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灾害信息传播的研究对象是灾害信息传递的各要素及其运行规律,这其中既包括静态的传播者、受众和信息,还包括动态的灾害信息生产、传递、反馈等环节。灾害信息传播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田野调查法和文化分析方法。本研究对于扩展和细化传播学研究范围、实现传播学和灾害学之间的交叉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探索灾害信息传播的规律,可以为灾害救助提供帮助;本研究有助于提升全社会民众灾害频发背景下的媒介素养。  相似文献   

2.
2008年冰冻灾害业已过去,在灾害事件中,信思的传播对灭情的备观反映、.火舌戳助明顺利丌展、灾区群众心理压力的疏导、社会的稳定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和影响。本文描述了灾害信息的传播流程,探究了该流程的基本特点: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群体传播是灾害信息传播流程的主渠道,在这个主渠道中大众传播发挥着枢纽作用,与此同时,其枢纽地位与灾害救助信息需求之间还存在着若干矛盾。在此基础上,本文就如何保障信息传播在灾害救助过程中发挥积极作用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从"人肉搜索"看网络媒介灾害信息的非主流传播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汶川地震“人肉搜索”事件集中代表了网络媒介灾害信息的非主流传播,成为灾后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汶川地震“人肉搜索”事件入手,结合大量实例,分析了网络媒介灾害信息非主流传播的特点、功能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汶川地震“人肉搜索”事件集中代表了网络媒介灾害信息的非主流传播,成为灾后社会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汶川地震“人肉搜索”事件入手,结合大量实例,分析了网络媒介灾害信息非主流传播的特点、功能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效解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灾害事故发生的原因各不相同,但是灾害事故所引起的社会后果是相同的,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引起一定范围内的社会震荡、公众心理恐慌;同时,由于灾害事故的发生本身就极具新闻效应,因此灾害事故的发生以及发生后政府、政府有关部门进行的应急处置以及善后工作必定也会引起民众的高度关注。因此如何搞好灾害信息传播工作,尽量发挥政府、新闻媒体的正面积极作用,减少小道消息、谣言的危害,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6.
灾害事件发生后,信息的有效传播对于灾害救助意义重大.灾害事件往往伴随电力、交通、通讯的中断,导致许多传播媒介无法发挥作用,而广播媒介因其较强的抗灾害能力在灾害信息传播过程中保持了相对畅通,成为灾害救助的重要媒介.本文介绍了广播媒介在自我救助、专业救助和社会救助中的不同作用,进一步探讨了几种常见的传播媒介的抗灾害能力,并针对广播媒介在灾害救助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根据受众的思想和行为发生的逻辑顺序或表现阶段,将民航安全信息传播效果分为认知情况、应用情况和内容评价三个层面,并将这三个层面作为评价维度,建立中国民航安全信息传播效果的调查指标体系;通过对航空公司、机场、空管单位的员工进行随机抽样的问卷调查获取的测评数据,在确定问卷信度和效度良好的同时,应用均方差赋权法确定指标的权重;根据安全信息传播效果的测量模型对当前中国民航安全信息传播效果的实际水平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目前我国民航安全信息传播效果的实际状况为中等水平,也说明民航工作者接受安全信息频度高但有用内容少的现状,需要进一步完善安全信息传播机制。  相似文献   

8.
雾霾灾害不仅危害公众健康,且风险信息的传播会引发社会次级风险。为了研究社会风险信息的扩散演化趋势,本文构建了雾霾社会风险的情景信息扩散模型。以中国2013年雾霾灾害为例,将风险信息扩散过程分为爆发期、扩散期和稳定期,分析了不同参数条件下的信息扩散规律。结果表明,政府应在风险信息爆发期和扩散期增大官方渠道信息的覆盖范围,尤其在爆发期需对自由渠道发布的信息进行严格监管,在社会风险扩大之前制定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地震前后民众心理的探究及案例分析显示,阐明信息传播在防震救灾工作中的重要位置.并试从传播学的角度,将防震救灾工作与新闻传播紧密结合,提出了解决当前地震预报工作与信息发布之间的矛盾与困惑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微信(WeChat)网络作为当今主流的社交网络平台,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分析在线社交网络的复杂传播模式以及模型中信息的传播方式,根据微信网络中信息的传播特点,改进传染病在线传播模型(SEIR),结合微信网络结构拓扑特征以及传播行为特征,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SEIR的在线社交网络即微信网络信息的传播模型(SEIRO)。利用matlab仿真工具构建该传播模型,调整模型中的各类型参数,并对模型进行了评估,验证了SEIRO模型可以确切地反映微信网络的传播行为,得到谣言在真实微信网络中最大可以传染约70%用户节点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新建核电站风险信息沟通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桂珍  吕永龙 《环境科学》2013,34(3):1218-1224
随着我国近年核电产业的迅速扩张,核风险管理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甚至争议的热点.核风险沟通是核突发事件预防、应对及恢复的关键要素,对核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对如何与核电站周边风险群体进行有效沟通还知之甚少.为弥补这个缺憾,作者走访了山东海阳在建核电站相关管理人员并对周边常住居民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核电发展的态度.文章描述了风险沟通的基本框架,意识到公众信任和信息公开的重要性.结果发现我国核能发展决策是由政府部门、核能企业和科研院所组成的"铁三角"主导的,受访者获取核信息的最主要途径是媒体,相对于其它渠道,超过51%的公众更相信政府发布的信息,更多受访者不愿意接受核风险和反对在当地建设核电站.最后提出了有效风险沟通的基本原则.研究结论对未来核电风险管理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也对利益相关方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Flood risk management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important, because more people are settling in flood-prone areas, and flood risk is increasing in many regions due to extreme weather events associated with climate change. It has been proposed that appropriately designed flood risk communication campaigns can stimulate floodplain inhabitants to prepare for flooding, and encourage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However, such campaigns do not always result in the desired action,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communication in raising flood risk awareness and improving flood preparedness has hardly been studied. We evaluate different flood risk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using an agent-based modelling approach, which is especially suitable for examining the effect of communication on each individual, and how flood risk communication can propagate through an individual’s social network. Our modelling results show that tailored, people-centred, flood risk communication can be significantly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common approach of top-down government communication, even when tailored communication reaches fewer individuals. Furthermore, communication on how to protect against floods, in addition to providing information about flood risk, is much more effective than the traditional strategy of communicating only about flood risk. Another main finding is that a person’s social network can have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whether or not individuals take protective action. This leads to the recommendation that flood risk communication should aim at exploiting this natural amplifying effect of social networks, for instance, through the use of social media.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提升战场电磁环境环境复杂度评估的客观性,基于电磁环境与通信性能的相关性提出一种电磁环境复杂度评估方法。方法该方法以层次分析法和混合加权理论为基础,以典型通信系统为例,建立语音通信和数据通信设备性能和电磁环境复杂度等级的映射,并据此建立通信网系性能和电磁环境复杂度的等级映射,从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给出五级量化指标体系。结果在50 km×50 km典型地域中,上述评估方法给出了10部高频和10部超高频通信设备组成的通信网络各单链路通信质量,分别为Ⅳ、Ⅳ、Ⅰ、Ⅳ、Ⅲ、Ⅱ、Ⅳ、Ⅴ、Ⅳ、Ⅲ、Ⅱ、Ⅱ、Ⅲ、Ⅴ、Ⅱ、Ⅰ、Ⅴ、Ⅳ、Ⅴ、Ⅴ,并在此基础上评估了整个网系的通信质量等级和整个通信网系面临的电磁环境复杂度(Ⅳ)。结论上述研究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同时证实了同一环境下不同设备所受的电磁环境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整体通信网系的受影响程度有别于单一设备。研究结果可为通信网系的电磁环境适应性试验、电磁干扰效应评估等研究提供基础和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4.
通过调查发现,国内自然灾害风险沟通平台尚不完善,普遍存在沟通主体分类不清、风险消息真假难辨、沟通方式单一等不足之处,本文针对这些问题开展研究。通过案例分析,明确将沟通主体分为政府、专家和公众三类;利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构建面向沟通过程的自然灾害风险消息评价体系;并集成多种网络通信技术建设一个基于互联网的自然灾害风险沟通示...  相似文献   

15.
论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定量分析了土壤质量研究领域的科学文献,结果显示国际土壤质量研究热点从有机质及其组分对管理措施的响应、微生物指标敏感性、土壤质量定义到土壤质量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框架的完善,在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中的应用性不断加强。目前,土壤质量的监测及其对土壤修复、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是未来研究热点。主要研究趋势有:1)发展中国家将在土壤质量研究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2)土壤质量对土壤修复、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应对措施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3)可持续发展仍然是土壤质量研究的主题,不同国家及地区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土壤质量评价、监测、修复研究,制定法律,保障土壤管理的规范化和可持续化。  相似文献   

16.
周琴 《上海环境科学》2002,21(9):554-556
随着环保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环保科研机构后勤部门走向市场,实行企业化管理,经济上独立核算,已成为今后生存与发展的趋势,环保科研机构后勤部门的生产活动是以提供服务为主,且在满足内部需要的基础上再面向社会、文章针对环保科研机构后勤部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所具有的特点,运用企业管理的人本原理,系统原理,经济效益原理以及激励理论和目标管理理论,从思想认识,管理方法,经营理念等方面着手,提出企业化管理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湖南省环境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但在通信网络的抗毁性以及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等方面考虑还不够完善。环境应急指挥系统能够协助环境厅应对各类突发的紧急事件,实现事前监测;在应急事件发生的时候快速、准确、科学地决策、协调、调度和指挥,向公众提供环境方面的紧急救助信息和服务;事后进行事件评估,重建等工作。本文研究的是湖南省环境应急指挥系统功能的实现,完成了一套环境应急指挥系统的开发工作。根据目前我省环境保护应急指挥实际情况,设计了环境应急指挥系统的总体平台;对环境应急指挥调度系统和综合应用系统进行了设计和分析,重点是对应用软件系统和硬件支撑平台进行了研究设计。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分析了当前大型灾害事故救援中消防通信存在的问题,明确了灾害中高效的通信系统所应具有的特点和功能,结合卫星通信技术发展应用状况及消防部队现有装备情况,给出了应建立以卫星通信为主,其他通信方式为辅的消防应急救援通信系统。  相似文献   

19.
了解公众对区域水灾的感知情况,为开展有效的风险沟通和风险管理提供基础依据。本文从公众层面入手,在长江流域的上中下游选择重庆、江西、安徽作为调查样区,调查公众对当地水灾的感知状况,共访谈10余个区县的207位居民,每人的访谈时间都在40 min以上。据此分析公众区域水灾感知水平与灾害风险沟通间的关系。调查中发现,在风险沟通的渠道方面:电视是村民接受风险信息的主要渠道,很少有人通过报纸或网络了解水灾水情。在风险沟通的内容方面:在灾害中不同的角色因其职责、信息渠道等的不同,风险沟通的内容有别。水灾认知中,存在着由于期望差异、乐观侥幸心理等导致的认知偏差。在风险沟通的手段方面:对于受灾居民而言,可以通过水灾知识普及、加强心理辅导或心理治疗等方式减少水灾带来的负面影响。另外,需要引导公众认识到防洪科技的有限性,减少麻痹、盲从心理及其行为。  相似文献   

20.
色彩心理与城市交通安全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交通采用什么色彩更适宜,是一个交通安全文化与色彩设计和谐的问题。为防止或减少因交通色彩无秩序、不和谐、无标准而导致的交通事故,对交通、色彩、环境与人这一复杂系统当中色彩作用于人的心理而引起的感性及生理上的反应与交通色彩安全问题做了分析,阐述了色彩心理效应对交通安全文化的要求,提出了控制对策,为今后城市交通安全色彩设计提供了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