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20篇
安全科学   19篇
废物处理   3篇
环保管理   10篇
综合类   85篇
基础理论   20篇
污染及防治   8篇
评价与监测   7篇
社会与环境   1篇
灾害及防治   5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7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51.
世界贸易组织(WTO)多哈谈判异常艰缓,虽已历时十年但仍距结束遥遥无期。在此形势下,为避免多哈谈判彻底失败,世贸组织拟把原来“一揽子承诺”的谈判模式转向“早期收获”模式。2011年4月21日,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和各谈判组主席发布了关于多哈回合启动十年来各议题谈判的报告和现有谈判案文。商务部世界贸易组织司选择其中一些比较重要的案文和报告译出。这些案文和报告是多哈回合谈判十年来的一个全面回顾,期待着为国内学者深入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基础背景和相关信息。本译文是WTO贸易与环境委员会(CTE)主席ManuelTeehankee大使向贸易谈判委员会(TNC)的报告。Report by the Chairman of Committee on Trade and Environment in Special Session, Ambassador Manuel A. J. Teehankee, to the Trade Negotiations Committee (TN/TE/20, 2011/04/21; http://docsonfine.wto.org)  相似文献   
152.
采用NaClO、UV-LED和UV-LED/NaClO工艺去除水中的对乙酰氨基酚(AAP),考察了NaClO投加量、pH值和腐殖酸(HA)等因素对UV-LED/NaClO工艺去除AAP的影响,研究了UV-LED/NaClO去除AAP过程中OH·、UV-LED、NaClO和氯自由基RCS(Cl·,Cl2·-,ClO·)的贡献值,评估了AAP降解过程中溶液急性毒性的变化.结果表明,UV-LED/NaClO可以有效降解.AAP.反应90min后,UV-LED、NaClO和UV-LED/NaClO工艺对AAP的去除率分别为4.42%、93.61%和100%.AAP的降解符合拟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R2=0.9967).AAP的去除随着NaClO投加量的增大而增加,中性条件有利于AAP的降解,HA对AAP去除具有抑制作用,HCO3-和NO3-可略微促进AAP的去除.当NaClO投加量为1mg/L,OH·、UV-LED、NaClO和RCS各组分对AAP去除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0.82%、0.66%、33.78%和64.74%,UV-LED/NaClO工艺可以有效的降低溶液的急性毒性.  相似文献   
153.
船舶是广东省二氧化碳(CO2)的重要排放来源,研究广东省船舶CO2排放的历史变化趋势、驱动因素和减排途径,可为广东省制定碳达峰与碳中和路径提供科学依据.采用排放因子法估算广东省船舶CO2排放量,利用对数平均指数法(LMDI)识别排放驱动因素,并结合情景分析法探究船舶CO2的减排途径.结果表明:(1)2006~2020年广东省船舶CO2排放量从331.94万t增加至639.29万t,其中干散货船和集装箱船是导致排放增加的主要船型.(2)2006~2020年广东省船舶CO2排放的关键正向驱动因素是运输强度(51%)和经济因素(49%),主要负向驱动因素是能源强度(93%)和货类结构(7%).(3)到2030年,如果广东省船舶运输保持当前政策(基准情景)发展,将无法实现碳达峰.(4)到2060年,同时考虑优化能源结构和降低能源强度(节能低碳情景),相比于基准情景有56.51%的CO2减排潜力.可为广东省制定船舶航运行业碳达峰与碳中和管控策略...  相似文献   
154.
为了有效地防范化解危险废物的环境风险,亟须构建风险的精细化评估与实时智能预警系统。然而,危险废物特性复杂、全过程流转链条长,传统的单一感知数据并不能满足环境风险评估和预警的需求。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多模态感知的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方法,采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实现危险废物基础信息、环境要素、空间信息的多模态实时感知,并通过感知信息的融合、分析,进行准则判断或现象描述。围绕以上研究思路,本文针对危险废物贮存环节及非法倾倒两个重要风险因子释放情景,设计了基于多模态感知的风险评估与预警方法,以期为危险废物环境风险的管控提供相应的服务与决策。  相似文献   
155.
长江扬州段是南水北调东线的源头水域,也是江淮生态大走廊的核心区,生态区域敏感性和重要性尤为突出。通过高分辨率卫星遥感筛查-无人机遥感详查-地面人工核查的星空地协同技术对长江扬州段沿岸自然岸线保有率、土地利用状况以及周边环境风险源进行全面调查。结果表明:(1)长江扬州段自然岸线保有率为46.20%,岸线范围内建设用地占比达33.35%,开发强度较高;(2)沿岸有码头114座,入江排口104个,部分排口存在水色异常等环境问题;(3)沿江生态保护红线区域内存在加油船溢油现象和驳船违规堆放固体废弃物等环境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56.
本文从大庆城市用水严峻与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设施水平整体滞后的实际情况出发,浅析了城市污水处理及回用问题的思路,为石油化工资源型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发展目标,并且进一步探索了推进城市污水处理建设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157.
工业园区是中国制造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与做好碳达峰碳中和的关键支撑,建立统一规范的碳核算方法,是园区科学推进低碳发展的必要前提。本研究剖析了园区碳核算的复杂性,明确了园区“双碳”工作的核心要义,建立了“一芯四核”互馈式园区碳核算方法框架。该框架主要包括应用目标与范围定义、流分析与排放清单建立、碳排放计算、结果解释与决策支撑四个核心环节,四“核”间相互作用、迭代优化,根据园区发展实际进行具象化,并充分考虑向上与所在行政区域碳核算清单、向下与企业碳排放核算兼容,最终服务于准确把握低碳发展内涵、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这一关键内“芯”。进一步地,研究阐述了“一芯四核”方法框架各主要步骤,分析了园区碳核算实践中面临的园区边界、核算范围、清单建立、数据质量等方面的难点,提出了基于检验清单的各环节工作原则、操作步骤及注意事项。研究为“千园千面”的工业园区提供了科学统一的碳核算理论框架,可为工业园区在低碳转型中锻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提供决策支撑,为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奠定方法基础。  相似文献   
158.
采用固化/稳定化技术修复后的场地和土壤因其污染物未彻底清除而备受关注,外界环境胁迫下重金属存在再活化的风险,但再活化的速率和形式尚不明确. 我国华南地区高温多雨,水热交换频繁剧烈,固化/稳定化后修复场地的安全利用面临更大的潜在风险. 以珠三角地区2个典型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场地土壤为研究对象,开展淹水和干湿交替对土壤重金属铬(Cr)的释放、形态转化及其影响机制研究. 结果表明:①淹水和干湿交替可提高已固化/稳定化土壤中Cr的浸出浓度. 场地A和B土壤Cr的浸出浓度较淹水前分别上升了1.32和8.72倍,干湿交替后场地A土壤Cr的浸出浓度略有下降,场地B土壤Cr的浸出浓度则增加了4.32倍. ②淹水和干湿交替促使已固化/稳定化的Cr从酸可提取态向相对稳定的可氧化态等转化. 场地A和B土壤中酸可提取态Cr含量较淹水前的变化率分别为?60.17%和?14.34%,可氧化态Cr含量的变化率分别为2.71%和13.30%;干湿交替后土壤可提取态Cr含量的变化率分别为?28.78%和?2.13%,可氧化态Cr含量的变化率分别为5.48%和10.22%. ③淹水通过降低土壤氧化还原点位(Eh)、pH和无定形氧化铁等影响Cr的稳定性,促使Mn4+、Fe3+的还原和Cr的重新释放;干湿交替较淹水处理对固化/稳定化体系的影响相对较小. 研究显示,水分胁迫可提高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土壤Cr的浸出浓度、改变赋存形态,但其浸出浓度远低于GB 5085.3—2007《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和HJ/T 301—2007《铬渣污染治理环境保护技术规范(暂行)》规定的浸出液浓度限值;鉴于外界环境胁迫的长期性和复杂性,以及当前“一评定终身”的效果评估管理模式对未彻底清除污染物场地后期监管的无力性,持续关注和系统管控是实现固化/稳定化修复后场地可持续安全利用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