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90年代以来,嘉兴洪涝灾害频发,造成土壤渍害,由此造成的粮食损失至少7.5万t/a,约占全市粮食总产的3%。低洼涝渍田和粘闭滞渍田是渍害土壤的主要类型,约占全市低产田总面积的80%。调查了渍害土壤的范围、分布,对其理化性质、土体发育特征以及渍害的发展趋势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2.
江汉平原不同类型的渍害低产田面积已达2.9×105 hm2;综合治理农田渍害、改良利用涝渍低产田,长期以来一直是该区农业发展中的首要任务。文章从区域水文地质、地貌条件、恳殖和耕作的影响等方面,分析了江汉平原农田渍害与土壤潜育化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了综合治理农田渍害和改良涝渍低产田的对策。根据对现有资料的分析,认为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条件下还难以从根本上阻止江汉平原农田渍害和土壤潜育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东莞市不同区域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对东莞市及其不同区域菜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参照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对上述土壤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全市和各区土壤受到了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具体表现为:全市土壤Cd、Cu、Ni和Pb的超标率分别为4.9%,6.6%,3.3%和95.1%,均处于轻污染状态,以Pb污染最严重;土壤Cr未有超标,仅西北区域达到了警戒级水平。全市土壤重金属含量各样点间变异较大(Zn、Cr、Pb、Cd、Cu、Ni和有效Cu、Zn的变异系数分别为51.5%,54.1%,37.5%,48.8%,60.2%,57.3%和85.3%,64.7%),但对各重金属元素而言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4.
温室气体排放与中国粮食生产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11  
中国用占世界8%的土地养活了世界上1/5的人口,粮食生产已经基本满足了现有人口的需求。但是,生产粮食会向大气释放大最的温室气体。面对全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在粮食生产中,增加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固定能力及减少N2O和CH4的排放,直接关系着中国粮食生产的未来发展。文章分析全球和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清单中粮食生产的作用和意义;利用生物地球化学模型DNDC和中国农业生产数据库,估算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碳动态和N2O排放;通过情景分析(Scenario),预测在不同方案下,中国农田生态系统碳动态和N2O的排放量;提出了我国未来粮食生产应该采取的对策和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5.
暗管排渍改良低产稻田的试验结果表明,暗管排水显著降低地下水埋探,提高了土壤通透性,减少了土壤中的有毒物质,改善了水稻生长的土壤环境。在宾阳试区和环江试区采用不同水稻品种试验结果表明。与改良前的1989年相比,分别增产53.8%和36.5和36.5%;比同年农艺措施相同的明沟排水田分别增产11.15%和19.93%。  相似文献   

6.
人为诱导下中国的土壤退化问题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张学雷  龚子同 《生态环境》2003,12(3):317-321
根据ASSOD人为诱导下土壤退化的概念,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分析了中国土壤侵蚀、荒漠化、盐碱化、贫瘠化、潜育化、土壤污染和土壤生产力丧失等主要土壤退化类型的动态变化,概括了中国人为诱导下土壤退化的特点及研究前景。到目前为止,中国土壤侵蚀的总面积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南方红色土壤丘陵地区和东北地区;土壤荒漠化主要分布在北部和西北部,特别是农牧交错地带,其原因主要包括不当的土地利用方式和沙丘移动占据农地或牧场而使之丧失生产功能;土壤盐碱化主要分布在黄淮海平原、东北平原西部、黄河河套地区、西北内陆地区,其原因主要是由于人为灌溉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所致;由于过度垦殖,土壤因有机质匮乏而导致养分失衡;土壤养分长期的低投入、高支出造成全国范围土壤肥力的下降;土壤潜育化主要分布在东北和四川阿坝地区,冻融造成土壤表层滞水是其主要成因;随着化学农业和城市化对农田的影响,土壤中的有毒物质不断积累,土壤大量被用于非农业,土壤性状、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也对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相似文献   

7.
本文概述土地退化的原因和状况。通过对广东山区土壤和东江流域低产耕地的大批土壤剖面分析数据的统计和推算,结果表明,广东的林地退化面积约占全省陆地面积的35%;旱地土地退化面积占全省旱地总面积的95%;水田土地退化面积约占全省水田总面积的25%。根据广东的省情,提出土地退化治理的对策:提高认识,增加投入,组织力量,开展调查摸底;制订整体治理规划,分步实施;明确治理的中心任务,推进面上治理利用,加强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8.
博罗县下村农场地处花岗岩类型的缓坡台地,分布的土壤为赤红壤,其表土层多属中壤土,总孔隙度因利用方式不同而略有差异,待垦荒坡一般为50%-55%,全垦后辟为梯地的果园则<50%,但由于下层的较表层的低,致使剖面的土壤透水性较低,影响降水的入渗。土壤的持水能力较强,但土壤有效水量偏低,在熟化度略高的果园土壤中可占总库容量的55%,未开垦的则仅占30%-35%。在有效水量范围内,当土壤吸力为800kPa时,可释放出总有效水量的70%-80%。在土壤吸力分别为50kPa、800kPa时,土壤水容量分别降到10-2、10-3数量级,所以,如果连续7—8天未下雨,则土壤容易出现干旱。  相似文献   

9.
毛发、粮食、土壤中微量硒的荧光分光光度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采取2,3-二氨基萘试剂,用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毛发、粮食、土壤中微量硒的分析方法。对分析试验条件作了探讨,此法不受一般的干扰,灵敏度高,每毫升环己烷中硒的最低测出量为0.001ug;精密度和准确度:毛发、粮食、土壤中硒的测出值的变异系数及样品中加入标准硒的回收率分别为1.30%、1.10%、1.05%及98.5—102.9%、95.9—101.5%、96.8—102.5%。  相似文献   

10.
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研究与评价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广东省耕地地力等级研究与评价工作根据《全国耕地类型区、耕地地力等级划分》标准为依据,以土种为评价单元,采用的方法有归纳法、限制因素法、专家经验法,建立了省级土种数据库、耕地地力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各等级耕地进行面积统计、科学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水稻田地力等级分为八个等级,以一至四等为主,占水稻田总面积的87.1%;一、二等的水稻田占水稻田总面积的32.3%,是高产稳产农田;三至八等水稻田占水稻田总面积的67.7%,是粮食生产的主要基地,也是主要的中低产水稻田。必须针对后者的障碍因素,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改良措施,加强改造,提高地力。旱地地力分为九个等级,全省高产旱地比例较低,一至四等旱地只占旱地总面积的7.9%,五至八等旱地占旱地总面积的73.79%,是经济作物和水果的主要生产基地。低产的旱地在田间管理上必须重视施用有机肥,增加土壤粘粒,培肥地力,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铜陵矿区土壤中镉存在形态及生物有效性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采取Tessier连续提取法,研究铜陵矿区不同功能区表层土壤中镉的化学形态分布和生物有效性。结果表明,各种土壤中的镉含量全部高于地区背景值,主要来源与矿业活动有关,部分样品还有矿体的风化富集叠加,土壤镉污染指数PCd为1.15~79。镉含量依次为矿体风化土壤→废矿堆下垫土→市郊菜地土→矿区铜草土、路边土和稻田土→其它土壤。其形态分布,酸性土壤中以Fe-Mn氧化态和可交换态为主,其余三态相对较低;碱性土壤中有机态和残渣态比例较高,碳酸盐态和可交换态所占的比例低。土壤中生物可利用态镉的含量较高,占土壤总镉的60.20%-98.3%,生物不可利用态仅占1.7%-39.2%。  相似文献   

12.
上海化学工业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形态分析   总被引:73,自引:3,他引:73  
选取上海化学工业区土壤背景值样品,采用Tessier A连续提取法研究土壤中6种重金属元素的形态分布。研究结果表明,在该化工区土壤中,Cd主要以可交换态和铁锰氧化物结合态为主,分别占总量的41.5%和36.7%,说明元素Cd较活泼,具有潜在的环境影响能力,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Cr、Cu、Ni和Zn等4种元素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和残余态为主,两者分别占总量的41.4%、58.9%、31.4、32.5%和45.9%、31.5%、57.4%、52.3%;而Pb则主要以有机结合态形式存在,其占总量的87.8%;元素形态分析表明Cr、Cu、Ni、Zn和Pb这5种元素相对比较稳定。  相似文献   

13.
洞庭湖区湿地综合资源管理与复合生态系统建设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衰退原因与特征的分析,提出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必须强化湿地整体管理,控制湿地开发规模,适度退火还湖还蓄(洪区),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走集约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复合高效湿地生态系统;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型生态设计,建立适应浅水水体、湖洲和低湖渍害田的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洞庭湖区湿地衰退原因与特征的分析,提出合理开发湿地资源必须强化湿地整体管理,控制湿地开发规模,适度退田还湖还蓄(洪区),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走集约持续发展之路,建设复合高效湿地生态系统;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型生态设计,建立适应浅水水体、湖洲和低湖渍害田的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  相似文献   

15.
酸性硫酸盐土是指滨海盐渍沼泽土上生长红树林植物群落后,红树林植物在生长过程中的残落物以及红树林死亡后埋藏在底上而形成的土壤[1].在广东的面积为103766hm2,占全省土壤面积的8.07%,其中湛江市面积最大,占52.67%;其次为江门市,占28.9%;再次为深圳市,占9.22  相似文献   

16.
桂林市菜地土壤-蔬菜汞污染研究和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侯明  钱建平  张力  胡存杰 《生态环境》2004,13(4):575-577,584
对桂林市近郊8个不同片区蔬菜产地的118个土壤样品和71个蔬菜样品中汞的含量水平进行了调查和分析。运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评价了菜地土壤一蔬菜中汞的污染现状。研究表明,桂林市及近郊菜地土壤和蔬菜已受到不同程度的汞污染,全市各片区菜地土壤汞含量平均值为0.098-0.523mg/kg,以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二级标准评价,土壤平均污染指数在0.33-1.74范围内,属非污染或轻污染状态,除穿山南片和纸马铺外,其余采样点均有样本超过国家二级标准,其中七星公园东北片的土壤汞超标率较高,达71.4%,污染情况比较均一;虞山桥东南岸土壤汞超标率较低,为33.3%,但土壤汞含量变异较大,说明污染情况变化大。全市各片区老菜的汞含量平均值为0.0625-0.128mg/kg,为国家标准GB2762—1994规定蔬菜汞含量(0.01mg/kg)的6.25—12.8倍,超标率已达100%。实验还发现,蔬菜中的汞含量与土壤中的汞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且蔬菜汞的大部分分布于地上部可食部分。分析了菜地土壤汞污染的主要原因,可能与使用含汞农药和生活垃圾肥有关。  相似文献   

17.
保护地番茄养分利用及土壤氮素淋失   总被引:45,自引:0,他引:45  
在施用不同复合肥料的条件下,对保护地蔬菜蕃茄对N、P、K养分的吸收利用及保护地条件下土壤的硝酸盐淋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复合肥的品种及施肥水平对番茄的产量影响不大,与CK相比番茄果实增产12..7%-18.4%;复合肥N、P养分的当季利用率不足10%,而K素的当季利用率也不超出25%,传统的大水漫灌条件,蔬菜保护地土壤硝酸盐的淋洗状态相当严重,并有可能造成地下水的硝酸盐污染,长期过量施肥及大小漫灌等措施是造成土壤养分累积、硝酸盐淋洗严重、肥料利用率低的根本原因,图2表3参11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不同母质来源的红壤剖面层中稀土元素结合形态的变化以及可溶态稀土元素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红壤中稀土元素的有效性较其他类型土壤为高,可溶态稀土元素在土壤稀土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可达6%~7%左右,稀土的有效性主要与土壤中粘土矿物及有机质等组分对稀土的吸附有关。  相似文献   

19.
绿磺隆在土壤中的残留与危害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苏省苏南地区,冬季麦田每公顷施用15g绿磺隆(以有效成份计,下同),翌年水稻栽秧时土壤中绿磺隆的残留量为0.22μg/kg,种麦期间绿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量约占施用量的96.8%,绿磺隆在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平均为38.6d。水稻对绿磺隆也有高度的敏感性,由于绿磺隆在渍水土壤中容易降解,所以它在稻麦轮作地区对后茬水稻的实际危害较轻。改善土壤肥力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可减缓绿磺隆对作物的危害。  相似文献   

20.
贺振  贺俊平 《生态环境》2012,(10):1655-1659
植被是土地覆盖中的最主要部分,是连接土壤、大气和生物等要素的自然“纽带”。植被覆盖动态变化对全球能量循环和物质循环具有重要影响,是全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黄河流域作为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其环境变化直接影响到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快速准确地提取地表植被状况,了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利用1998—2011年的SPOT-VGT遥感数据,结合地理信息技术,采用均值法和趋势分析法对黄河流域植被NDVI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动态监测。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14年NDVI均值的空间分布整体特征是东南部平原、盆地和西部山地植被状况要好于北部地区。其次,黄河流域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植被发育主要依赖于水文条件,所以沿黄河干流和支流区域也具有较高的植被NDVI值。(2)黄河流域植被NDVl年均值近14年间整体呈缓慢增长趋势,1998--2000年呈现急剧减少态势,2001--2003年出现了较为快速的增长,2004--2011年又出现了较长时间的连续增长过程。(3)黄河流域植被NDVI基本不变的区域约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1.13%;植被NDVI轻微改善的区域约占流域总面积的27.30%,且主要分布于流域东南部的盆地、平原和西部的山地、丘陵地区,植被NDVI退化的区域面积约占流域总面积的0.98%。黄河流域自1998年以来,植被NDVI整体在不断提高,生态环境在不断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