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用土柱模拟4种加硒处理的土壤还原淋溶过程,研究了硒在土壤中的迁移和积累。结果表明,未加硒处理(土壤背景硒)的溶液中硒的迁移以有机硒占优势,Se(Ⅵ)及Se(Ⅳ)占的比例很小;土壤富野酸硒由上层向下层迁移。外源蛋白硒的处理的溶液中硒迁移为有机硒,部分外源硒以富里酸硒积累在下层土壤。外源Se(Ⅵ)和Se(Ⅳ)处理的溶液中硒迁移量只占加入量的0.2%和0.4%,硒迁移的主要形态前者为有机硒,后者为Se(Ⅳ)和有机硒;外源Se(Ⅵ)和Se(Ⅳ)的绝大部分以富里酸硒的形态积累于土壤,其积累量Se(Ⅵ)处理高于Se(Ⅳ)处理,上层土壤高于下层土壤。  相似文献   

2.
富硒土壤-蔬菜中硒、镉含量和镉形态的分布及其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海口富硒土壤及其主栽的芥菜、卷心菜为对象,同时与非富硒区对照,对富硒土壤-蔬菜系统中硒镉含量和镉形态及其相关性研究表明:系统中硒镉两种元素以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一定的相互影响效应.  相似文献   

3.
低硒带土壤中硒的挥发过程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探讨了低硒带土壤中(黑龙江富裕县,河北丰宁县)硒的挥发程度及影响因素。经过干燥-再湿润的土壤样品,利用超微量硒的分析技术能够直接测出挥发性硒。土壤中硒的挥发程度与土壤湿度、温度及培养时间有关。当对土壤添加营养物质时,观察到添加含硒置较高的牛肉膏-蛋白胨营养液时硒的挥发程度显著提高。添加不同形态的硒,发现硒代蛋氨酸,硒代胱氮酸及含硒植物蛋白的土壤中硒的挥发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添加无机硒酸盐对土壤中硒的挥发程度影响不大。研究结果表明土壤中硒的挥发过程主要由微生物活动和硒的生物可利用度所决定。  相似文献   

4.
微量元素硒不仅是人和动物必需的营养元素,也是植物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元素。硒酸盐在水体中溶解度高于其他环境介质,导致水生生物对无机硒(硒酸盐)有更高的利用率。藻类能吸收无机硒,可将无机硒有效地转化为有机形态。藻体内的硒主要以硒蛋白、硒核酸、硒多糖等生物大分子以及硒代半胱氨酸和硒代蛋氨酸等生物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存在。在水生生态系统中,藻类是硒的主要吸收者。富硒藻类通过食物链将硒传递至浮游动物、贝和鱼等动物体内,能提高其抗氧化能力,从而导致其对重金属耐受性增强。本文综述了藻类在自然界硒生物有机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藻类对硒的富集方式及代谢途径,硒在藻类中的生物学效应,富硒藻类的开发利用现状及今后的发展方向,较全面地综述了富硒藻类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天津市蓟州区土壤硒的有效性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薇  杨耀栋  侯佳渝  菅桂芹  李国成 《环境化学》2019,38(10):2306-2316
以天津市蓟州富硒区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土壤中硒含量、有效硒含量及硒的形态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土壤有效硒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蓟州富硒区土壤总硒的含量范围0.14—0.65 mg·kg~(-1),均值为0.37 mg·kg~(-1),高于蓟州区环境背景值0.23 mg·kg~(-1)和全国土壤硒元素的平均值0.29 mg·kg~(-1).土壤有效硒的均值为0.021 mg·kg~(-1),有效度为5.63%.研究区土壤硒元素以强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为主,两种形态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14 mg·kg~(-1)和0.11 mg·kg~(-1),占总硒的比例分别为44%和35%,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硒含量较少,仅占总硒含量的4.6%,1.7%和0.9%.土壤中有效硒的含量近似等于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硒的含量之和,且两者的差异性检验结果显示并无显著性差异.土壤中有效硒与硒全量、pH和有机质均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偏分析结果表明有效硒主要受土壤硒含量和pH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连续浸提技术测定土壤和沉积物中硒的形态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瞿建国  徐伯兴 《环境化学》1997,16(3):277-283
本文建立了土壤和沉积物中硒的形态分析方法,应用连续化学浸提技术将土壤和沉积物进行连续五次抽提,根据不同形态硒的溶解度,将土壤和沉积中的硒分为可溶态(水溶态)、可交换态及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物-硫化物结合态及元素态、残渣态五种结合形态。种形态硒分级浸提的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4.0%,总回收率(即:五种形态和与总硒的比值)为93.2-94.4%。  相似文献   

7.
阐述了土壤中硒的存在形态及其与植物吸收的关系,论述了植物对硒的吸收和代谢机制、硒在植株体内的存在形态及其生物学效应,讨论了低硒地区食物链中硒水平调节的方法和效果,提出了土壤-植物-食物链系统中硒素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8.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HPLC-ICP-MS)测定大米粉中硒代胱氨酸(SeCys_2)、甲基-硒代半胱氨酸(MeSeCys)、亚硒酸根(Se(Ⅳ))、硒代蛋氨酸(SeMet)、硒酸根(Se(Ⅵ))等5种硒形态的分析方法.采用Hamilton PRP-X100分析柱,以pH 4和pH 6的20 mmol·L~(-1)的柠檬酸溶液辅以少量甲醇为流动相,在梯度洗脱条件下,9 min内可实现5种硒形态完全分离.SeCys_2、MeSeCys、Se(Ⅳ)、SeMet、Se(Ⅵ)的检出限分别为0.88、0.69、1.00、0.90、0.82μg·L~(-1).利用富硒小麦粉标准物质RM8436探讨了不同提取方式的提取效果.最终确定75 mmol·L~(-1) Tris-HCl(pH 7.5)添加XIV蛋白酶和Driselase酶作为提取剂,在37℃振荡提取3 h为大米样品前处理方法.利用该方法分析了富硒地区大米粉中的硒形态,结果表明,大米粉中的硒主要以有机硒形态为主,其中SeMet是最主要的硒形态,占总硒的90%左右.  相似文献   

9.
采用硒的循环提取技术,改进后对湖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硒进行地球化学形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红枫湖沉积物中Se的硫化物结合态平均含量最高,占总量的45.7%,其含量顺序为硫化物结合态>残渣态>有机结合态>可交换态>酸溶态>水溶态.并采用次生相富集系数法(SPEF)评价红枫湖沉积物中的Se,结果得KSPEF=2.58,即重金属元素Se可能存在某种人为污染.利用配备X射线能谱的电子显微镜进行微形貌的观察,结果表明,沉积物中除去土壤中常见的元素含量外,S的含量较高,约为0.61%(重量比),但并未发现自然Se的存在.应用X射线多晶衍射仪对沉积物中Se的晶型进行分析,红枫湖沉积物中MSe、MSeO4、MSeO3、MSe2O5和含Se的有机化合物是Se元素存在的主要晶型(其中M为金属离子).加之沉积物中有机质及Se的可利用态含量较高,故红枫湖沉积物经植物修复后,可用于富硒农作物的种植.  相似文献   

10.
硒的土壤生态环境、生物地球化学与食物链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综述了硒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全球土壤中硒含量与分布、形态及转化 ,决定植物硒含量及食物链系统中硒水平的关键因素 ,植物对硒的吸收和积累与遗传因子的关系 ,硒在植物组织中主要的存在形式 ,植物中硒的形态与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利用率研究的意义 ,对食物链中的硒水平进行调控的方法及今后硒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11.
硒的土壤生态环境、生物地球化学与食物链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综述了硒的自然生态环境及全球土中硒含量与分布、形态及转化,决定植物硒含量及食物链系统中硒水平的关键因素,植物对硒的吸收和积累与遗传因子的关系,硒在植物组织中主要的存在形式,植物中硒的形态与生物有效性和生物利用率研究的意义,对食物链中的硒水平进行调控的方法及今后硒研究的前沿问题。  相似文献   

12.
利用透射电镜研究绿色巴夫藻硒对锌毒性的保护效应 .从细胞超微结构特性比较对照和两个实验组 ,实验组 1培养基加入 15mgL-1Zn (ZnSO4·7H2 O) ,实验组 2培养基中加入 15mgL-1Se (Na2 SeO3 ·5H2 O)和 15mgL-1Zn .实验结果表明 ,在该浓度下单独加Zn ,藻细胞的叶绿体结构严重受损 ,而加入Se后可以阻止这种效应的产生 .藻细胞受Zn的影响 ,在细胞质和叶绿体基质中产生不同体积的电子致密的颗粒体 ,相反用Zn和Se处理的藻细胞则在液泡包含体中出现电子致密的颗粒体 .因此假设 :当单独加Zn时 ,藻细胞以形成电子致密的颗粒体的特殊分子形式分隔Zn ;而当形成锌硒化合物时 ,这一过程被阻止 ,此时Zn无活性 ,因而可保护细胞抵抗Zn的毒性 .图 3表 1参 2 8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中硒的甲基化可能会导致硒的挥发,加剧土壤硒的流失,而农田土壤硒的缺乏会造成农作物中硒含量偏低.施用硫肥是保障作物增产、增收的一种重要农艺措施,外源硫输入对土壤硒的含量可能产生重要的调控作用.本研究模拟稻田淹水环境,通过添加典型有机硫(甲硫氨酸)和无机硫(硫酸钠),测定硒的挥发量以及土壤中残留的硒含量,以揭示外源硫输...  相似文献   

14.
蔬菜对硒的吸收及适宜补硒食用量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杜振宇  史衍玺  王清华 《生态环境》2004,13(2):230-231,267
以小白菜、番茄和萝卜为研究对象,通过施用外源硒,研究了不同蔬菜对硒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施硒均明显提高了蔬菜可食部分的含硒量,且含硒量随施硒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生长时间的增加,小白菜的含硒量逐渐增加,而萝卜的含硒量逐渐降低。随着采收时间延后,番茄的含硒量逐渐降低;为保证合理补硒,确定了本试验所生产富硒蔬菜的适宜食用量。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阿坝地区的岩石、饮用水、农作物及其根系土中硒的不同存在形态的分布,并结合生物有效性深入研究了硒元素分布与大骨节病病因的联系和调控机理.阿坝地区的环境(岩石、土壤、水)中全硒浓度、农作物中硒的富集系数和水溶性硒占总硒的含量均远低于非病区;硒在氧化还原条件(Eh平均值143.27 mV)和酸碱度(pH 6.51—8.48)的控制下主要以亚硒酸态的稳定形式存在.元素铝、铁等的富集可能会促进硒的沉淀和络合,制约硒的生物有效利用率,进而导致人体硒摄入不足,最终激发人类微小病毒B19(HPV B19)的毒性,引发大骨节病.通过采取土壤增施硒肥、改善水质、改变膳食结构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高环境中硒的水平及其生物有效性,以缓解大骨节病的病情及发病率.  相似文献   

16.
硒(Se)在水中主要以SeO32-和SeO42-离子形式存在,具有溶解度高、迁移能力强、毒性高等特点,过量摄入会对生命健康造成严重危害.零价铁(ZVI)是一种绿色、安全、高效且廉价的环境修复材料,通过表面氧化层的吸附作用,以及ZVI、吸附态Fe(Ⅱ)以及绿锈等活性次生矿物的还原作用,将Se(Ⅳ)和Se(Ⅵ)主要还原为低毒性、低溶解度的Se(0),从而去除水中高毒性的SeO32-和SeO42-.纳米零价铁(nZVI)比表面积大、活性更高,去除Se的速率更快、效率更高,可以将SeO32-和SeO42-更多地还原为Se(-Ⅱ).利用无机粘土、生物炭等材料负载nZVI,不仅可以解决nZVI易团聚、易迁移、潜在毒性风险高等问题,还可以通过载体材料的吸附、pH稳定、电子传递等作用,进一步增强nZVI对水体中Se的去除效果.实际环境中的缓冲...  相似文献   

17.
硒胁迫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集落形成及富硒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在琼脂糖半固体培养基中硒胁迫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SP)集落形成及其富硒稳定性.培养基中添加亚硒酸钠,硒含量分别为2.5mmolL-1、5mmolL-1和10mmolL-1,培养并观察螺旋藻集落形成,挑取藻集落进行富硒培养,多次转种后,测定生长率、硒含量,筛选稳定的富硒螺旋藻.从含硒5mmolL-1的培养皿中挑选12个典型藻丝集落接种培养,发现其中6个生长率达到对照的80%,有两个藻集落(编号为SP0803和SP0809)硒含量较高,干藻硒含量分别为ρ(Se)=924μg/g和ρ(Se)=831μg/g,连续3次转种培养,藻体含硒量保持稳定.以上结果表明,利用琼脂糖半固体培养基进行微藻集落培养是可行的,并成功筛选到富硒螺旋藻.图3表2参12  相似文献   

18.
亚硒酸钠对蚯蚓的毒性及蚓体富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100mgkg^-1,200mgkg^-1,300mg kg^-1等不同质量分数(w)的亚硒酸钠(NaSeO2)添加到蚯吲饵料中,研究了亚硒酸钠处理对蚯蚓生长发育及死亡的影响和蚯蚓的富硒作用,结果表明,3个w(NaSeO2)处理对蚯蚓生长发育和富硒量的影响都达到极显著水平,w(NaSeO2)越高,用其处理饲养的蚯蚓死亡率也较高,富硒量也较大,二者存在一定的正相关性,在200mg kg^-1的w(NaSeO2)处理下,当蚯蚓饲养到84d时,蚯蚓的富硒量可达到332.5mg kg^-1,同时死亡率高达90%。  相似文献   

19.
中国低硒带生态环境中硒的环境行为研究进展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王子健 《环境化学》1993,12(3):237-243
本文综述了目前与低硒带硒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有关的研究结果。从这些研究中可以看出,低硒带的形成主要由表层土壤对低硒母质层的继承性,演化趋势主要决定于降水输入和淋溶流失二个自然过程的相对通量及土壤对硒的保留程度,后者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壤铁锰氧化物含量,土壤中硒的挥发损失可能并不重要。土壤-植物系统中硒的小循环中,环境腐植酸物质对土壤硒的环境行为和生物有效性产生了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20.
以成都市中心城区街道灰尘为研究对象,采集了四种功能区的街道灰尘样品,并过筛分成<97μm和<63μm两种粒径.使用沸水浴王水消解法和改进的BCR顺序提取法对街尘样品中硒的总量及赋存形态进行测定,分析了两种粒径下各功能区硒的分布特征,并运用生态风险评价指数(RAC)法对其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两种粒径街尘中总硒平均含量分别为0.373 mg·kg-1和0.530 mg·kg-1,粒径<97μm街尘中各功能区硒平均含量基本相当,粒径<63μm街尘中教育区域和居住区域硒平均含量更高.相较于粒径<97μm的街尘,在粒径<63μm的街尘中,弱酸提取态硒和可还原态硒的比例均有上升,可氧化态硒占比有所下降.硒在成都市中心城区街尘中主要为低生态风险,但存在中等生态风险地区,并且粒径<63μm比<97μm生态风险更大,需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