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11篇
  免费   183篇
  国内免费   326篇
安全科学   99篇
废物处理   2篇
环保管理   289篇
综合类   1618篇
基础理论   177篇
污染及防治   55篇
评价与监测   82篇
社会与环境   338篇
灾害及防治   60篇
  2024年   28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18篇
  2020年   96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58篇
  2016年   101篇
  2015年   140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47篇
  2012年   194篇
  2011年   156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59篇
  2008年   167篇
  2007年   162篇
  2006年   85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6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4 毫秒
991.
有效控制氮磷输入是水质持续改善的关键因素.为识别澜沧江水系水体中氮磷浓度、氮污染物来源及其空间分布特征,在澜沧江流域开展了干流和支流水样的采集,分析流域不同区域水体氮磷浓度,并利用氮氧同位素技术结合稳定同位素SIAR模型,解析了水系不同区域氮素来源及其贡献率.结果表明:①澜沧江水系氮浓度偏低,ρ(TN)分布在0.34~4.18 mg·L-1之间,从上游至下游有升高趋势;ρ(TP)分布在0.11~2.34 mg·L-1之间.②澜沧江水系的δ15 N-NO3-δ18 O-NO3-值分别分布在-5‰~5‰和-16‰~16‰之间,主要落在降雨及肥料和土壤氮范围内,主要存在硝化作用.③澜沧江干流中土壤氮和化学肥料的贡献率分别为37.67%~42.41%和34.22%~38.56%,粪便和生活污水占15.01%~20.79%,大气沉降仅占4.49%~7.32%.中游支流和下游支流中土壤氮的贡献明显高于化学肥料,土壤氮的贡献率达53.97%~61.57%,化学肥料占33.37%~38.30%,而大气沉降、粪便和生活污水的贡献率较低.研究分析了澜沧江水系上、中和下游干流和支流的氮素来源,为该区域的水质管理和污染源治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92.
广西右江东笋断面溶解氧(DO)呈现5—11月浓度较低,12月及1—4月浓度较高的变化规律。从水温、藻类呼吸、沉积物耗氧、有机物耗氧、上游来水等方面分析了东笋断面低DO形成的原因。结果表明,5—11月东笋断面DO浓度较低,主要是受夏季高温和水利工程运行等非污染型因素的影响。右江流域夏秋季水温较高,限制了水体DO浓度的上限。热分层现象导致百色水库中层水体DO浓度较低,而水利枢纽发电时的下泄水正是中层水体,因此,下泄水DO浓度低是导致5—11月东笋断面DO浓度低的主要原因。东笋河段沉积物和有机物耗氧对DO浓度的影响很小,藻类呼吸作用对DO浓度的影响有限。  相似文献   
993.
当前,河长制已成为我国进行河湖管护的综合协调平台,但其面临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我国河湖管护效果的进一步提升。世界主要国家的跨部门、跨利益相关方河湖管理协调政策主要是流域综合管理。河长制与流域综合管理都是针对所面临的河湖管理问题,经过长期的演变,逐渐形成的跨区域、跨利益相关方的协调政策,这都是符合所在国家实际情况的。基于公共政策学的基本原理,本文构建了以"政策目标—政策执行者—政策工具"为导向的三维河湖管护协调政策比较框架。通过此框架,分析了河长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河长制与流域综合管理的主要差异。针对河长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基于比较结果提出了相关对策,主要包括:科学设定政策目标,推进多元共治的河湖管护模式,创新运用市场化和信息化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994.
科学划分控制单元是实现流域水环境精准、高效管理的重要基础。为满足新时期中国流域系统治理和“三水”统筹的新要求、新任务,设计建立了一种新的控制单元划分技术方法,将中国重点流域划分为3442个断面控制单元和822个流域控制单元。基于控制单元划分成果,进一步构建了包含流域—流域控制单元—断面控制单元—控制断面—水功能区5个层级逐步细化的流域空间管控体系。实际案例分析与论证表明,新的流域空间管控体系能有效促进流域水环境管理各项措施落地,可进一步推动流域治理科学化、精细化、差异化,并为“三水”统筹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995.
不同地貌单元,其汇流阈值的界定差异较大,而不同的汇流阈值直接影响河流长度、河网密度以及集水区面积的提取结果,因此,汇流阈值的界定是提取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的关键.以叶尔羌河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不同分辨率数字高程模型数据对叶尔羌河上游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的提取结果,确定适宜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数据,探讨不同汇流阈值对叶尔羌河上游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的影响.结果显示:(1)所选不同分辨率高程(DEM)数据提取的叶尔羌河上游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的参数和空间分布特征变化较小,面积高程积分对数字高程数据的分辨率依赖性不强.(2)整体上,叶尔羌河上游流域面积高程积分最大值随汇流阈值的增大呈阶段性减小趋势,最小值呈阶段性增加趋势,均值呈波动状态,但逐渐趋于稳定.当汇流阈值为27000时,面积高程积分均值、最大值和最小值均趋于稳定,其可能是提取叶尔羌河上游流域面积高程积分的稳定阈值.  相似文献   
996.
本文分析梳理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新时期流域监测工作的新要求,指出目前流域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存在监测数据质量仍有待提高,流域监测网络体系需进一步完善,地表水监测机动性、精准性不够等问题。从流域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整体性出发,立足“十四五”流域生态环境监测规划提出需补齐流域监测工作短板,具体而言,需完善流域监测质量控制体系,组建跨部门的监测网络,全面开展水生态监测工作,增强监督性监测力度,加强监测新技术推广应用,构建流域监测大数据平台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97.
九龙江流域城镇建设用地与河流水质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孙芹芹  黄金良  洪华生  冯媛 《环境科学》2011,32(10):2849-2854
基于波段组合指数与单波段特征相结合的方法对九龙江流域城镇建设用地进行提取,并采用景观生态学与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对流域内城镇建设用地的面积百分比及景观格局指数与水体中的高锰酸盐指数、NH 4+-N、TP浓度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流域内城镇建设用地的面积百分比与高锰酸盐指数、NH 4+-N、TP呈现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998.
天然文岩渠流域土壤水分渗漏和氮素淋失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DNDC模型(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model)对黄淮海平原的典型平原小流域——天然文岩渠流域的土壤水分渗漏和氮素淋失状况进行了模拟.水氮控制田间试验的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1 m土体日储水量、下界面硝态氮浓度、土壤水日渗漏量和氮素日淋失量的模拟均较理想,模拟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达到了0.94(n=40)、 0.66(n=49)、 0.89(n=40)和0.94(n=39),均方根误差则分别为15.66 mm、 2.66 mg·kg-1、 9.00 mm和0.94 kg·hm-2.模型在流域范围的模拟结果表明,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在多年平均气象条件和常用水肥管理模式下,土壤的水分年渗漏量在220~327 mm之间,氮素年淋失量在73.1~100.6 kg·hm-2之间.水氮淋失的空间和时间分布不均,淋失最严重的区域为固定细风沙土、砂土分布区,淋失时间主要集中于施肥、灌溉或强降雨之后.灌溉措施不当,施肥盲目以及土壤自身保水保肥能力差,是导致土壤水肥流失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9.
2012年,国家环境监测总站在全国范围内选择了10个自动监测站作为生物毒性仪的试点单位,集安鸭绿江上活龙水质自动监测站成为试点单位之一。2013年1月,该站在线生物毒性仪经过3个月的试运行,最终通过了国家验收。生物毒性仪是一套在线水监测系统,当水中有毒物质的浓度达到  相似文献   
1000.
《中国环境管理》2013,(4):45-46
水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在国民经济和国家环境安全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做好水污染防治工作,必须坚持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并重,把加强环境保护作为宏观经济调控、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手段。对那些污染严重的企业,下决心淘汰一批,着力改造一批,重点监管一批,限期治理一批,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把保护饮用水源作为首要任务,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水环境治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惟有加大力度,常抓不懈,才能积小胜为大胜,最终实现水污染防治目标,保护亿万人民共同的家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