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9篇
  免费   97篇
  国内免费   181篇
安全科学   86篇
废物处理   4篇
环保管理   37篇
综合类   467篇
基础理论   74篇
污染及防治   15篇
评价与监测   39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2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59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9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44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3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7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以高锰酸钾改性商业椰壳生物炭(MCBC)为吸附剂,探讨了它对Cd(Ⅱ)和Ni(Ⅱ)的去除性能及机制.当初始pH和MCBC投加量分别为5和3.0 g·L-1时,Cd(Ⅱ)和Ni(Ⅱ)的去除率均高于99%.Cd(Ⅱ)和Ni(Ⅱ)的去除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表明它们的去除以化学吸附为主;Cd(Ⅱ)和Ni(Ⅱ)去除的控速步骤为快速去除阶段,而该阶段的速率取决于液膜扩散和颗粒内扩散(表面扩散).Cd(Ⅱ)和Ni(Ⅱ)主要通过表面吸附和孔隙填充附着在MCBC上,表面吸附的贡献更大;MCBC对Cd(Ⅱ)和Ni(Ⅱ)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57.18 mg·g-1和23.29 mg·g-1,约为前驱体(椰壳生物炭)的5.74倍和6.97倍.Cd(Ⅱ)和Ni(Ⅱ)的去除是自发的、吸热的,具有较为明显的化学吸附热力学特征.Cd(Ⅱ)通过离子交换、共沉淀、络合反应和阳离子-π相互作用附着在MCBC上;而Ni(Ⅱ)则是通过离子交换、共沉淀、络合反应和氧化还原反应被MCBC去除;其中,共沉淀和络合作用是Cd(Ⅱ)和Ni(Ⅱ)表面吸附的主要方式,且络合...  相似文献   
62.
游离羟基及表面活性剂对乙草胺光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高压汞灯为光源,以p-亚硝基-N,N-二甲基苯胺(PNDA)作为·OH自由基的探针,研究了H2O2及表面活性剂0206-B(苯乙烯苯酚聚氧乙烯醚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钙混剂)对除草剂乙草胺在水中间接光解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H2O2对水中乙草胺具有光敏化降解作用,其敏化作用效应与·OH有关;而0206-B对乙草胺具有光猝灭降解作用,光猝灭降解作用效应与0206-B减少水溶液中的·OH自由基含量有关.乙草胺直接光解与H2O2作用的乙草胺间接光解相同的产物有Rf(比移值)为0.12、0.52、0.61、0.72的化合物;H2O2敏化降解抑制了乙草胺直接光解产物Rf为0.04、0.10、0.18、0.21、0.79的化合物产生,但促进乙草胺间接光解Rf为0.45、0.66的新光解产物生成.  相似文献   
63.
改性麦草秸秆对水中磷酸根吸附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实现农作物秸秆资源化,解决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将麦草秸秆化学改性成一种可以有效吸附水体中磷酸根的阳离子型吸附剂.考察了吸附剂投加量、磷酸根溶液初始pH、温度等因素对吸附效果的影响,分析了改性麦草秸秆对磷酸根的吸附动力学过程和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在吸附剂投加量为4 g·L-1和磷酸根溶液初始pH为4.0~7.5条件下,改性麦草秸秆对磷酸根的吸附效果最好,去除率均高于90%;改性麦草秸秆对磷酸根的吸附符合Freundlich等温模式,饱和吸附容量为2.38 mmol·g-1;吸附过程符合一级反应动力学方程,为快速反应过程;反应活化能为12.6 kJ·mol-1,反应速率对温度的变化不敏感.  相似文献   
64.
中美两国经济发展与铜消费量对比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表明,经济增长与铜消费量密切相关。本文由IPAT方程推导了铜消费指标与GDP间的关系式,得出GDP的年增长率(g)的单位GDP铜消费量的年下降率(t)是影响铜消费量变化的两个重要参数。给出了中、美两国铜消费指标与GDP间的关系曲线;中国1960-2004年间单位GDP的铜消费量并未形成明显的上升或下降趋势;美国1941-2004年间单位GDP铜消费量的变化总体上逐年降低,1941年为17.80kg/10^4USD,2003年为2.56kg/10^4USD,单位GDP的铜消费量降低近7倍。对应不同的单位GDP铜消费量年下降率的假设,估计了未来25年内中国经济增长与铜消费指标间的关系以及单位GDP铜消费量降低的倍数。  相似文献   
65.
针对采空区塌陷危险性评价方法中的赋权争议问题,基于偏序集理论提出偏序集评价模型。首先阐明评价指标并确定其分级标准;然后应用偏序集评价模型得到Hasse图,并通过图展现的层集信息判别采空区塌陷危险程度;最后应用该模型对大宝山矿11个采空区的塌陷程度进行判别,评价结果准确合理。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避免了以往研究中的赋权争议问题,克服了样本量不足致使模型无法应用的问题,而且能够应用更多的赋权方法识别排序的稳定程度,体现出样本间的分层信息。  相似文献   
66.
村镇生活垃圾重金属含量及其来源分析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对全国12个省份72个典型村镇的生活垃圾进行采样调查,系统分析我国村镇生活垃圾中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可能来源.结果表明,我国北方典型村镇生活垃圾中重金属As、Hg、Pb、Cd、Cr、Cu、Zn和Ni的含量分别为(7.51±8.89)、(0.64±0.42)、(21.91±12.29)、(4.82±8.37)、(86.36±59.99)、(36.43±15.98)、(62.19±36.61)和(46.07±25.22)mg·kg-1,南方典型村镇生活垃圾中重金属As、Hg、Pb、Cd、Cr、Cu、Zn和Ni的含量分别为(7.43±8.82)、(0.83±0.74)、(21.62±13.76)、(1.84±4.55)、(131.06±74.96)、(37.20±16.80)、(98.04±63.71)和(46.75±25.75)mg·kg-1.与《城镇垃圾农用控制标准》(GB 8172-87)和《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 15618-1995)二级标准相比,重金属Cd和Hg超标较严重.通过聚类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解析垃圾中重金属污染物的来源,结果表明我国典型村镇生活垃圾中Pb和Cd主要来源于厨余、灰土、橡塑类和纸质等印刷品,Hg主要来源于厨余和灰土,Zn和Cr主要来源于灰土,Cu主要来源于电子、电池类废弃物和尘土、橡塑、纸质等印刷品,Ni主要来源于废弃的电子、电池类产品,As主要来源于杀虫剂等农药和肥料.  相似文献   
67.
趋磁细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趋磁细菌菌体内含有磁小体,能够沿地球磁力线方向定位、运动.趋磁细菌和磁小体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对趋磁细菌及其胞内产物磁小体作了介绍,论述了该领域分子生物学方面的研究进展,包括与磁小体相关的基因和蛋白的研究、趋磁细菌遗传体系及基因组方面的研究等,展望了该领域今后的发展前景.图3表1参35  相似文献   
68.
为探究气象和空气污染等环境条件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为遵义地区相关疾病预防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和广义线性、相加模型,利用当地气象和污染资料,分析了2012~2016年遵义市气象环境要素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结果显示,遵义市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状况与当地长期气候状态基本保持一致,气候效应对其的影响占主导作用,其中,冬季为呼吸系统疾病高发期,立秋至处暑前后其发病人数最少,表明此时间段内当地气候条件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有气候疗养效应.气温对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影响以低温滞后效应为主,在其敏感阈值附近气温每变化1℃,发病人数将累积增加31.6%(95% CI:4.4%~65.8%);气压以高压滞后效应为主,相对湿度则在低湿部分同时有即时和滞后效应.舒适度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在冷、热斜胁迫下其发病人数明显多于舒适状况时.PM2.5、SO2和NO2三种污染物的影响都以即时效应为主,而CO则在累积滞后lag04时相对危险度最高,PM2.5与呼吸系统疾病发病人数的暴露-反应曲线呈单调线性分布,SO2、NO2和CO均为“J”型分布.低温与高浓度NO2或者低湿与高浓度SO2的协同作用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影响较大.建立的全年和季节多元逐步回归方程的试预报准确率在75%以上(夏季除外),其中分季节建模预测效果显著优于全年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69.
北运河上游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特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7,他引:1  
以北运河沙河水库周边合流制管网为研究对象,选取浊度为主要指示指标,通过监测典型溢流排口,考察了2019年4次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物的变化过程,研究了降雨事件之间的干旱天数和降雨强度对溢流污染的影响,并分析浊度和典型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汛期降雨强度较大、历时较长,是溢流事件发生的主要时期.当单场次累积降雨量达到15 mm和单场次平均降雨强度达到1.4 mm·h-1时,溢流开始发生.其中,4月24日(第一次溢流)和汛期7月22日(干旱天数为23 d,降雨强度最强)的初期溢流污染最为严重,这两次溢流污水中TN、TP、TCOD都与浊度显著相关(p<0.01);5月26日(非汛期典型降雨)的溢流污染物与浊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污染负荷较低.这说明北运河上游沙河水库周边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染主要受降雨强度和干旱天数的影响.因此,以年总溢流污染负荷为控制目标时,应优先控制年度初次溢流和主汛期初次溢流的初期溢流污染.  相似文献   
70.
熊昌盛  谭荣  岳文泽 《自然资源学报》2018,33(12):2124-2135
已有城市扩张文献多将建设用地视为单一对象,而较少考虑不同类型的建设用地可能受差别化的驱动因素的影响。针对此,论文以浙江义乌为例,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了2006—2014年间义乌商住用地与工业用地扩张所受驱动力的差异。结果表明:商住用地与工业用地扩张均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区位、邻域状态及空间政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影响,但也存在明显的内部差异:一是驱动商住用地扩张的因素并不必然作用于工业用地,反之亦然;二是作用于两类用地扩张的同一驱动因素,其作用方向也可能截然相反;三是对两类用地扩张具有相同作用方向的驱动因素,其作用强度也往往不同,并形成了义乌“产城分离”的城市发展格局。论文揭示了城市化背景下不同建设用地扩张的驱动差异特征,对现有驱动力研究进行了一定拓展,能够为城市规划和城市用地分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直接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