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56篇
安全科学   24篇
废物处理   8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80篇
基础理论   25篇
污染及防治   49篇
评价与监测   11篇
社会与环境   11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9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41 毫秒
101.
In the Anthropocene, understanding the impacts of anthropogenic influence on biodiversity and behavior of vulnerable wildlife communities is increasingly relevant to effective conservation. However, comparative studies aimed at disentangling the concurrent effect of different types of human disturbance on multifaceted biodiversity and on activity patterns of mammals are surprisingly rare. We applied a multiregion community model to separately estimate the effects of cumulative human modification (e.g., settlement, agriculture, and transportation) and human presence (aggregated presence of dogs, people, and livestock) on species richness and functional composition of medium- and large-bodied mammals based on camera trap data collected across 45 subtropical montane forests. We divided the detected mammal species into three trophic guilds–carnivores, herbivores, and omnivores–and assessed the nocturnal shifts of each guild in response to anthropogenic activities. Overall, species richness tended to increase (β coefficient = 0.954) as human modification increased but richness decreased as human presence increased (β = –1.054). Human modifica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ly lower functional diversity (mean nearest taxon distance [MNTD], β = –0.134; standardized effect sizes of MNTD, β = –0.397), community average body mass (β = –0.240), and proportion of carnivores (β = –0.580). Human presence was associated with a strongly reduced proportion of herbivores (β = –0.522), whereas proportion of omnivor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as human presence (β = 0.378) and habitat modification (β = 0.419) increased. In terms of activity patterns, omnivores (β = 12.103) and carnivores (β = 9.368) became more nocturnal in response to human modification.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human modification and human presence have differing effects on mammals and demonstrate that anthropogenic disturbances can lead to drastic loss of functional diversity and result in a shift to nocturnal behavior of mammals. Conservation planning should consider concurrent effects of different types of human disturbance on species richness, functional diversity, and behavior of wildlife communities.  相似文献   
102.
影响环境质量的因素很多 ,它们所起作用各异 ,为尽可能客观地找出其中的关键因子 ,有针对性地进行环境治理或准确地评价环境治理效果 ,设计了一套直接寻找关键因子的方法 ,称作增量趋势法。该法是利用环境监测数据Ci 与标准值Cis,计算出各因子的相对超标量 yi1=[Ci(t) -Cis]/Cis 及相对变化量yi2 =[Ci(t) -Ci(t- 1) ]/Ci(t- 1) ;根据相对超标量yi1和相对变化量 yi2的符号 (>0或≤ 0 )的不同组合方式 ,将各因子分成 4种状态 ,再在各状态中 ,依 yi1和 yi2 的数值大小进行子排序 ;最后 ,由各因子所处的状态与位次进行总排序 ,找出关键因子。为说明该方法如何运用 ,以南京市内秦淮河水质为例 ,分析了各水污染因子所处的状态 ,并进行了排序 ,同时还与传统方法做了简单的对比。结果表明增量趋势法具有如下特点 :(1)物理意义明确 ,分析方法简明 ,适宜于用计算机和环境信息数据库进行自动分析 ;(2 )由于增量趋势法是利用原始监测数据 ,通过简单运算来寻找关键因子的 ,因此 ,能客观地判别各污染因子所起的作用 ,揭示污染治理的效果 ,找出污染加剧的原因 ,增加评价的准确性 ,减少治理时的盲目性 ;(3)趋势增量法同时还考虑了污染因子的动态演变过程 ,可分析随时间推移各因子趋于好转或恶化的变化趋势 ,与许多静态方  相似文献   
103.
结合南京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 ,采用Penman -Montieth法计算参考作物的潜在蒸散 ,建立了本地区农业耗水的物理模型 ,计算了南京地区历年的农业用水量 ,并根据实际资料对模型进行了检验 ,结果表明该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 ,能够反映农业用水的实际情况。在分析该地区历年农业用水量变化及其用水现状的基础上 ,对影响农业用水量的因素和该地区的农业用水效率进行了分析和计算。南京地区农业用水量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耕地面积和各类作物播种面积的变化 ,同时也受当年气候状况的影响。南京地区多年的农业用水效率计算结果表明 ,该地区的灌溉水利用率较低。最后对该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04.
水淹和水窜是油田在水驱开发时常见的安全问题,储层非均质性是引起水淹和水窜的主要原因之一。为研究储层非均质性对于水淹水窜的作用,通过层次聚类分析法建立储层非均质综合指数关系式,并将其转化为水淹水窜风险概率,把水淹水窜风险概率进行分级,以此判断非均质性对于水淹水窜的作用。以BD油田阜二段第三砂层组为例进行水淹水窜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研究区非均质性严重,水淹水窜风险概率均大于80%,储层非均性极容易导致油田在注水开发时发生水淹水窜。该区在注水开发时需要重视工艺设计与防护措施,以降低水淹水窜风险。  相似文献   
105.
吡虫啉对蜜蜂幼虫的室内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吡虫啉是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新烟碱类农药,其不合理使用破坏蜜蜂的嗅觉记忆能力,影响采集行为,导致多种亚致死效应。利用室内人工饲养蜜蜂幼虫技术,选取意大利蜜蜂幼虫为研究对象,经3 d适应性饲养后,连续3 d喂食含不同浓度的吡虫啉日粮,测定蜜蜂幼虫的存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评估吡虫啉对蜜蜂幼虫生长发育影响。结果表明,吡虫啉处理剂量为15ng·幼虫~(-1)时,并不影响蜜蜂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当处理剂量达到150 ng·幼虫~(-1)时,蜜蜂幼虫羽化率下降,但不影响蜜蜂幼虫的存活率和化蛹率;幼虫7 d半数致死剂量为2 300 ng·幼虫~(-1)。高剂量吡虫啉对蜜蜂幼虫存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均存在影响,处理剂量越高,存活率、化蛹率和羽化率越低,呈高度负相关(r=-0.99,-0.94,-0.89),同时蜜蜂幼虫的羽化时间延长。研究可为吡虫啉的合理使用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6.
为提高煤堆自燃的防治效果,降低经济成本和提高施工的灵活性,基于煤堆自燃理论,使用COMSOLMultiphysics 5.0数值仿真软件,建立煤堆自燃模型,研究了煤堆最高温度和自然发火期变化及相关措施实施后最高温度降低规律,对比了单独压实、独立风障和风障联合压实的温度降低量,优化了联合措施的工艺。结果表明,煤堆孔隙率越小,自燃风速范围越宽,最小、最易、最大自燃风速越大;单独进行煤堆压实存在因孔隙率增加而降低的最低不宜风速;针对6 m高煤堆单独使用风障时,只有风障高12 m、距离煤堆25 m才能避免煤堆自燃;风障联合压实措施中,风障高7.5~9 m,设置距离煤堆10~30 m即能保证煤堆不自燃。说明联合的煤堆最高温度降低量更大,且能扩大压实的适用范围,降低风障高度,节约经济成本,增加风障现场施工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07.
调研已开发的包括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啶虫脒、噻虫啉、呋虫胺、烯啶虫胺、环氧虫啶、氯噻啉、哌虫啶和氟啶虫胺腈在内的11种新烟碱类农药在我国的登记现状。根据已登记的新烟碱农药的使用方法,开展了不同暴露场景下蜜蜂的初级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喷施场景下,吡虫啉、噻虫嗪、噻虫胺、烯啶虫胺、呋虫胺、氟啶虫胺腈和氯噻啉这7种新烟碱类农药在不同作物上使用对蜜蜂的风险商值均大于1,风险均不可接受;啶虫脒、哌虫啶和噻虫啉在所有登记作物上使用对蜜蜂的风险商值均小于1,风险可接受。土壤或种子处理场景下,除噻虫啉外,其余4种新烟碱类农药包括吡虫啉、噻虫胺、噻虫嗪和呋虫胺对蜜蜂的风险商值均大于1,风险均不可接受。评估结果可为新烟碱类农药在我国的登记管理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8.
地矿系统矽肺与可疑矽肺的肺功能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地质矿产系统115 例矽肺与可疑矽肺的肺功能检查与分析,对矽肺呼吸功能障碍的性质与程度进行了评价;提出了肺功能检查能为矽肺患者代偿机能及劳动力鉴定提供辅助依据的见解;同时阐明了吸烟对肺功能的影响及小气道功能检查对早期发现亚临床期病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9.
厌氧流化床微生物燃料电池处理废水的产电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内径40mm、高600mm的液固厌氧流化床空气阴极单室微生物燃料电池(MFC)中,分别以污水和椰壳活性炭为液相和固相,采用间歇运行方式,考察了接种厌氧污泥条件下流化状态对电池产电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床条件下,电池启动迅速.初始电压为200mV,80h后电压急剧上升,100h后电池开路电压稳定在700~900mV之间.对比电压和功率密度随电流强度变化的曲线知,电池启动成功后,固定床状态下,电池最大输出功率密度随污水循环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床层颗粒由固定状态转变为流化状态后,电池最大输出功率密度由初始值120mW·m-3增加至220mW·m-3,说明流化床可以改善MFC阳极室内传质效果,加快反应速率,提高MFC产电性能.  相似文献   
110.
利用中国数字地震台网(CDSN)5个台站的波形资料,采用功率谱密度估计方法,提取了智利地震激发的地球球型自由振荡,并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PREM)的理论自由振荡周期进行对比,发现球型振荡振型周期与地球初步参考模型预测的球型自由振荡周期基本吻合。所得结果可以进一步用来研究地震震源机制和地球内部结构,并对大地震的震源破裂分布给出一定的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