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8篇
  免费   492篇
  国内免费   900篇
安全科学   430篇
废物处理   51篇
环保管理   246篇
综合类   2249篇
基础理论   440篇
污染及防治   79篇
评价与监测   181篇
社会与环境   217篇
灾害及防治   14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92篇
  2021年   209篇
  2020年   257篇
  2019年   167篇
  2018年   149篇
  2017年   161篇
  2016年   124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175篇
  2013年   207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219篇
  2010年   236篇
  2009年   193篇
  2008年   205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96篇
  2005年   177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78篇
  2002年   52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59篇
  1999年   4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61.
湖南双季稻区耕作模式的环境影响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湖南双季稻区双季稻-马铃薯(CT1)、双季稻-黑麦草(CT2)、双季稻-紫云英(CT3)、双季稻-油菜(CT4)、双季稻双免栽培(CT5)5种保护性耕作模式为例,应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从单位面积投入、单位面积产量、单位经济效益的环境影响三个角度评价不同保护性耕作模式的环境潜在影响.结果表明:从单位面积物质投入的角度评价结果显示,CT3模式的潜在环境影响综合指数较对照模式(双季稻-冬闲,CK)低4.72%,而其他模式则比CK高出11.95%-45.20%,平均增加了29.02%;从单位面积产量的角度评价结果显示,CT5模式的潜在环境影响综合指数比CK高34.55%,两其他模式则比CK低1.57-45.93%,平均降低24.29%;从单位经济效益的角度评价结果显示,CT5模式的潜在环境影响综合指数比CK高23.93%,而其他模式则比CK低29.07-49.06%,平均增加了24.88%.综合考虑,与CK对比,CT3和CT4模式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较小,CT2居中,CT5和CT1模式则较大.  相似文献   
962.
为探求安全是否需要激励以及如果采用激励、从何激励的问题,对848名煤制油基地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将员工需求分为低层次需求、尊重需求、成就实现需求和超越自我需求4个方面,对每个具体需求构建需求场景。对控制变量进行差异性检验分析和相关性分析,得出文化程度和年龄对不同层次需求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方程模型验证分析。结果表明:安全需要激励,低层需求和成就需求大于尊重需求,超我需求最小,负向激励不受欢迎;受欢迎的因素在不同年龄和文化下略有差异,考核制度、人际关系、物质激励等均排在前列,且安全动机由经济性满足和自我价值实现共同确定,精神激励制度不是安全动机的核心要素。  相似文献   
963.
长江靖江段鲇形目鱼类的数量动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靖江段处于长江下游与河口段的交汇地带,在长江河口渔业资源养护中起着重要作用。为了解该区域鲇形目鱼类(Siluriformes)的资源动态,我们于2002~2015年间在靖江沿岸设置一座定置张网,每月定期收集2份或3份渔获样本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4 a共采集渔获样本447份,渔获尾数为144 741尾,渔获量为934 728.9 g。种类共计121种,隶属于14目28科77属。其中鲇形目鱼类共有6 160尾、48 890.5 g,隶属于4科7属15种,占总渔获尾数的4.26%(重量占比5.23%)。光泽黄颡鱼(Pseudobagrus nitidus)、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i)、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和粗唇鮠(Leiocassis crassilabris)等4种鲿科(Bagridae)分别占鲇形目尾数的72.71%、20.55%、3.18%和1.70%,是主要的优势种。14 a的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N结果显示,光泽黄颡鱼和黄颡鱼总体上呈逐年下降趋势,瓦氏黄颡鱼呈不规则的年际波动状态,而粗唇鮠则呈逐年上升趋势。14 a鲇形目鱼类总体的相对重要指数(IRI)结果显示,光泽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为这一水域的常见种,黄颡鱼为一般种,粗唇鮠为少见种。研究还显示,光泽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的优势体长组分别为4~6 cm和6~10 cm,仅长江靖江段沿岸平均每年即约有342.5万尾的光泽黄颡鱼和85.3万尾的瓦氏黄颡鱼被捕获,因此该江段是宝贵的苗种资源库。建议应降低捕捞强度,控制沿岸污水排放,减少岸线码头建设,保护河岸植被,以维持幼鱼栖息、觅食和育幼环境,保护渔业资源。  相似文献   
964.
借鉴《省级主体功能区规划》的技术流程和评价方法,采用公路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区位优势度为评价指标,并通过引入地形起伏度因子修正交通优势度模型。在此基础上,以长江干流经过的29重点城市为研究区域,选取其下辖的108个县市为研究单元,综合运用GIS空间分析、建模和制图技术,分析了长江干流沿岸县域交通优势度的空间格局并解析了其成因。研究结果表明:从区域视角,长江干流县域交通优势度总体呈偏正态分布,空间上东西分异明显,干流途经县市交通优势度普遍偏高,东部地区县市的交通优势程度普遍高于西部地区,沿沪宁线和沿海地区较高,西部较高地势地区相对较低;从流域视角,具有下游集中偏高,中游分散较高,上游普遍偏低的特点;从行政区划视角,上海、南京和苏锡常地区下辖的县市的交通优势程度突出,中西部地区的武汉、和重庆中心城市下辖的县市的交通优势度较高,而离中心城市较远且缺少交通干线通过的县市的交通优势度较低。加强低值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各市与周边邻近省辖市的经济联系,从而提高长江干流县域城市的交通优势度水平,为长江流域城市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基础支撑和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965.
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是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关键一环,为提升其治理效果,需要引入村规民约和社会监督的双重力量,构建包括社会监督在内的完整规制体系.将村规民约与社会监督纳入到统一的分析框架,分析村规民约与社会监督对农民生活垃圾处理行为的影响,并在不同监督主体的情境下,分析村规民约对农民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的影响效果.结果 表明:(1)村规民约在促进农民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中起重要作用.其中,村规民约的惩戒规制机制作用显著,然而其价值导向和传递内化机制未能发挥应有功能,表明村规民约存在"相对性制度失灵"现象.(2)社会监督对农民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有正向影响.村干部、村民邻里和保洁员作为监督的中坚力量,其构成的社会监督网格能有效约束农民的垃圾处理行为,其中,村民邻里监督的效果最好.(3)社会监督在村规民约与农民参与生活垃圾集中处理行为间起着调节作用.社会监督由于集成了不同群体的优势特征,弥补了村规民约存在的缺陷,因而提高了村规民约对农民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行为的约束力.  相似文献   
966.
我国环境技术转移模式与运行保障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阐述了我国环境技术成果转化推广机制建设取得的积极进展,以及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基于环境技术转移体制机制的内涵,提出了环境技术转化转移机制建设应遵循的四项原则;论述了环境技术转化转移模式选择和六项保障环境技术转化转移能动健康运行的保障机制性措施。  相似文献   
967.
厦门市电磁环境解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掌握厦门市电磁环境状况,于2014—2015年对厦门市进行网格分区季度监测,由监测数据发现厦门市区的电磁辐射强度较低,其整体电磁环境监测值符合《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标准的要求。不同区域低频磁感应强度呈现工业区商业区文教居住区旅游风景区的特点,其中商业区、文教居住区比总体平均水平(0.181μT)略低;射频电磁辐射呈现工业区商业区旅游风景区文教居住区的特点,商业区、旅游风景区的平均辐射强度比较接近,接近平均水平(0.73 V/m);运用主成分法分析电场和磁场分布的综合特征,分布表现为4个主成分;还发现了4代不同代际移动通信信号的分布规律,一代、二代手机代表通讯频段信号强度更高,强信号覆盖的范围也更大;三代手机代表通讯频段信号在中心城区、商业区和个别旅游风景区较强;四代手机代表通讯频段信号在中心城区和商业区较强。  相似文献   
968.
区域综合竞争力是当今各国政府与学术界普遍关注的发展问题之一,它源于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对国家竞争力的研究,并盛行于欧美发达国家。直至今天,发展中国家纷纷参与到全球竞争力的评价体系中来。大多数学者基于经济学和管理学角度对其作了深入的研究。受学科限制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影响,从经济学角度研究竞争力,一般较少考虑地区资源、环境等区域发展的承载基础,忽略了地理要素是构成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部分,并对竞争力发挥持续作用。从地理学视角,探讨地理环境要素对综合竞争力形成与发展的影响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认为区域综合竞争力是由区域资源禀赋、区域整体实力、区域发展潜力和区域创新环境4个部分支撑,48个具体指标构成。该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为了能给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国际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69.
利用湖北省603份农户微观调研数据,通过纳入农村熟人社会情境因素,构建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和群体认同的三维分析框架,探讨农户参与村域生态治理的行为逻辑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人际信任、制度信任和群体认同均对农户村域生态治理参与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2)人际信任在群体认同和农户村域生态治理参与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同时,群体认同在制度信任和农户村域生态治理参与行为间起着负向的调节作用。(3)在纳入群体认同的情况下,农户的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对其村域生态治理参与行为起着相反的作用,即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之间可能存在一种“替代”关系。基于此,通过营造一种互惠互利的社会风尚,让生态治理政策的内容和村集体行动更能够契合广大农户的意愿及体现村民的意志,可以提高农户村域生态治理的参与度。  相似文献   
970.
为了解决航班空中备降无序的问题,缩短备降时间进而降低运行风险,严格遵照实际飞行运行要求,综合飞行时长、机位属性、备降机场容量等运行限制,将可用机位设为动态调整项,运用整数规划方法,借助Matlab工具构造以备降总时间最短为目标的优化模型。通过对历史运行数据的整理,对2016年3月19日西南地区某日的备降状况进行仿真。结果表明,当备降机场成都、贵阳和西安的使用机位集合为{3:2:2}时,7个航班备降时间平均可缩短12 min,此时优化效果最佳。实际航班数据验证结果较为理想,表明该方案可行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