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7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87篇
安全科学   6篇
环保管理   6篇
综合类   214篇
基础理论   9篇
污染及防治   3篇
评价与监测   13篇
社会与环境   12篇
灾害及防治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8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5 毫秒
81.
杨毅红  瞿群  刘随心  李雄  钟佩仪  陶俊 《环境科学》2015,36(8):2758-2767
于2010年夏季在珠三角主要城市广州、佛山、东莞、深圳、珠海以及广州郊区从化同步采集PM2.5样品,利用热光反射碳分析仪和离子色谱分别分析样品中有机碳/元素碳和水溶性离子浓度,并同步收集能见度和气象数据.在此基础上对珠三角主要城市大气PM2.5中主要化学成分的浓度水平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利用IMPROVE方程重建大气消光系数,探讨PM2.5的主要化学组分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观测期间珠三角地区PM2.5中的主要化学成分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广州、佛山和东莞浓度较高,珠海和深圳浓度较低.(NH4)2SO4、有机物(OM)、EC和NH4NO3对夏季珠三角大气消光系数贡献率分别为39%、31%、12%和13%.  相似文献   
82.
有一部很有名的电影叫做《窗外有蓝天》,这个名字代表的也本是一个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自然现象,但对于珠三角的居民来说却是:窗外无蓝天,已经很久了!  相似文献   
83.
南京地区霾天气特征分析   总被引:41,自引:1,他引:4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京气象站和江浦、六合、溧水、江宁、高淳等5个南京郊区气象观测站1961~2005年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对南京地区天气的气候特征、气象要素特征及其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京地区6站天气均呈现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的季节特征;南京站45年来年日数呈明显上升趋势.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天气受气象要素的影响,静小风、较高相对湿度有利于天气出现.天气的增加可能是由总悬浮颗粒物(TSP),尤其是细颗粒物的增加导致的.  相似文献   
84.
《绿色视野》2014,(11):26-27
总结人类治理雾的经验,治法制化是一大“法宝”。1952年,英国伦敦因雾导致4天死亡4000余人,这起震惊世界的“烟雾事件”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经过半个世纪的努力,英国人用法制的力量终于摘掉了“雾都”的帽子。可以说,伦敦是用重典治的活教材。相比之下,我国现行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制定于1987年,“内容粗线条,守法成本高、违法成本低”是  相似文献   
85.
为对比城区与相邻县区不同空气质量下的碳组分污染特征,分别在成都市和仁寿县采集期及非期PM_(2.5)有效样品共计88个,确定其相应质量和各碳组分浓度[有机碳(OC)、元素碳(EC)和二次有机碳(SOC)等],并进行各碳组分之间的相关性及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空气质量下的城区污染物浓度均高于县区.OC和EC密切相关,非期的相关性系数较期大.与城区相比,期县区的SOC/PM_(2.5)较大,说明其受二次有机物污染更为明显;但城区非期二次气溶胶占比明显高于期,表明期的一次排放是城区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燃煤、机动车排放和生物质燃烧均是两个区域PM_(2.5)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86.
许凯  余添添  孙姣姣  袁兆祥  秦昆 《环境科学》2017,38(12):4905-4912
以武汉市为例,利用多源遥感数据研究城市"源""汇"景观格局与大气污染的相关关系.首先,基于武汉市Landsat8数据的地表覆盖分类结果,计算不同尺度下地表覆盖的整体异质性景观指数,选择异质性最大的尺度作为"源""汇"景观分析的最优尺度;在此基础上,用MODIS数据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产品作为大气污染程度的度量,基于自相关性较小的"类别层"景观指数,使用地理加权回归分析模型对"源""汇"景观与AOD进行局部回归分析,并在工业区、商业区和居民区3种功能区内分析建筑物对大气污染影响的差异.结果表明:6 km是本文分析的最优尺度;大气污染的"源"景观为建筑物,"汇"景观为灌木和林地;减小"源"景观面积所占比例、增大其破碎化程度、"源""汇"穿插均匀分布,可以有效减小气溶胶光学厚度,降低大气污染;对于武汉市来说,其大气污染的主要来源为中心城区的商业区和居民区,即来自于市民生活.针对中心城区要发挥其经济、交通等功能,已有的建设用地不宜大面积改动这一现状,可以采取小幅度优化措施,而对于非建成区可采取建前合理规划"源""汇"景观空间分布的措施.  相似文献   
87.
雾霾的产生机理及防治对策措施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是雾和的混合物,通过分析雾与产生的条件及产生机理,得出导致中国中东部产生雾的条件及原因是:空气湿度接近饱和、大气层结稳定、存在冷却条件及大量粒子。由于雾产生的条件中天气及气候因素目前人类难以控制,因此提出防治雾的关键是要控制目前受人类影响的离子的防治思路。结合国内外防治雾经验,提出中国防控雾的对策措施:污染源控制与治理措施、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完善和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制度、倡导绿色生活理念、建立预警制度、制定应急方案、研发新技术等。  相似文献   
88.
为了比较分析创新集聚空间分布单中心与多中心两种模式对污染的影响机制,本文构建了省域面板数据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创新集聚可通过规模效应降低污染;但创新集聚空间分布模式对污染的影响具有异质性.其中,单中心模式诱发了污染,存在创新集聚环境效应悖论;多中心模式对污染具有改善效应;随着创新集聚多中心的提高,其污染改善效应增强,但具有边际递减特征;能源利用效率是创新集聚空间分布模式影响污染的重要渠道之一.基于此,本文建议省级政府推进空间协同创新发展战略,建构省域多中心的创新网络空间组织体系,以此形成多中心协同治机制,破解创新集聚环境效应悖论.  相似文献   
89.
利用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西安市3次灰污染过程中采集的PM2.5样品,采用BCA试剂法、离子色谱和气相色谱-质谱检测法分别对样品中的蛋白质含量及无机有机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测定,结合相关性分析和气团后向轨迹模型分析探讨了PM2.5上蛋白质对灰污染的响应及其在污染过程中可能的作用.结果表明,冬季灰污染期间,西安市PM2.5中蛋白质组分的平均浓度为(5.587±2.421)μg/m3,处于较高水平;蛋白质浓度变化呈现出显著的短期连续变化特征,夜晚略高于白天.蛋白质的浓度与Cl-和K+呈显著的正相关,说明气溶胶中蛋白质的来源与燃煤和生物质燃烧有关;与NO3-与SO42-的浓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表明蛋白质可能参与NO3-与SO42-的氧化转化;蛋白质具有良好的吸湿性,在湿度较大时,以其为核心吸附空气中的水蒸气及易溶于水的气态污染物(O3、SO2、NOX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形成的气溶胶易于发生吸湿增长及非均相反应,可能利于二次气溶胶的生成.  相似文献   
90.
为探究雾-过程的边界层特征,选取天津市2019年12月7~10日一次严重的雾-典型过程,采用常规自动气象站资料、环境小时浓度资料、以及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气溶胶激光雷达等多种观测资料及WRF-Chem源追踪方法对此次污染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结果表明,此次雾-过程可明显分为雾生成、雾与交替、消散等4个阶段;雾-天气与大气温度层结密切相关,伴随着逆温生成,相对湿度和液态水含量最大增长速率分别达13.44%/h和0.013g/(m3·h),呈爆发性增长,相对湿度快速增至92%,微波辐射资料可较好预报雾的生成;雾与交替出现阶段雾天气改变了边界层结构,雾层内大气呈中性状态,相对有利于污染物在雾区内扩散,PM2.5高浓度主要出现在边界层400m以下,雾顶持续逆温抑制了污染物向上层大气扩散,造成雾区内污染物浓度加重,地面PM2.5质量浓度为135~223μg/m3,维持中度-重度污染;雾-天气与垂直风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雾与交替出现阶段存在低风速和较大风速(西南风带来充沛水汽)两种有利于雾维持的情况,雾顶逆温层以上风速为6~12m/s,雾层内为1~2m/s,雾的存在不利于近地面空气质量的改善;此次雾-过程天津本地源排放贡献为36.1%,区域输送贡献为63.9%,整个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区域输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