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基于2017—2020年山东某沿海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数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和美国环保局(USEPA)的健康风险模型对该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水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2017—2020年该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Ⅲ类以上水质比例为98.7%;总健康风险年均值为4.11×10-6,超过英国皇家协会、瑞典环保局和荷兰环境部的可接受风险水平限值(1×10-6),低于USEPA(1×10-4)和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5×10-5)的可接受风险水平限值,风险等级为Ⅰ级,处于低风险水平。该市水源地健康风险主要来自致癌物,致癌物健康风险为:砷>镉。2017—2020年该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健康风险分级稳定在Ⅰ级,并呈逐年降低趋势。通过对比分析,水质与健康风险评价结论不尽相同,健康风险评价可作为现阶段水质评价的有益补充,进一步说明水源地的水质状况和健康风险,为生态环境管理及居民生活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四川省各地级市(州)饮用水源地的放射性水平,评价其水源地辐射水平的安全性,于2016—2020年对全省各地级市(州)饮用水源地进行布点、采样,分析水中总α、总β的放射性水平,利用健康风险模型对居民的健康风险进行评估。结果显示:各地级市(州)饮用水源地的总α、总β放射性浓度范围分别为0.008~0.094、0.011~0.190 Bq/L,不同年度、不同水源地、不同水源地类型的总α和总β放射性水平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水期的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α和总β放射性对各年龄段居民的总致癌风险均低于WHO和ICRP发布的最严格控制限值。该次调查显示,四川省21个地级市(州)饮用水源地的总α和总β放射性处于安全水平,各年龄组的健康风险都是处于可接受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3.
对2007—2015年长江流域四川段主要12条江河水体放射性核素活度浓度的监测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四川段主要江河放射性核素水平远低于我国规定的露天水源的限制浓度。与1995年中国环境天然放射性(四川省部分)、1988年长江水系天然放射性活度浓度参考范围相比,U、Th、226Ra、40K、137Cs均有上升趋势,其他核素活度浓度涨落不明显均在本底范围内。总 α、总 β放射性活度浓度测值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的限值要求。  相似文献   

4.
于2019年8月对中国北京和日本东京城市道路积尘进行了调查。采用磁性分离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对2个城市道路积尘磁性颗粒物中28种金属元素的含量进行了分析,并比较了污染特征和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东京和北京道路积尘中铁(Fe)元素平均含量分别为25.3和21.2 mg/g,磁性颗粒物占积尘比例分别为22.4%和13.0%。东京道路积尘磁性颗粒物受人类活动排放影响较北京显著,其中锌(Zn)和银(Ag)元素含量是北京的7.2和5.6倍。北京道路积尘磁性颗粒物中元素富集率远高于东京,以铬(Cr)、镍(Ni)等金属元素最为明显。东京和北京道路积尘磁性颗粒物的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均低于安全阈值,但致癌风险分别达到6.9×10-7和6.3×10-7,接近10-6的可接受水平,应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手口摄入是非致癌金属元素日平均暴露的首要途径,皮肤接触途径的非致癌物健康风险最高,Cr是导致道路积尘磁性颗粒物健康风险的首要元素。  相似文献   

5.
根据2013—2020年云南省河流、湖泊、饮用水和地下水省控点、国控点的水中放射性水平监测结果,分析了水中总α、总β、U、Th、226Ra、40K、137Cs、90Sr的监测浓度。结果表明:六大水系监测断面水中总α、总β均小于0.5、1.0 Bq/L;九大高原湖泊水中放射性水平相对较高的是Ⅴ类水体杞麓湖、异龙湖,放射性水平相对较低的是Ⅰ类水体抚仙湖、泸沽湖,滇池内海水中U、Th浓度优于滇池外海;饮用水源地水中放射性总α、总β均显著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22)规定限值。  相似文献   

6.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于2016年9月和12月对江苏省某化工企业与苯系物排放相关的废气排放口和周边居民区环境空气中苯、甲苯、邻二甲苯、间/对二甲苯、乙苯等5种典型苯系物(BTEX)的排放和区域污染特征进行分析,并开展BTEX来源分析及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结果表明,化工企业有机废气排放口苯质量浓度最高,超过《化学工业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标准》(DB32/3151—2016)限值,超标率达26.4%;环境空气中BTEX平均质量浓度为47.31μg/m3,BTEX检出率均超过80%,秋季和冬季BTEX质量浓度分别为72.5和22.2μg/m3,各组分质量浓度大小排序为:苯>甲苯>乙苯>间/对-二甲苯>邻-二甲苯,与废气排放口浓度大小顺序一致;与其他城市和地区进行比较,BTEX质量浓度处于中等水平。比值分析法研究BTEX来源结果表明,本地排放源是化工企业周边环境空气BTEX主要来源,一定程度上也受交通排放、化石燃料燃烧等污染源的影响。人体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BTEX单组分非致癌风险值(HQ)在安全范围之内,各监测点位 BTEX的HQ均<1,非致癌风险可以忽略不计;苯的致癌风险值(R)为7.33×10-6~7.49×10-5,均超过10,有一定的致癌风险,且苯是I类致癌物质,应采取源头控制措施避免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山西省运城市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重金属的污染特征和来源及其健康风险,于2020年10月15日—2021年2月14日对运城市大气PM2.5样品进行连续采集,使用微波消解-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法(ICP-MS)分析了样品中的铬(Cr)、锰(Mn)、镍(Ni)、铜(Cu)、锌(Zn)、砷(As)、镉(Cd)和铅(Pb)等8种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结果表明,采样期间,ρ(PM2.5)平均值为78.96μg/m3,采暖季ρ(PM2.5)为(79.84±43.79)μg/m3,高于非采暖季(76.54±23.97)μg/m3,采暖季和非采暖季ρ(PM2.5)均值均超过《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富集因子法分析表明,Ni、Cu、Zn、As、Cd和Pb的富集因子均高于10,其中Cd元素的富集因子平均值达到1.089,表明受人为污染影响严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运城市区秋冬季大气中重金属主要有3个来源,分别为混合燃烧源、机动车尾气源、工业排放源。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经手口摄入暴露强度最大,呼吸吸入暴露强度最小,皮肤接触暴露强度居中;儿童在3种暴露途径的总暴露剂量高于成人,儿童重金属暴露风险高于成人。各途径的非致癌风险强度叠加值<1,表明非致癌风险较小;但As、Pb的非致癌风险相对较高。4种重金属的呼吸吸入途径致癌风险程度排序为:As>Cr>Cd>Ni,单种重金属的致癌风险(TR)值以及重金属的总致癌风险(R)值均<10-6,表明本研究中重金属不具有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南京市细颗粒物(PM2.5)中金属元素的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利用在线多金属分析仪采集并分析了2022年南京市PM2.5中10种金属元素的质量浓度,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进行金属元素的来源解析,并采用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其中5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健康危害评估。结果表明,10种金属元素总的年均质量浓度为941.3 ng/m3,占PM2.5年均质量浓度的3.4%;其中,铁(Fe)、钾(K)、锌(Zn)3种金属年均质量浓度占比为91.2%。来源解析结果表明,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土壤尘、燃煤、秸秆焚烧及烟花爆竹燃放、机动车尾气排放及机械磨损。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锰(Mn)、钒(V)、镍(Ni)、砷(As)4种重金属元素的危害商(HQ)均<1,均不存在非致癌风险;Ni、铅(Pb)的致癌风险(ECR)均<10-6,风险可控;As的致癌风险介于10-6 ~ 10-4之间,存在一定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9.
对粤北某离子吸附型稀土矿24个土壤样品中的As、Cd、Cr、Cu、Mn、Ni、Pb、Zn和Hg,以及15个地表水样品中的As、Cd、Cu、Hg、Mn、Pb和Zn进行了检测,并以多元统计分析与土壤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地表水健康风险评价模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风险水平。结果表明:在土壤中,Mn、Zn、Cd和Pb的平均含量均超过了背景值;Mn、Cr、Ni、Cu、Cd和Zn在采区有较明显集聚,As、Pb和Hg的高含量分布相对均匀;Cr、Ni、Cu和Pb含量主要受区域背景影响,Zn、As、Cd和Hg含量与矿区人类活动关系密切,Mn含量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共同控制;重金属造成的土壤潜在生态风险整体处于轻微水平,Ⅱ采区和Ⅶ采区生态风险较高;Cd和Hg是造成土壤生态危害的主要重金属元素。在地表水中,Mn的平均浓度超过了《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规定的限值,其余重金属的含量均满足该标准中的Ⅲ类水质要求;重金属浓度在靠近采区及位于河流中下游的位置偏高;Mn、Cd、Pb、Zn和Cu浓度受稀土开采影响较大,As、Hg浓度主要受自然因素影响;重金属产生的健康总风险(9.39×10-7~1.01×10-6 a-1)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的参考标准(5×10-5 a-1),但儿童通过饮水途径受到的健康风险(1.01×10-6 a-1)略超过部分机构的推荐限值;Cd和As是地表水中产生健康风险的主要重金属元素。综上,研究区重金属污染风险管理的主要对象是Cd和Mn。  相似文献   

10.
我国现行环境空气中甲醛的标准测定方法普遍难以满足当前大气监测中对痕量浓度水平甲醛的监测需要。在乙酰丙酮分光光度法的基础上改进得到的乙酰丙酮荧光法具有更低的检出限和更高的灵敏度,适用于大气中痕量浓度水平甲醛的监测。基于乙酰丙酮荧光法设计了甲醛在线监测系统,并对其主要性能指标进行了评估测试。测试结果显示,该系统的吸收效率为98.9%~100.1%,检出限为0.045 4×10-9,精密度为0.44%,线性误差为-0.55%,线性范围为0.0~80.0×10-9,响应时间为282 s,单日零点漂移为-0.04×10-9~1.33×10-9,单日跨度漂移为-0.90×10-9~3.45×10-9。测试结果表明,其各项性能指标均能满足当前对大气环境中痕量浓度水平甲醛的监测需求。  相似文献   

11.
为有效制定城市层面的低碳发展政策,实现碳达峰的发展目标,利用碳卫星2号(OCO-2)监测的高分辨率大气CO2柱浓度数据(XCO2),分析浙江省杭州、宁波和嘉兴3个典型城市的XCO2变化特征,以及人类活动和XCO2变化的关系;识别城市碳排放热点区域,评估碳排放热点源对XCO2的影响,并利用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型(LPDM)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2016—2021年3个城市的XCO2年增长量分别为3.1×10-6,2.3×10-6和2.2×10-6,杭州的增长量最为明显;杭州和宁波在2019—2021年XCO2增量明显,分别为8.0×10-6和5.7×10-6。杭州XCO2的变化趋势与临安大气本底站CO2观测数据的变化趋势一致。(2)与2017年相比,3个城市的建筑用地面积都略有增加,分别增加了0.9%,2.2%和4.8%;从人口和GDP数据来看,2016—2021年3个城市也均呈持续增加的变化趋势。表明CO2浓度升高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3)XCO2正距平高值区域基本都对应了碳排放热点源(电力企业)的下风向地区,电力企业CO2的排放会导致下风向地区的XCO2出现局地性增长,增量为7×10-6~9×10-6。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市某工业园区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土壤重金属在不同季节的污染特征,利用污染指数法、健康风险模型和主成分/绝对主成分得分受体模型进行风险评价和源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土壤样品间各重金属含量差异显著。35.5%的样品中汞含量超出土壤污染风险筛选值,其他元素未超标。与土壤背景值相比,各元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富集,汞超标约110~1300倍。内梅罗指数显示土壤整体和汞元素处于轻度污染及以下,其他元素为安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显示,土壤整体和汞属于极强污染,镉属于轻微~强污染,其他元素为轻微污染。土壤重金属总致癌风险为2.6×10-7~1.0×10-5,总非致癌风险熵均小于1,砷存在致癌风险,主要通过经口摄入暴露。秋季中,汞、六价铬、铅、镍、砷和铜来自工业源,镉主要来源于自然成因。春季中,镉和铅来自交通、冶金和燃煤等排放,镍、砷和铜源于冶炼和金属表面处理等排放,汞主要来自化工生产和燃料燃烧。交通运输、工业生产和燃料燃烧等污染的排放是土壤重金属的主要来源,今后应加强园区内汞、砷和镉的源头减排和治理。  相似文献   

13.
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对条斑紫菜养殖加工行业进行了全周期的碳足迹分析,明确了各环节中碳排放源的种类和数量。结果表明,100亩条斑紫菜养殖加工过程中碳排放总量为1.25×105~2.47×105 kg CO2,远高于条斑紫菜100亩养殖形成的可移出碳汇量(9.43×103 kg CO2)。基于全产业链的分析,条斑紫菜产业尚不是一个碳汇产业。养殖阶段碳排放量最大,排放源主要来自石油化工材料的大量使用。二次加工阶段碳排放量仅次于养殖阶段,排放源主要来自纸壳包装和塑料包装的大量使用。在一次加工阶段,热源的使用是影响该阶段碳排放的主要影响因素,生物质燃料是碳排放量最低的热源形式。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20年3月28日—5月3日南京某典型化工园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离线监测数据,分析了园区内VOCs污染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春季园区φ(VOCs)范围为22.3×10-9 ~892.6×10-9,82.1%频率的φ(VOCs)<100×10-9;VOCs组分占比表现为:烷烃>含氧挥发性有机物(OVOCs)>烯烃>卤代烃>芳香烃>炔烃>有机硫。高体积分数VOCs中烷烃和烯烃占比高于低体积分数VOCs,受园区内部储罐存储、运输、转运等过程产生的油气挥发及石油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的生产影响显著。不同时刻φ(VOCs)表现为夜间最高、早晨其次、下午最低的变化特征,这与园区内部VOCs排放累积、大气边界层抬升和大气光化学反应等因素有关。OFP值范围为166.2~6 920.9 ,μg/m3,56.0%频率的OFP<500。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取上海环境大气中二噁英类化合物(PCDD/Fs)的浓度水平、季节和空间变化,评估上海地区人群PCDD/Fs呼吸暴露风险,选取上海16个行政区域中44个市级环境大气监控点作为采样点位,利用被动采样技术采集2019年夏、冬季大气样品共83个,分析了其中17种2,3,7,8-PCDD/Fs的浓度。结果表明:(1)2019年上海大气中PCDD/Fs的质量浓度为136~3 939 fg/m3,对应的毒性当量浓度为11.84~94.9 fg WHO2005-TEQ/m3;(2)上海冬季大气中PCDD/Fs毒性当量浓度(13.3~94.9 fg WHO2005-TEQ/m3)高于夏季(11.84~78.52 fg WHO2005-TEQ/m3)。上海郊区由于受工业生产影响,PCDD/Fs平均毒性当量浓度(夏季: 40.7 fg WHO2005- TEQ/m3; 冬季:57.4 fg WHO2005-TEQ/m3)高于中心城区(夏季: 28.5 fg WHO2005-TEQ/m3; 冬季:38.6 fg WHO2005-TEQ/m3);(3)中心城区人群PCDD/Fs呼吸暴露量[成人:6.82 fg WHO2005-TEQ/(kg·d);儿童:13.7 fg WHO2005-TEQ/(kg·d)]小于郊区[成人:19.17 fg WHO2005-TEQ/(kg·d);儿童:18.4 fg WHO2005-TEQ/(kg·d)]。儿童呼吸暴露量高于成人。经对比,上海城市背景区域居民PCDD/Fs呼吸暴露风险低于上海垃圾焚烧厂周边居民,且都远低于人体PCDD/Fs每日耐受量[4 pg WHO2005-TEQ/(kg·d)]的10%,表明上海地区居民PCDD/Fs呼吸暴露风险处于可接受水平。  相似文献   

16.
蓝藻水华暴发过程中水华物种的演替及其与蓝藻毒素的关系,对于湖泊的风险评估具有重大意义。于2017年水华暴发较为严重的夏季(6-8月)对巢湖水体的理化参数、浮游植物和蓝藻毒素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夏季巢湖基本上处于富营养-超富营养的状态。24个样本共鉴定出浮游植物7门72属117种,以绿藻门、蓝藻门和硅藻门为主。浮游植物的群落组成和细胞密度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其中6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35×108 cells/L,优势种属主要为微囊藻(Microcystis spp.,优势度为0.397)、水华长孢藻(Dolichospermum flos-aquae,优势度为0.195)和水华束丝藻(Aphanizomenon flos-aquae,优势度为0.181);7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31×108 cells/L,优势种属主要为微囊藻(优势度为0.741)和黏伪鱼腥藻(Pseudanabaena mucicola,优势度为0.072);8月浮游植物平均细胞密度为1.01×108 cells/L,优势种属主要为微囊藻(优势度为0.646)。11种蓝藻毒素在夏季巢湖水体中均有不同程度的检出,其中以微囊藻毒素MC-LR、MC-RR和MC-YR为主,最高检出浓度分别为0.115、0.107、0.018 μg/L。此外,分析了拟柱孢藻毒素浓度与水华束丝藻细胞密度的关系,显示两者之间存在非常显著的正相关性(P<0.01),表明水华束丝藻可能是其最主要的产毒蓝藻。11种蓝藻毒素的浓度均未超过饮用水安全标准的规定,但其潜在的安全风险依然需要密切注意。  相似文献   

17.
2019年7-8月在四川省遂宁市实验学校、遂宁中学、金鱼小学、石溪浩4个点位同步开展为期20d的挥发性有机物(VOCs)离线观测,分析了遂宁市VOCs浓度时空分布特征、臭氧生成潜势(OFP)和VOCs主要来源。遂宁市TVOC体积浓度为39.4×10-9,占比较高的组分为OVOCs和烷烃,体积浓度分别为15.6×10-9和13.3×10-9,占比分别为39.5%和33.6%。遂宁中学、金鱼小学、石溪浩24 h平均体积浓度分别为29.8 ×10-9、58.4 ×10-9、30.0×10-9;加密点实验学校的小时平均浓度为22.9×10-9。遂宁市总OFP为166.7 μg/m3,占比最大的为烯烃(33.1%)。实验学校、遂宁中学、金鱼小学、石溪浩OFP浓度分别为101.2、134.4、243.6、122.1 μg/m3。金鱼小学采样点位于工业园区下风向,受工业园区企业排放源影响,VOCs浓度和OFP值均明显高于其他点位。PMF模型源解析结果表明:遂宁市VOCs来源占比最大的为工业排放源,达32%;其次为机动车尾气源、燃烧源,占比均达17%;油气挥发源、天然源、溶剂使用源分别占13%、11%、10%。工业源、机动车尾气来源占比最高的均是金鱼小学,分别为39%、30%;天然源占比较高的是实验学校(13%)和石溪浩(10%)。  相似文献   

18.
对上海市嘉定区饮用水源地水中重金属污染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应用美国环保署推荐的健康风险模型对其作了健康风险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致癌物质所引起的健康危害较高,镉、铬、砷的平均个人年风险等级分别为10-7a-1、10-5a-1、10-5a-1,铬、砷的年均风险值非常接近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致癌风险极大,应优先控制;非致癌物质所引起的健康风险较小,平均个人年风险大小次序为铅、铜、锌、汞,风险值在10-11~10-9 a-1之间,远低于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  相似文献   

19.
辽宁大伙房水库水质健康风险评估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伙房水库水质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水库水质中各类污染物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总风险为1.0×10-6/a。水质中基因毒物质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由大到小排列为六价铬>砷>;躯体毒物质所致健康危害的个人年风险由大到小的排列为铅>汞>氰化物>氨氮>挥发酚。因此在管理上应重视对基因毒物质中化学致癌物排放量的控制。  相似文献   

20.
于2020年12月1日—2021年11月30日利用7波段黑碳仪(AE-31)观测苏州地区黑碳(BC)浓度变化特征,并使用黑碳仪模型和后向轨迹模型分析BC排放来源和潜在源区。结果发现,苏州地区BC年平均质量浓度为(1.29±0.64)μg/m3,冬季BC质量浓度最高,为(1.61±0.89)μg/m3,秋季为(1.34±0.61)μg/m3,春季为(1.23±0.48)μg/m3,夏季最低,为(1.03±0.43)μg/m3。各季节工作日、非工作日BC质量浓度日变化均呈早晚双峰分布规律。BC质量浓度与风速、气温、降水量呈负相关,与相对湿度相关性并不显著。黑碳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相比于固体燃料(如煤和生物质燃烧),液体燃料(如交通排放)对苏州BC质量浓度的贡献在各季节均占主要地位(74.2%~76.3%),且夏季最高,冬季最低。同时,后向轨迹模拟和浓度轨迹权重分析的潜在源区结果显示,与本地污染相比,影响苏州地区BC的更多为输送型气团;各季节BC的潜在源区也稍有差异,主要以西南方向的影响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