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在全球流行,对人类生命健康造成威胁.对甲型流感这一常见传染病进行流行特征、影响因素和防控措施分析,回顾总结全球为防控甲型流感做出的努力及相关科学研究成果,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提供防控经验和研究思路.结果表明:①甲型流感呈季节性流行,受气候、社会、政治和文化等多因素影响,在低温低湿、人口密集的环境中表现出强流行性.②甲型流感防控研究工作主要包括季节性流感病毒监测、流感病毒的生态学研究、广谱中和抗体及通用疫苗的研究、应对流感大流行的病原学风险评估四方面,其中季节性流感病毒监测是制定公共卫生政策及后续研究的核心防控措施.③与甲型流感类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流行受温度等气候因素影响,同时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也影响其传播,亟需借鉴较成熟的甲型流感的防控经验、技术和平台.建议在加强病毒监测的同时,深入开展病毒生态学研究、病原学风险评估和药物开发,对完善疫情防控工作和预警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二次暴发及传播至关重要.研究结果将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和未来传染病疫情的防控及预测预警提供参考和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频繁在污水中检测出新型冠状病毒核酸. 开展基于污水流行病学的污水新型冠状病毒监测,可作为人群新冠肺炎监测的重要补充,获得的核酸浓度数据和序列突变分析结果,可为新冠肺炎疫情早期预警、早期发现无症状感染者、评估感染规模、监测人群流行趋势、开展病毒溯源调查、制定防控政策等提供科学依据. 鉴于此,本文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污水中新型冠状病毒的来源及影响病毒存活的主要因素,归纳了常用的污水新型冠状病毒富集浓缩和核酸检测方法,概括了全球已开展的监测项目、进展及现存科学问题,指出了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包括缺乏污水中新型冠状病毒的分布特征及感染性研究、预测预警模型开发与应用不足等. 为我国下一阶段新冠肺炎疫情或者未来可能出现的突发重大疫情的精准防控提供借鉴与参考,提升我国应对传染病及非传染病的预测预警、流行规模评估及精准施策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7):I-IV
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是全球范围内的健康危机,随着新冠肺炎疫情全球的暴发和蔓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也再一次引发了公众的关注,研究如何开展环境溯源、科学防范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并探索其可能的环境因素及发生背景也成为科研关注的重点。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助力疫情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把新冠肺炎防控科研攻关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  相似文献   

4.
2020年3月11日,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病毒性传染病在人群中的发生需具备3个相互关联的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其中传播途径是一个关键环节.从环境传播的角度,综述了包括SARS(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病毒、MERS(中东呼吸综合征)病毒等病毒在无生命物体表面的存活时间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包括冠状病毒在内的一些具有传染性的病毒能在多种无生命物体表面存活一定时间,进而可能通过物体表面进行环境传播,造成潜在的健康风险;物体材质、温度、湿度以及病毒载量等因素是影响病毒在无生命物体表面存活的主要因素.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对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的收集、运输、处理等过程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控措施,以期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以及未来可能出现的其他病毒的环境传播防控对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影响了我国经济水平较低、环境管控力度较薄弱的农村地区的发展.通过对新冠肺炎防疫过程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剖析,探究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主要影响.结果表明,农村垃圾堆积、污水处理不当、厕所粪污无害化处理不达标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等农村人居环境薄弱环节,存在形成病毒传播扩散途径的风险.而交通运输限制虽然有效抑制了新冠肺炎疫情扩散,但也致使农村人居整治工作延滞.同时,新冠肺炎疫情的传播扩散在短期内限制了农民行为活动,降低了群众对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热情.据此,建议应健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制度,完善整治工程技术,从而在有效管控新冠肺炎疫情传播的同时,更好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疫情过后恢复农民生活、农业生产以及农村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冠状病毒气溶胶传播及环境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正在全球大范围流行,严重影响了人类健康和生产生活.目前已明确的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途径包括飞沫传播和接触传播,一些传播感染事件的研究间接证明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空气传播,然而对于新型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机制的认识仍然不足,其对疾病传播的相对贡献等还在研究和论证中.本文分析了引起重症急性呼吸综合征、中东呼吸综合征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不同冠状病毒通过气溶胶传播的研究结果,评述了病毒气溶胶的产生机制、病毒气溶胶的空气动力学特征、冠状病毒在气溶胶中的存活规律及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冠状病毒在室内外环境气溶胶中的赋存和传播情况,探讨了当前对于明确新型冠状病毒的气溶胶传播研究的不足以及跨学科研究的展望.  相似文献   

7.
口罩作为阻隔病毒传染的物理方式之一,其能阻断病原体经飞沫传播,同时具有双向隔离保护作用.佩戴口罩对于公众防范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感染的风险和维持人体基本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居民佩戴口罩的行为模式特征,基于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人群环境暴露行为模式调查,分析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居民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佩戴口罩的行为特征,并探讨不同潜在风险人群佩戴口罩行为模式的差异性.结果表明:①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人群外出佩戴口罩的比例在99%以上,显著高于非疫情期间的口罩佩戴率(16.05%),其中,医务人员以及与人群广泛接触群体的口罩佩戴率最高(100%).②居民以仅佩戴医用外科口罩、仅佩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以及佩戴医用外科口罩和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3种模式为主,占31种口罩佩戴模式的60%以上.③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不同职业人群、不同所属人群以及不同疫情地区人群佩戴口罩的比例均存在显著差异.④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居民佩戴口罩的更换频次多为累计使用时长4 h更换一次和累计使用时长24 h更换一次.⑤人群外出佩戴口罩的比例随新冠肺炎疫情严重程度的升高而增加.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分布特征和管控措施存在差异,但居民佩戴口罩行为均表现良好,其中居住地不存在疑似病例的人群比居住地存在疑似病例的人群的口罩佩戴率更高,说明人群佩戴口罩行为与疫情的发展可能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研究显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我国人群佩戴口罩这一防护行为总体执行较好.   相似文献   

8.
直接接触和飞沫传播等方式是新型冠状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合理的洗手行为是切断暴露途径和降低病毒感染风险的有效防控措施,对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研究于2020年2月25日—3月14日,采用电子问卷的方式调查了覆盖我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 728个县(区)18岁及以上的居民,收集共计8 330名成人的洗手情形及洗手时长等信息,分析不同暴露情景下的洗手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女性、城市地区居民在洗手比例和洗手时长上均分别高于男性、农村地区居民.人群在一般暴露情景下的洗手比例较高,而对于病毒感染风险较高的暴露情景(如咳嗽或打喷嚏后、接触他人后等)的洗手率(分别为73.6%和83.9%)排名靠后,说明人群对病毒的传播途径和防护措施有待深入理解;在洗手时间上,根据WHO规定的洗手时长标准(20 s),仅有41.7%的人群洗手时长合格(大于20 s),城区居民洗手时长的合格率(42.0%)显著高于农村地区(39.7%);总体上,具有外出经历的人群洗手比例较未曾外出的人群高,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居住地是否存在新冠肺炎疑似和确诊病例显著影响居民的洗手行为,但是疫情最严重的地区居民的洗手时长合格率(37.2%)最低,反而疫情最轻的地区居民的洗手时长合格率(43.6%)最高,说明居民的洗手行为可能受疫情等多方面的影响.研究显示,相比于非疫情期间而言,疫情期间我国居民洗手行为发生率提高,洗手时长合格率提高,但是仍然水平偏低.应提高居民洗手行为意识,科学地执行洗手这一防护措施,相关政策制定以及个人防护应当进一步关注和重视洗手行为的防疫作用.   相似文献   

9.
黄丹雯 《环境》2020,(2):70-71
正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大亚湾核电坚公司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疫情防控工作的重要讲话精神,根据中广核部署要求,及时发布《大亚湾核电基地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专项方案》,全力抓好各项疫情防控措施的落实,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相似文献   

10.
张昊  王建  梁中  王婕  孙威 《地球环境学报》2021,12(5):558-565
已有研究表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下简称"新冠肺炎")和以往的传染病大流行与太阳活动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究竟存在什么样的关系,尚未形成一致的意见.并且这些研究大多关注于大流行事件发生的年份与太阳活动周峰谷值年份之间的对应关系,却很少分析大流行的发展过程与太阳活动过程之间的关系.本文基于2020-01-01?—?2021-09-30太阳黑子数和新冠肺炎确诊数的日、周和月数据,通过序列对比、相关分析以及变化周期比较,探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成因联系,并利用太阳黑子变化趋势对未来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新冠肺炎新增病例数与太阳黑子数呈显著正相关,不仅变化趋势和过程一致,并且存在着多个相似的变化周期.假设其他因素不发生变化,随着太阳活动的增强,未来新冠肺炎新增确诊数可能还会持续地增加,到2022年9月平均每月新增新冠肺炎病例,低方案约为2500万?—?3000万,中方案可达3300万?—?3800万,高方案则达4000万?—?4600万.但是,随着疫苗的普遍接种以及群体免疫力的形成,未来新冠肺炎新增确诊数也有可能比预测值小.  相似文献   

11.
The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pandemic is an unprecedented worldwide health crisis. Many previous research studies have found and investigated its links with one or some natural or human environmental factors. However, a review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VID-19 incidence and both the natural and human environment is still lacking. This review summarizes the inter-correlation between COVID-19 incidence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Based on keyword searching, we reviewed 100 relevant peer-reviewed articles and other research literature published since January 2020. This review is focused on three main findings. One, we found that individu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have impacts on COVID-19 incidence, but with spatial heterogeneity and uncertainty. Two, environmental factors exert interactive effects on COVID-19 incidence. In particular, the interactions of natural factors can affect COVID-19 transmission in micro- and macro- ways by impacting SARS-CoV-2 survival, as well as human mobility and behaviors. Three, the impact of COVID-19 incidence on the environment lies in the fact that COVID-19-induced lockdowns caused air quality improvement, wildlife shifts and socio-economic depression. The additional value of this review is that we recommend future research perspectives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regarding the interac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and COVID-19. Future research should be extended to cover both the effects of the environment on the COVID-19 pandemic and COVID-19-induced impacts on the environment. Future adaptation strategies should focus on sustainable environmental and public policy responses.  相似文献   

12.
对全国抗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期间的医疗废物收集与管理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收集设施缺乏环境生物安全控制标准、基层人员对医疗废物管理不规范、医疗废物应急管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为补齐防范重大公共事件中环境生物风险控制的短板,在现有收集技术、管理趋势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提出以下建议:①鼓励研究多种可广泛应用于一般生活垃圾、一般医疗垃圾以及高传染医疗废物,并对人类和生态环境无害的分类收集设施,可将生物安全控制技术融合至废物分类设施.②医疗废物合理规范管理是城市、乡村环境管理中的重点,但对于民用防疫废物的收集和处置方面仍有漏洞,应尽快制订新型冠状病毒类传染病重大公共事件的民用医疗废物管理应急标准.③为了对医废管理流程进行实时监管,可参考“工业互联网”“智慧环保”和“互联网+”,与“5G”技术结合构建“数据闭环-及时监管”数据库来提升收集与管理效率.   相似文献   

13.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forest insect outbreaks in a changing climate from biological and forest management perspectives. Two important Canadian insects were considered: western spruce budworm (WSBW; Choristoneura occidentalis Freeman, Lepidoptera: Tortricidae), and spruce bark beetle (SBB; Dendroctonus rufipennis Kirby, Coleoptera: Curculionidae). This paper integrates projections of tree species suitability, pest outbreak risk, and bio-economic modelling.Several methods of estimating pest outbreak risk were investigated. A simple climate envelope method based on empirically derived climate thresholds indicates substantial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of outbreaks in British Columbia for two climate scenarios and both pests. A “proof of concept” bio-economic model, to inform forest management decisions in a changing climate, considers major stand-level harvest decision factors, such as preservation of old-growth forest, and even harvest flow rates in the presence of changing tree species suitability and outbreak risk. The model was applied to data for the Okanagan Timber Supply Area and also the entire Province of British Columbia.At the provincial level, the model determined little net timber production impact, depending on which of two climate scenarios was considered. Several potentially important factors not considered in this first version of the model are discussed, which indicates that impact may be underestimated by this preliminary study. Despite these factors, negative impacts were projected at the Okanagan Timber Supply Area level for both scenarios.Policy implications are described as well as guidance for future work to determin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future distribution and abundance of forest resources.  相似文献   

14.
从短时间气候变化、长期气候变化和未来气候变化3个方面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人类生存环境的影响;列举了近年影响我国的重大气候灾害的实例;提出气候变暖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极端高温使死亡率增加,虫媒传染病扩散加重和使多种疾病增加。  相似文献   

15.
含氯消毒副产物的种类、危害与地表水污染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含氯消毒剂被大量使用,含氯消毒剂会与水中本底存在的有机物反应生成含氯消毒副产物(CDBPs),CDBPs包括卤甲烷、卤乙酸、无机卤氧酸盐、卤代乙腈、卤化氰、卤化硝基甲烷、卤代乙醛和其他CDBPs.梳理了各类CDBPs的危害,结果表明:大部分CDBPs具有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三致”毒性,在自然水体中威胁水生生物安全和人群健康;虽然现阶段大量研究集中于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但也有少量研究证实地表水中已有消毒副产物的检出.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含氯消毒剂使用量较大,建议对余氯呈阳性的地表水继续开展主要CDBPs的筛查,有针对性地开展监测,推动含氯消毒剂的合理使用;同时,应加强监管,在地表水质量标准修订时完善消毒副产物指标,在相关行业废水控制标准中增加消毒副产物指标,避免对地表水生态系统造成次生环境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