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36篇
安全科学   1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4篇
综合类   39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31篇
评价与监测   3篇
灾害及防治   3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采用Fenton氧化与生化组合技术处理生物难降解的采油废水的研究结果表明 ,Fenton氧化技术不但对采油废水中有机质有较好的去除率 ,而且大大地改善了废水的可生化性 ,在H2 O2 的投加浓度和Fe2 + 与H2 O2 的摩尔比分别为10mmol/L和 0 .1的条件下 ,经过 30min氧化后可使废水BOD值由原来的 5mg/L上升至 4 0mg/L ;同时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 ,废水中残余的有机物分子量逐渐降低。 30min氧化后的废水经过生物处理 ,其出水COD值为 10 2mg/L ,可以满足国家综合污水外排标准 ,经济分析结果表明 ,该技术处理采油废水的运行成本为 1 4 7元 /t。这一技术在解决石油行业采油废水的外排达标方面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快速测定蔬菜中18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后,经Oasis PRiME HLB固相萃取柱净化,采用ACQUITY UPLC HSS T3 C18(50 mm×2.1 mm,1.8μm)色谱柱进行分离,以0.1%甲酸水溶液和乙腈作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采用电喷雾电离源、正离子模式下以多反应监测(MRM)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8种农药在0.5—50μ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2>0.995),方法最低检出限为0.4—1.5μg·kg-1,最低定量限为1.4—5.0μg·kg-1.在韭菜、芹菜、番茄、白菜基质中,5、10、50μg·kg-1添加水平下的加标回收率为60.2%—126.9%,相对标准偏差(RSD)为0.4%—21.6%(n=3).  相似文献   
13.
园林植物滞留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特征及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常用园林植物滞留大气颗粒物的能力,本文以北京市常用园林植物为例,应用直接采样、电镜分析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对选定园林植物滞留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特征及规律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1)园林植物滞留的颗粒物形状为不规则块体、球体和聚合体,通过对比分析得出,滞留大气颗粒物能力由高到低的微形态结构依次是蜡质结构〉绒毛〉沟槽〉条状突起,并且这些微形态结构越密集、深浅差别越大,越有利于滞留大气颗粒物。(2)以园林植物叶片滞留颗粒物的数量进行统计时,得出园林植物叶片表面大部分为PM10(Dp≤10μm),均在98%以上,而PM2.5(Dp≤2.5μm)均在90%以上,粗颗粒物(Dp〉10μm)的数量对总体数量的贡献非常小,均在2%以下;以体积进行统计时,得出PM10的体积在总体积中的比例在50%以上,对颗粒物总体积贡献最大,滞留的PM2.5体积占总体积8.5%-17.6%,粗颗粒物(Dp〉10μm)体积占总体积20%以上。(3)对园林植物滞留颗粒物累积规律分析得出:在相同观测叶面积下,园林植物滞尘10 d的叶表面颗粒物数量较滞尘5 d的叶表面颗粒物数量均有所增加,增幅最大的是小叶黄杨(Buxus microphylla),增幅最小的是月季(Rosa chinensis),通过方差分析得出绦柳(Salix matsudana f.pendula)叶表面颗粒物数量显著低于除银杏(Ginkgo biloba)之外的其它7种树种,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us)、小叶黄杨和国槐( Sophora japonica)叶表面滞留颗粒物的数量较多,并且显著高于月季、银杏和绦柳叶表面滞留的颗粒物数量;滞尘10 d后园林植物叶表面滞留的颗粒物的总面积均未超过观测叶面积的25%,至于叶片持续滞留颗粒物多少天后达到饱和状态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以不同的含钛化合物作为原料,在无模板条件下经一步溶剂热法合成了两种TiO2介孔球——TiO2-1和TiO2-2。对两种TiO2介孔球的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TiO2-1和TiO2-2粒径分别为5.7 nm和8.0 nm;比表面积分别为159.4 m2/g和128.3 m2/g;孔径约为4.0 nm和5.0 nm。采用P25型TiO2、TiO2-1和TiO2-2对双酚A溶液进行光催化降解反应。在催化剂加入量为0.5 mg/L的条件下降解60 min,双酚A去除率分别为76.3%,99.7%,98.5%。TiO2-1和TiO2-2的光催化效果优于P25型TiO2,且TiO2-1的光催化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Quinestrol has shown potential for use in the fertility control of the plateau pika population of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However, the environmental safety and fate of this compound are still obscure. Our study investigated degradation of quinestrol in a local soil and aquatic system for the first time.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egradation of quinestrol follows first-order kinetics in both soil and water, with a dissipation half-life of approximately 16.0 days in local soil. Microbial activity heavily influenced the degradation of quinestrol, with 41.2 % removal in non-sterile soil comparing to 4.8 % removal in sterile soil after incubation of 10 days. The half-lives in neutral water (pH 7.4) were 0.75 h when exposed to UV light (λ?=?365 nm) whereas they became 2.63 h when exposed to visible light (λ?>?400 nm). Acidic conditions facilitated quinestrol degradation in water with shorter half-lives of 1.04 and 1.47 h in pH 4.0 and pH 5.0 solutions, respectively. Moreover, both the soil and water treatment systems efficiently eliminated the estrogenic activity of quinestrol. Results presented herein clarify the complete degradation of quinestrol in a relatively short time. The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safety of this compound needs further investigation.  相似文献   
16.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In this study, Mn-doped MgAl-layered double hydroxides (LDHs) were successfully synthesized for efficient removal arsenate from aqueous solution. The...  相似文献   
17.
针对城市化进程加快引发的一系列环境污染问题,指出了加快污染防治设施社会化运营的必要性,并从污染治理设施的种类、污染治理设施的社会化运营分析和运作模式三方面论述了如何进行污染治理设施的社会化运营,从经济发展、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引入竞争机制等方面概述了污染防治设施社会化运营对区域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农药混配制剂环境风险评估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了欧洲和美国农药混配制剂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详细介绍了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评估体系中的2种方法,即,基础的"整体测试法"和近年来提倡的"基于组分的方法"。"基于组分的方法"的特点是以浓度加和模型(CA模型)作为默认假设进行初级评估,以独立作用模型(IA模型)等作为高级评估手段的农药混配制剂环境风险评估方法。此外,本文还介绍了模型偏差率(MDR)、毒性相似度及毒力单元(TU)等概念以及混配制剂风险评估流程。本文的目的旨在为建立我国农药混配制剂的环境风险评估方法体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垃圾渗滤液是公认的一种成分复杂且难以处理的高浓度有机废水,笔者在北京市海淀区六里屯垃圾填埋场通过2007—2010年垃圾渗滤液处理的工程实践,以COD和氨氮的去除率为指标,研究了不同的垃圾渗滤液处理工艺组合,以及不同运行参数条件下对垃圾渗滤液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在中温UASB和A/O的平均水力停留时间(HRT)缩短1/3的情况下,通过改进A/O段曝气方式,优化系统的pH、DO等运行参数,用MBR替代絮凝工艺,使整个组合工艺对COD的年平均去除率达到了94.3%,氨氮的去除率维持在99.5%以上,出水氨氮稳定在10 mg/L以内,而改造前的COD与氨氮的年平均去除率仅为82.2%与55.3%。与改造前的UASB+A/O+絮凝工艺组合相比,改造后的UASB+A/O+MBR工艺组合具有更高的污染物去除能力、更好的抗缓冲性和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添加炭基材料对蔬菜废物好氧堆肥进程和腐熟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蔬菜废弃物辣椒秸秆和树叶为堆肥原料(CK),采用密闭式好氧堆肥工艺,研究了添加5%木本泥炭(T1)、5%活性炭(T2)和10%木本泥炭(T3)等炭基材料对堆肥p H、EC、CO2累积量、物料损失率、T值、C/N和发芽率指数的影响。结果显示,T2处理的p H在60 d后维持在8~9之间;EC值随着堆肥进行呈现先下降后升高再下降的趋势,最终CK、T1、T2和T3处理的EC值(m S/cm)分别降低了1.02、0.76、0.33和0.48;T2和T3处理的CO2累积量一直高于其他处理;所有处理的物料损失率均在20%以上;4个处理堆肥产品的T值分别为0.56、0.65、0.68和0.69;堆肥产品的发芽率指数分别为63.2%、69.3%、93.5%和86.1%。T值和发芽率指数显示T2和T3处理达到了腐熟阶段。结果表明,在蔬菜堆肥处理中添加炭基材料可改善堆肥产品的理化性质,加速堆肥物料的分解,有效地缩短堆肥周期和提高堆肥产品的腐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