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川南区域旅游资源空间整合及旅游合作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孟宝  张勃  周陶  张金华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9,25(11):1043-1046
区域间旅游合作是当前旅游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川南旅游资源丰富、互补性强,开展区域旅游的合作发展具有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通过分析川南区域旅游合作发展的可行性,对其合作发展的旅游资源空间整合、组织形式、当前应给予关注的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川南区域的合作发展对整个川南经济的产业结构调整、经济腾飞具有重要意义,而政府引导、旅游企业依据市场规律的联合运营、富有地域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观国内外产业生态化的发展、研究和实践状况,其中产业生态化在工业、农业被广泛应用,并且取得了成功,而产业生态化应用于旅游的实践尚为数不多,但旅游产业生态化顺应了旅游可持续发展潮流.分析了旅游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和特征,提出旅游产业生态化需要在不同的层面上将生产和消费纳入旅游产业系统中,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对旅游产业生态化加以推进.微观上,旅游企业进行清洁生产;中观上,建立旅游循环经济园区,促使园区企业间发生耦合关系,形成众多的物质循环链和循环网;宏观上,通过旅游循环经济,促使区域旅游产业生态化.  相似文献   

3.
近10年来我国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演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志强  庞容  代富强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5,(5):634-637,592,642
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度是衡量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评判依据,因此对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度进行研究分析具有现实意义。从时间和空间尺度上对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性及其演化进行分析,构建了能较全面反映旅游发展与旅游环境协调性的两大指标系统,并采用协调度的计算模型对我国30个省(直辖市、自治区)2000—2010年的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协调度的时空演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旅游产业与旅游环境的协调性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各省(直辖市、自治区)之间协调性的差异普遍存在;从协调性的区域空间分布来看,近10年我国旅游产业与环境协调性较高的区域呈聚集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养老旅游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推拉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推拉理论,以海南省为养老旅游目的地,对少数民族地区老年人旅游活动进行研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推拉因子与参加意愿、推荐意愿和关注意愿之间的影响关系进行实证分析,全面揭示养老旅游意愿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显示:①推力和拉力维度各潜在因子之间相互影响,推拉因子对旅游意愿有直接的、正向的影响关系;②性别、年龄、学历、年收入等不同属性直接影响着推力与拉力之间的关系;③老年人养老旅游意愿受动机因子影响最大,推力因子优于拉力因子;④旅游意愿中受到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参加意愿,其次分别是推荐意愿和关注意愿。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旅游资源丰富,但各区域旅游资源开发起步时间各异,省内各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间的旅游经济发展现状存在较大的差异。通过节点分析,对安徽省区域旅游经济的空间差异进行了测度分析,并对测算和分析结果进行了剖析与阐释。在此基础上提出安徽省旅游经济整合发展的区域旅游发展战略,以及进行旅游空间整合、旅游交通整合、旅游产品整合、旅游市场整合、借助新整合动力的区域旅游发展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6.
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依托,区域旅游合作水平的高低同样与区域城市体系的发育程度紧密相关。以中部6省城市体系为构架,对中部6省省际间区域旅游合作进行了探讨,并从节点优化、线路组织、市场拓展等方面提出了6省间区域旅游合作的构想,以期为中部六省区域旅游合作程度的进一步加深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曹洪华  王荣成 《资源开发与市场》2012,(12):1109-1112,1152
旅游经济区是一个新的概念,在一些地方政府的区域经济规划中频繁出现,目前还未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当前我国旅游业进入了大众化、产业化发展的新阶段,既处于黄金发展期,又处于转变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将旅游业研究纳入到区域经济地域空间,发挥旅游业对区域产业体系的融合和带动作用,发挥旅游业对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的辐射与整合作用,进而催生出一种新的地域经济空间组合形式——旅游经济区。在产业融合与空间整合视角下,从内涵、规划原则、指标体系、评价方法等方面对旅游经济区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旅游业对于开发区域丰富的资源及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沙漠是一种特殊的旅游资源,国际上沙漠旅游正成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方式。积极开发沙漠旅游资源,既利于区域人地关系的和谐演进,又利于全面推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以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沙漠中自然和人文资源的分析,探讨了沙漠旅游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的优势和劣势。最后对乌兰布和沙漠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进行了探讨,并结合区情,提出了开发的具体措施,目的在于全面推进乌兰布和沙漠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本文用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新成果和国际通用语言解读生态文明,从理论、战略、治理三个方面进行探索性的讨论,提出深化生态文明的思考和建言。首先,从对象、过程、主体三个维度概述最近十年国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新成果新思想,指出其对理解和深化生态文明可能有的启示。其次,基于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消耗脱钩的新认识,对中国未来从2020到2050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情景、路径与策略做出战略层面的分析与研讨。最后,提出后2020五年规划编制中加强面向生态文明的合作治理的建议,包括深耕包含模型、加强政府间的合作和整合、加强公私间的界面管理、鼓励公民参与和培育生态文明的新伦理新人格等。  相似文献   

10.
在县域间旅游业发展进度不快、旅游资源趋同的情况下,通过县域间的旅游合作,实现资源、空间结构、产业结构的优化,是县域间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通过分析滨州市县域合作及生态化发展的影响因素:旅游资源、市场客源、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底蕴和县域旅游发展政策,运用实证的研究方法,采取旅游业生态化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对滨州市县域间旅游业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完善交通网络、政府参与、打造统一品牌、联动开发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旅游发展效率及其演化是衡量区域旅游市场发育状况和过程的重要参考。从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03—2013年的旅游发展效率及其演化进行了探讨,通过分析旅游发展效率指数和效率变化指数的时空异质性,从国家尺度、区域尺度、省市自治区尺度层面对旅游发展状况及其演化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我国的旅游产业发展效率整体偏低,处于旅游发展的初级阶段;从旅游发展效率的区域空间分布看,华南地区和华东地区的旅游发展效率较高,西南地区和华南地区的效率演化最明显;从旅游发展效率演化重心转移看,除2004年和2007—2008年外,全国旅游效率演化程度的空间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深入剖析,对大区域背景下县域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运用最邻近距离指数R、基尼系数、通达度指数、β指数、γ指数、平均径路长等方法,对河南省新县旅游资源中3A级以上景区的空间分布形态以及空间网络结构的连接性、通达度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新县3A级以上景区在空间上呈集聚分布状态,均匀度相对较低;景点间移动的难度较小,可进入性较高;南部各景点与县城之间的空间联系较弱。基于上述问题,提出了加强和加快构建新县区域旅游交通网络,提高旅游交通网络结构的连接性和通达度水平,整合和优化空间结构等策略。  相似文献   

13.
跨境旅游合作是国际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是国家间交流合作的一种重要途径。2000年以来,我国的入境客源市场增长势头强劲,出境旅游的规模也日渐扩大。中国与邻国的跨境旅游合作不断深入发展,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与周边国家地缘经济关系的强劲发展势头。探讨了跨境旅游的内涵并利用相关网站数据加以分析,对中国与中国周边国家的跨境旅游的空间特征和发展现状进行了评述,分析了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跨境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对未来态势进行了趋势预测,并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4.
经过多年旅游开发实践的驱动,我国旅游规划工作有了长足发展,但目前仍存在旅游规划模式化,忽视规划区的“地方性”,缺乏规划区的区际与区内旅游空间竞争与合作关系研究等,使规划区功能、产品、市场等定位不准,策划的项目与周边区域雷同等问题突出。在旅游规划中加强目的地竞合分析是寻求目的地特色、准确定位、优化线路、创新产品体系等的前提和重要、有效的技术手段。阐述了旅游目的地竞合分析的内容和方法,并以芜湖市为例,对芜湖市的区内和区际旅游空间竞合进行分析,提出了芜湖市旅游功能定位、战略目标与空间布局。  相似文献   

15.
将区域宏观视角融入品牌价值评价中,创建旅游区域品牌价值评估模型,实证分析黄河流域旅游联盟9省区的旅游区域品牌价值,并借助引力模型构建旅游区域品牌价值网络,通过网络分析法解构黄河流域旅游联盟9省区内部的关联关系,为寻求联盟的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①黄河流域旅游联盟的旅游区域品牌价值整体偏低,发展极不均衡,品牌价值高值区聚集在南部区域的川陕晋鲁豫,低值区为北部区域的蒙甘青宁。②川陕晋鲁豫的旅游联系多且强,协调关系好;蒙甘青宁的联系少且弱,协调发展差。③晋陕川作为联盟的核心和桥梁发挥主导作用。④晋鲁豫的旅游关联最充分,在联盟内结成旅游金三角,并以高净值向其他省份溢出影响;陕川是联结东西尤其是进入联盟西北地区的重要桥梁通道;蒙甘青宁是旅游价值低洼地,需要加大投入和开发力度。  相似文献   

16.
以旅游资源非优区——湖南省祁东县为例,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旅游资源空间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祁东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处于起步阶段,现有旅游景点间的交通通达性较差,旅游资源点的连接度不强,各旅游资源点的可达性有待提高,整体空间结构不合理。基于研究结果,提出了构建“两心、两轴、两组团”的旅游资源开发空间结构,加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增加旅游区域竞争力,加强区域协作等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推进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发展必须对各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客观评价,分门别类评析各城市旅游发展存在的互补性。在深入分析区域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基础上,构建沈阳经济区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该区域内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分类比较和总体评价,并对结果进行系统的聚类分析,得出沈阳经济区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分类级别。从竞合关系出发,提出更加有效的一体化合作机制,以此实现单个城市主体和区域整体旅游竞争力的同步提高。本研究为沈阳经济区旅游一体化建设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和成果可为其他区域城市旅游竞争力相关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8.
交通是区域旅游经济联系的桥梁,交通网络演化对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至关重要,尤其是对于旅游发展较不均衡地区具有一定的特殊性。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分析了2007—2019年区域内交通与旅游的演变特征及二者关联耦合,揭示了区域旅游一体化演变特征。结果表明:①交通可达性水平以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并由“京津”核心演变成以“京津廊保”为核心。②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呈网络化趋势发展,且具有显著的空间近邻规律;联系总量空间差异显著,但差异不断缩小。③交通网络对区域旅游经济联系及区域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演变有较大影响,二者关联耦合作用逐渐增大;区域旅游一体化历经了核心集聚模式、核心边缘拓展模式和多中心辐射发展模式。④区域整体耦合协调水平一般,交通可达性对旅游发展作用未完全释放。提升中心城市两翼次区域的交通建设,加强政府主导与合作创新,增强中心城市的引导辐射和建立多元化旅游协作方式,将有利于京津冀区域旅游一体化向动态均衡模式优化。  相似文献   

19.
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市场是特殊区域旅游合作形态的产物,赴台旅游市场的发展是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运行的.为了更好地促进两岸双向旅游发展,实现两岸经济合作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格局的形成,在分析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发展历程和当前赴台旅游市场特征的基础上,认为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发展机制是市场因素和政治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赴台旅游发展历程呈现3个阶段的不同特征,是市场机制作用力不同造成的.结合赴台旅游发展机制和市场特征,围绕推进大陆居民赴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共创两岸旅游交流新局面,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0.
对1999年以来我国有关旅游循环经济的研究进行述评.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当前国内对旅游循环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区域旅游循环经济研究、旅游循环经济模式研究以及旅游循环经济支撑体系和指标体系的研究等方面.探讨了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指出了今后我国旅游循环经济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