超高的活性,可更有效地吸附、还原及氧化降解污染物,且表现出良好的重复利用性.动态装柱实验表明,该复合材料在较长时间内可以稳定去除污水中的COD.  相似文献   

20.
多溴二苯并-对-二恶英和多溴二苯并呋喃(PBDD/Fs)具有与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和多氯二苯并呋喃(PCDD/Fs)相似的结构和毒性,广泛存在于多种环境介质和生物体中,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讨论了溴代阻燃剂(BFRs)生产和处理、电子垃圾拆解和热处理、垃圾焚烧和金属冶炼等工业热过程中PBDD/Fs排放水平及生成机制.其中,PBDD/Fs在BFRs产品中的含量较高,范围为0.257—49.605μg.g-1,在电子垃圾热解处理中气相和固相的含量分别可达到57 ng TEQ.kg-1和19000 ng TEQ.kg-1,而在冶金过程烟道气中的含量范围是0.14—1.5 ng TEQ.m-3.本文还总结了PBDD/F分析方法研究进展,包括样品前处理和仪器分析方法,提出了目前影响准确定量PBDD/Fs的因素以及相关的解决措施.归纳了当前环境介质和生物体及食品中PBDD/Fs的存在水平,指出电子垃圾热处理、垃圾焚烧等工业热过程已导致周边环境和生物体内PBDD/Fs的浓度增高.最后,介绍了国外与PBDD/Fs相关的控制措施和政策法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