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北京市大气气溶胶PM2.5中水溶性有机酸的测定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采用毛细管电泳的方法对北京大气PM2.5中低分子量二元羧酸、醛酸、酮酸和甲磺酸等10种水溶性有机酸进行了测定.方法的定量检测限为110~280 μg/L(提取液),峰面积的相对标准偏差为1.7%~6.0%,标准工作曲线的线性相关系数为0.995~0.999.北京夏、秋、冬3季10种有机酸的总量平均分别为721ng/m3、362ng/m3、325 ng/m3,浓度水平总体上与国外大城市相当.其中乙二酸的含量最为丰富.通过各种有机酸浓度的季节变化规律,简要地探讨了它们的来源特征.  相似文献   

2.
北京市大气PM2.5中矿物成分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为了解北京市大气细粒子中矿物成分的浓度水平和污染特征,在清华园和车公庄进行了连续1a的PM2.5累积周采样和全样品分析.Al、Si、Ca、Mg和Fe等地壳元素的周变化相似,最大周均浓度均出现在春季有强沙尘天气的一周;其季节变化显著,显示季节性的源排放以及气象条件对矿物成分的含量影响显著.土壤尘的季节平均浓度从夏季逐步上升,至次年春季达到最高(21.1 μg·m-3),表明春季频繁发生的沙尘天气对土壤尘细粒子有重要贡献.大量的建筑活动可能大大增加了北京细粒子中Ca的负荷,应加强其排放控制.  相似文献   

3.
北京大气PM2.5中微量元素的浓度变化特征与来源   总被引:24,自引:7,他引:17  
为了解北京大气细粒子中微量元素的污染水平和来源,在车公庄和清华园进行了连续1年、每周1次的PM2.5采样和全样品分析.微量元素浓度的周变化大,尤以冬季为甚,相邻2周最大相差达1.6倍;但除冬季的平均浓度较高之外,其季节变化并不显著.微量元素的富集因子在春季最低,反映了频繁发生的沙尘天气的影响.Se、Br和Pb的浓度比来自于北京A层土壤中的含量要高出约1000~8000倍,表明它们主要来自于人为污染.其中Se的富集度最高,反映了北京细粒子来自于燃煤污染的特征.Pb的年均浓度(0.31μg·m-3)虽然未超过WHO的年均标准,但与洛杉矶和布里斯班相比处于较高的水平;与Br、Se的比较分析表明,燃煤可能是Pb除机动车排放之外的另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4.
2007年春节期间北京大气细粒子中正构烷烃的污染特征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利用大流量颗粒物采样器分昼夜采集了2007年春节前后大气气溶胶中PM2.5样品,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对PM2.5样品中的正构烷烃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结果表明,春节期间大气细粒子平均浓度全部超过WHO阈值,且夜间平均浓度要高于白天.细粒子中检测出C10~C33的正构烷烃,总浓度为201.7~2 715.6 ng·m-3,夜间正构烷烃的平均总浓度(943.5 ng·m-3)要高于白天(581.1 ng·m-3),除夕前的平均总浓度(1025.5 ng·m-3)要高于除夕后(536.6 ng·m-3).主峰碳为23、 24和25,CPI值为0.9~1.4,平均为1.15,表明春节期间北京大气细粒子中的正构烷烃主要由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产生,%WaxCn的结果表明生物源对气溶胶中正构烷烃的贡献率为8.5%~47%.  相似文献   

5.
为优化大气细粒子中阴离子表面有机活性物质的亚甲蓝分光光度法和乙基紫分光光度分析法,分别从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定两方面对分析方法进行优化,并采用2种优化方案对北京市大气细粒子样品进行分析测定. 结果表明:①2种优化方案的最佳超声提取频率、最佳初始水浴温度和最佳超声提取时间均分别为40 Hz、30 ℃和35 min;②亚甲蓝优化方案的最佳显色剂使用量为0.70 mg,其中中性亚甲蓝和酸性亚甲蓝使用量均为0.35 mg,最佳静置时间为30~45 min;③乙基紫优化方案的最佳显色剂使用量为0.098 mg,最佳静置时间为30 min,最佳辅助性试剂使用量分别为pH=5的醋酸盐缓冲液0.4 mL,乙二胺四乙酸二钠10 μmol,硫酸钠0.25 mmol. 采用2个优化方案测得的北京市大气细粒子样品中ρ(MBAS)(MBAS为亚甲蓝活性物质)和ρ(EVAS)(EVAS为乙基紫活性物质)分别为0.14~0.39和0.14~0.47 μg/m3. 与亚甲蓝优化方案相比,乙基紫优化方案的试验操作更简便、标准曲线线性关系更好,更适合大气细粒子中阴离子表面有机活性物质的测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于2008年7月至2009年8月在西安站点开展了大气细粒子(PM2.5, 空气动力学粒径小于等于2.5 μm的大气颗粒物)中含氮组分的观测,通过元素分析仪、TOC分析仪,离子色谱分析获得PM2.5中的总氮(TN)、水溶性总氮(WSN)、水溶性无机氮(WSIN),水溶性有机氮(WSON)的年平均浓度分别为9.35 μg·m-3、 8.93 μg·m-3、5.31 μg·m-3、3.62 μg·m-3,其中WSN占同期大气PM2.5质量浓度的7.04%,WSON对总氮的贡献达43%,说明水溶性有机氮是西安大气细粒子中氮的主要组分。氮组分浓度水平明显分为秋、冬季高值和春、夏季低值的模式;WSON在各个季节、月份的百分比变化以及与部分离子相关性分析,揭示了西安有机氮和无机氮组分受不同的来源影响,其中生物质燃烧、腐殖质、农业活动等对水溶性有机氮贡献显著。  相似文献   

7.
分别从样品前处理和分析测定两方面对大气细粒子中阳离子表面有机活性物质的二硫蓝分光光度分析法进行优化,并采用优化方案对北京市大气细粒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 优化的最佳样品前处理条件中超声提取频率为40 Hz、初始水浴温度为30℃、超声提取时间为30 min;② 优化的最佳分析测定条件中二硫蓝使用量为1.29 mg(0.5 mL的2.58 g/L二硫蓝溶液)、最佳静置时间为30 min、醋酸盐缓冲液(pH为5)最佳使用量为3 mL.二硫蓝分光光度法优化方案标准曲线的R2为0.9986,线性较好.采用该优化方案测得的北京市大气细粒子中阳离子表面有机活性物质浓度的平均值为12.87 pmol/m3,其浓度水平数量级是阴离子表面有机活性物质的1/10,其浓度水平高于英国诺威奇与爱丁堡,但低于马来西亚吉隆坡.   相似文献   

8.
刘子锐  孙扬  李亮  王跃思 《环境科学》2011,32(4):913-923
为探索奥运和后奥运时段北京地区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变化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于2008-08-08~2008-10-07期间,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325 m气象观测塔附近的办公楼楼顶使用微量振荡天平(TEOM)和空气动力学粒谱仪(APS)在线实时测量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同时结合地面气象资料和HYSPLIT轨迹模式对颗粒物的来源和传输过程进行了探讨. 结果表明,奥运期间北京大气颗粒物粗细粒子质量浓度(PM2.5~10和PM2.5)平均值分别为(23.1±1.6) μg·m-3和(55.5±7.3)μg·m-3,比非奥运时期分别降低18.2%和16.0%,比非源控制时期分别降低22.3%和18.0%;而奥运期间粗细粒子数浓度(PN2.5~10和PN0.5~2.5)平均值分别为(15±1)个·cm-3和(3138±567)个·cm-3,比非奥运时期分别降低23.4%和27.5%,比非源控制时期分别降低29.5%和34.3%. 观测期间风速、相对湿度和前1 d的降水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存在显著线性关系,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风速和相对湿度可以解释细粒子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变化的42%和53%,而风速和前1 d的降雨则可以解释粗粒子质量浓度和数浓度变化的21%和39%;观测期间北京大气颗粒物主要受保定、石家庄等偏南地区输送的影响,偏南弱气流使北京大气细粒子质量浓度和数浓度迅速增加,而偏北强气流使区域大气粗细粒子得到彻底清除,体现了北京地区大气粗粒子受局地排放控制而细粒子受区域污染输送的特征. 对比观测期间颗粒物累积清除的2次典型过程发现,气象因素影响颗粒物浓度值波动,而局地源排放减少和区域输送减弱则使颗粒物粗细粒子浓度显著降低,北京及周边省(市、区)协同减排是保障奥运期间优质空气质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利用大流量主动采样技术在苏州市工业园区工厂车间、办公室、住宅区和风景区,采集PM10样品,GC-MS测定PM10中8种PBDEs的含量.室内PM10中PBDEs总浓度范围为9.22~64.15 pg·m-3(均值为20.93 pg·m-3),室外样品中PBDEs总浓度范围为1.06~8.44 pg·m-3(均值为5.11 pg·m-3),室内含量显著高于室外含量.PM10中∑8PBDEs平均浓度从高到低顺序依次为工业车间、办公室、住宅区和室外大气,与其他地区室内外颗粒物含量相比,苏州室内外大气颗粒物中PBDEs都处于较低水平.室内外大气中BDE-209是最主要化合物(平均占总PBDEs的63%),其次为BDE-99和BDE-47.车间员工、办公室员工和儿童的PBDEs日呼吸摄入剂量分别为3.75、2.78和2.60 pg·(kg·d)-1,这表明苏州居民呼吸暴露PBDEs的潜在健康危害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冬、春季东海气溶胶和雨水中尿素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有机氮是海洋大气气溶胶和雨水中的重要氮组分,其中的尿素氮由于具有生物可利用性以及广泛的自然源和人为源,故其沉降入海后可能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重要影响.利用2006年11~12月和2007年2~3月在东海航次中采集的23个总悬浮颗粒物样品、 4套安德森分级样品以及10个雨水样品,分析了其中尿素氮、氨氮和硝氮的浓度.在冬、春季节,气溶胶中尿素氮的浓度分别为0.2~17.7 nmol·m-3和6.5~14.6 nmol·m-3,雨水中的浓度分别为7.8~18.1 μmol·L-1和12.1~35.3 μmol·L-1.在气溶胶和雨水中,尿素氮的浓度均表现为春季高于冬季.相对于氨氮和硝氮,尿素氮在气溶胶中对氮组分的贡献约为5%,在雨水中的贡献接近20%.与氨氮、硝氮的粒径谱分布不同,尿素氮在各粒径段所占的比例相差不大.春季,尿素氮在0.43~0.65 μm细粒子上的贡献稍高,为19.8%,冬季,在3.3~4.7 μm粗粒子上的贡献稍高,为20.0%.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气溶胶中尿素的浓度在冬季主要来自土壤尘的贡献,春季则主要与土壤中尿素的升华有关.  相似文献   

11.
维生素C工业废水处理系统VOCs污染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斌  律国黎  任爱玲  杜昭  邢志贤  韩鹏  高博  刘淑娅 《环境科学》2013,34(12):4654-4660
采用便携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测试了维生素C工业废水处理系统各单元环境空气中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现状,分析和总结了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种类特征.结果表明,废水处理系统中共检测出32种物质,逸散的总挥发性有机物(TVOCs)浓度范围为0.962 9~32.097 0 mg·m-3.其中,位于废水处理系统最前端半密闭状态的沉砂池是逸散VOCs种类最多、强度最大的单元,为25种,其总浓度为32.097 0 mg·m-3,沉砂池中小分子硫化物所占比例较大,为30.02%;后续处理单元中芳香烃比例较高约占监测总量的21.06%~31.48%.监测出VOCs的主要种类为氯代烃类、酮类,分别占监测总量的6.39%~55.80%、10.40%~58.08%,废水处理系统各单元均监测到丙酮、2-丁酮、正己烷、氯仿、氯苯等14种VOCs,其中氯乙烯、苯乙烯、1,3-丁二烯3种属于高毒性物质,监测出的氯乙烯浓度超过《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标准,1,3-丁二烯等多种污染物尚无国家标准限值,本研究结果可为我国制药废水VOCs排放标准的修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月在5个区域大气本底站:临安、金沙、龙凤山、上甸子和瓦里关,同步采集了PM2.5样品,分析了其中的非极性有机物:多环芳烃、正构烷烃和藿烷类化合物。结果表明,上甸子和龙凤山的多环芳烃平均浓度显著高于其他站点,分别为35.2±25.6 ng/m3和27.5±16.8 ng/m3;藿烷类物质的浓度在上甸子和临安出现高值,分别为2.72±1.78 ng/m3和2.47±0.990 ng/m3;正构烷烃浓度以临安最高,为86.7±40.6 ng/m3。对各站点多环芳烃和藿烷类化合物采用比值法,正构烷烃采用主峰碳数(Cmax)、碳优势指数(carbon preference index,CPI)和植物蜡贡献率(% Wax Cn),结合主成分分析-多元线性回归模型(PCA/MLR)综合进行源解析。结果显示采样期间除瓦里关外,其余站点燃烧源均以化石燃料源为主,贡献率分别为临安(94.9%) > 金沙(75.3%) > 龙凤山(74.7%) > 上甸子(62.5%) > 瓦里关(35.6%)。后向轨迹聚类分析(HYSPLIT)和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法(PSCF)表明各站点主要受到外来传输气团的影响,并查明了各站点的潜在污染源区。对背景站点的研究表明,东北地区和京津冀地区PM2.5中非极性有机物来源相似,京津冀地区的生物质燃烧源贡献率高于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化石燃料贡献率显著高于生物质燃烧;华中地区燃煤和交通排放源排放贡献率均低于长江三角洲地区;青藏高原地区生物质燃烧贡献率远高于其他地区。  相似文献   

13.
A simple, sensitive and convenient ion chromatography(IC) method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welve water-soluble inorganic anions(F^-, Cl^-, NO2^-, NO3^-, SO3^2-, SO4^2-, PO4^3- ), and fifteen water-soluble organic ions(formate, acetate, MSA, oxalate, malonate, succinate, phthalates, etc. ) in atmospheric aerosols. The linear concentrations ranged from 0.005 μg/m^3 to 500 μg/m^3 (r = 0.999--0.9999). The 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RSD) were 0.43%--2.00% and the detection limits were from 2.7 ng/m^3 to 88 ng/m^3. The proposed method was successfully applied to the simultaneous determination of those inorganic ions and organic ions in PM2.5 of Beijing.  相似文献   

14.
徐楠  王甜甜  李晓  唐荣志  郭松  胡敏 《环境科学》2021,42(5):2101-2109
为探讨北京冬季大气细颗粒物(PM2.5)中有机气溶胶的浓度水平、分布特征和来源变化,对2016年11月10日~12月10日采集的北京大气PM2.5样品进行气相色谱-质谱测定,定量了129种颗粒有机物(POM),约占有机物总量的(9.3±1.2)%.其中含量最高的是糖类,仅左旋葡聚糖即可占到定量有机物的18%,其次是正构烷酸、正构烷烃、二元羧酸和多环芳烃.根据POM示踪物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供暖和生物质燃烧传输对北京冬季有机气溶胶的影响.相比于非供暖期间,供暖期间化石燃料示踪物藿烷的质量浓度及在有机物中的占比都明显升高,各组分间的分布也更加趋向于燃煤排放的特征.正构烷烃主峰碳数和奇偶分布的变化,反映了化石燃料贡献增强的影响.生物质燃烧示踪物左旋葡聚糖的浓度权重轨迹(CWT)模型结果表明,北京周围区域的秸秆燃烧污染会通过传输影响北京的有机气溶胶组成.利用分子示踪-化学质量平衡(MM-CMB)模型对2016年北京冬季有机碳(OC)进行了来源解析,并与2006年的结果进行比较,以定量10年间各污染来源贡献发生的变化.2016年与2006年相比,机动车对有机气溶胶贡献明显增加,燃煤和木材燃烧的贡献则大幅度降低,餐饮排放的贡献也不容忽视.因此,控制机动车和餐饮源的排放对改善北京冬季PM2.5污染问题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5.
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含氧有机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萃取、硅胶-氧化铝柱层析分离、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北京大气PM10颗粒物中含氧有机化合物进行了鉴定和分析。根据其质量色谱图和特征碎片离子、标准谱库和保留指数,鉴定出酞酸酯、正脂肪醇、正脂肪酸、甾醇、左旋葡聚糖等系列化合物。用内标法进行定量,酞酸酯、左旋葡聚糖、β-谷甾醇、胆甾醇等的浓度分别为545.96~772.46ng/m3、56.98~190.23ng/m3、5.95~16.74ng/m3、2.27~4.52ng/m3,说明北京市大气气溶胶中含氧有机化合物的污染比较严重。左旋葡聚糖、β-谷甾醇季节性变化规律表明,生物质燃烧源对北京的大气污染有一定的影响,且秋季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李丹  伦小秀  邸林栓  王璇 《环境科学研究》2021,34(11):2579-2587
大气细颗粒物中有机物含量占20%~80%,部分有机物除具有较强的毒性外,还具有较强吸湿性,影响大气环境质量.因此,为充分研究细颗粒物中一元羧酸的来源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于2020年在秦皇岛市区(海港区站点)和工业园区(昌黎站点)采集细颗粒物,经预处理的样品用三氟化硼-甲醇(BF3-CH3OH)衍生化试剂衍生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方法对PM2.5中的一元羧酸进行测定,一共检测到17种一元羧酸(碳数分布在10~24之间).结果表明:①PM2.5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呈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特征,且工业园区(昌黎站点)PM2.5浓度为21.40~112.41 μg/m3,高于市区(海港区站点为9.01~104.88 μg/m3).②两个采样点一元羧酸浓度的季节性变化特征并不明显,海港区站点、昌黎站点一元羧酸的年均浓度分别为873.91、895.22 ng/m3.③两个站点碳数小于22的一元羧酸浓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偶数碳优势,海港区站点、昌黎站点浓度最高的一元羧酸均为棕榈酸(C16),年均浓度分别为512.86、514.34 ng/m3;其次是硬脂酸(C18),年均浓度分别为270.06、268.17 ng/m3.两站点各季节C16和C18分别占一元羧酸总浓度的48.83%~66.40%和22.81%~36.96%.一元羧酸的碳优势指数(CPI)与植物贡献的一元羧酸(碳数≥ 22)总浓度呈负相关.④根据碳数分布规律、∑C ≥ 22/∑C < 22(碳数大于等于22的一元羧酸与碳数小于22的一元羧酸浓度的比值)、C18/C16(硬脂酸和棕榈酸浓度的比值)、CPI值以及C18:1/C18(油酸与硬脂酸浓度的比值)来初步判断一元羧酸的来源及其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发现秦皇岛市两个站点夏季大气氧化性最强(市区大气氧化性较工业园区强),春、秋两季大气氧化性较弱,尤其是工业园区春季大气氧化性最弱,其一元羧酸主要来自本地源;燃煤、机动车尾气排放、道路扬尘以及肉类烹饪是大气PM2.5中一元羧酸的主要来源;植物源对一元羧酸浓度的贡献较小.研究显示,秦皇岛市两个站点一元羧酸浓度的季节性变化并不显著,燃煤、机动车排放、道路扬尘及肉类烹饪对一元羧酸贡献较大.   相似文献   

17.
城市大气颗粒物中有机质浓度不断攀升,其中有机酸为重要成分之一.通过PUF膜收集大气颗粒物干沉降,采取溶剂提取、衍生化和GC-MS分析,对2007年12月~2008年11月间,北京及其周边城市天津、唐山、保定的大气颗粒物干沉降中一元脂肪酸含量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干沉降中可检出所有C10~C24的烷酸,以及油酸、亚油酸和桐油酸3种烯酸.干沉降量最大的是正十六烷酸,其次为正十八烷酸,油酸、亚油酸的含量也相对较高.年均干沉降量最大的城市为北京,其次是保定、唐山、天津,沉降量分别为0.32、0.25、0.16和0.12 kg.(hm2.a)-1.北京一元脂肪酸的平均日沉降量最大值出现在8~9月,达262.43μg.(m2.d)-1;4~5月次高,为130.98μg.(m2.d)-1;天津市最高值出现在4~5月,为66.04μg.(m2.d)-1;唐山出现在2~3月,为73.62μg.(m2.d)-1;保定出现在4~5月,为173.28μg.(m2.d)-1.源解析显示,京津冀四城市的一元脂肪酸的年度干沉降以机动车排放源最为重要,其次为微生物源和餐饮源,秋季北京大气餐饮源排放脂肪酸量很高.  相似文献   

18.
以某制药厂含有机酸凝结水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气质联用(GC-MS)测定有机酸的方法,研究了不同的进样方式及pH条件对离子交换萃取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GC-MS检测得到凝结水中含有甲酸、乙酸、丙酸、丁酸、戊酸、己酸、异丁酸和2-甲基丁酸8种有机酸,GC-MS能将这8种有机酸完全分开;GC-MS检测得到标准曲线线性为:0.999、0.999、0.999、0.999、0.999 8、0.999 8、0.999 7、0.999 2,标准偏差分别为0.05、0.09、0.05、0.02、0.02、0.05、0.06、0.06;调节水样pH值为7且进样0.2 mL时有机酸的回收率分别为92.55%、83.48%、92.38%、101.4%、93.82%、97.24%、92.87%、93.8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