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26篇
  免费   316篇
  国内免费   1357篇
安全科学   119篇
废物处理   84篇
环保管理   132篇
综合类   2711篇
基础理论   419篇
污染及防治   601篇
评价与监测   82篇
社会与环境   51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61篇
  2022年   123篇
  2021年   166篇
  2020年   137篇
  2019年   162篇
  2018年   93篇
  2017年   88篇
  2016年   141篇
  2015年   185篇
  2014年   269篇
  2013年   192篇
  2012年   261篇
  2011年   280篇
  2010年   204篇
  2009年   220篇
  2008年   263篇
  2007年   218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41篇
  2002年   94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9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27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19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81.
淀山湖浮游藻类增长的氮磷限制性营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1月至12月对淀山湖浮游藻类生物量及主要营养元素N、P含量进行了监测,并利用藻类增长的生物学评价(NEB)方法对浮游藻类增长的限制性营养元素进行了研究,采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了水体中N、P含量与浮游藻类生物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含量与藻类生物量有显著的正相关(Rmax=0.980),添加能明显促进藻类生物量...  相似文献   
82.
利用中日合作建立的亚洲首个稻麦轮作开放式臭氧浓度升高(ozone-free air controlled enrichment,O3-FACE)平台,选取小麦品种(Tritcium aestivum)扬麦16为试材,研究了不同臭氧和氮肥水平下,小麦不同部位干物质量以及N、P、K质量分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臭氧胁迫下,常氮水平小麦根、叶和穗干物质量以及根冠比与对照相比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37.4%、17.4%、12.8%、29.8%,而增施氮肥后,小麦根叶穗及根冠比与常氮下相比均显著增加,增幅分别为60.5%、23.2%、10.7%、43.6%;常氮条件下,臭氧浓度升高明显降低N、P、K累积量及成熟期叶中N、P、K质量分数,降幅分别为10.93%、11.65%、7.64%、23.87%、14.81%、14.9%,而成熟期穗中N、P、K质量分数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6.15%、10.34%、13.12%,增施氮肥后,N、P、K累积量及小麦叶中N质量分数与常氮相比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15.58%、11.91%、9.00%、10.74%,叶中P、K质量分数也有所增加但增幅很小,而增施氮肥对其他部位的N、P、K质量分数影响不大。臭氧和氮肥对茎部干质量及N、P、K质量分数影响均不明显。总之,增施氮肥对小麦在臭氧胁迫下的生物量累积和养分累积有一定的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83.
强化生物除磷系统的微生物学及生化特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强化生物除(Enhanced biological phosphorus removal,EBPR)系统的微生物学和生化特性两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在微生物学方面,归纳了EBPR系统中的主要微生物——聚菌、聚糖菌、反硝化聚菌的分类及相互之间的竞争和联系.具有聚功能的微生物种类繁多,目前普遍认为Accumulibacter是一种典型的聚菌,在各种规模的EBPR系统中均不同程度的存在.关于聚菌和聚糖菌的联系、反硝化聚菌的分类问题存在争论.在生化特性方面,归纳了聚菌体内三大聚合物——糖原、聚β-羟基烷酸脂和聚合酸盐与聚菌代谢功能的关系.聚菌厌氧阶段的还原力由糖酵解和有机底物TCA循环共同提供,其比例受种群结构和实验条件影响.糖原根据不同菌株厌氧阶段的降解途径有所不同,但是对细胞都起到调节氧化平衡的作用.聚β-羟基烷酸脂的组成由有机底物决定,丙酸为底物时4种单体均可检测出来.聚菌厌氧释的能量来自聚分解和糖原分解,耗能受环境条件影响.图5表3参37  相似文献   
84.
研究酸铵镁(MAP)沉淀法与超声波技术相联合处理高浓度畜禽废水的最佳反应条件.结果表明,MAP沉淀法在pH值9.5、n(Mg2+):n(NH+4)∶n(PO43-)=1.2∶1∶1、反应时间10 min时脱氮除效果最佳,氨氮去除率为95.10%,酸盐去除率为97.40%.MAP沉淀与超声波辐照联合处理最佳条件下,同时增加曝气(流量为200L·h-1),6h时氨氮去除率可提高到98%.  相似文献   
85.
潮土中磷锌交互作用机制探讨及磷对锌吸附-解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芳  刘忠珍  刘世亮  介晓磊  化党领 《生态环境》2011,20(11):1770-1776
采用室内培养和吸附解吸两种方法,探讨了潮土中、锌交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随添加锌量的增加而增加,低质量分数处理可提高土壤锌有效性,但高质量分数处理却降低了土壤锌的有效性;土壤速效质量分数均随锌添加量的增加而有所降低。在施锌25 mg.kg-1背景下,土壤中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随施质量分数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添加量小于180 mg.kg-1时,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显著地高于其他处理,但随添加量的增加,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显著降低,当添加量大于540 mg.kg-1时,土壤DTPA提取态锌质量分数明显低于其他处理,说明当添加量小于180 mg.kg-1时,提高土壤中锌有效性的主要机制是二者竞争吸附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点位的竞争机制;当添加量大小540 mg.kg-1时,影响锌有效性的主要机制为沉淀作用。在土壤施量为180 mg.kg-1时,随添加锌质量分数的提高,土壤中速效质量分数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吸附-解吸研究表明,随土壤中速效质量分数的提高(27.60~2773.86 mg.kg-1),土壤对锌的吸附量先降低再增加,而KCl解吸的锌量却是先增加再降低。因此潮土中锌交互作用机制为,土壤中和锌质量分数均较低时,与锌有效性呈协同作用;当或锌质量分数过高时,协同作用减弱;和锌质量分数再增加二者的有效性将出现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86.
识别区域氮流失综合风险分布状况并对氮流失进行综合调控是控制非点源污染的有效措施。但传统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氮或流失风险的单独评估和调控,以密云水库沿湖集约化农区东庄小流域为例,应用氮指数、指数及氮综合指数法,对区域氮流失风险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流域氮、流失风险总体上较小,80%以上的区域均处于氮、流失的无风险或低风险区,但氮、流失的空间分布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氮流失的高度风险区集中在山地中土壤侵蚀指数较大的果园;而流失的高风险区域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的农业用地。氮综合风险指数显示,93.1%的区域处于无风险和低风险区,中度以上风险区占总面积的6.9%,主要集中在流域中部有着较高的肥料施用、地势陡峭且处在河流沿岸的农业用地或山地中。单独考虑氮指数或指数都难以反映区域氮流失的综合风险状况,容易忽略指数高氮指数低、氮指数高和指数低以及氮、风险在中等的区域。因此,在氮、流失风险评估基础上,进行氮流失风险的综合评价,可为氮流失的综合调控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87.
不同品种浮萍磷素吸收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长江三角洲地区常见的3种浮萍——稀脉浮萍(Lemna aequinoctialis)、少根紫萍(Spirodela oligorrhiza)和紫萍(Spriodela polyrrhiza)为对象,研究不同品种浮萍对HPO42-的吸收动力学影响。结果表明,3种浮萍对无机的吸收动力学特征基本可采用Michaelis-Menten方程描述3,种浮萍无机吸收速率V对浓度S双倒数曲线的拟合关系均在α=0.01水平上显著。稀脉浮萍对无机的亲和力较强,适宜应用于对低浓度污水的净化;紫萍对无机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较高,适宜应用于对高浓度污水的净化。  相似文献   
88.
滇西北剑湖沉积物磷形态、空间分布及释放贡献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连续分级提取法提取了剑湖沉积物中弱吸附态(NH_4Cl-P)、可还原态(BD-P)、铁铝氧化态(NaOH-rP)、有机质结合态(NaOH-nrP)、钙结合态(HCl-P)和残渣态(Res-P)6种形态的,并对表层(0~10 cm)沉积物形态水平空间分布、沉积柱芯(0~75 cm)形态垂向空间分布和释放贡献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6种形态平均含量差别较大,其含量由高到低排序为HCl-PRes-PNaOH-rPNaOH-nrPBD-PNH_4Cl-P;HCl-P含量是NH_4Cl-P的72倍,3种稳定形态(HCl-P、Res-P和NaOH-rP)含量是3种潜在可移动形态(NaOH-nrP、BD-P和NH_4Cl-P)含量的6.5倍.NH_4Cl-P、BD-P、NaOH-nrP和NaOH-rP含量的变异系数明显高于HCl-P和Res-P含量的变异系数.尽管表层沉积物6种形态的水平空间分布特征不尽相同,4条主要入湖河流入湖口区6种形态含量平均值之和是湖周浅水区的1.40倍,但能指示出入湖河流是外源污染物输入的主要通道.虽然沉积柱芯6种形态垂向空间分布特征各异,6种形态入湖口区表层平均含量分别是底层的1.60、1.87、1.87、1.61、1.18和1.15倍,其他湖区表层平均含量分别是底层的1.18、1.34、1.39、1.41、0.97和0.83倍,但除HCl-P和Res-P在其他湖区为随深度增加而缓慢递增外,基本上能反映出6种形态含量在入湖口区随深度增加而递减的程度都远强于其他湖区.外源输入和人为活动影响是3种潜在可移动形态和NaOH-rP的主要因素,流域地质背景是HCl-P和Res-P的主要影响因素.6种形态在入湖口区快释放贡献率多为负值,表示以滞留状态为主,慢释放贡献率全为正值,表示都为释放状态,滞留贡献最大和释放贡献最大的都是NaOH-rP;其他湖区快释放贡献率和慢释放贡献率多为正值,表示都以释放状态为主,NaOH-rP释放贡献最大,Res-P滞留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89.
南水北调对密云水库水位变幅带土壤磷释放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来水引起的水位上涨可能会导致密云水库水位变幅带土壤中的释放.过量的可能会引起水体富营养,因此,研究水库变幅带释放风险对密云水库水质安全保障具有科学指导意义.本研究采用连续浸提法测定密云水库变幅带土壤及沉积物中弱吸附态(NH_4ClP)、铁(BD-P)、铝(NaOH-P)及钙(HCl-P)等4种不同形态含量,探讨其分布特征;并在室内进行了释放模拟实验,估算了南水北调来水引起水库水位上升所致的易释放的释放量.结果表明,NH_4Cl-P、BD-P、NaOH-P、HCl-P广泛地分布于密云水库变幅带土壤及沉积物中.在白河、内湖及潮河3个库区,形态分布具有一致规律,即HCl-PNaOH-PBD-PNH_4Cl-P.因密云水库变幅带为中国典型的北方碱性土壤,变幅带无机主要为钙.NH_4Cl-P在3个库区变幅带土壤中含量相差不大,在受水动扰动力影响较小的内湖库区BD-P含量略高于其它2个库区.在3个不同库区中,潜在活性NH_4Cl-P和较稳定的NaOH-P在岸上和水陆交界面土壤及水下沉积物中含量相差不大,受氧化还原条件影响较大的BD-P在沉积物中的含量略高于岸上和水陆交界面土壤.释放模拟实验及释放量估算结果表明,水库水位上涨3 m的情况下,白河、潮河和内湖库区淹没变幅带土壤分别释放1.02、0.80、0.37 mg·m~(-2)易释放.白河和内湖库区变幅带被水淹没土壤中释放的风险可能更高,需加强防护.  相似文献   
90.
王雪峰 《环境工程》2017,35(4):11-14
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是场地修复的重点内容。我国在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简述了我国地下水污染场地类型、污染特点以及国外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的主要技术,重点研究整理了国外最为常用的地下水修复技术,即抽出处理技术的技术原理、适用条件、技术优势和限制条件,以及系统设计与运行重点关注内容,为我国的地下水污染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和工程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