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两型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快速发展及圈内的协调发展是促进武汉城市圈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中国中部区域板块新经济增长极的必然选择。采用统计数据、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武汉城市圈区域经济发展进行评价,利用数学模型对武汉城市圈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区域差异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地方特色经济,加强区域经济间的联系,实现产业一体化与经济一体化,建立统一的监督机构,实现武汉城市圈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
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严格控制碳排放是增强可持续性发展的根本途径.研究参考已有文献,将碳平衡引入土地适宜性评价研究,分别从经济、生态、社会角度建立了基于碳平衡的城市圈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包括碳源适宜性评价和碳汇适宜性评价.运用基于蚁群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得到两类适宜性综合评价值.碳平衡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各城市适宜性差异显著,存在较大的区域内协调潜力.运用多目标规划模型在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对城市圈的碳排放权进行优化配置.碳排放权配置研究可促进低碳经济发展,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之一,对城市圈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动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武汉市作为国家“两型社会”改革试点城市圈之一,又是武汉城市圈的龙头城市,在面临东部产业转移和国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的背景下,一方面必须积极承接东部转移产业,另一方面又必须调整产业结构,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基于前人的研究,对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三次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区位熵分析,并结合武汉城市圈整体产业结构的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分析得出武汉城市圈9个城市的产业结构现状,以及在各个产业上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相似性的情况,在武汉城市圈面临迎接产业转移和自身产业结构调整双重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可持续发展模式对武汉城市圈产业布局优化和产业结构调整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现代城市的发展要求跳出城市范围和经济因素的局限,从区域整体和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角度看待城市圈的发展.高效有序的城市圈运营管理源于各类社会主体的广泛参与,以及他们所采取的调和相互间利益的联合行动,这样可提高区域资源的配置效率和区域整体竞争力,因此高效的城市圈运营管理所带来的社会经济生态协调发展也会反映在经济因素上.采用一系列社会经济指标,运用AHP法分析了武汉城市圈运营管理绩效.  相似文献   

5.
市政污水处理行业在探索能源节约、产热制冷、光伏发电方面取得初步成效,低碳发展的综合潜力大。为了推进行业低碳转型,需摸清全国市政污水处理行业低碳发展的底数和潜力,制定转型目标、阶段任务和考核机制,建立健全低碳标准体系,基于碳减排贡献和能源转化效果建立污水处理价格调整和运营补贴机制,设立行业低碳发展国家科技专项。为利用污水能源,需从规划层面促进区域联动。为利用沼气和污泥热能,需重视厂网系统化治理,提高进水有机物浓度,支持污泥的跨区域及与其他有机质的协同处置,将污泥处置成本纳入污水处理价格。为促进运营节能,需制定低碳标准和达标促进措施,合理确定排水标准和污泥处置标准,防止难降解有机物进入市政污水。为发展光伏发电,需补足标准并制定绩效奖励政策。  相似文献   

6.
在实地调研湖北赤壁的基础上,探讨AHP-SWOT法在城市圈建设过程中的耕地保护策略分析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耕地异地占补平衡是主要优势,耕地数量持续减少是主要劣势,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主要机遇,城市圈建设占用耕地是主要威胁,建议赤壁市在城市圈建设过程中应发挥耕地异地占补平衡优势,回避城市圈建设占用耕地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结合人口普查数据和GIS手段,系统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武汉城市圈常住人口空间分布现状特征,揭示了基于圈层法和方向法的空间分布演变趋势,并从政策、经济、人口迁移、交通方面剖析了导致变化的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当前努力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经济方式的转变与节约利用土地资源的关系有待探讨。经济增长方式的本质内容是生产要素的组合和使用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即从依靠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而实现的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依靠生产要素的效率提高而实现的集约型经济增长[1]。土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要素之一,对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是实现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节约利用土地资源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起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9.
基于信息熵的武汉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动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借助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的信息熵和均衡度概念,揭示了武汉城市在20世纪90年代土地利用结构的空间变化规律,得出土地利用职能类型收缩、城市用地趋向不均衡发展态势的结论.利用主成分与灰色关联相结合的方法找出影响武汉城市土地利用空间结构变动的主要动力因子,它们分别是城市福利和城市社会结构变化推动因子、城市产业结构变化拉动因子和城市建设与改造压力因子,其中后两个因子是驱动城市土地利用空间发生变化的最显著性因子.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文献分析法,参考相关成果,建立包含投入和产出的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借助改进的DEA模型对武汉城市圈进行了实例研究。结果显示,武汉、黄石、咸宁、仙桃处于DEA无效状态。通过模型的进一步计算,对各指标进行了优化分析,指出造成无效的原因。各城市间应按需求和产出效益科学合理地配置资源,为提升城市圈整体经济实力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土地利用类型和评价尺度,应用文献资料法和综合分析法,梳理了国内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阐述了土地集约利用的内涵,着重探讨了各种评价方法针对不同用地类型和不同评价尺度的实践应用,归纳各种评价方法并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未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2.
以武汉城市圈典型地区农户为研究对象,从分布式认知视角寻找影响土地转出行为的因素,旨在为引导湖北省土地健康转出提供参考。基于287份农户调查数据,运用Logistic模型对农户土地转出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农户土地转出行为受到个人因素、地域因素和文化因素的综合影响。个人因素中受教育年限,文化因素中血缘情结、土地流转政策满意度、政策执行满意度、社会保障满意度和转出价格满意度对土地转出行为存在显著正向影响;地域因素中农业收入占总收入比重和家庭耕地总面积对土地转出行为存在显著负面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从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推进农村教育、增加非农就业、加大政策执行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市场、促进土地公平公正转出等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选择,成渝经济区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第四极,是拉动中国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地区经济社会差异的重要地区。从SD模型的原理与方法人手,基于成渝经济区低碳经济发展现状,利用SD模型对成渝经济区的能源总量与能源缺口、能源消耗量构成、工业增加值能耗、废气废水废物排放量等方面进行模拟预测,并提出区域发展低碳经济的对策:发展低碳产业,走低碳经济发展道路;积极合理开发新技术利用新能源;鼓励促进优势特色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基于武汉市土地利用碳排放测算和碳减排压力分析,采用情景分析法,从产业发展、能源利用和城市交通三方面入手,选取全国政治文化中心城市(北京市)、金融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市)、高端制造业中心城市(广州市)和绿色生态文明城市(杭州市)为参照城市,分析武汉市在城市土地利用过程中所具备的碳减排潜力,明确武汉市碳减排的可行方向,提出相关土地低碳优化策略。结果表明:武汉市实现碳减排目标,应在保有一定数量碳汇的基础上,优化各产业用地结构,鼓励发展技术资本密集型第三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并逐步降低各类用地上高碳排放能源消耗量和提高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同时优先发展公共交通、鼓励城市居民低碳出行。  相似文献   

15.
以低碳经济和低碳旅游为视角,全面总结上海世博会在低碳旅游规划、低碳场馆、低碳旅游交通、新能源利用、碳交易机制和平台的建立、城市最佳实践区的设置等方面的经验,以探索符合中国低碳经济特征的低碳旅游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衡阳市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土地问题已成为制约衡阳市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进行了研究,不断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有利于城市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在介绍衡阳市土地概况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从影响城市土地利用的因素出发,选择土地投入水平、土地利用程度、土地经济产出、社会生态效益四个准则层建立了适合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评价指标体系.对衡阳市2000-2006年的土地集约利用分值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衡阳市处于基本集约利用的状态,集约利用水平呈曲线上升趋势,并在分析评价结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衡阳市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定量分析碳排放驱动因素,对优化能源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发展低碳经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利用碳排放估算模型,测算了黑龙江省1995-2012年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基于扩展的STIRPAT模型,实证研究了各驱动因子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及其驱动程度.结果表明,能源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人口总量对碳排放量有正向驱动作用,而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对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具有抑制作用,提出有效促进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是实现黑龙江省低碳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空间分异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从土地使用强度、土地利用效益、土地利用程度和土地利用可持续性4个方面构建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模型,并对我国东北地区15个地级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及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东北地区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总体水平不高;省际间空间格局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征,东中西地区呈现由东向西依次递增的趋势;单个城市间集约利用水平差异显著;不同类型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具有石油城市>冶金城市>煤炭城市>森工城市的特征.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与城市规模、产业结构高级化程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等呈正相关,针对如何提高资源型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沿海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演变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涵义,综合考虑沿海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选取了大连市1997—2007年8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评价。在评价基础上结合大连城市发展特征,分析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演变趋势和阶段性。结果表明,大连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逐年提高,且具有缓慢的连续性和骤增的阶段性特征。连续性提高是由于城市人口、经济聚集、经济容量增大、人口密度增加、城市设施局部优化完善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阶段性提高是由于建成区土地面积扩张期伴随大幅度城市用地结构的优化调整和城市设施的整体完善过程,使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将层次分析法引入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以我国西北五省区为例,构建了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了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整体上还处于高碳发展阶段。2007—2011年,陕西低碳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年平均增长率为3.09%;宁夏速度最慢,年平均增长速度仅为0.64%。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发展难度较大,低碳经济发展潜力巨大,可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引进先进技术、调整产业结构、开发新能源及植树造林、加强绿化等措施,促进西北五省区低碳经济快速与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