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运用科学知识图谱工具CiteSpace5.8对1992—2021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CSSCI、CSCD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279篇森林生态补偿研究文献进行梳理,剖析核心作者与研究机构合作现状、主题演进、历史热点与未来研究方向。研究发现:(1)核心作者与机构对森林生态补偿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但合作强度较低。(2)主题演进中,森林生态补偿研究历经“探索—成长—成熟”发展阶段,生态补偿构成要素内涵、生态补偿必要性与急迫性、生态效益核算、生态补偿制度优化路径及生态补偿与减贫效果等研究主题相继出现,也依次出现森林资源、问题与建议、生态资本、森林碳汇、市场化森林生态补偿、补偿标准等研究热点。(3)未来可从森林生态补偿市场化实现路径、多元化森林生态补偿方式、差异化与动态化补偿标准调整机制、内生发展动力等4个方面展开进一步研究,为完善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实现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提供更为丰富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对生态补偿政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建立生态补偿政策是实现“三个转变”和制度创新的需要。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经济外部性理论和公共产品理论是生态补偿政策的理论基础;“破坏者付费,保护者受益原则”、“受益者补偿原则”、“公平性原则”、“政府主导、市场推进原则”和“分步推进”是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事实的生态补偿政策主要包括财政补偿、流域内部补偿、征收生态环境补偿税费、市场方式补偿、异地开发补偿和国家间补偿。中国的生态补偿政策存在观念障碍、法律障碍、技术障碍,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尽快完善我国的生态补偿政策。  相似文献   

3.
明晰生态补偿的价值目标,既是健全我国生态补偿政策体系、体现公共政策属性的关键,也是调动各方生态保护积极性、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产品供给能力的现实需要。本文首先评述了关于生态补偿价值目标的研究进展,认为国内对该领域的研究比较欠缺,亟须补充;其次对于国际上生态补偿的价值目标选择,从维护和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农民减贫脱贫、推动城乡生态公正以及提高农民生态参与意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反思国内生态补偿价值目标的问题,本文提出生态补偿机制完善与价值目标导向:①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面向多元价值目标构建生态补偿机制;②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提升生态系统服务功能;③通过生态补偿机制接续推进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④通过生态补偿机制建设促进城乡生态公正;⑤加强生态补偿政策宣传激发公民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资源环境约束日益凸显,绿色创新作为缓解这一问题的重要举措,已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和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以1998—2017年WOS(Web of Science)和CNKI收录的文献作为研究对象,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方法分别从年代、作者、机构、国家、研究热点、演进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发现:2012年以后,绿色创新研究文献呈现出显著增长的趋势;目前国内外均未形成稳定的核心作者群;机构间的合作多数发生在同一国家或地区,跨国、跨区域的合作研究较少;热点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工业生态学、生态创新、竞争优势"等六个方面。结合时区图谱,指出未来绿色创新领域的研究前沿。  相似文献   

5.
生态补偿助力脱贫攻坚:协同、拮抗与对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央政府提出的“生态补偿脱贫一批”标志着生态补偿扶贫正逐步成为我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途径之一。2020年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生态补偿如何有效助力脱贫攻坚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以实践与政策为导向,运用文献研究法和逻辑分析法,在厘清生态补偿扶贫理念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解析生态补偿与脱贫攻坚之间存在的协同效应和拮抗效应。研究发现生态补偿与脱贫攻坚在地理空间位置、实施主客体、标准、方式和途径等方面相耦合容易产生协同效应,在价值诉求、农户资源禀赋、政府部门工作等方面矛盾产生拮抗效应。生态补偿有效助力脱贫攻坚的关键在于构建对接机制以强化协同效应、弱化或去除拮抗效应。为此,通过建立精准的瞄准制度、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政府部门内部生态补偿扶贫协调机制等举措,构建生态补偿与脱贫攻坚的对接机制,以促进二者高效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6.
生态补偿是生态经济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研究者、决策者和实践者都将生态补偿视为应对生态系统退化的有效政策工具。围绕生态补偿的定义、补偿客体、生态补偿主体、补偿标准和方式,学术界进行了大量研究,形成了市场交易、生态经济、税收补贴和社会制度等多种生态补偿理论框架。但是,由于这些理论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在实践中难以避免挤出效应、外溢效应、交易费用高等问题,也不利于协调效率、效益和公平之间的关系。构建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态补偿理论框架,需要研究如何将生态服务纳入经济学的总供给和总需求分析模型,提出简便易行的生态服务价值综合评估方法,统一生态服务价值与经济领域价值计量的基础,从生态、经济和社会的综合维度研究针对不同生态服务补偿机制的有效尺度。  相似文献   

7.
生态补偿已成为生态环境管理领域的热点问题。本文基于CiteSpace可视化文献分析工具,以CSSCI数据库中1998—2018年的期刊论文作为数据源,以"生态补偿"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通过共被引、关键词共现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等,探讨生态补偿研究领域的知识基础以及研究热点与前沿。结果表明:①生态补偿研究的发文数量经历了缓慢上升、快速增长、平稳增加三个阶段;②生态补偿研究作者集中度较高,发行期刊涵盖经济学、地理学、生态学、制度经济学等多个学科,反映出生态补偿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主题,生态补偿研究的综合性不断增强;③依据关键词知识图谱,"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成为最新研究热点;④新时期生态文明建设下,"草原生态补偿""支付意愿""转移支付""退耕还林"等成为生态补偿研究的最新前沿话题。  相似文献   

8.
伴随着生态文明建设被确立为国家战略,环境规划成为一项保障城市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工具。为从主观判断转向客观计量分析评价我国环境规划研究领域的知识生产特征和趋势取向,以更好地促进高质量发展,本研究引入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数据库中与环境规划相关的1170篇论文文献进行分析,全面梳理了我国1992-2017年环境规划文献脉络演进轨迹,归纳其中演进特征与趋势取向。研究发现:①从环境规划的概念提出开始,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一直处于不断完善与扩展的状态,高被引论文关注方向较为广泛,反映出研究热点议题的多元;②研究学者合作网络初步浮现,但研究的学科多元交叉性仍有待提高,"高产"机构研究持续性较好,合作较为多元,但地域分布的不均衡性对我国多样环境问题解决所需的近域知识有效供给带来制约;③环境规划领域的研究以与生态环境或环境规划相关的具体问题为对象,多结合当期的经济社会与国家政策环境来进行开展,呈现出持续性与时效性相结合的特点,并逐渐由方法技术视角转向政策工具视角,即由仅解决环境问题为取向的研究转向将环境规划作为解决公共政策问题的研究;近期研究热点指向多规合一与空间规划,以及绿色发展理念的探讨,更加强调其与城市与区域规划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9.
构建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体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我国今后生态保护工作的核心制度安排,需要以更加严格的配套管控政策与措施予以支撑。本研究在分析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包括监测技术管控、监察执法管控、行政许可管控、法律强制管控和社会参与管控在内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体系,并从加快生态保护红线立法、构建"多规合一"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推动离任审计制度、推进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推动信息公开机制与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应配套措施,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0.
当面对实现区域协调发展这一重大科学和实践命题时,生态补偿自然要同时解决人地关系中的区域关系,这就是区域生态补偿问题。地理运动构造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而现实中的区域都具有产权区域属性,产权区域分割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使跨区域的地理运动演化为一个区域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即区域外部性问题。区域外部性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判断外部性的“作用区域”,从而讨论外部性的空间特性,包括作用方向、范围和空间格局,并最终得到关于区域分布和区域关系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区域外部性理论能从特定的角度回答诸如为什么要实施区域生态补偿,如何确定补偿中的责任主体,如何设计补偿方式和确定补偿标准等区域生态补偿中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从而成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协调流域保护和发展的重要途径,自2012年全国首个跨省界流域新安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以来,截至目前已有10个跨省界流域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是在机制建立和实践过程中还存在概念泛化、动能不足、效益不明显以及方法指导少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优先考虑在水源地上游,探索市场化、多元化的补偿方式,加快形成一套技术方法体系等建议,以期为我国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推进和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流域生态补偿的经济学原理,以成本效益分析(CBA)为基本框架,通过对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实施的成本和效益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对黄山市实施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成效比E1以及外部效应内部化程度指数E2进行计算,进而科学合理地衡量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政策的实施效果。2010—2013年,黄山市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工作中的成本总计189.06亿元,黄山市环境效益增加33.52亿元,黄山市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工作成效比E1为0.24,外部效应内部化程度指数E2为0.81,说明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起到了一定的效果,黄山市环境效益预测结果表明,流域生态补偿的效果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加明显。由此提出建议,现阶段黄山市应继续以解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矛盾为重心,同时注重流域生态补偿工作的落实。  相似文献   

13.
新古典经济学理论认为,严格的环境规制会提高污染治理成本,挤占技术创新活动的资金,对技术创新产生"挤出效应"。而"波特假说"认为,长期内适当的环境规制政策将对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起到刺激性推动作用,可弥补因规制而增加的额外成本,从而形成"创新补偿效应"。这个观点表明环境规制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可能存在非线性影响效应。另外,技术创新要经历研究开发阶段与成果转化阶段,即从资源投入到产生经济效益的过程。本文基于系统观和创新链视角,创新性地构建两阶段关联DEA模型测算技术创新活动的投入产出效率,并运用中国2011——2017年间的省级面板数据进行回归检验,探讨环境规制强度对研究开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技术创新效率的非线性影响效应,同时将中国划分为东部、中西部两大区域分别考察,进一步揭示环境规制对技术创新效率影响的空间异质性和阶段性特点,最后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中国环境管理面临实践困境和学科认同危机的双重考验。本文在回溯其环境学和公共管理的学科渊源基础上,分析了当下中国环境管理学的基本概念、学科归属、功能与定位,认为新时期应基于生态文明思想,重构中国环境管理学的规范价值、知识体系、政策工具与制度机制,提出了重构中国环境管理学的5项建议,包括须注意环境管理的回应性与前瞻性,学科专业性与跨学科协作并重,创新环境管理学的知识生产方式,搭建环境管理学同政治与大众对话的平台和机制,以及形成环境管理的理论、制度与实践相互转化的研究能力等。最后,提出以生态文明思想为引领,树立中国环境治理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5.
在对近几年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试图厘清现阶段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研究现状,并追溯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研究的发展脉络.主要从构建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必要性、可行性与意义,森林碳汇储量测量、森林碳汇市场运行模式与运行机制等方面进行评述,并提出进一步研究展望.认为未来研究应在创新整合森林碳汇储量测量方法,从政治、法律、制度、政策、环境与市场机制方面整体考虑提升我国森林碳汇市场的选择路径,从供需视角加强对市场交易主体的微观层面研究等方面突破.  相似文献   

16.
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八大趋势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补偿机制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央关于生态补偿机制顶层设计文件密集出台,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呈现出八大趋势:一是从狭义补偿拓展到广义补偿;二是从区内补偿拓展到区际补偿;三是从林水补偿拓展到土地补偿;四是从陆上补偿拓展到海洋补偿;五是从政府补偿拓展到市场补偿;六是从补偿政府拓展到补偿居民;七是从模糊补偿过渡到精准补偿;八是从单一制度演变到制度组合。完善生态补偿机制需要扫除生态环境产权界定、生态环境价值评价等技术性障碍和绩效评价不够科学、实施机制没有落地等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7.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and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s in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Forests are a major terrestrial ecosystem providing multiple ecosystem services. However, the importance of forests is frequently underestimated from an economic perspective because of the externalities and public good properties of these services. Forest eco-compensation is a transfer mechanism that serves to internalize the externalities of forest ecosystem services by compensating individuals or companies for the losses or costs resulting from the provision of these services. China’s current forest eco-compensation system is centered mainly on noncommercial forest. The primary measures associated with ecosystem services are (1) a charge on destructive activities, such as indiscriminate logging, and (2) compensation for individual or local activities and investments in forest conservation. The Compensation Fund System for Forest Ecological Benefits was first listed in the Forest Law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in 1998. In 2004, the Central Government Financial Compensation Fund, an important source for the Compensation Fund for Forest Ecological Benefits, was formally established. To improve the forest eco-compensation system, it is crucial to design and establish compensation criteria for noncommercial forests. These criteria should take both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cerns into account, and they should be based on the quantitative valuation of ecosystem services. Although some initial headway has been made on this task, the implementation of an effective forest eco-compensation system in China still has deficiencies and still faces problems. Implementing classification-based and dynamic management for key noncommercial forests and establishing an eco-compensation mechanism with multiple funding sources in the market economy are the key measures needed to conquer these problems and improve the forest eco-compensation system and China’s forestry development in sequence.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要素—领域—任务”国家生态环境规划体系的形成过程为切入点,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十一五”之后我国生态环境规划的发展历程。研究表明,在“要素—领域—任务”体系构建完善的关键阶段,即“十一五”到“十二五”,我国的生态环境规划体系在“污染减排”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质量改善”“风险防范”和“公共服务”三大领域,战略领域的划分逐步明确,环境规划要素逐渐充实,落实任务更加精细。而在“要素—领域—任务”体系的充实提高过程中,即“十二五”到“十三五”,进一步提出“绿色发展”“生态修复”“制度创新”三大领域。要素方面,通过推进“三大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使气、水、土三要素治理纲举目张。任务的重心则向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区域统筹协调发展转变。为更好地发挥“要素—领域—任务”体系优势,支撑我国现代环境治理体系的构建,本文提出,“十四五”规划应在要素层面全面覆盖且重点突出,领域层面系统整合并统筹协调,任务层面具体落实且创新机制,助力建成适应美丽中国建设要求的生态环境管理体系新格局。  相似文献   

19.
建立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解决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问题、促进流域水生态环境资源资产增值、实施流域综合治理的长效政策手段。在借鉴全国跨界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加快推进建立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是长江经济带实施生态优先战略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与挑战,提出了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总体思路和框架,建议长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建设重点处理好八大关系,本文可为长江流域可持续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20.
Eco-compensation is a multi-disciplinary topic. There is no consensus on the issue of river eco-compensation across districts. Although policies regarding river eco-compensation have been issued in China since 2008, due to the high cost, eco-compensation has not been well implemented in the Taihu pilot region. Therefore, a simplified method based solely on water quality (both water quality and water volume included in the Taihu method) was proposed for North Jiangsu province (NJP). However, the formula was flawed and it led to payments being too low. Thre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1) how to specify the eco-compensation areas; (2) how to test a reasonable eco-compensation model and (3) how to determine the compensation criterion. Solving these issues is already a priority. In this paper, three potential solutions surrounding eco-compensation are discussed: (1) three principles for selecting the representative eco-compensation areas are suggested; (2) the compensation calculation method based on contaminant flux above the ultra standard is revised and (3) a compensation criterion model based on the treatment costs of sewage is proposed. In the NJP case in 2009, the average eco-compensation criterion for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 is 2,000 Chinese Yuan (CNY) per ton and ammonia nitrogen (NH4–N) and total phosphorus (TP) are 8,000 CNY and 80,000 CNY per ton, respectively. Five districts needed to be compensated. The payments in the revised scheme were 4.15–586 million CNY, which were 16–48 times greater than that in the draft method. The new method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template for managers when drafting river eco-compensation schem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