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576篇
  免费   1081篇
  国内免费   1607篇
安全科学   1297篇
废物处理   1270篇
环保管理   3001篇
综合类   6862篇
基础理论   6510篇
环境理论   8篇
污染及防治   6822篇
评价与监测   2188篇
社会与环境   1912篇
灾害及防治   394篇
  2023年   246篇
  2022年   618篇
  2021年   638篇
  2020年   608篇
  2019年   492篇
  2018年   727篇
  2017年   674篇
  2016年   912篇
  2015年   747篇
  2014年   1010篇
  2013年   2391篇
  2012年   1303篇
  2011年   1418篇
  2010年   1336篇
  2009年   1221篇
  2008年   1375篇
  2007年   1495篇
  2006年   1335篇
  2005年   1034篇
  2004年   978篇
  2003年   877篇
  2002年   807篇
  2001年   1023篇
  2000年   719篇
  1999年   452篇
  1998年   289篇
  1997年   259篇
  1996年   293篇
  1995年   296篇
  1994年   267篇
  1993年   242篇
  1992年   247篇
  1991年   213篇
  1990年   222篇
  1989年   229篇
  1988年   199篇
  1987年   162篇
  1986年   129篇
  1985年   144篇
  1984年   169篇
  1983年   154篇
  1982年   198篇
  1981年   134篇
  1980年   121篇
  1979年   155篇
  1978年   118篇
  1977年   109篇
  1976年   100篇
  1975年   87篇
  1974年   8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The Fundão Dam collapsed, on November 5th, 2015, dumping more than 50 million/m3 of iron ore tailings, enriched with metals, into the Doce River...  相似文献   
2.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 - A current environmental problem is the uncontrolled use of various pesticides that are harmful to the environment and public health. The herbicide...  相似文献   
3.
为提高高烈度地震区隧道抗震性能,以某铁路隧道为研究背景,分析3种抗减震措施下隧道不同监测点隧道拱顶沉降、边墙收敛、衬砌结构PGA及最小安全系数,通过对比分析得到最优抗减震措施。结果表明:相比于工况1,工况2隧道拱顶沉降减小10.54%~81.10%,边墙收敛减小13.92%~78.77%,衬砌结构PGA减小31.42%~72.02%,最小安全系数增加18.04%~66.13%;相比于工况1,工况3结构拱顶沉降减小3.04%~18.02%,边墙收敛减小4.70%~32.00%,PGA增加13.95%~27.48%,最小安全系数增加7.49%~30.99%;工况4即“减震层+SFRC衬砌”刚柔并济法,相比于工况1,隧道拱顶沉降减小18.46%~83.98%,结构边墙收敛减小17.54%~85.47%,PGA减小30.00%~69.98%,最小安全系数增加47.95%~83.56%;4种工况抗减震性能由高到低依次为:工况4>工况2>工况3>工况1。研究结果可为隧道软硬围岩交接段抗震设防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Russian Journal of Ecology - Climate change entails shifts in the ranges of woody plants along both latitudinal and altitudinal gradients in the boreal forest biome.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5.
This article postulates strong endogenous relationships in lower income countries between institutional quality, financial development and sustained economic growth. These associ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the vector-error correction model (VECM) and Granger causality method for a sample of 79 countries from 2005 to 2022. The findings show that (1) these variables reinforce each other in the short run. (2) In the long run, both 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financial development can fuel economic growth. (3) The positive effect of institutional quality on economic growth is greater than that of financial development. Policy implications of these findings are that careful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co-development policies to enhance the institutional quality and the financial system in these economies. Policies should also consider economic growth strategies to enable sustainable economic growth rates.  相似文献   
6.
The Science of Nature - We present the first study that compares phenological variation in parasite load and inflammatory response in a lizard with asynchronous male and female gonadal cycles....  相似文献   
7.
8.
针对2018年3月9—15日京津冀地区的一次空气重污染过程,进行了基于地基颗粒物激光雷达组网的星载-地基联合观测分析。颗粒物激光雷达观测到污染前期为局地污染累积过程,中期有明显的污染物区域传输过程,北京受太行山沿线城市污染输送影响较大。风廓线激光雷达观测结果表明:此次污染过程近地面主要为偏南风且风力较弱,冷空气到来时风向转为较强东北风,导致污染消散。微波辐射计观测到保定在污染过程中出现持续6 d的逆温层,同时在污染过程中近地面相对湿度较高,逆温层被打破后污染开始消散。在污染过程的各个阶段中,污染团的空间分布与变化特征均被很好地反映出来,可见地天联合观测对污染物的累积与输送研究有较大的意义,能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提供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9.
探索农地投入的碳排放特征、增长机理及趋势预测,并提出减排对策对农业发展向低碳绿色转型具有重要意义。研究采用回归分析法、STIRPAT和GM(1,1)模型解析湖南省农地投入碳排放增长机理并做出趋势预测。结果表明:2000~2014年湖南省农地投入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年均增长率为3.25%,各类碳源中化肥累计的碳排放量最大,其次是农药;此外翻耕、农药、农膜、柴油、灌溉、化肥累计碳排放年均增长量分别为0.68%、3.22%、7.47%、6.42%、2.57%、3.25%。农业人口、人均农业GDP、机械化水平、农业生产效率、农业产业结构显著影响农地碳排放,各因素每发生1%的变动会相应带来农地碳排放量约0.20%、0.95%、0.12%、0.98%和0.93%的变化。通过GM(1,1)模型对2016~2020年湖南省农地投入碳排放量进行预测,碳排放量呈持续上升趋势,2020年预计达到430.43万t。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促进农地投入碳减排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科学度量人居环境自然背景的适宜性,有助于合理引导人口分布与流动,促进区域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运用GIS技术,以250 m×250 m栅格为基本单元,选取气候、地形、水文、地被、自然灾害等因子,构建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评价模型,定量测评安徽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程度,剖析各类型区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研究表明:安徽省人居环境指数介于33.64~74.58之间,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总体较好,绝大部分地区适宜人类居住,适宜性在空间上大体呈现南高北低的态势,与现有人口分布格局相反。一般适宜区面积最广,占安徽省总面积的46.08%;比较适宜区次之,占31.29%;高度适宜区占22.54%;临界适宜区面积最小,仅占0.08%。安徽省近61.16%的人口分布在一般适宜区,高度适宜区与比较适宜区人口所占比例不足40%,临界适宜区人口极为稀少。地形起伏度和水文指数是造成全省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分异的主要因子,测评结果较为客观地反映了安徽省人居环境的自然本底。全省人口生存与发展的空间较大,人口流动与集聚的适宜范围较广。 关键词: 人居环境;自然适宜性;栅格;GIS;安徽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