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
2.
介绍了大气扩散模型的类型,以及当前应用较为广泛的SLAB、DEGADIS、ALOHA、ARCHIE等应急反应大气扩散模型,概述了当前国际上较为知名的HGSYSTEM系统、NAME系统、SAFER系统、NARAC实时操作应急系统、CAMEO系统、GASTAR系统、GASMAL系统的结构与应用进展。指出应加强应急反应大气扩散模型和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建立健全应急反应体系,实现对突发性化学事故的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3.
4.
阐述了美国敏感地图项目的设计理念、地图集数据结构与产品组成,分别讨论了其在敏感资源保护策略的设计与制定、区域环境分析和污染风险评价,以及污染源管理等领域的应用。提出将敏感地图应用于我国海洋、河流、湖泊的生态环境评价、事故响应预案编制、事故责任与损失评估,为提升环境保护水平提供科学的借鉴平台。 相似文献
5.
以江苏省邳苍分洪道砷污染事件为例,介绍了活性氧化铝吸附法在大型砷污染河流中的应急处置,对污染的背景、治污处理工艺水平、处理方案和过程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该方法对大水量、中低浓度的水体砷污染治理有一定的效果,为今后此类事件的应急处置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6.
7.
8.
重点区域秋冬季大气重污染应对是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但针对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尚无明确、统一的判定依据,给空气质量管理造成不便。以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2+26"城市为研究对象,依据秋冬季大气重污染过程的区域性特征,以及"发生—发展—消散"的演变规律,将区域内3个及以上相邻城市至少1 d空气质量达到重污染水平判定为一次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若前后两次重污染过程仅间隔1 d,将两次过程及间隔日视为一次完整的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基于"2+26"城市空间相邻矩阵设计了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识别算法,以2019—2020年秋冬季为研究时段,在"2+26"城市识别出7次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该研究可为统一区域大气重污染过程的统计口径、优化区域重污染天气的预警范围和重点区域的划定等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