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韩少功 《绿叶》2010,(Z1):191-197
西文多单词单义,重形式逻辑,确保了精密,却忽略了活态实践中太多的半精密、准精密、非精密以及无法精密。中文少单词,多复词,少单义型单词,多兼义型复词,尽可能全面地、相对地、变化地描述事物,压缩了一元独断,缺点是含混、虚玄、圆滑、散乱。近代以来中国从西方引入了海量的思潮和学术,出现了车载斗量的外来词,极大扩展和丰富了视野。但中西因地理环境、历史文化不同,无法完全活得和想得一样。有些洋词是对西方事物的描述,拿来描述中国事物并不一定合适;有些洋词在描述西方事物时已有误差,搬到中国来更属以讹传讹。全球化时代,如何在深度吸纳世界各民族文明的前提下,循实求名,从洋八股中大胆解放出来,攸关中国文化复兴的前景。  相似文献   

2.
谢有顺 《绿叶》2008,(5):51-57
20世纪以来的中国人,精神一片茫然,西方文明没有学全,自家的老底子又几乎丢光。中国的文化出口在哪里?中国的作家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从一边倒地只写苦难、只写恶、只写绝望、只写物欲的闺房写作,转向更多地对人与事物心中有爱、对未知的世界抱着好奇、对生命的衰退怀有伤感、对灵魂的寂灭充满疼痛的旷野写作。  相似文献   

3.
周榕 《绿叶》2010,(1):166-172
中国本土城市文化的核心观念.是把城市视为管制单位和载道宣教的空间工具.而非享受社会化城市生活的场所。今天的中国城市仍然沿袭了这个文化传统,非但没有通过城市化进程有效地建立起积极的城市社会生活.反而通过掠夺式的开发.把社会矛盾以空间结构的固化方式变得更为尖锐与持存。未来中国城市要良性发展.政府必须进行大规模公共投入,改善公共服务.丰富公共产品.让城市社会充分自由地成长发育.变畸形的、被房地产裹胁的城市化.为自主性的、健康的城市化。  相似文献   

4.
在神州大地上,西方文化正以绵绵不绝的态势,浸染着中国人的心灵和意识,改变着中国人的社会习俗和文化结构。这种惟西方文化马首是瞻的现象,被人噱称为是中国人的“香蕉化”——除了皮肤是黄色的之外,内心和本质上都已经是“白色”的了。“香蕉人”开口就是H i、Ok、Bye,动辄就是肯德基、麦当劳、比萨饼,满眼都是美国大片。“西洋无限好,惟恨皮肤黄”。黄色的皮肤自然不好剥掉换成白色的,但染染头发,描描眉目,却是可以接近金发碧眼的。尤其是那些源于西方而在中国却大行其道的洋节日到来时,比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母…  相似文献   

5.
程恩富 《绿叶》2010,(1):143-148
经济全球化要求突破国家的界限,使生产要素在全球统一自觉配置,但是.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却要利用知识产权、金融、语言等霸权,来制造和扩大世界财富分配失衡和南北发展失衡。必须超越西方霸权,建立一种各国共同负责的全球经济政治文化新秩序.公正发展经济全球化、政治民主化、文化多样化、军事自卫化,最终用社会主义全球化取代资本主义全球化。为此.中国要认清自己的合作对象。  相似文献   

6.
“先控后减”的新人口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恩富 《绿叶》2010,(4):27-33
这30年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中国的总和生育率由5.8下降到1.8,少生了四亿人;近年.对于是继续严格实行一胎政策,还是逐步放开二胎政策.出现了大争鸣,渐成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环境)少的基本国情.决定了在人们尚未自觉改变传统生育观和人口收缩到适度规模(五亿人左右)以前.计划生育还应是中国的基本国策。与“(经济)资源节约增效型社会”、“(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型社会”相匹配,应尽快推行新人口政策,建设“人口控减提质型社会”。  相似文献   

7.
发展到今天的人类,不仅需要自然环保,更需要精神环保、文化环保。生命是灵和肉的结合,健康包括身体和精神两方面。所以,属于生态环保范畴的“绿色”一词,也应该涵盖精神文化生态方面的内容。解决当下所出现的精神文化生态问题,正确的信仰不失为一剂良药,但我们是否也还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求良方?重返那“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心境?希望大家来共同探讨。  相似文献   

8.
我看好中国     
王小东 《绿叶》2010,(1):17-26
左派右派都是意识形态先行.不看事实.夸大西方的力量.夸大中国的问题.根本无助于认清中国和世界的走势。中国经济发展得很好,这是中国的底气所在。中国外交在进步,这得益于漫长的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中国政治的改善.不大可能通过自下而上的革命、社会剧烈的变动来实现.自上而下的改良是惟一可行的道路。中国的文化建设,要反对逆向种族主义.回归先秦:质朴、尚武、追求效率、做工细致;同时也要学习西方的古典和近代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而不是颓废的缺乏创造力的现代派、后现代派。  相似文献   

9.
《绿叶》2017,(1)
正中国竹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深厚,曾被西方学者称为“竹子文明”~1。在长久历史进程中,中国民众对竹子投注了诸多情感,利用竹子的物质功能与文化象征衍生、创造出一系列人与竹子共荣的故事,塑造出中国文化中特定的竹子符号,充溢着赞美之词。从古至今,竹子的气质与内涵虽被广泛运用,但民众的精神世界与竹子气质之间的历史关联并没有被完全厘清。王利华教  相似文献   

10.
杜钢建 《绿叶》2010,(1):205-211
国家行为的变化是从国家哲学的变化开始的。今天的中国.旧的国家意识形态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新的国家哲学正在逐步形成。接受国际人权准则便是新国家哲学基础的奠基仪式。无论从理论转向实际的道路还有多远.新国家哲学的基础一旦奠定.政治体制的改革和法治国家、法治政府的变革就会加速到来。展望21世纪.国际人权理念的普及将同儒家仁爱精神的光复同时并进.从而重构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潘维 《绿叶》2008,(1):23-28
中国的传统一直在那里,道德诉求很容易,但无法自动地变成现实。对中国来说,关键在于找到落实价值目标的制度化机制。现在中国最大的问题,不在于通常所说的传统文化的沦丧上,因此,复兴儒家文化只是隔靴搔痒。古今中西文明的核心是政治文明、政治价值观,西方是法制加民主,中国是远古的民本主义、今天的"为人民服务"。中国需要重建政治价值观,回归民本主义。  相似文献   

12.
会讯     
《绿叶》2013,(4):117-117
2013年4月6日,由郇庆治教授主持的“国内外生态文化重大理论及学术流派研究”课题组,在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了为期一天的研讨会。此次会议上,课题组成员分别就“红绿”、“深绿”和“浅绿”三种西方生态文化理论进行了主题发言,其他参会的专家分别进行了点评。最后.由郇庆治教授做会议总结,他指出,我们需要对国内外的生态文化重大理论有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张虎彪 《绿叶》2014,(12):49-53
共生论视角强调共生与博弈的辩证统一。共生论思想首先出现在生物学领域,后被广泛应用于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本文从共生论的视角对现代西方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解决的方式以及深层次的主客二分的文化传统进行梳理,认为西方环境保护思想和实践遵从从博弈到共生的演变路径。而中国应该在继承东方的天人合一文化传统和吸收西方的教训或经验的基础上,用共生与博弈的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来指导中国的环境保护实践,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环保道路。  相似文献   

14.
本文描述了温瑞塘河的文化和目前的面源污染情况,试图剖析唐宋时期的环境结构,并描述这些文化因子在温瑞塘河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如何嵌入当地的生态系统,推进整个系统的发展和自身的积累,以及温瑞塘河的污染现状。通过分析,提出了几点从生态学的角度,结合文化、经济来管理和治理温瑞塘河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彭小瑜 《绿叶》2008,(6):114-121
我们对中国文化的开放性过于乐观,忽视了中国社会对外来思想、文化接受中封闭、隔膜的一面。胡适对杜威反天主教思想无批判的认同,及其对宗教的玩世不恭,导致了他缺乏理想与激情的社会见解,典型地反映出国人在接受西方文明过程中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如果胡适能够对杜威的思想不是一边倒地崇拜,而是置放于当时美国和整个西方文明的语境中给予更加深入的考察,他对"主义"以及宗教信仰的力量会有更加实事求是的认识,或许他对中国社会和政治问题的见解会更深刻,也会更好地完成他传播西学到中国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陈阿江 《绿叶》2012,(8):22-26
水污染问题可以从技术、人的行动、体制和深层结构等不同角度去理解。比较中国传统社会及西方社会的特点,"次生焦虑"可以成为理解当代环境问题的一个工具概念。重溯历史,审视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可以看到中国传统的断后焦虑和怕落后、赶英超美的次生焦虑正复杂交错地影响着中国的环境极其解决。  相似文献   

17.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是古代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态度与理性思考,是传统文化丰富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1.自然本体意识。中国传统文化在审视思考人与自然关系时,给予自然以十分重要的地位。以至将其作为人与自然关系的本体。因而,自然界存在及其规律的客观性相对于人类的能动性要重要得多。2.生态伦理意识。从自然生态的本体意识出发,很容易萌生出对自然界及其存在的爱惜观念。儒道两家都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自然界及其存在的价值意义,对人类活动做出了道德限定。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生态伦理意识可称得上最早的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18.
中国虎文化     
虎一直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元素。从皇家贵族的服装、用具、饰品,到寻常百姓家的吉祥物、人名都涉及到虎,这都反映了虎文化在我国有着悠久历史。为让更多人知虎、熟虎、爱虎,本栏目选登赵大年先生的《中国虎文化》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9.
影响阅读的变量主要有作者变量、语篇变量和读者变量。其中,作者变量是我们无法改变的,文化知识是读者变量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异国文化和本国文化的异同的敏感度和自觉性,即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可以通过分析有文化内涵的词语、跨越阅读中的文化障碍、接受文学作品的熏陶等途径来实现。  相似文献   

20.
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传播环境伦理建设环境文化。刚才潘局长谈到,我们建设环境文化,需要相应的法律体系和道德体系,也就是环境法律体系和环境道德体系。今天,我就环境伦理,也是环境道德的一些问题谈点看法。环境伦理是二十世纪中叶,由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兴起的,中国从八十年代起介绍西方这个领域的文献,并开始环境伦理研究。1994年,成立中国环境伦理学研究会。这些年来,在这个领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绩,出版了十多种专著和许多论文。这是我们环境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成果。我想谈谈下面几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