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3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安全科学   46篇
环保管理   40篇
综合类   83篇
基础理论   16篇
评价与监测   1篇
社会与环境   1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7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1.
根据突变级数法基本原理,对武汉市2002-2011年农地利用绩效动态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障碍度模型找出影响其绩效水平的主要障碍因子.研究结果表明,研究时段内武汉市农地利用绩效整体呈上升趋势,且带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经济绩效是影响农地利用绩效的最主要障碍因素;从单项指标来看,随着生态理念的不断深化,未来农地利用程度及资源安全将对农地利用绩效产生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2.
阅读是读懂文言文、获得重要信息的重要途径。本文从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培养、阅读的技能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3.
当前我国农地非农化进程的加快使农地资源价值显化问题凸现出来,但在现行的政策与制度框架内,农地价格严重扭曲,不能完全表达农地的真正价值。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要求农地资源能合理配置并达到可持续利用,因此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农地价值核算体系与农地价格体系,并对现行扭曲的农地价格进行矫正。本文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利用边际成本定价的方法探讨体现农地真正价值的农地完全价格,并通过这一价格将农地的资源价值纳入整个绿色GDP核算体系中,这也是本文提出的政策性建议之一。  相似文献   
14.
土地整理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41,自引:0,他引:41  
本文在分析土地整理产生的客观必要性的基础上.进一步系统阐述推进土地整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和动力机制,最后提出可持续土地整理的理性思考和对策。  相似文献   
15.
江汉平原农地资源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地价值的货币化计量为缓解我国农地流失形势。修订和完善农地分等定级成果、征地补偿制度,制定和实施农地生态管护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在随机抽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收益还原法及CVM对江汉平原不同类型农地资源的市场价值和非市场价值进行评估.研究表明:江汉平原包括耕地,圈地、林地及水域用地在内的农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现值达1246.82亿元,是农地资源价值构成中无法忽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耕地资源整体价值达4563.28亿元,无法通过市场交易体现的非市场价值有545.30亿元.占耕地价值构成的11.95%;园地及水域用地的价值分别为623.09亿元和3210.06亿元,非市场价值所占比例份额分别为32.21%和8,57%;林地资源的非市场价值225.64亿元,折合非市场价值约85704元/hm^2。  相似文献   
16.
在河南油田井下作业二部井架安装队院内,经常可以看到一个忙碌的身影:一会儿在检查设备,一会儿在整理场地……他就是井架安装队安全副队长--余晓勇.  相似文献   
17.
城乡劳动力流动及其对农地利用影响研究评述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农业劳动力务农机会成本呈上升趋势,促使大量农业劳动力向城镇流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一个突出特征。劳动力城乡流动会影响农户的土地利用决策行为,继而影响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为理解这一过程对于农地利用变化的影响,文章首先综述了城乡劳动力流动理论研究的历史脉络,并总结了国内外劳动力流动对农地利用影响的研究进展。提出了尚需研究的若干学术问题,即在方法上需要建立劳动力流动-农户土地利用决策模型,重视农户尺度研究,注重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8.
中国耕地资源的区域差异与保护问题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采用土地整理工程手段建设基本农田,有助于实现耕地数量保护与质量提高,但必须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论文根据自然地理区划和各地区的地貌特征,从分布特点、地类结构和利用水平等方面,对中国耕地资源的现状进行分析;针对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提出各地区耕地资源建设和保护的方向与重点。东部季风区应重点完善农田水利设施,改造现有中低产田,提高土地生产能力;西北干旱区不宜大规模开发,要着重发展农业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防治土地退化;青藏高原区则应限制开垦。在土地整理与耕地资源建设中,因地制宜具体表现在生态保护、量力而行和重在效用3个方面。  相似文献   
19.
农地的生态系统服务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该系统的部分生态价值因未在市场上反映出来而往往被人类所忽略,本文在农地非农化过程中关于损失的生态价值方面进行总结,从研究方法、内容等方面总结了现有研究的特点,从生态服务价值的揭示程度、研究视角的广泛程度、研究方法的完善程度等方面分析了国内研究中存在的基本问题,为今后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尽管不少文献对农地转用政策的有效性进行了分析,但我国农地转用政策在农地-市地配置优化中的作用却较少受到关注。论文从外部性内化的视角出发,利用地方政府农地转用模型对土地用途管制、税费政策的作用机制和配置效应进行研究。在考虑多项政策影响的基础上,对湖北省地方政府决策函数进行拟合,并结合近年来农地外部性测算的结果实证分析了农地转用政策的合理性及其对农地转用数量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土地用途管制和税费政策均能显著地抑制农地转用数量,但政策的影响效果则存在差异。其中,税费政策的数量标准与外部性数量基本一致,但土地用途管制对农地转用的抑制效果已经超出了外部性内化的目标。根据这一结果,结论部分讨论了相应的政策含义及农地转用配置优化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