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85篇
综合类   128篇
基础理论   2篇
污染及防治   4篇
评价与监测   6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粘土矿物比率对沙尘源区的指示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了探讨中国北方沙尘源区矿物组成特征并建立沙尘气溶胶的矿物示踪指标,在亚太地区气溶胶特征实验(ACE-Asia)期间对新疆阿克苏、甘肃敦煌、陕西榆林和内蒙古通辽沙尘气溶胶的矿物组成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中国主要沙尘源区沙尘气溶胶中高岭石与绿泥石的比率存在明显差异,西部沙尘源区(以阿克苏站点为代表)高岭石与绿泥石的比值较小(平均值为0.3),而北部沙尘源区(以榆林站点为代表)高岭石与绿泥石的比值相对较高(平均值为0.7).沉降区长武尘暴样品的粘土矿物比率和气团轨迹分析证实,在区域范围,高岭石与绿泥石的比值为较好的沙尘源区矿物示踪指标.而亚洲沙尘与撒哈拉沙尘的对比显示,高岭石与绿泥石的比值在全球范围有着沙尘源区指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32.
苏州印染企业清洁生产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通过江苏省苏州市15家印染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情况的分析,总结了清洁生产技术方案对印染行业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影响,根据对各类清洁生产方案效益的分析,阐述了印染行业清洁生产的若干规律。  相似文献   
33.
北京城市大气甲烷自动连续观测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自动连续监测北京城市背景下大气温室气体的方法 ,报道了 2 0 0 0年监测得到的CH4 日变化和总的变化趋势。对高密度观测获得的数据分析发现 ,北京大气CH4 的日变化呈现单周期正弦变化 ,平均浓度极大值 1.60 μg/L出现在凌晨 5 :0 0— 6:0 0 ,极低值 1.40 μg/L出现在午后 14:0 0— 15 :0 0 ,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光化学汇的日变化。通过研究不同季节、不同天气情况下CH4 的日变化规律发现 ,北京显然是CH4 的排放源 ,在强风条件下得到接近华北地区本底值的浓度。日变化季节差异反映了城市背景下大气CH4 的浓度主要受到汇的调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同时 ,虽然北京大气CH4 浓度季变化仍呈双峰模态 ,但冬季峰值明显低于夏季 ,显示北京大气治理取得成效 ,人为源强度变小  相似文献   
34.
2017~2018年北京大气PM2.5中水溶性无机离子特征   总被引:11,自引:7,他引:4  
为探究近年来北京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过程中PM2.5及其中水溶性无机离子(WSIIs)特征,于2017~2018年在北京城区进行了连续1 a的PM2.5样品采集,对其中9种主要WSIIs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为(77.1±52.1)μg ·m-3,最高和最低值分别出现在春季[(102.9±69.1)μg ·m-3]和夏季[(54.7±19.9)μg ·m-3].WSIIs年均浓度为(31.7±30.1)μg ·m-3,对PM2.5贡献比例为41.1%,季节贡献特征为:秋季(45.9%) > 夏季(41.9%) > 春季(39.9%) ≥ 冬季(39.2%).SNA是WSIIs的重要组成,春、夏、秋和冬季在总WSIIs中的占比分别可达86.0%、89.5%、74.6%和73.0%.随温度升高,NO3-和SO42-分别呈现出了先升高后降低以及波动性升高的趋势;而当相对湿度低于90%时,2种离子浓度均随相对湿度增加而升高,反映了光化学和液相过程对2种离子组分的贡献差异.随污染加重,WSIIs整体贡献比例大幅升高,且各类WSIIs演化特征各异,其中,NO3-浓度和贡献均持续升高,而SO42-和各类源自扬尘的离子组分(Mg2+、Ca2+和Na+)贡献降低.观测期间WSIIs主要来源包括二次转化、燃烧源和扬尘源,对燃煤和机动车的管控是其减排的重要途径.后向轨迹分析表明,源自北京市南部和西部的气团对应着较高的PM2.5浓度和WSIIs占比,且二次离子贡献显著;而源自西北和北部的气团对应的PM2.5浓度和WSIIs占比则较低,但Ca2+贡献较高.  相似文献   
35.
为了解沙尘气溶胶在大气中的物理、化学特性演变,于2017年5月北京沙尘暴发期间,对北京大气中不同粒径颗粒物的质量浓度进行了连续观测,并用离子色谱仪和水溶性有机碳分析仪对其中的主要水溶性化学组分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沙尘期间TSP及其中的水溶性有机碳(WSOC)、元素碳(EC)、有机碳(OC)和水溶性无机离子的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2237.59±681.49)、(29.90±18.05)、(1.46±3.05)、(67.35±29.07)和(136.75±46.38)μg·m~(-3),除EC变化不大外,其他成分沙尘期浓度远高于非沙尘期,其中Na~+、NH_4~+、K~+、Mg~(2+)、Ca~(2+)、Cl~-、NO_3~-、SO_4~(2-)、WSOC的浓度分别为沙尘前的11.55、3.00、14.88、14.89、9.40、4.60、2.40、3.91、1.83倍,浓度增长最为明显的是地壳元素离子,变化最小的为NH_4~+和NO_3~-;粒径分析表明,地壳元素离子在整个采样期间均在粗粒径段(4.7~5.8μm)表现出最大浓度;沙尘期间SO_4~(2-)及NO_3~-均以粗模态为主,沙尘结束后SO_4~(2-)在0.43~0.65μm粒径段出现峰值,而NO_3~-依然是在4.7~5.8μm粒径段出现峰值,表明大部分NO_3~-主要以非均相反应存在于粗粒径段中.沙尘期SO_4~(2-)与地壳元素离子表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NH_4~+没有表现出相关性,表明沙尘期SO_4~(2-)主要来自于沙尘携带的一次来源,非沙尘期SO_4~(2-)与地壳元素没有明显的相关性,而与NH_4~+之间相关系数r=0.70,表明其为非均相二次转化形成.NO_3~-与地壳元素离子和NH_4~+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其在沙尘期既有一次来源,也有二次转化,而在非沙尘期主要来源于二次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36.
成都市区夏季大气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5,自引:8,他引:17  
为了解成都市区大气污染物浓度水平及其变化规律,统计分析了2013年6月1日—8月31日3个市区站点(十里店、梁家巷和草堂寺)SO2、NO2、O3、PM2.5、PM10和CO逐时观测资料.结果表明,观测期间O3污染严重,上述3个站点小时均值超标率分别达22%、37%和42%.大气颗粒物污染也较为严重,上述3个站点PM10日均浓度超标率分别为13%、8%和3%,而PM2.5日均值超标率分别高达34%、27%和26%.NO2和CO早晚的浓度高峰主要与机动车流量增加和混合层高度降低有关.由于紫外辐射影响,O3浓度在正午出现峰值.受机动车流量高峰和气象条件的影响,PM2.5和PM10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上午和下午.通过对污染物"周末效应"的分析,发现周末O3、PM2.5和PM10的浓度显著高于工作日,SO2、NO2和CO反之.成都市区大气污染受局地排放和外源输送共同影响,其中PM10和NO2主要受局地源控制,而PM2.5、SO2和O3受外输送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7.
西安一次霾重污染过程大气环境特征及气象条件影响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利用西安区域8个气象站点的气象观测资料及西安市13个环境质量监测站点的空气污染物浓度监测资料,对2013年12月16—25日西安地区一次长时间重污染霾天气过程的污染特征及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霾重污染天气过程主要是一次在不利气象条件下形成的高浓度颗粒物污染事件,其中有54.6%的霾属于干霾,其余属于湿霾.气压场偏弱,气压梯度力小,风速小,弱冷空气形成的下冷上暖的稳定性层结等天气形势有利于霾重污染的形成与维持;弱的降温与相对湿度增大叠加,有利于气溶胶吸湿增长而加重霾的强度.关中盆地特有的喇叭口地形通风不畅,造成外来输送与当地排放的大量污染物堆积,为此次长时间霾发生提供了增强条件.低的混合层厚度抑制了垂直方向上的对流输送,严重削弱了大气垂直扩散能力,造成了大气中各类污染物浓度的大量积聚,是造成此次霾重污染过程的重要原因之一.城市污染加重热岛效应、热岛效应反过来通过热岛环流改变城市污染物传播扩散规律并加重污染,二者相互作用、互为增强条件.  相似文献   
38.
根据含裂隙含水层介质特点及污染物、细菌在含水层中的输运转化特点,利用二重孔隙介质假设,提出了多种情况下污染物、细菌在含水层中的相互作用模型,并对部分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模型的模拟值与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39.
利用腔衰减相移式NO2光谱仪(CAPS)和传统化学荧光法(CL)同时测量北京2012年8月21—29日大气NO2浓度变化.对比两种仪器的NO2浓度,两种仪器结果在白天光化学反应较强期间偏差较大,最高可达25%.结合O3以及NOy观测计算了臭氧生成效率(OPEx),结果显示CAPS仪器结果计算得出的OPEx比CL小40%.对比低浓度和高浓度O3时期,前者差异小于后者,说明准确的NO2浓度测量对OPEx的计算至关重要,在O3污染期间尤为重要,是影响臭氧敏感性控制指标的一个显著因素.  相似文献   
40.
刘静达  何超  赵舒曼  朱俊  汪巍  王莉莉  王跃思 《环境科学》2023,44(10):5392-5399
近年来,我国臭氧(O3)污染形势日趋严峻,在多地已超越PM2.5成为大气环境的首要污染物.气象条件,尤其是温度和湿度对O3生成的影响极大.因此,厘清并量化不同区域温度和湿度变化对O3浓度的影响可为政府防治臭氧污染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分析2015年1月1日至2022年7月31日实测日最大温度(Tmax)和相对湿度(RH)与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O3-8h)的关系,发现臭氧污染严重的七大区域的O3-8h与Tmax呈线性正相关关系,温度惩罚因子范围为2.1~6.0 μg ·(m3 ·℃)-1;O3-8h与RH呈非线性关系,RH为55%时O3-8h最高;不同区域对Tmax和RH的敏感度稍有不同,总体上最适合O3生成的气象条件为29℃≤Tmax<38℃且40%≤RH<70%.长三角、苏皖鲁豫和长江中游地区在Tmax≥35℃的极端高温条件下,O3-8h停止随温度的上升而增长,反而出现下降现象,且往往伴随颗粒物浓度的小幅上升.这可能与部分前体物在水汽含量变高的情况下发生非均相反应及臭氧的非均相汇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