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12月4—5日,排污许可制度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环境保护部部长陈吉宁出席开幕式。他强调,要将排污许可建设成为固定点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进一步整合衔接现行各项环境管理制度,实行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形成系统完整、权责清晰、监管有效的污染源管理新格局,提升环境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来自美国、德国、日本的环保部门、政府组织和国内  相似文献   

2.
《环境教育》2011,(12):6-6
环保部拟推行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 记者在第七届中美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上了解到,环保部将在重点区域全面推行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的重点企业应日前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要求,  相似文献   

3.
《绿叶》2021,(1)
正6月2日,第二届"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在京揭晓。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以视频的形式致辞,并宣布第三届"公众最喜爱的十本生态环境好书"推选活动启动。原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评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玉庆出席活动并致辞。  相似文献   

4.
美国空气质量许可证制度是美国控制污染的一项重要的环保措施,经过几十年的实践已经形成了完善的框架和丰富的内涵,可为我国在建构和完善排污许可证制度的过程中作一借鉴。美国的空气质量许可证制度有周密细致的法律法规和先进成熟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持,在理论上其性质定位为一种事先的全面的许可,在实践上许可证的执行强调企业的责任和技术的更新,并引入排污削减指标的交易政策把环保事业推向市场,这些都是我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所值得研究和学习的。  相似文献   

5.
排污许可制度是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并证明行之有效的点源管理制度。"十三五"以来,我国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管理体系进入快速高效构建期。2020年后,我国将进入"后小康社会"时期,排污许可制度改革与实施也将进入一个新时期。本文在充分研究目前排污许可制度改革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参考国际经验,提出"后小康"时期排污许可制改革的路线图。围绕环境质量改善,通过"后小康"时期排污许可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使得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更加完善、内容规范细致,让排污许可制真正成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为确保"十九大"提出的"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6.
排污许可证管理是国际通行的一项基本环境管理制度。文章阐述了美国大气排污许可证和水排污许可证的管理模式,包括排污许可证管理类型、法律依据、技术要求、许可内容、监管方式、实施情况等。总结出美国排污许可证管理在管理对象、管理时段、管理内容方面的特点;从法律依据、技术标准、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注重地区性、严惩措施、公众参与监督等方面总结出美国排污许可证实施的特点。为我国排污许可证实现"一证式"排污许可管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7.
排污许可制改革对排污许可证的管理提出了更加细致的要求,并明确了企业环境保护的主体责任,对企业的全方位管理要求将通过排污许可落实。在基于排污许可证核发和监管工作实践中的困难和问题,探索排污许可制度实施的精细化管理思路,为推进国家排污许可制度实施,对完善当前排污许可证管理,落实企业环境保护主体责任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正水利部、环境保护部等十部门2016年12月14日联合召开视频会议,动员部署《关于全面推进河长制的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并讲话。赵英民指出,全面推进河长制,是党中央、国务院就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作出的一项重大制度安排,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山水林田湖"系统治理的重要思想,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确定的以提高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导  相似文献   

9.
会议信息     
《环境技术》2019,37(2)
<正>第八届内燃机可靠性技术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4月13日,第八届内燃机可靠性技术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上千名专家、学者和行业代表齐聚于此,共同探讨内燃机可靠性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促进内燃机行业的链合创新,推动我国内燃机可靠性技术进步,助力中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排污许可制度是固定点源环境管理的基础核心制度,政府以排污许可证为载体,对固定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限值、排污行为等进行许可,以排放标准的要求作为基本依据,并以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对非达标区实施更为严格的排污许可限制。然而,现有的部分行业排放标准由于制定时间较早、科学技术支撑方法不足、与环境质量改善难以挂钩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要求。本文在研究现行环境标准体系对排污许可制度的支撑作用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排污许可制的排放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健全排污许可制度的环境标准支撑为目的,提出了现行环境标准体系的完善和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1.
浅谈我国推行排污许可制度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排污许可制度推行已有二十余年,但由于在政策设计层面、技术支撑层面及配套保障层面尚有不足之处,排污许可制度在推行过程中遇到很多阻碍,排污许可制度的应用范围、实施效果和改革举措实际落地都还不尽如人意,依然处于难以推广的境地。本文基于对以上各层面存在问题的深入分析,进而指出目前阻碍排污许可制度推行的难点问题及具体成因,其中难点问题主要包括专项法律法规缺失、管理要求落地难、各方权责落实难、多套数据并行、排放标准滞后、部分行业标准缺失、与环境目标未建立响应关系、管理方式落后、数据支撑和人员配备不足等方面。根据前述问题的论证,本文相应提出了推进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各项对策措施,并建议排污许可制度应形成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进一步夯实技术支撑基础和完善配套保障措施,以期助力排污许可制度各项改革举措的实际落地,更好地推进排污许可制度的有效实施,建立系统完整、权责清晰、监管有效的管理格局,最终实现排污许可"一证式"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2.
排污许可制度作为我国固定污染源管理的核心制度,及企业生产运营期唯一的环保行政许可,其重要性日益彰显,如何规避排污许可违法风险,进而利用排污许可制度促进企业环保管理,已成为排污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文章通过对我国排污许可政策发展的分析,结合中国石油已经开展的排污许可管理实践,探讨企业加强排污许可管理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13.
2007年7月19-20日,2007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评审会在京召开.出席评审会的有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吴晓青、国家环保总局科技司司长赵英民、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刘志全等官员以及中科院等科研机构的专家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4.
实施排污许可制度,是强化排污者责任、提高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效能、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火电行业作为典型的高架固定源,先行试点实施排污许可制度。通过分析火电行业发展和环保现状,结合排污许可管理要点,简述排污许可制对火电行业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从环境监管的角度,根据新排污许可规范在实施过程中的管理思路,提出重点要解决的问题;对比原有排污许可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利用新排污许可规范更好地推动环境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和精细化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6.
正排污许可是国际通行的一项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美国是最早建立排污许可制度的国家之一,政策实施效果比较好。相关经验值得借鉴。以美国污水排污许可证为例。美国排污许可证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依据为《清洁水法》。《清洁水法》规定任何从点源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不论是否会对受纳水体产生污染,都必须获得排污许可证,并遵守许可证规定的排放限制  相似文献   

17.
在前期阐述、分析和总结美国排污许可证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分别对德国、瑞典、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的管理类型、法律依据、技术要求、许可内容、监管方式、实施情况等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从管理时段、管理对象、管理内容、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管理特点及经验,并结合我国排污许可证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法律支撑体系和管理体系、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完善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之一,全面实施排污必须许可、无证排污违法的的排污许可证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环保行政许可新机制,是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执法部门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9.
首先从现代环境保护的内在逻辑入手,指出我国环境法治正处于从外生型向内生型转变,并认同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环境许可制度应成为我国环境治理的核心制度。接着对环境许可制度进行基本的理论分析和简单框架梳理,认为环境许可制度是以法治完善和科技发展为支撑的,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的内容细化和体系构建,并强调在风险预防原则下,环境许可不应局限于排污许可制度。然后分析了欧盟与德国在环境许可一体化上的趋势与不同,进而提出我国环境许可制度的趋势。探讨了与环境许可制度紧密相关的环境技术标准制度,认为基于技术的环境标准面临内生性、系统化和动态完善的要求,环境许可制度需要面向环境质量达标体系转型。本文还分析了德国环境治理理念的转型变革与许可制度衔接的经验。最后,小结对我国环境许可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20.
会议信息     
《环境技术》2013,(5):5-5
第三届核电站材料与可靠性国际研讨会召开 9月14~17日,由中国核能行业协会和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联合主办的“第三届核电站材料与可靠性国际研讨会”在沈阳市召开。来自国内外相关单位的120多名专家及学者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