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开展青海省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即"三线一单")的划定和编制,通过青海省区域空间生态环境评价,对青海省空间生态环境基础状况、结构功能属性进行系统评价,衔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科学确定青海省"三线一单",明晰空间布局、污染物控制、环境风险防控、资源开发利用等管控要求,将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环境管控单元,在一张图上落实生态保护、环境质量目标管理、资源利用管控要求,构建符合青海省实际的分区环境管控体系,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安全,为青海省"一优两高"战略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相似文献   

2.
“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11省(市)和青海省等大部分省份“三线一单”编制成果已经发布,其余19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线一单”工作也进入成果审核阶段,预期2020年底发布完成。本文在成果表达和地方实践的基础上梳理了“三线一单”的作用和功能定位,认为“三线一单”实现了生态环境空间管控落地,是适应“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发挥源头预防作用的重要举措。“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凝结了源头预防生态环境风险的空间管控思路,技术逻辑从问题和目标导向出发,形成区域开发的“框子”和“规矩”,确保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功能健康性和过程持续性。基于技术逻辑和已发布成果的案例分析可知,“三线一单”实施能够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地方立法等领域的绿色化发展水平,支撑生态环境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明确要求,省级党委和政府加快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2020年,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经济日报》上发表文章,明确指出“三线一单”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框定了生态环境管控格局,用“线”管住空间布局,可逐步解决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问题,用“单”规范发展行为,为生态环境保护关口前移提供了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4.
环境影响评价(以下简称“环评”)制度作为生态环境源头预防的重要手段,有力支撑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当前,我国已建立了包括生态环境分区管控,项目环评、规划环评,以及区域发展战略(政策)评估的环评体系和排污许可管理制度体系,但是全链条环评管理在制度联动、衔接融合和管理闭环等方面仍存在薄弱环节。为进一步健全生态环境源头预防制度体系,须加快构建功能定位明确、责任边界清晰、衔接关系顺畅的全链条环评体系;建立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与环评管理、排污许可等制度之间“四联动、三融合、两闭环”的基本模式。建议进一步完善全链条管理制度顶层设计,推动重点领域科技攻关,深化政策创新试点,强化能力建设,为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支撑保障。  相似文献   

5.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三线一单”的成果出口,是未来落实空间环境管控和准入的直接依据,也是提升“三线一单”有效落地实施的重要抓手,要达到适用、实用、管用的要求。通过总结梳理当前已发布和编制中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情况,本文发现各省(区、市)在构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分层体系、制定“三线—单元—清单”逻辑链条和解决区域重点环境问题中形成了较好的经验,但同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在编制和应用中还存在各层次缺乏连通、管控单元和清单要求之间存在逻辑偏差、对主要环境问题研判不够和缺乏针对性整改措施等难点与问题。结合各省(区、市)编制组在清单编制中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本文建议在下一步清单细化和优化工作中,首先要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管理部门的对接;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以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制定针对性的清单措施与要求;最后开展成果的实践应用试点,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清单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实施二十年以来,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环评、项目环评等制度共同筑牢了生态环境准入的防线,但也出现了管理边界不清晰、管理成效体现不足、制度联动机制保障不健全等问题,本文通过剖析典型规划中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规划环评、项目环评三项制度各自发挥的作用,调研部分地区管理实践,提出优化生态环境准入制度的对策建议:一是生态环境分区管控应发挥宏观引领和维护国家生态环境稳定的作用,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等指导性规划同步研究、同期发布;二是规划环评应进一步筑牢“承上启下”的核心作用,上收部分规划环评的审查权限,提升规划环评文件质量,强化环评要求落实情况监督;三是项目环评应在生态环境准入制度体系中进一步优化简化,对环境影响可控、环保措施成熟的建设项目,可推动项目环评和排污许可两证合一,进一步强化建设主体的责任意识,通过制度整合发挥管理效能。  相似文献   

7.
本文分析了“三线一单”、产业园区规划环评在源头预防体系和环境管理中的定位及二者的空间拓扑关系。从技术方法、评价思路、评价尺度、评价重点和产出成果等方面对比解析了“三线一单”与产业园区规划环评的评价体系。从参考、落实、简化、细化(完善)、反馈5个环节分析了“三线一单”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的应用路径,并以某高新区为例梳理分析了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衔接落实“三线一单”成果的方式。最后,从明确“三线一单”与规划环评在园区层面的定位和空间拓扑关系、完善二者衔接落实的技术方法体系、健全衔接落实的应用管理机制三个方面提出了推进“三线一单”在产业园区规划环评中应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简称"三线一单")是一项重大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目前国家已经发布相关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并在长江经济带12省市全面启动编制工作,其中划定大气环境质量底线是"三线一单"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结合生态环境部"三线一单"试点城市编制实践,从大气环境质量底线内涵与框架、技术方法、管控措施设计等方面,提出大气环境质量底线体系与划分技术方法,以期为进一步规范"三线一单"编制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放管服”背景下以环评为核心的环境准入体系面临工作周期长、制度效率低、结论可验证性差、社会认可度不高等诸多挑战。本文针对“三线一单”具有的早期介入和共享区域基础信息的工作特征,认为将“三线一单”纳入环境准入体系后可以更好地发挥系统性预防作用,提升政府的决策能力和环评工作效率,实现环境准入体系的高质量和高效率。在重构环境准入体系方面,提出了“三线一单”与规划环评和项目环评制度衔接的关键环节:明确三项制度不同的职责定位和责任主体、厘清三项制度的衔接环节,以及完善三项制度间的信息交互。  相似文献   

10.
构建适应新国土空间规划的流域空间管控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优化空间格局、强化空间管控是我国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利用顶层设计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近年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传导、落实多规合一、突出用途管制等重大调整。流域水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亟须转型,适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调整等带来的新形势、新要求。本文在详细梳理流域水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新时期形势和要求,进一步扩充完善了原有体系:创新水功能区、控制单元的功能定位,突出流域完整性与系统性,初步提出了包含全国—流域—水功能区—控制单元—行政区划的空间分区构想;细化设计了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目标指标体系;明确了突出功能用途的生态环境管控措施和责任落实体系,为下一步流域水生态环境空间管理政策顶层设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1.
以成都市蒲江县为例,在初步识别环境功能生态、农村、城镇一级区的基础上,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三线"约束评估结果以及现场踏勘,将环境功能一级区划分为7个二级区和31个三级区,形成一套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将"三线"内容落实到不同的环境管控单元,并建立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一单)的环境功能分区管控体系。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风险形势复杂严峻,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已成为“十四五”和中长期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本文探讨了生态环境风险的概念、分类,系统梳理了生态环境风险评估与管理、生态环境损害评估与损害赔偿等领域的国内外管理经验与研究进展。在此基础上,重点剖析了我国生态环境风险管理面临的痛点与难点问题,从树立生态环境风险法治管理理念、构建生态环境风险管理战略布局、建立生态环境风险常态化管控体系、加强生态环境风险防控技术支撑、强化经济和社会治理手段助力风险管控、建设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业务化工作体系等六个方面,系统提出了加强我国生态环境风险管理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更有效地防范化解重大生态环境风险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分区管控是实现国家公园严格保护与合理利用双重目的的基础制度,也是保障原住居民发展权益的有效途径。梳理总结各试点公园的分区管控制度,本文发现存在实体规范各行其是、程序规范先天不足、责任规范流于形式的问题,难以实现保护优先、兼顾利用之间的关系。国家公园法应统一分区标准,采取二阶结构的分区管控制度,首先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提出的"三圈层"模式划分严格保护区、缓冲区、一般控制区,进而将一般控制区划分为游憩展示区和传统利用区,并将生态保育修复区作为特别的"动态分区"。同时,提高国家公园规划及变更的审批权限并完善分区管控的法律责任,以实现实质的差别化管控和严格规范的管理。  相似文献   

14.
构建严格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体系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保护红线制度是我国今后生态保护工作的核心制度安排,需要以更加严格的配套管控政策与措施予以支撑。本研究在分析生态保护红线管控要求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包括监测技术管控、监察执法管控、行政许可管控、法律强制管控和社会参与管控在内的生态保护红线管控制度体系,并从加快生态保护红线立法、构建"多规合一"机制、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政绩考核评价体系、推动离任审计制度、推进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和推动信息公开机制与宣传教育等方面提出了相应配套措施,为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维护国家生态安全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5.
《环境教育》2008,(3):54-55
自2003年全国113个地区开展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以来,大部分试点地区将生态环境监察工作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查处生态破坏案件、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并在生态环境监察工作机制、执法体系、建章立制和能力建设等方面有所创新和突破。经考核评估,有81个试点地区被评为“全国生态环境监察试点工作优秀单位”,  相似文献   

16.
空间管控凝结着历史辉煌,也孕育着未来希望,是一个汇集了太多的变革与跃迁、冲击与包容、坚韧与轻狂、灵感与梦想的领域。生态环境分区管治是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其探索和思考是一个急剧变化而丰富无比的过程,也是一个急剧变化而丰富无比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在新农村建设中西部地区如何既实现经济发展,又保护好生态环境,统筹协同是重要前提.科学分区是设计因地制宜协同模式的基础,界定新农村建设中经济与环境协同模式内涵,综述已有相关分区研究的现状、特点和不足.在此基础上,从分区原则和依据、分区单元、分区空间形态等方面,提出了基于环境经济协同关系的西部新农村建设分区方案,划分为八大区:城郊农业区、西北牧业区、西北旱作农业区、西北灌溉农区、西南高原区、西南河谷平坝区、西南丘陵山区、青藏高原生态农牧区,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发展重点与方向等方面提出了环境经济协同对策.  相似文献   

18.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关系美丽中国建设,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本文系统梳理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土壤环境管理政策发展历程,并将其划分为土壤环境基础调查、农用地土壤污染治理、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试点示范、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四个阶段,提出了当前基于风险管控的土壤环境管理总体思路,以及土壤污染预防和保护、农用地分类管理、建设用地准入管理等主要制度具体要求。立足土壤污染防治实际和生态环境保护新形势、新要求,分析今后一段时期中国土壤环境管理的发展趋势,并从制度标准完善、分级分类分区差异化防控、风险协同管控、技术创新等方面提出完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针对我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存在的保护目标单一、毒理学基础数据库有待完善、缺少因地制宜的地方标准及统一的标准制定规程等问题,本文研究了加拿大联邦及其省级土壤质量指导值分级制定技术规程,梳理了加拿大污染场地修复目标值的确定方法。在此基础上,从保护人体健康与保护生态环境并重、提升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的基础研究水平、研究基于地方实际的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和出台统一的标准制定规程文件等四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制修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科技是国之利器,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离不开强有力的环境科技支撑。本文梳理总结我国"十三五"时期的生态环境科技进展,在分析生态环境科技发展趋势和"十四五"科技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构建生态环境质量改善、风险防控、智慧监管三大技术体系和完善激发创新活力、提升创新效能的能力支撑体系的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创新引领、协同增效和深化改革的原则,并从基础研究、技术研发、方法体系、应用示范、创新能力、成果转化六个方面系统设置重点任务,由此推动科技更好地支撑引领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