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历程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是加强生态环境源头防控,推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重要制度。目前,全国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初步建立,全面进入落地实施应用阶段。本文在对“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的发展历程和建设现状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从管理体系、技术体系和应用体系方面厘清了“三线一单”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下一步“三线一单”体系建设提出针对性建议,以期推动“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2.
"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自然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简称"三线一单")是一项重大环境管理制度创新,目前国家已经发布相关编制技术指南(试行),并在长江经济带12省市全面启动编制工作,其中划定大气环境质量底线是"三线一单"的核心内容之一。本文结合生态环境部"三线一单"试点城市编制实践,从大气环境质量底线内涵与框架、技术方法、管控措施设计等方面,提出大气环境质量底线体系与划分技术方法,以期为进一步规范"三线一单"编制技术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谋划开展了一系列根本性、开创性、长远性工作,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中明确要求,省级党委和政府加快确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制定生态环境准入清单(以下简称“三线一单”)。2020年,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经济日报》上发表文章,明确指出“三线一单”是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其框定了生态环境管控格局,用“线”管住空间布局,可逐步解决产业结构、布局不合理问题,用“单”规范发展行为,为生态环境保护关口前移提供了政策工具。  相似文献   

4.
部委动态     
<正>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10月27日,环境保护部印发《关于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要求强化"三线一单"约束作用,建立"三挂钩"机制,"三管齐下"切实维护群众的环境权益,更好地发挥环评制度从源头防范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作用,加快推进改善环境质量。"三线一单",即落实"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负面清单"约束。"三挂钩"机制,即建立项目环评审批与规划环评、现有项目环境管理、区域环境质量联动机制。"三管齐下",即严格建设项目全过程管理、深化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相关科普宣传。根据通知,各省级环保部门要落实"三个一批"的要求,加大"未批先建"  相似文献   

5.
以成都市蒲江县为例,在初步识别环境功能生态、农村、城镇一级区的基础上,根据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和资源利用上线"三线"约束评估结果以及现场踏勘,将环境功能一级区划分为7个二级区和31个三级区,形成一套以改善环境质量为核心,将"三线"内容落实到不同的环境管控单元,并建立环境准入负面清单(一单)的环境功能分区管控体系。  相似文献   

6.
“三线一单”编制工作持续推进,长江经济带11省(市)和青海省等大部分省份“三线一单”编制成果已经发布,其余19省(区、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三线一单”工作也进入成果审核阶段,预期2020年底发布完成。本文在成果表达和地方实践的基础上梳理了“三线一单”的作用和功能定位,认为“三线一单”实现了生态环境空间管控落地,是适应“放管服”改革背景下发挥源头预防作用的重要举措。“三线一单”编制工作凝结了源头预防生态环境风险的空间管控思路,技术逻辑从问题和目标导向出发,形成区域开发的“框子”和“规矩”,确保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功能健康性和过程持续性。基于技术逻辑和已发布成果的案例分析可知,“三线一单”实施能够提升国土空间规划、区域国民经济发展规划和地方立法等领域的绿色化发展水平,支撑生态环境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结合国家新型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战略,从生态文明的视角探讨"多规合一"的空间优化布局体系。在分析生态文明与"多规合一"关系、姜堰区城乡空间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从发展与保护协调、布局与功能配套、集约与生态并重等方面指出生态文明对"多规"空间布局的要求,进而提出生态导向的"多规合一"空间布局的总体思路,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社会经济发展评价、发展趋势与区域协调等方面分析空间发展条件,进而确定空间管控分区和要素布局体系,以及其他规划与"多规合一"空间的衔接。以姜堰区为例,探索可持续的城乡空间格局构建、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生态底线控制等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8.
复杂艰险山区铁路选线的环境可行性、合理性,不仅直接决定线路方案的取舍,而且对区域生态安全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此,研究复杂艰险山区铁路环保选线原则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基于成兰铁路通过青藏高原东部边缘是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关键地区,生态环境敏感而脆弱,环境敏感区交错相连,提出了采用区域生态战略评价的创新理念,将线性环评扩展至区域环评,从生态战略角度出发进行区域环保选线。结合成兰铁路环保选线实践,总结提出提出复杂艰险山区,遵循"预防为主、保护优先、开发与保护并重""早期介入、大范围调研、生态空间管控、广泛参与"的环保选线原则。  相似文献   

9.
周利军  张淑花 《资源开发与市场》2007,23(7):581-582,589,F0004
黑龙江大庆市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是人地关系作用最强烈的区域之一,也是生态环境发生急剧变化且具有特色的区域。采用以栅格数据结构为主的多源空间信息,建立了评价生态环境质量的数字环境模型,生成了大庆市生态环境综合评价图。根据评价结果将生态环境质量分为4级,分级结果显示:大庆市生态环境质量以Ⅱ等和Ⅲ等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50.14%和42.65%,而Ⅰ等和Ⅳ等则分别占总面积的2.45%和4.76%。  相似文献   

10.
编制实施“三线一单”是国家生态环境管理制度的创新,是解决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开展“三线一单”编制成果智能化应用对生态环境日常监管、规划及环评审查等工作有着重要意义。重庆市在全国率先完成“三线一单”编制,并在此基础上搭建了“三线一单”智能研判平台。主要阐述了利用时空大数据空间分析、空间叠加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建成一套实现“三线一单”成果数据的集中管理、聚合展示、数据共享以及智能研判的“三线一单”智能研判平台。通过平台建设,推动“三线一单”管理体系的建立,为战略和规划环评、优化生态环境空间规划、重大项目落地等提供智能化支撑,助力营商环境优化,促进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1.
构建适应新国土空间规划的流域空间管控体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优化空间格局、强化空间管控是我国新时期生态环境保护及资源开发利用顶层设计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近年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传导、落实多规合一、突出用途管制等重大调整。流域水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亟须转型,适应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改革调整等带来的新形势、新要求。本文在详细梳理流域水生态环境空间管控体系演变历程的基础上,深入分析新时期形势和要求,进一步扩充完善了原有体系:创新水功能区、控制单元的功能定位,突出流域完整性与系统性,初步提出了包含全国—流域—水功能区—控制单元—行政区划的空间分区构想;细化设计了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的目标指标体系;明确了突出功能用途的生态环境管控措施和责任落实体系,为下一步流域水生态环境空间管理政策顶层设计提供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2.
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是“三线一单”的成果出口,是未来落实空间环境管控和准入的直接依据,也是提升“三线一单”有效落地实施的重要抓手,要达到适用、实用、管用的要求。通过总结梳理当前已发布和编制中的生态环境准入清单情况,本文发现各省(区、市)在构建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分层体系、制定“三线—单元—清单”逻辑链条和解决区域重点环境问题中形成了较好的经验,但同时生态环境准入清单在编制和应用中还存在各层次缺乏连通、管控单元和清单要求之间存在逻辑偏差、对主要环境问题研判不够和缺乏针对性整改措施等难点与问题。结合各省(区、市)编制组在清单编制中的有效做法和经验,本文建议在下一步清单细化和优化工作中,首先要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管理部门的对接;其次要坚持问题导向,结合区域实际情况,以精细化管理的目标制定针对性的清单措施与要求;最后开展成果的实践应用试点,总结经验,进一步提升清单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生态环境健康评价包括生态环境健康风险评估和环境治理有效性的评价,是监测生态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的潜在风险和指导决策的重要技术手段。我国至今尚未形成全面有效的生态环境健康评价体系,且在评价某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对公众健康的影响时,往往忽略了生态法治的作用。为此,本文基于驱动力—压力—环境条件—健康影响—行动(DPEHA)模型构建了一套具有生态法治特色的生态环境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深圳市2019年和2020年生态环境健康工作为例,对模型进行验证,以推进深圳生态环境健康保护法治化建设。未来研究要将评价体系应用至不同城市,以深入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相似文献   

14.
针对配合国家五部委开展油气勘探开发涉及环境敏感区联合调研中所发现的问题,如油气田企业涉及的环境敏感区及生态保护红线类型复杂、数量众多,其划定的科学性,涉及该类地区油气生产设施强制退出缺乏有力法律法规支持等,提出进一步评估、梳理现有环境敏感区和生态保护红线的范围和功能分区,区别对待、加强环境敏感区禁止情况的针对性,降低环境敏感区内油气设施退出的盲目性,加强油气资源探、采矿权批准的严肃性,分级管控、建立战略储备勘探及分级开发机制等对策建议;并对油气田企业提出加快摸清环境质量现状,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进一步加大对国家油气勘探开发战略评估提供技术支持的重视力度和参与力度,加快与地方政府就生态保护红线问题沟通对接,积极争取纳入地方政府正面清单管理,加快建立并完善油气生产及设施建设的基础数据库,建立生态保护红线管理信息系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韦伯-费希纳定律在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利用韦伯-费希纳定律建立区域生态环境评价的新模型,并通过实例研究了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即巢湖流域总体以及分区巢湖市、六安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Ⅵ级、分区合肥市为Ⅲ级。与未确知测度评价方法进行比较,取得了满意的结果,实例应用表明:该评价模型结构严谨,评价结果合理,为区域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提供了一种简单而适用的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16.
哈密地区在未来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过程中,将如何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日益突出的工业污染以及局部区域环境质量恶化的状况。文章对加快地区生态规划建设,寻求解决生态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完成"十二五"期间生态建设目标和任务的对策做了阐述。并就加强生态保护监督与管理、生态基础建设和加强农村生态建设与保护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7.
<正>7月18日,环境保护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召开了贯彻落实《关于划定并严守生态保护红线的若干意见》视频会议。生态保护红线是指依法在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敏感区和脆弱区等区域划定的严格管控边界,是国家和区域生态安全的底线。生态保护红线是我国继"18亿亩耕地红线"后,又一条被提到国家层面的"生命线"。鉴于生态保护红线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空间保护线,应实施最  相似文献   

18.
环境空间管控和环境空间规划是我国城市空间规划体系中的短板,我国亟需建立起一套城市环境空间管控体系,来参与城市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进而彻底扭转城市环境污染被动治理的尴尬局面。构建覆盖城市各领域的环境空间管控体系是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主要任务。本文梳理了我国环境空间管控发展现状和问题,从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的角度,在城市层面构建了由环境功能区划、以生态保护红线为核心的严格管控区以及环境承载调控等手段组成的环境空间管控体系,并以贵阳城市环境总体规划为案例,进行了环境空间管控体系的构建。最后提出了实施城市环境总体规划空间管控的政策建议,保障空间管控体系能够落地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强化空间管理是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优化空间开发、促进"多规合一"的新要求。同时,探索生态空间管控体系是国土空间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本文以长春新区发展规划为例,提出前端空间引导、后端影响调控的生态空间管理体系。前端通过生态系统评价和生态空间识别,提出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建议方案,确定开发"底线"。后端通过InVEST生境质量评价技术,对生境退化度及生境质量进行空间评价,识别生境威胁源影响区域,提出优化空间布局的规划调控建议。研究表明:耕地是新区发生变化幅度最为显著的用地类型,纳入生态空间管控的用地约占16.2%。其中,15.8%的用地建议纳入生态保护红线进行管理。未来城市开发对生境有一定影响,整体生境质量平均值由0.401下降至0.328。  相似文献   

20.
生态补偿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体现区域发展外部环境公平,调整生态保护和受益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生态补偿作为一项利用经济手段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机制和措施得到世界许多国家的关注,并逐渐发展成为环境保护领域的热点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