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3篇
安全科学   11篇
废物处理   10篇
环保管理   8篇
综合类   62篇
基础理论   14篇
污染及防治   27篇
评价与监测   26篇
灾害及防治   1篇
  2023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1.
Since the tragic event on September 11, 2001 (9/11), homeland security has been the center of major attention not only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also around the world. Among homeland security agenda, more concerns on drinking water system have been drawn into the forefront attention from the public and water industry. Governmental agencies have been called upon to strongly protect the water resources from becoming a possible terror target. The online monitoring of a water system offers the potential to reduce the possible danger from a terrorist contamination as well as from unintentional chemical spills. As potential terrorist contaminants, seven chemical compounds (aldicarb, cycloheximide, dicrotophos, nicotine, sodium arsenate, sodium cyanide, and sodium fluoroacetate) were studied at different doses, in order to determine their detectability when they are present in a water system, including intake, treatment, and distribution. These contaminants were monitored by measuring simple water quality parameters such as conductivity, pH, chlorine residual, turbidity, total organic carbon (TOC), and UV254.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ontaminants used for the study were detected at certain toxicity concentrations through the online water quality monitoring method. This method provides a useful tool for watching water resources against possible terror attacks, and also keeping safe water quality.  相似文献   
32.
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氰化物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异烟酸-巴比妥酸分光光度法测定水中总氰化物的试验条件进行了探讨,分析了蒸馏时馏出液体积对结果的影响,明确了显色剂的配制及保存时效等问题。提出样品预蒸馏时可适当减少馏出液的收集体积,测定结果无显著性差异;将氯胺T、异烟酸-巴比妥酸试剂在冰箱中于4℃保存,在正常情况下可稳定使用4周。  相似文献   
33.
综述了含氰化物废水的主要处理技术和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微生物降解氰化物的生物化学途径以及生物降解机理.介绍了影响氰化物生物降解性能的因素和含氰化物废水的生物处理特点,综述了含氰化物废水生物处理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微生物降解氰化物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4.
This paper describes how organic compounds and nitrogen compounds induce the formation of hydrogen cyanide during the distillation process. Hydrogen cyanide formation was confirmed by X‐ray diffraction. The formation scheme for hydrogen cyanide from organic compounds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35.
通过分析高炉煤气洗涤水氰化物的产生机理,探讨了湘钢1#高炉煤气洗涤水氰化物超标的主要原因,结合高炉煤气洗涤水处理氰化物的治理现状,提出了相应的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6.
通过对"浮选+氰化浸出"工艺回收锑锍渣中金的试验研究,确锍渣中金的综合回收率可达80%-85%,既减少了污染,又回收了有价资源,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37.
电混凝处理电镀综合废水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电混凝法处理酸性电镀综合废水,首先研究了不同电流密度对总氰化物、重金属和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电混凝可有效去除酸性电镀综合废水中的氰化物与重金属。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总氰化物与重金属的去除率逐渐提高。当电流密度为10mA/cm2时,废水中残留的总氰化物、Cu2+、Ni2+、Cr6+和Zn2+ 的浓度分别为23.0、25.0、4.5、0.2和0.2mg/L。为了进一步提高去除率,在电化学体系中添加H2O2,随着H2O2投量的增大,总氰化物、重金属、COD去除率不断提高。当H2O2投量为3mL/L时,处理过废水中残留总氰化物、Cu2+、Ni2+、Cr6+、Zn2+和COD的浓度分别为0.2、2.0、3.0、1.5、0.1和220mg/L。  相似文献   
38.
含重金属铜离子与氰离子(CN)的络合物广泛存在于电镀、冶金等工业废水中,是一种较难处理的污染物。富含活性氯和Al13聚合体的水处理药剂(PACC)兼具氧化和絮凝效能,在处理含重金属氰络合物([Cu(CN)3]2-)废水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研究PACC与[Cu(CN)3]2-的反应计量学、动力学,考察了pH、反应时间和投药量等影响因素,确定PACC的最佳工作参数。结果表明,PACC可同时实现对CN的氧化和对Cu2+的絮凝,有效去除水中[Cu(CN)3]2-。使用PACC对[Cu(CN)3]2-的无害化处置过程分为2个阶段:CN-首先被氧化成氰酸根(OCN-);然后OCN-被进一步氧化并生成碳酸氢根和氮气,同时所释放的游离态铜离子被絮凝去除。这2个阶段反应的最佳pH分别为11和8,去除1 mol[Cu(CN)3]2-的最佳投药量为9.35 mol Cl2的PACC;在此条件下反应43 min后,其出水中CN-和Cu2+的浓度均达到排放标准(GB21900-2008)要求。  相似文献   
39.
以较常见的预氯化为技术手段,考察了预氯化工艺去除饮用水中氰化物、硫化物以及水合肼等还原性污染物的效果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实验条件下氰化物浓度随有效氯投加量的增加而下降,并在有效氯投加量>5.0 mg/L时降低到低于《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限值(0.05mg/L),在有效氯投加量>6.0...  相似文献   
40.
近年来,氰化物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冶金工业、电镀工业中含有大量氰化物.采用常规的物化法难以对Cu(CN)_3~(2-)中的CN~-达到很好的去除效果,因此探索高效、环保的氰化物处理方法迫在眉睫.过硫酸钾作为一种绿色清洁氧化剂,目前被广泛应用于有机污染物废水的处理.采用均相过硫酸钾对Cu(CN)_3~(2-)中CN~-进行降解,并分析其降解机制,详细研究过硫酸钾投加量、铜氰络合比对CN~-去除率的影响.CN~-的去除率随着过硫酸钾量的增加而升高,当过硫酸钾量为2 mmol·L~(-1),反应时间为60 min时,CN~-的去除率可达89.6%;铜氰络合比的增加促进CN~-的降解.Cu~+被氧化为Cu~(2+)并且以氧化铜的形式存在于沉淀中.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波谱仪和自由基猝灭实验对反应过程中可能的自由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过硫酸钾氧化去除CN~-的过程中,既存在硫酸根自由基氧化途径,又存在非自由基氧化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