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57篇
安全科学   2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9篇
综合类   131篇
基础理论   52篇
污染及防治   18篇
评价与监测   2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31.
固定化栅藻对污水的净化及其生理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34,自引:0,他引:3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斜生栅藻包埋固定在褐藻酸钙凝胶胶珠中。对人工配制的污水进行净化,研究其对污水中氨氮和正磷酸盐的净化效率以及净化过程中藻类的生长,叶绿素α含量、光合强度和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变化。并与未固定的斜生栅藻(悬浮藻)进行对照比较,结果表明,由于固定化提高了斜生栅藻的合成代谢生理活性,延迟衰老,对污水中氨氮和正磷酸盐的净化效率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2.
铬离子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利用自然光照条件,在不同铬离子质量浓度下,对5种藻类的生长进行了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5种藻类在不同的光波长下,其吸收光谱存在两个最强的吸收区: 420~440 nm的蓝紫光部分和660 nm 的红光部分;在不同铬离子质量浓度0~20.63 mg·L-1范围内,5种藻类生长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其耐受性也尽不相同,经过分析和比较后得出5种藻类对铬的耐受性大小顺序为:微囊藻(Microcystis)>水华鱼腥藻(Anabaena flos-aquae)>细长聚球藻(Synechococcus elongatus)>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e).  相似文献   
33.
基于微板藻毒性试验测定5个有机磷农药与4个三嗪类农药的单个及联合毒性.根据半数效应浓度(EC50),对斜生栅藻96h生长抑制的毒性大小顺序为:西草净>阿特拉津>扑灭通>苯嗪草酮>草甘膦>敌敌畏>磷胺>乙酰甲胺磷>甲胺磷.这表明直接干扰光合作用电子传输的三嗪除草剂的藻毒性明显大于有机磷农药.以通用浓度加和作为参考模型,三嗪类农药按EC50和EC10(10%效应浓度)浓度比的混合物对斜生栅藻呈现加和毒性.有机磷农药按EC50和EC10浓度比的混合物在低浓度呈现加和毒性,在高浓度呈现协同毒性.有机磷与三嗪类农药按EC50和EC10浓度比的混合物在低浓度为加和毒性,在高浓度为协同毒性.  相似文献   
34.
基于四尾栅藻响应的有机磷农药生态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系统评价有机磷农药在水域生态系统风险为目标,采用批次培养的方法研究了草甘膦和毒死蜱两种有机磷农药在高浓度下的毒性效应、低浓度下的刺激效应及微量条件下的无机磷替代效应.结果表明,草甘膦和毒死蜱对四尾栅藻(Scenedesmus quadricanda)的96h EC50值的分别为12.98,2.02μmol/L.低浓度草甘膦(0.014~1.35μmol/L)条件下细胞密度和最大光能转化效率表现出了显著的刺激作用,最大促进效应分别为13%和6.0%;草甘膦(0.40~0.67μmol/L)表现出显著的无机磷替代效应,而毒死蜱处理组未观察到刺激作用和替代效应.有机磷农药对微藻种群变化的作用方式以低浓度下的刺激作用为主,同时可以引发无机磷不足时某些可利用有机磷种类微藻的种群增长.  相似文献   
35.
按照毒性试验标准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离子液体1-丁基-3-甲基咪唑氯盐([BMIM]Cl)对斜生栅藻的影响,测定了半数抑制浓度(IC50)、叶绿素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过氧化氢酶(CAT)活性以及藻细胞通透性的变化,观察了80mg/L[BMIM]Cl处理96h对藻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BMIM]Cl对斜生栅藻生长具有抑制作用,随着浓度的增大抑制率增加,叶绿素含量下降, 48h IC50、72h IC50和96h IC50分别为103.77、76.44和68.49mg/L.藻细胞对[BMIM]Cl有一定的氧化应激反应,CAT和SOD活性随[BMIM]Cl浓度升高而降低.[BMIM]Cl对藻细胞的细胞膜有一定程度的破坏作用,藻细胞通透性随浓度升高而增大,同时藻细胞的超微结构受到了[BMIM]Cl的影响,造成质壁分离,叶绿体片层断裂,线粒体嵴数量减少.  相似文献   
36.
《环境科学与技术》2021,44(8):146-153
抗生素滥用已成为广受关注的环境问题,为考察抗生素对藻类的毒性效应,作者采用叶绿素荧光技术,检测不同浓度庆大霉素处理下培养72 h斜生栅藻的生长及光合活性。结果表明:随着庆大霉素浓度增加,单位细胞的叶绿素a含量减少,光合系统Ⅱ(PSⅡ)活性显著降低,PSⅡ中Q_A、Q_B和质体醌之间的电子传递受到阻遏,光合能量分配失衡,这导致藻细胞生长被抑制。另一方面,斜生栅藻通过改变光合能量分配策略来保障逆境下生长代谢所需光能的正常供应,从而缓解庆大霉素胁迫,增强自身耐受能力,确保细胞的存活。由此可见,水环境中日益增加的抗生素含量将显著改变藻类的生长增殖特性,并可能引发其他连锁反应,值得引起重视和关注。  相似文献   
37.
为促进自养高产油微藻的工业化应用,从青海多种生境中分离到34株产油微藻,以筛选获得产油脂最高的青3-2-2株为出发株,18S rRNA分析表明其与栅列藻属(Scenedesmus sp.)同源性达到99%以上,确定该株属于栅列藻属.研究氮源、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初始pH值等培养条件对微藻生物量及油脂含量的影响,优化培养条件为:硝酸钠为氮源,以10%(V/V)接种量接种于普通SE培养基,培养温度为25℃,初始pH 7.0,培养周期为20 d,可以获得较高的油脂产率,比优化前的产率增加了近70%.  相似文献   
38.
三聚氰胺对藻类的毒性效应及其机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不同质量浓度的三聚氰胺处理斜生栅藻、近头状伪蹄形藻和铜绿微囊藻,根据其叶绿素a质量浓度、丙二醛浓度和蛋白质质量浓度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氧酶活性的变化.探讨三聚氰胺对藻类的毒性效及其致毒机理.结果显示.三聚氰胺对3种藻叶绿素a质量浓度的增长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制效应随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加而增强.当处理质量浓度大于1 500mg/L时,叶绿索a质量浓度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降低;小于750 mg/L时,其叶绿素a质量浓度缓慢增加,但增加幅度低于对照组.3种藻的丙二醛浓度均随二聚氰胺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升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氧酶活性随处理质量浓度的增大而降低,蛋白质的质量浓度没有明显变化.这些生理指标的变化表明,三聚氰胺可能会引起藻细胞中保护性酶活性降低,导致细胞生物膜的脂质过氧化作用增强,藻类载色体活色素体的结构和功能受到损伤,进而影响光合作用.  相似文献   
39.
以斜生栅藻(Scenedesmus obliquus)为受试生物,采用藻类急性毒标准方法研究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十二烷基苯磺酸钠(LAS)和辛基苯基聚氧乙烯醚(TX-100)3种较常用的表面活性剂对藻类的生态毒性.通过斜生栅藻的密度及过氧化物酶活性的测定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在EC50附近,表面活性剂浓度越大其毒性越强,不同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斜生栅藻毒性从大到小为阳离子(CTAB)、阴离子(LAS)、非离子(TX-100).表面活性剂毒性作用机制主要是被吸附在藻细胞的磷脂双分子膜结构表面,从而引起膜结构的破坏和功能的丧失,进而导致细胞死亡.  相似文献   
40.
以真核微藻斜生栅藻为试验对象,对其在重金属Pb2+胁迫下,添加焦性没食子酸(PA)后的生物量变化及其机制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作用第4d,10.0mg/L单独Pb2+对斜生栅藻的抑制率为73.1%,但在Pb2+胁迫的同时添加不同浓度PA(1.0,5.0,10.0,15.0mg/L),可见明显的低促高抑现象,1.0~10.0mg/LPA添加组抑制率显著低于单独Pb2+胁迫组,P<0.05.其机制研究表明,Pb2+可严重损害藻细胞的结构,增加细胞的氧化压力,在早期诱导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还原酶(GR)、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的显著升高;而添加PA后,除最高浓度组(15mg/L),其余各组4种抗氧化酶活力在实验测定时间内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尤其是5.0~10.0mg/L组,其光合效能以及对Pb2+的吸收率较单独Pb2+胁迫组均有显著性提高,P<0.05,且细胞的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