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1 毫秒
1.
排污许可证制度是我国现行的环境管理制度之一,全面实施排污必须许可、无证排污违法的的排污许可证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环保行政许可新机制,是不断提高环境保护执法部门依法行政水平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排污许可证管理是国际通行的一项基本环境管理制度。文章阐述了美国大气排污许可证和水排污许可证的管理模式,包括排污许可证管理类型、法律依据、技术要求、许可内容、监管方式、实施情况等。总结出美国排污许可证管理在管理对象、管理时段、管理内容方面的特点;从法律依据、技术标准、分类管理、制度完善、注重地区性、严惩措施、公众参与监督等方面总结出美国排污许可证实施的特点。为我国排污许可证实现"一证式"排污许可管理提供了借鉴。  相似文献   

3.
<正>第十届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在京召开第十届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9月6日在京召开,环境保护部副部长赵英民出席会议并致辞。赵英民指出,未来将通过改革完善排污许可制度,全面推进和完善环境保护各项制度。一是建立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二是制订管理名录,实现排污许可全覆盖,三是出台系列技术文件,提高许可证管理  相似文献   

4.
在前期阐述、分析和总结美国排污许可证管理特点的基础上,分别对德国、瑞典、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排污许可证管理的管理类型、法律依据、技术要求、许可内容、监管方式、实施情况等进行总结分析。进一步从管理时段、管理对象、管理内容、排污许可证制度实施等方面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管理特点及经验,并结合我国排污许可证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完善法律支撑体系和管理体系、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完善信息公开和社会参与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排污许可证制度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排污许可证作为我国环境管理制度之一,在全国尚未大范围推开就遇上了当今国际国内环保发展的形势,怎样深化这一制度,使之与其它环境管理制度更加协调,以适应实行清洁生产、推行全过程控制的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问也一、现行水污染物排污许可证制度分析我国水污染物排行许可证制度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排污申报登记。通过排污单位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污染物排放源、排放设施、处理设施以及正常作业条件下污染物的排放种类、数量和浓度等基本情况,为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提供最基本的资料。二是污染物…  相似文献   

6.
新《环保法》"持证排污"的要求实施后,基层环保部门普遍开始了核发排污许可证工作,排污许可证制度长期作为一项附属制度的局面有一定程度的改变,但是依然存在发证率低、后监管不到位、缺乏公众参与等主要问题,这些问题限制和削弱了该制度的发展。通过分析基层排污许可证制度实际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加强环保宣传,提高企业环保与守法意识,加强环保机构自身建设,提高公众知情权和参与权等措施。  相似文献   

7.
正排污许可是国际通行的一项环境管理的基本制度。美国是最早建立排污许可制度的国家之一,政策实施效果比较好。相关经验值得借鉴。以美国污水排污许可证为例。美国排污许可证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依据为《清洁水法》。《清洁水法》规定任何从点源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不论是否会对受纳水体产生污染,都必须获得排污许可证,并遵守许可证规定的排放限制  相似文献   

8.
正大气污染具有跨行政区域的特点,单纯的属地管理并不能够满足控制大气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要求。排污许可证的属地化发放面临如何防止出现跨行政区域的大气污染问题。美国《清洁空气法》主要从技术(空气质量评估模型)和程序(公开和复议)两个方面来应对以上问题。美国的《清洁空气法》规定两类许可证:建设前许可证和运营许可证。建设前许可证从技术(即空气质量评估模型)和  相似文献   

9.
《环境教育》2011,(12):6-6
环保部拟推行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 记者在第七届中美区域空气质量管理国际研讨会上了解到,环保部将在重点区域全面推行大气排污许可证制度,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的重点企业应日前发布的《重点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要求,  相似文献   

10.
石化行业排污许可证制度是企业环境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文章梳理了石化行业排污许可证技术体系和排污许可证管理的进展,分析了目前在排污许可证管理执行过程中存在的技术规范体系不完善、企业管理思路滞后、缺乏充足的技术人员等问题,提出优化排污许可证技术支持体系、强化石化企业的主体责任、提高从业人员的环境管理水平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首先从现代环境保护的内在逻辑入手,指出我国环境法治正处于从外生型向内生型转变,并认同以排污许可为核心的环境许可制度应成为我国环境治理的核心制度。接着对环境许可制度进行基本的理论分析和简单框架梳理,认为环境许可制度是以法治完善和科技发展为支撑的,在此基础上需要进一步的内容细化和体系构建,并强调在风险预防原则下,环境许可不应局限于排污许可制度。然后分析了欧盟与德国在环境许可一体化上的趋势与不同,进而提出我国环境许可制度的趋势。探讨了与环境许可制度紧密相关的环境技术标准制度,认为基于技术的环境标准面临内生性、系统化和动态完善的要求,环境许可制度需要面向环境质量达标体系转型。本文还分析了德国环境治理理念的转型变革与许可制度衔接的经验。最后,小结对我国环境许可制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排污许可制度是发达国家普遍实行并证明行之有效的点源管理制度。"十三五"以来,我国以排污许可制度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管理体系进入快速高效构建期。2020年后,我国将进入"后小康社会"时期,排污许可制度改革与实施也将进入一个新时期。本文在充分研究目前排污许可制度改革面临问题的基础上,参考国际经验,提出"后小康"时期排污许可制改革的路线图。围绕环境质量改善,通过"后小康"时期排污许可制度的进一步改革与创新,使得中国排污许可制度更加完善、内容规范细致,让排污许可制真正成为固定污染源环境管理的核心制度,为确保"十九大"提出的"环境质量根本好转"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13.
Collentine, Dennis and Holger Johnsson, 2011. Crop Discharge Permits for Reduction of Nitrogen Loads to the Baltic Sea.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 (JAWRA) 48(1): 24‐31. DOI: 10.1111/j.1752‐1688.2011.00596.x Abstract: Current international agreements call for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nutrient loads to the Baltic Sea. In one of the signatory countries, Sweden, regulatory authorities have concluded that new measures will be needed to meet national reduction targets. This article evaluates the effect of one possible new measure for reducing nitrogen loads, introducing mandatory discharge permits for crop cultivation as one component of a proposed discharge permit system. Using the framework of the proposed system, expected net load reductions and permit prices are calculated for three crop permit scenarios in a catchment in Southern Sweden. In addition, gross leaching is calculated for a larger region to study the potential for reducing net loads. The article concludes that while permitting reduces loading, achieving reduction targets will require additional measures beyond the scenarios studied.  相似文献   

14.
提高我国环境行政效率的关键是强化合作协调的环境治理理念,其核心载体是科技数据为核心的信息管理体系.科技进步与信息管理系统化决定着现代环境治理超越传统的危险防范而进入风险预防领域,也就决定了现代环境保护中合作与协调的核心理念.与环境保护的预防原则和环境许可制相适应,环境技术标准体系是现代环境科技信息体系的集中体现.同时环境法律监管体系也需要以信息系统和数据库为重点向综合环境治理发展,其中环境质量达标制(结果导向型监管)和环境治理中的规划都以环境信息综合集成管理为基础的.对于信息社会和互联网时代下、民主法治建设中、全球化进程里的中国环境治理,既有机遇又面临挑战.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益引人注目,大气污染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空气质量预测技术方法能够提前预测区域空间内的大气污染物浓度,其发展十分迅速。本文介绍了一些国内外常用的空气质量预测技术方法的原理及案例,对其结果与局限性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未来发展提出展望。空气质量预测技术方法分为两类:数值模拟和统计学习,数值模拟通常可以分为第一代、第二代和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型,统计学习可以分为简单经验统计和机器学习。两类方法的目的都是尽可能真实、准确地实现特定时间、特定区域范围内大气污染物浓度的预测,但两类方法的原理算法差异较大。该研究系统梳理了空气质量预测技术方法演变的历程和发展的现状,展望了其发展趋势,分析了建立、健全空气质量预测技术标准规范体系的重要性,提出了相关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16.
环境质量管理新模式:启程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污染物总量控制是我国近10年环境保护中一个重要的治理模式。但在环境容量"硬约束"、公众对良好环境质量"硬需求"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环境管理应逐步从总量控制转向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改善环境质量已经成为环保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15年,随着新《环境保护法》的实施和"三大战役"的先后打响,法律保障、行动计划、政府问责、质量监测等逐步就绪,环境质量管理的基础手段不断夯实。2016年,环境质量管理新模式将全面启动,建议从强化公众环境健康、实行区域流域总量控制、改革生态环保管理体制、强化市场机制、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等方面着手,全面推进环境质量管理转型与创新。  相似文献   

17.
排污许可制度是固定点源环境管理的基础核心制度,政府以排污许可证为载体,对固定污染源的污染物排放限值、排污行为等进行许可,以排放标准的要求作为基本依据,并以环境质量标准为依据,对非达标区实施更为严格的排污许可限制。然而,现有的部分行业排放标准由于制定时间较早、科学技术支撑方法不足、与环境质量改善难以挂钩等问题,难以满足新排污许可证制度改革要求。本文在研究现行环境标准体系对排污许可制度的支撑作用与相互关系的基础上,研究了基于排污许可制的排放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健全排污许可制度的环境标准支撑为目的,提出了现行环境标准体系的完善和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8.
陆楠  魏斌  朱琦  刘定  杨毅 《中国环境管理》2015,7(6):66-70,83
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系统是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工程(《"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中规划的国家级信息系统之一)项目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管理系统的建设需求进行了分析,系统针对大尺度的区域性大气环境质量问题,紧密结合国务院"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目标任务要求,开展数据调度与综合分析等功能的建设,旨在通过数据分析提高重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状况与污染成因的评估能力,通过情景模拟与模型运算为区域大气污染治理措施的制定与动态调整提供定量化数据支持.系统的建设与实施将有望成为国家大气污染防治领域跨部门数据共享与交换的基础工程,为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提供有力的信息化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9.
"十四五"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改革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三五"时期我国基本建立了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需要通过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本文研究提出了"十四五"时期排污许可制度改革的思路和重点,认为要强化与现有固定源环境管理制度的统筹衔接,建立基于"改善环境质量"的许可限值响应机制,完善排污许可信息共享平台,严格排污许可证后监管,夯实法律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20.
The ability of Section 404 of the Clean Water Act to act as an effective, efficient, and equitable land-use planning tool was assessed through a survey of Section 404 permits in Wisconsin. In a six-month period of permitting, the 404 program reduced wetland losses in the state by 15%. Several factors were examined that may affect permit decisions; these factors are water dependency, alternatives, project type, wetland type, and public or agency comments. Only the water dependency of the project ha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effect on permit decisions, although development projects that were perceived to provide public good were more likely to be permitte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a proposed fill project were not adequately assessed in any of the permit decisions. Because of the way Section 404 is interpreted and administered by the US Army Corps of Engineers, increasing net benefits and achieving an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those benefits is difficult. The corps does not perform any functional evaluations of wetlands nor do they attempt to measure economic value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In addition, the 404 review process is, in effect, inaccessible to the public. The de facto interpretations of the Section 404 regulations and a lack of program funding and trained personnel all contribute to the program's ineffectiven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