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25篇
安全科学   37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31篇
综合类   101篇
基础理论   23篇
环境理论   1篇
污染及防治   5篇
评价与监测   12篇
社会与环境   20篇
灾害及防治   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6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与区域补偿标准的合理确定是保证耕地保护区域补偿实施效果的关键。针对以往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忽视耕地资源禀赋与社会经济发展差异的不足,本文构建分区异步元胞自动机模型开展了耕地区际布局优化,并据此优化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在此基础上,针对当前研究中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与耕地非农化收益及耕地赤字/盈余水平脱节、难以真正起到耕地保护杠杆作用的不足,本文提出了以耕地资源价值为基础,引入耕地非农化收益确定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并根据耕地保护目标责任优化结果测算区域耕地赤字/盈余水平对耕地保护区域补偿价值标准进行修正,以实现"以布局引导补偿,以补偿实现保护"。以全国首批"两型社会"建设试验区武汉城市圈为案例区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资源禀赋与经济发展区域差异确定区域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可以在实现全区域粮食安全的基础上使区域耕地非农化压力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有利于耕地保护目标的实现;2以耕地非农化收益和耕地资源价值为基础,采用区域耕地赤字/盈余进行修正得到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标准,可以起到激励耕地保护的杠杆作用;3基于目标责任区际优化的耕地保护区域补偿是协调我国快速城镇化进程中城镇用地扩张与耕地保护矛盾的重要途径,能起到激励耕地保护、抑制耕地非农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32.
中国环境基准研究重点方向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环境基准是环境标准的科学依据,在国家环境质量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它主要是依据特定对象在环境介质中的暴露数据,以及与环境要素的剂量效应关系数据,通过科学判断得出的,涉及环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流行病学、生物学和风险评估等前沿学科领域。国家环境基准研究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本文基于环境基准研究的学科特点和国际前沿,结合国家科技需求和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综合分析并提出了未来中国环境基准研究的重点研究方向:1)环境基准的理论与方法学;2)环境基准基础数据库;3)基准目标污染物的筛选甄别和优先排序技术;4)水体营养物基准;5)生物测试与毒性评价技术;6)人体暴露评价理论与相关技术;7)环境基准的审核和校对;8)环境基准与标准转化理论及其对环境管理支撑技术。本文从环境基准学科发展的角度,阐述了与环境基准研究紧密相关的8个重点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关键科学问题以及未来重点研究内容。同时指出,这些重要的研究方向是环境基准研究的根本,未来环境基准的长期战略发展必将是建立在各个重要方向长足发展的基础之上,环境基准研究也必带动这些方向的共同蓬勃发展,为环境地球化学、毒理学、生态学等学科领域发展注入活力。  相似文献   
33.
针对清河流域三级水生态功能分区功能定位和水质保护目标,按照"分类、分区、分级、分期"理念,应用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方法,研究清河流域控制单元污染负荷核定、水环境容量计算与分配、污染负荷削减、污染物总量控制等关键技术应用示范,完善流域水质目标管理技术,为清河流域水环境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航空公司安全目标控制现状的分析,得出了前馈控制中维修隐患查找不力,现场控制中员工自控和领导监督缺乏针对性、安全目标激励作用大打折扣、规章手册不利于查找,以及公司的反馈控制名存实亡等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针对维修隐患查找提出了新的查找机制;对员工安全指标排序,作为控制和监督的依据;引进目视管理,增强安全目标的激励作用;建议为维修员工提供能够快速查找相关手册项目的设备;使用滚动计划法制定安全计划,并借用其反馈框架,引入因果图查找产生偏差的原因。  相似文献   
35.
为探究肥料生产场地的NH3-N(氨氮)分布特征及环境风险,以我国某肥料生产场地为研究对象,在场地调查基础上,对场地土壤和地下水NH3-N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并以人体健康和场地地下水为保护对象分别讨论了土壤NH3-N风险控制目标值的计算方法.结果表明:①目标场地土壤中w(NH3-N)为0.03~15 000 mg/kg,水平方向上高值区集中分布于核心生产区及原辅料堆场,垂向上总体表现为由上至下随深度增加呈先逐步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并且富集于人工填土与原状粉质黏土交界处,粉质黏土阻碍NH3-N向下迁移,并随地层结构变化其迁移深度不同.②场地上层滞水和潜水中ρ(NH3-N)分别为19.10~3 320和0.03~219 mg/L,超标率分别为100%和57.89%,并且地下水与土壤的NH3-N在水平空间分布上具有重叠特征.③因NH3-N主要通过呼吸吸入挥发性气体产生暴露,并且仅有经呼吸暴露的毒性参数,故采用《污染场地风险评估技术导则》中经呼吸暴露途径的非致癌效应风险控制值计算模型来计算土壤NH3-N的控制目标,通过代入场地实测土壤Kd(土-水分配系数),得到居住用地下的土壤NH3-N控制目标值为9 195 mg/kg;若考虑保护地下水水质安全,据三相或两相平衡模型耦合NH3-N在包气带衰减和地下水稀释作用,当目标场地地表无积水的入渗条件下得到的控制目标值为6 203 mg/kg;当地层从上至下呈饱和含水条件时,土壤NH3-N控制目标为811 mg/kg.计算值可用作不同场地进行土壤NH3-N风险管控的参考目标,实际应用中可结合不同地块环境条件、不同受体和保护目标,选择相应的风险控制值对场地进行风险管控.此外,土壤和地下水的NH3-N污染控制均可考虑采用工程措施和制度控制来进行.   相似文献   
36.
能源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受到很大重视。进入80年代以后,随着能源生产和利用中引起的环境问题逐步得到重视,环境保护目标开始成为制定能源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这种格局在中国未来能源战略中将继续存在。  相似文献   
37.
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体系能力的基本内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山东省水资源利用实际为背景 ,探讨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目标函数及其指标内涵 ,定性定量提出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体系应具备的五种能力。  相似文献   
38.
基于单体对象的城市区域火灾风险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分析城市区域内单体对象自身的致灾因素及其制约灭火抢险救援力量发挥的环节入手,基于指数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单体对象火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单体对象火灾风险向量为基础,基于线性加权模型构建了一种新的区域火灾风险评价计算模型,并以树形结构表征了区域火灾风险评价结构.试点地区实例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地评价城市区域火灾风险.  相似文献   
39.
概略地分析了武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制度的内容、作用和目的 ,以及实施和管理该责任制的一些主要做法、措施。通过实施签订安全生产目标责任状制度 ,促使各级领导、各部门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取得了成效 ,确保了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40.
Dynamics in the global protected-area estate since 2004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ations of the world have committed to a number of goals and targets to address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Protected areas have for centuries been a key strategy in conservation and play a major role in addressing current challenges. The most important tool used to track progress on protected-area commitments is the World Database on Protected Areas (WDPA). Periodic assessments of the world's protected-area estate show steady growth over the last 2 decades. However, the current method, which uses the latest version of the WDPA, does not show the true dynamic nature of protected areas over time and does not provide information on sites removed from the WDPA. In reality, this method can only show growth or remain stable. We used GIS tools in an approach to assess protected-area change over time based on 12 temporally distinct versions of the WDPA that quantify area added and removed from the WDPA annually from 2004 to 2016. Both the narrative of continual growth of protected area and the counter-narrative of protected area removal were overly simplistic. The former because growth was almost entirely in the marine realm and the latter because some areas removed were reprotected in later years. On average 2.5 million km2 was added to the WDPA annually and 1.1 million km2 was removed. Reasons for the inclusion and removal of protected areas in the WDPA database were in part due to data-quality issues but also to on-the-ground changes. To meet the 17% protected-area component of Aichi Biodiversity Target 11 by 2020, which stood at 14.7% in 2016, either the rate of protected-area removal must decrease or the rate of protected-area designation and addition to the WDPA must increas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