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66篇
  免费   182篇
  国内免费   524篇
安全科学   232篇
废物处理   96篇
环保管理   147篇
综合类   1093篇
基础理论   284篇
污染及防治   185篇
评价与监测   52篇
社会与环境   42篇
灾害及防治   41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11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81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66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66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101篇
  2011年   127篇
  2010年   94篇
  2009年   93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76篇
  2005年   60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53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9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8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Thiacloprid is a new insecticide of the chloronicotinyl family. To assess its risk after application, resid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iacloprid in marjoram, thyme, and camomile and in soil were studied under field conditions. The active ingredient was extracted from the plant material using a mixture of acetone-water. After filtration, the extract was concentrated to the aqueous phase, diluted with water, and portioned against ethyl acetate on a matrix solid phase dispersion column. Thiacloprid was extracted from soil using a mixture of methanol-water, filtered, and re.extracted (clean up) with dichloromethane. The residues were quantified using HPLC-MS-MS. The methods were validated by recovery experiments. Thiacloprid residues in marjoram, thyme, and camomile and in soil persisted beyond 10, 14, 14, and 21 d but no residues were detected after 14, 21, 21, and 28 d, respectively. The data obtained in this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biexponential model is more suitable than the first-order function to describe the decline of thiacloprid in fresh marjoram, fresh thyme, and dried camomile flowers with half-life (t1/2) of 1.1, 0.7, and 1.2 d, respectively. However, both the first-order function and biexponential model were found to be applicable for dissipation of thiacloprid in soil with almost the same t1/2 values of 3.5 and 3.6 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iacloprid dissipates rapidly and does not accumulate in the tested herbs and in soil.  相似文献   
82.
钒掺杂磁铁矿对亚甲基蓝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采用共沉淀硝酸盐氧化法合成了不同掺杂量的钒掺杂磁铁矿(Fe3-xVxO4, x<0.4),并运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XRD)、BET比表面积测试、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以及N2和空气气氛下的热重-差示扫描量热分析(TG-DSC)等手段对合成的Fe3-xVxO4进行了结构表征. 结果显示,合成的Fe3-xVxO4为立方晶系尖晶石结构,钒离子主要类质同像替换八面体位上的Fe3+. 合成的Fe3-xVxO4是纳米级的磁性材料,晶粒尺寸为28~35 nm. 钒掺杂作用增加了磁铁矿的表面羟基量. 吸附实验结果表明,在中性pH下,Fe3-xVxO4对亚甲基蓝的饱和吸附量随钒掺杂量的增加明显增大,其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 Fe3-xVxO4对亚甲基蓝的吸附反应主要在前25 min内完成,动力学曲线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方程. 此外,提高溶液的pH有利于Fe3-xVxO4对亚甲基蓝的吸附.  相似文献   
83.
Mg/Al双金属氧化物对As(V)吸附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研究了以镁铝水滑石为原料制备的Mg/Al双金属氧化物对溶液中As(V)的吸附作用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Mg/Al双金属氧化物对As(V)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吸附规律符合Langmuir等温吸附方程,根据计算所得的理论最大吸附量为51.02 mg·g-1,与实验得出的最大吸附量50.53 mg·g-1基本一致;运用3种...  相似文献   
84.
亚硒酸盐对四种蔬菜生长、吸收及转运硒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添加不同含量外源亚硒酸盐对小白菜、芥菜、生菜和菠菜的生长、吸收及转运硒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含量硒(<3.81 mg·kg-1)对供试的4种蔬菜的生长均有促进作用,而高含量硒(>29.91 mg·kg-1)却显著抑制蔬菜的生长,并对供试蔬菜的茎、根产生明显的毒害作用.同等硒添...  相似文献   
85.
采集某净化氯苯废气的生物滴滤床填料表面的生物膜,分离纯化后得到1株能高效降解氯苯的菌株L2,基于菌株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系统学分析和Biolog鉴定,可确定该菌株为皮氏罗尔斯顿菌(Ralstonia pickettii),其为新发现的具有氯苯降解性能的菌株.该菌株最佳生长温度和pH分别为30 ℃和7,在最...  相似文献   
86.
文章通过设计正交试验,针对提取的主要因素提取液配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提取剂用量确定最优的前处理方法,建立与国标《水质阴离子表面活性剂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GB7494-87)对应的土壤阴离子表而活性剂(LAS)的亚甲基蓝分光光度法.土壤样品烘干后经20 mL乙醇水溶液(70%)提取,水浴恒温振荡仪45℃下振荡2h,...  相似文献   
87.
控制游离氨实现单级自养生物脱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实时调控SBR反应器内的游离氮浓度的控制策略,实现以亚硝化作用和厌氧氨氧化作用协同的单级自养生物脱氮工艺.实验分成亚硝酸菌富集和厌氧氨氧化菌混合接种2个阶段,SBR内的温度始终保持在(31±2)℃.亚硝酸菌富集阶段,pH值稳定在7.8左右,通过调节进水氩氮浓度(56~446 mg·L-1)实现FA浓度的变化,从而实...  相似文献   
88.
2011年10月18日,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在第七届中国小额信贷联盟年会上表示,中国的货币政策不能放松:一旦开闸放水,将会加强和积聚通胀风险,带来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89.
针对亚微米气溶胶颗粒进入大气中危害环境及人类的健康的问题,设计了一种移动式亚微米气溶胶高效过滤装置,采用最易穿透粒径法(MPPS)测试了装置的过滤效率,结果表明:该装置具有较高的过滤效率,在0.1~0.25μm粒径范围内,装置的过滤效率在99.999%以上,该设备可用于亚微米气溶胶颗粒的过滤净化。  相似文献   
90.
用碳酸钾(K2CO3)溶液活化法成功地制备改性小麦秸秆。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静态吸附试验对改性前后样品的组成、形貌和吸附性能进行表征和测定,对比了秸秆改性前后的结构和组成变化。结果表明:改性后小麦秸秆半纤维素被部分溶解,出现了多孔疏松的结构。改性小麦秸秆用量、溶液p H和亚甲基蓝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大有助于改性小麦秸秆对亚甲基蓝吸附速率的提高,吸附类型符合Langmuir吸附等温方程模型且属于拟二级动力学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