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论述了工业企业全面落实排污许可制度在激励企业发挥污染防治主体责任、促进构建现代化环境管理体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方面的重要意义;讨论了排污许可制度对工业企业环境管理提出的新要求,如承担治污责任、规范环境行为、全面公开环境信息等;提出了工业企业在排污许可制度下开展环境管理的建议:提高对生态环境工作的认识、落实全员环保责任、实施全过程环境管理、实事求是自证守法、加大污染防治力度和加强与相关方互动沟通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建设项目全程环境管理制度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从制度上保证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开展,有利于项目全过程环境保护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有效化,在分析总结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制度现状及建设项目实施环境管理制度的状况的基础上,指出了随着建设项目全面快速的发展和环境问题日趋复杂化,只依靠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已不能满足建设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提出了在项目建设前期、建设期和运营期全过程中应建立的一些新的制度,构建了建设项目全程环境管理制度体系,促进建设项目全过程全面落实环境管理措施,实现建设项目全过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统一。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建设项目的数量明显上升,通过推行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环境影响评价,有利于实现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转变。通过环境监理的开展,环评及批复中的相关环保要求在实际建设中得到了落实,为建设项目的环保竣工验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及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我国环境保护中的两项重要制度,分别在建设项目事前、事中、事后环境监管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因制度设计的独立性,导致我国未通过两项制度实现对建设项目的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为优化对建设项目的管理,本文从制度设计、管理措施、技术方案提出了系统的解决建议,以期解决两项制度法律地位不对等、制度衔接不紧密、技术方法不统一、管理尺度不一致等问题,构建对建设项目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5.
贾少华  刘爽  刘大钧 《环境工程》2021,39(10):197-200,212
环评管理、排污许可、环境执法是构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体系的3项重要管理制度。对中国尾矿库目前存在的主要环境问题进行了梳理,并对尾矿库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排污许可、环保执法管理现状进行了分析。总体上尾矿库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做到了科学评级、科学监管,但大部分企业排污许可证中关于尾矿库的信息不全或缺失,部分尾矿库污染防治效果有待提升。针对尾矿库制度衔接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意见建议,指出打通尾矿库环境影响评价管理、排污许可、环保执法管理三大板块制度体系,推动环境影响评价、排污许可、执法有机衔接,是全面提升尾矿库环境管理水平的重要举措。该成果为推动尾矿库全过程环境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是防治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的源头,在环境保护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结合工作实践,从主观角度出发,分析了当前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完善工作机制,加强管理,对建设项目实行系统、全过程、全方位环境监察的政策建议与技术措施,呼吁重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和环境监察工作。  相似文献   

7.
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后,依据环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对建设项目从项目前期准备、施工建设到试生产、竣工环保验收的全过程实施监督管理和日常监督管理活动。本文就县级环境保护部门对建设项目的环境管理现状做了初步分析,并进一步提出县级环保部门加强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调整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审批权限、建立专家技术审查咨询机构、强化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执法检查力度、完善地方法规、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全过程管理等几个方面介绍沈阳市加强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几点做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沈阳市全面贯彻《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的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9.
周勤  黄译萱 《环境保护》2012,(17):40-42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以行政监管、市场机制、社会监督和企业自律四类为监管主体的企业环境监管机制,对企业环境进行了总体上有效的监管,但各种机制以及机制之间存在诸多问题,需加以改进,并进一步完善企业环境监管机制. 企业环境监管机制现状 行政监管 行政监管是企业环境监管的主要机制,主要通过环境法规的建立、实施、检查和各种行政措施相配合来实现对企业环境活动的控制.如项目行政审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环境信访与环境纠纷处理机制等.  相似文献   

10.
对我国危险废物相关有害物质环境风险全过程防控现状进行了梳理,并对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全过程防控体系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矛盾进行讨论。结果显示,当前我国危险废物相关有害物质环境风险防控体系各环节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工作基础差别很大。既存在明显的制度盲区,也存在矛盾压力的集聚区。建议持续推动危险废物环境风险全过程防控体系构筑,加快相关法律制度、标准规范建设,进一步落实企业主体责任制度,加大相关管理技术研究投入。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人们安居乐业的主要问题之一。环境风险增大、环境问题日见增多的时代背景下,需要采取新的环境管理模式来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本文从"全过程"理论背景的提出以及"全过程"视角下的环境管理体系内容的探讨为基点,以公路建设项目为例,详细阐述了"全过程"环境管理体系的内容和技术方法,以期丰富环境管理内容,为现实实际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正工业企业等固定污染源的污染排放是我国环境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对固定污染源的监管是我国环保工作的重中之重。但是,长期以来,企业主体责任未能充分发挥、各项环境管理制度之间衔接不畅等,导致管理效能不高。ENV全面实施排污许可制度,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局出发,全IRONM面深化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部署,是贯彻落实中共十九大"强化排污ENTA  相似文献   

13.
<正>"对产废企业,从固废产生到运输到处置,整个全过程的监管提出了具体措施。""对危险废物全过程的监控责任做了明确规定,危险废物的经营许可、申报登记、管理计划、档案转移、危险物废物转移以及它的收集、贮存、待处置、收费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管理要求。"新修订的《广东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今年3月1日正式实  相似文献   

14.
建立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是我国环境治理基础制度改革的重点,是提高环境管理效能、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制度保障。排污许可制度的核心是企业发挥环保主体责任:依法按证排污,推动企业主动承诺环保责任;建立自行监测和定期报告制度,促使企业自觉履行环保责任;加强依证执法,约束企业严格遵守环保法规;创新管理手段,激励企业努力提高环保治理水平;实施数据化信息平台,监督企业全面落实环保责任。  相似文献   

15.
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国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的信息化现状和形势进行了深入分析,阐述了建设目标和建设原则;提出了基于建设项目管理的资源目录体系、决策支持体系、全过程管理体系、服务体系的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信息化体系,并提出了组织实施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建立适应外向型经济特点的建设项目环境管理机制为切入点,着眼于建设项目的全过程环境管理,结合初步实践,提出了因地制宜,强化监督管理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17.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内涵及要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涛 《环境科学与管理》2012,37(5):62-65,77
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是建设项目环评和"三同时"验收监管的重要辅助手段,对强化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提升环评有效性和完善性具有积极作用,但环境监理工作总体尚处于试点阶段,对环境监理的定位、作用和范围不够明确。本文从建设项目环境监理相关术语、工作流程、工作制度及方法分析了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内涵,并分工业类和生态类项目介绍了环境监理要点,为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建设项目环境监理工作提供指导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完善的思考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我国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制度在适用范围、主体界定、信息公开等方面还存在立法缺陷。在今后的立法完善过程中,可以考虑将适用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的建设项目范围进行扩大,并辅之以分类管理;在公众参与主体的界定方面,明确有关机关、专家不作为公众之范畴,并且在利益二元结构中合理界定每一个建设项目参与公众的范围;在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过程中,要进一步落实环境信息公开的便利化与精细化,保持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审批以及事后监督的信息公开全过程的有效衔接。  相似文献   

19.
环境监理作为一种事中监管手段,能实现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由事后管理向全过程管理的转变.基于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工程环境监理的工作实践,分析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工程产污环节及其产生的主要污染物,介绍了高含硫天然气净化厂工程开展建设期环境监理的必要性和实践要点,主要包括设计环保符合性核查、环保设施“三同时”、环境风险防范措施、隐蔽工程等,并对该类建设项目建设期环境监理工作存在的问题给出了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20.
胡颖  邓义祥  郝晨林  赵健  乔飞 《环境科学研究》2020,33(11):2507-2514
我国排污许可管理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经历了从探索、停滞到不断发展的历程.为研究我国排污许可的未来发展方向,对我国排污许可发展的历程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进行了分析.从我国排污许可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第一阶段排污许可管理立法层次不高,反复试点、推进力度不够,且经济迅速发展导致污染物负荷量不断增长,客观上增加了排污许可实施的难度.“十三五”以来,我国已初步构建了以行业为基础的排污许可管理体系,但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是按行业发放排污许可难以与地表水水质直接挂钩、部分企业排污许可量过大难以约束企业排污、排污许可证核发任务重难以考虑水质达标要求、缺乏基于水质核发排污许可限值的管理实施细则等.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了以美国和欧盟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排污许可管理经验,表明基于水质达标是实施排污许可管理的基本法律内涵和发展方向.在国内外排污许可发展经验教训总结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目前排污许可的实施进展,建议我国逐步实施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管理,主要措施有完善基于水质的行政区、流域和控制单元排污许可总量审核系统,编制和修订排污许可证管理相关技术规范,以水质达标为目标完善流域排放标准,完善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监管和处罚机制,尽快开展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示范,扩大公众参与等.“十四五”时期,建议我国的排污许可制应从重视系统体系构建,逐步过渡到基于水质的排污许可管理,并制订有针对性的管理法规和政策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