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616篇
  免费   10160篇
  国内免费   29735篇
安全科学   8860篇
废物处理   1067篇
环保管理   4500篇
综合类   50316篇
基础理论   7727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6159篇
评价与监测   3327篇
社会与环境   3169篇
灾害及防治   2385篇
  2024年   322篇
  2023年   1075篇
  2022年   2910篇
  2021年   3027篇
  2020年   3949篇
  2019年   3115篇
  2018年   3139篇
  2017年   3409篇
  2016年   2804篇
  2015年   3908篇
  2014年   4420篇
  2013年   5118篇
  2012年   6059篇
  2011年   5548篇
  2010年   5280篇
  2009年   4853篇
  2008年   4434篇
  2007年   4516篇
  2006年   3987篇
  2005年   2993篇
  2004年   2275篇
  2003年   1607篇
  2002年   1406篇
  2001年   1335篇
  2000年   1311篇
  1999年   859篇
  1998年   499篇
  1997年   442篇
  1996年   471篇
  1995年   426篇
  1994年   266篇
  1993年   215篇
  1992年   313篇
  1991年   261篇
  1990年   227篇
  1989年   200篇
  1988年   144篇
  1987年   70篇
  1986年   74篇
  1985年   53篇
  1984年   55篇
  1983年   40篇
  1982年   45篇
  1981年   34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2年   5篇
  1971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71.
苹果角质层的组分特征及其对甲萘酚的吸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云桂  陈宝梁 《环境科学学报》2007,27(11):1881-1886
为能够准确预测有机污染物在植物角质层上的吸附行为,用化学方法(脱蜡、皂化、酸解)分离得到7种苹果角质层组分,探讨了角质组分对甲萘酚的吸附特征及其与结构组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苹果角质层由44.7%蜡质、34.6%角质单体、13.6%糖类、7.5%生物高聚物(cutan)组成,脱蜡、皂化脱角质单体后角质组分的极性指数((O N)/C)增大,而酸解脱糖后(O N)/C则减小.角质层组分对甲萘酚的等温吸附曲线均呈非线性(N=0.551~0.918),而高浓度时的等温吸附曲线则呈线性,表明植物角质与有机物的相互作用除了分配作用之外,还存在其它的特殊作用.苹果角质层(ACI)对甲萘酚的吸附系数(Knc)为442,脱蜡、脱糖后角质组分的KDC.值增大,而脱角质单体后Kuc值则大大减小,表明角质单体是主要的吸附介质;蜡质、角质单体、糖类组分对角质层吸附行为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角质组分的Koc值随其(O N)/C变化出现"峰值",意味着甲萘酚与角质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存在最佳的极性匹配.  相似文献   
972.
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开展生态市建设规划是加强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管理和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与国内其它城市相比,深圳市具有雄厚的经济基础、较高的环保意识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等优势。结合深圳生态市建设规划,提出建设国际化、高水平、精品生态市的规划目标并分解到初级、中级和高级三个规划建设阶段,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生态深圳“五个三”规划研究体系和规划思路以及21项重点研究内容,以此作为生态深圳建设规划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973.
金鱼藻对Cu2+的生物吸附特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沉水植物金鱼藻对Cu2 的吸附动力学及热力学特征.结果表明,金鱼藻对Cu2 的吸附在20min内达到平衡,吸附动力学的实验结果符合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其相关系数达到0.9937,表明该吸附为多种反应同时作用的复杂过程.用Langmuir和Freundlich2种吸附等温式拟合吸附热力学的实验结果表明,以Langmuir模型拟合效果更好,相关系数为0.9977,其最大吸附量为7.79mg/g.在解吸实验中,各浓度组的解吸率均在1%以下,表明金鱼藻对Cu2 的吸持作用较强.  相似文献   
974.
仅以IPF 颗粒物 水溶液的相互作用为例 ,对混凝研究中二界面过程化学领域的进展加以介绍 .研究结果表明 ,经过预制的聚合铝在混凝过程中表现出较好的形态稳定性 ,而传统混凝剂则强烈地受溶液化学过程 ,尤其是溶液pH值的影响 .混凝剂水解聚合形态倾向于在颗粒物表面吸附沉积 ,而直接引发混凝作用 .单体形态则通过转化为聚合、沉淀形态起混凝作用  相似文献   
975.
以DO、ORP、pH作为两段SBR工艺的实时控制参数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介绍了在传统SBR脱氮工艺的基础上 ,开发的用于处理COD和氮浓度较高的工业废水的两段SBR系统 (TSSBR) .根据传统SBR工艺在反应过程中 ,当COD不再被降解 ,而硝化反应又没有开始时 ,DO迅速大幅度升高以及pH曲线上出现的拐点 ,可以将COD降解与硝化反应分割开 ,先后在不同的反应器内进行 ,分别命名为SBR1和SBR2 ,避免高COD浓度对硝化反应的冲击 ,提高处理效率 .利用在线检测的DO、ORP和pH参数实时控制SBR1、SBR2各个生化过程的反应时间 ,解决了两段SBR系统的自动控制问题 ,可以使系统长期稳定运行 ,保证出水水质 ,节约能耗 .采用实时控制策略 ,并控制系统温度在 3 0℃左右 ,可将SBR2的硝化反应控制在亚硝酸型硝化结束 .采用该工艺处理石化废水 ,COD去除率达到 90 %~ 95 % ,3 0℃时的比硝化反应速率达到 0 3kg(NH4 N) (kg(MLSS)·d) ,出水已检测不出氨氮和硝态氮  相似文献   
976.
光解法处理有机汞污水的探索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用自由基捕捉剂亚硝基叔丁烷(MNP),2,3,5,6-四甲基亚硝基苯(ND)及苯亚甲基叔丁基氮氧化物(PBN)与ESR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二苯基汞(DPM)在胶束中光解产生的活泼自由基。结果表明:(1)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水体系中,DPM光解产生苯基自由、基并可被MNP捕获;(2)在含有表面活性剂的某些有机溶剂RH中,DPM光解不仅产生自由基C_6H_5,并且随溶剂不同,C_6H_5可夺取溶剂RH上的活泼氢而产生次级自由基R,它们均能被ND或PBN捕获。  相似文献   
977.
影响北京地区土壤元素背景值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用主成份分析研究了影响北京地区土壤元素背景值的主要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土壤元素背景值的主要因素,在平原地区是地貌条件,在山区是成土母质。  相似文献   
978.
作者利用五个实验室规模的完全混合反应器进行较长时间的半连续培养,研究在氯化钠抑制下乙酸盐的厌氧降解。结果表明,在不同条件下运行的反应器内,存在优势菌群的显著差异,因此在不同条件下运行的反应器对抑制有不同的响应。作者引入抑制因子的概念,建立了在氯化钠抑制下乙酸厌氧降解的动力学模型。同时指出反应器运行条件与菌群组成的联系以及菌群组成的差别对反应器运行状况的影响,在废水生物处理的动力学模型研究中应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979.
通过厦门邻近水域浮游生物对海水中BHC农药残留量的浓缩研究,发现该浓缩系数呈正态分布,中心趋势为318±116。在近岸海域,沿岸种类的浮游生物的浓缩系数受海水温度和盐度的明显影响。盐度在25—32‰情况下,浓缩系数与温度呈完全正相关;盐度是影响浓缩系数的敏感因素,pH值则是盐度影响的限定因素。在温度和pH值恒定条件下,浓缩系数与盐度呈明显负相关;pH值(8.00—8.50)的变化未表现出对浓缩系数的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80.
在不锈钢丝网波纹填料柱中以水为吸收液,考察了气体空塔速度和氧化度对低浓度氮气化物(NO_x)吸收的影响。吸收率随氧化度的增高而增高,随空塔速度的增高而降低。并对比了聚丙烯丝网波纹填料柱吸收NO_x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下不锈钢对NO_x的吸收未显示出催化活性。同时讨论比较了网波填料柱和降膜湿壁柱的吸收性能。 近年来用波纹填料或塑料针毡滤料消除尾气中NO_x和硝酸雾的方法,引起人们的注意。不过其净化机理还不十分清楚,Gilbert,W.J.等认为不锈钢丝网填料对NO有催化氧化的作用。为了弄清这一问题我们考察了不锈钢丝网和聚丙烯丝网填料柱中空塔速度和NO_x氧化度对NO_x吸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室温条件下不锈钢对NO_x的吸收未显示出催化活性。只是在空塔速度低或氧化度高的情况下,NO_x的吸收率才较高。同时对吸收特性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