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文统计了武汉市臭氧污染超标日和清除日的环流类型,并对超标日环流型对应的气象要素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环流型对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①按照高空环流分类,武汉市臭氧超标环流型主要有:槽后西北气流型(占比最高,29%)、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型、脊型、平直西风气流型、大陆高压型;臭氧清除环流型主要有:槽前西南气流型(占比最高,44%)、平直西风气流型、登陆台风型.②超标环流型的相同天气特征为:基本无降水发生,白天晴到多云,地面风速小,日最高气温≥27 ℃,日最低湿度≤65%;清除环流型的天气特征为:云量多,有降水,地面平均风速2.0~3.5 m·s-1.③对5种超标环流型进行对比发现:大陆高压型高温(34 ℃)、低湿、少云,最有利于光化学反应,臭氧浓度最高;平直西风气流型低温、多云,地面西北风为主,最有利于污染输入,臭氧浓度次高;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型气温最高(35 ℃),但湿度最大、云量最多,槽后型和脊型低温、低湿、少云,这3种环流型臭氧浓度一般.  相似文献   

2.
杭州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研究杭州市夏季臭氧(O_3)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统计分析了2013—2016年杭州市O_3监测数据与杭州市气象数据,并结合AIRS卫星O_3数据探讨了台风天气系统对杭州市近地面O_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2016年,杭州市O_3污染逐年加重,O_3浓度高值持续时间延长.O_3浓度与太阳辐射、温度相关,每年5月和8月太阳辐射强、温度高,O_3污染最严重;全天O_3浓度呈单峰日变化,峰值出现在午后(~14:00)太阳辐射较强、温度最高时.杭州市在日降水为0且12:00—15:00太阳辐射通量均值高于200 W·m~(-2)天气条件下,风向为东、东北或东南风且风速低于3 m·s~(-1)时,O_3浓度相对较高,易出现超标情况.台风天气系统对杭州市近地面O_3浓度有明显影响,以2014年10号台风"麦德姆"为例,台风外围系统影响到杭州时,偏东气流可将杭州以东地区高浓度O_3输送到杭州,同时下沉气流导致污染物在近地层积聚不易扩散,造成近地层O_3浓度升高.  相似文献   

3.
华北地区典型重工业城市夏季近地面O3污染特征及敏感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基于邯郸市2018年5~8月近地面O_3及其前体物(NO_x和VOCs)小时浓度数据,结合温度、相对湿度和风向风速等气象资料,分析邯郸市夏季O_3污染水平以及气象因子、前体物对其的影响;采用VOCs/NO_x比值法和基于Model-3/CMAQ模式系统的强力关闭法探究O_3生成敏感性,并运用等效丙烯浓度法识别出VOCs关键活性组分.结果表明:①观测期间,邯郸市O_3日最大8 h平均浓度(MDA8 O_3)在38.0~238.0μg·m~(-3)之间,污染天(MDA8 O_3160μg·m~(-3))占比高达44.7%,说明邯郸市夏季O_3污染较严重;②O_3与温度呈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负相关,且在污染天相关性更显著;当温度高于28℃、相对湿度低于60%时,容易出现高浓度O_3现象,说明高温、低湿有利于O_3生成,也突出了本地光化学反应对O_3的重要贡献;污染天中,风向为西南、东南、东和东北风,且风速大于2.25m·s~(-1)时,邯郸市更容易出现高浓度O_3,在风速低于1.00m·s~(-1)时,也出现高浓度O_3现象,说明本地光化学生成和传输叠加是导致邯郸市高浓度O_3的重要原因;③O_3与NO_x、VOCs浓度在污染天反相关关系更显著,突出了本地光化学反应对O_3的重要贡献;基于Model-3/CMAQ的模式研究显示,邯郸市O_3生成受VOCs控制,削减VOCs对降低MDA8 O_3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存在单独减排NO_x的不利效应,因此控制VOCs,并重点控制烯烃(尤其异戊二烯和反式-2-丁烯)和芳香烃(尤其间/对-二甲苯和甲苯)是降低邯郸市MDA8 O_3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台风“妮妲”过程对广州臭氧浓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台风天气系统对广州地区臭氧浓度的影响,选取2016年7月27日—8月2日台风"妮妲"过程,结合气象要素资料和空气质量数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7月27日—8月2日台风过程期间,7月27—29日和8月1—2日空气质量未超标,7月30日和31日分别达到轻度污染和中度污染,首要污染物均为O_3,其中,31日O_3小时浓度峰值达293μg·m~(-3),O_3_8 h (8 h滑动平均)浓度达249μg·m~(-3),期间PM_(2.5)及前体物NO_2和CO浓度也略有升高,但总体升幅不大,都在良范围内.②台风过程期间,O_3浓度与温度、风速呈正相关(p0.01),与气压、相对湿度呈负相关(p0.01).高温低湿、风速1.0~2.0 m·s~(-1)、气压低有利于大气光化学反应,容易导致O_3浓度超标.③受台风外围下沉气流影响,大气存在垂直输送;同时混合层顶低,30日和31日混合层高度白天最高在1300 m以下,夜间在200 m左右,最低不足60 m;同时,2 km高度内均有持续逆温存在,逆温高度主要在700 m以下.地面处于均压场,同时存在逆温,大气层结稳定,使得污染物在近地层堆积不易扩散,导致O_3浓度超标.  相似文献   

5.
社论          下载免费PDF全文
<正>灰霾与近地表臭氧(O_3)是影响我国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已成为当前科学研究与污染控制的重点。2005年以来,我国"十一五","十二五"规划持续推进PM_(2.5)与灰霾污染治理,"十二五"期间,我国大气污染取得显著成效,PM_(2.5)、SO_2和NO_x浓度有所下降。当前,二次污染物对空气质量的影响越来越重要,大气污染呈现出复合型污染特征,二次有机气溶胶和近地表O_3的环境影响尤为显著。大气污染控制需从一次排放源控制向二次污染前体物削减转变,近地表O_3污染主要受控于VOCs与NO_x排放影  相似文献   

6.
利用抚顺市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2014年的监测数据,对抚顺市臭氧浓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臭氧污染的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抚顺市臭氧平均浓度呈现出夏季较高,春秋冬季较低的变化趋势;抚顺市地理条件、气象条件及污染物状况等有利于发生光化学反应和生成臭氧。  相似文献   

7.
利用2015年1月-2018年12月北京、广州、南京、武汉的O_3资料,分析对比了中国中东部城市O_3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各城市近地面O_3污染问题愈发严重,4年浓度均值南京(105.9μg/m~3)北京(100.7μg/m~3)武汉(92.7μg/m~3)广州(89.4μg/m~3);总超标率北京(19.5%)南京(15.8%)武汉(9.7%)广州(8.9%);O_3污染过程发生总次数北京(37)南京(29)广州(18)武汉(15),且北京、南京臭氧污染过程持续时间高于广州和武汉;北京O_3月均值变化呈单峰型,广州呈多峰型,南京、武汉呈双峰型。北京、南京、武汉春夏两季O_3浓度高于秋冬两季,广州为夏秋两季O_3浓度高于春冬两季;北京、广州、南京和武汉O_3日变化在4年内均呈单峰型,各城市O_3浓度在下午15-16时达到峰值,前体物浓度和光化学反应的差异是造成城市每年O_3浓度日变化不同的重要原因;随风速、相对湿度增加,4个城市O_3浓度均呈先增后降的特点,当风速4 m/s时,北京、南京O_3浓度仍处于较高水平;在低湿状态时,4个城市O_3浓度值偏高,当相对湿度70%时,O_3浓度均急剧下降;相比于广州,北京、南京和武汉O_3浓度对温度变化较敏感,其中以北京最为敏感。  相似文献   

8.
珠三角秋季典型气象条件对空气污染过程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空气质量指数(AQI)、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和气象要素、天气图等数据资料,结合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对2014年10月珠三角地区污染期间的天气形势及气象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WRF模式可以较好地反映珠三角地区主要城市地面和高空气象要素的时空变化,9个城市平均地表的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的模拟值与观测值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0、0.87和0.78.对2014年10月3次污染过程的分析表明,造成该时段珠三角地区空气污染的天气形势主要是高压底部型和均压场型.静风或小风(2 m·s~(-1))及稳定的大气层结均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同时由于偏北气流输送周边污染物到珠三角地区,导致污染物浓度不断增加.相对湿度低于65%时,珠三角地区首要污染物以O_3为主;相对湿度高于70%时,PM_(2.5)浓度逐渐增加,成为主要污染物.高温等气象条件会影响光化学反应,加重珠江三角洲的空气污染,表现了该地区大气复合污染的特性.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了解葫芦岛地区臭氧污染,以该市2014年-2016年臭氧(O_3)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了O_3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葫芦岛市O_3污染有明显的加重趋势;O_3污染天气集中出现在4~10月;O_3浓度的日变化特征呈现单峰分布,峰值出现在15:00,谷值出现在06:00; O_3前体物(NO、NO_2、CO)浓度休息日低于工作日,O_3浓度休息日高于工作日。日间为环境监测和预报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0.
兰州市近地面臭氧污染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兰州市近地面臭氧(O_3)浓度的分布特征,对2013~2016年兰州市5个国家空气质量监测点逐时的O_3浓度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结合同期的NO_2和颗粒物(PM_(10)、PM_(2.5))浓度资料得到兰州市的O_3污染变化趋势及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兰州市区O_3与NO_2浓度的日变化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45;兰州市区颗粒物与O_3之间相互影响,颗粒物浓度春、冬季较高,而O_3夏季较高,O_3与PM_(2.5)浓度月变化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8,O_3逐渐成为继颗粒物之后首要污染物天数最多的污染物;兰州市区和榆中县O_3浓度均呈现明显的日变化、月际变化、季节变化;不同站点分布特征显示,兰州市区4个监测站点中兰炼宾馆O_3浓度最高,职工医院与生物制品厂相差不大,铁路设计院最低,表明西固区O_3污染形势最为严峻,七里河区次之,城关区O_3污染较轻,而且榆中县O_3浓度除夏季外其它时段均比市区高。  相似文献   

11.
利用2017~2019年晋城市和长治市冬季PM2.5逐时浓度资料、地面风场数据等,结合HYSPLIT轨迹模型和中尺度数值模式WRFV4.2分析了晋东南地区冬季PM2.5污染的特征和传输特点.结果表明,晋城市冬季PM2.5污染程度高于长治市.受地形影响,晋城市地面盛行偏南风、偏北风和西北风,污染方向主要为偏南风和偏北风;长治市近地面盛行偏南风,该风向污染频率最高.影响晋城市和长治市污染的潜在源区主要分布在偏西、东北和东南方向,偏西气流来自陕西省中部,东北气流来自河北省西南部,东南气流来自河南省中东部.污染经过晋东南地区主要影响山西省中南部和北京南部.通过数值模拟流场,结合潜在源区和影响区域的分析结果,在均压场或高压后部的天气形势下,晋东南地区污染输送路径包括来自东北方向(河北省西南部一带)的气流,沿长治市东北部的滏口陉向晋东南地区输送污染物及沿太行山东麓向南在晋豫交界处的太行陉发生转折向晋东南地区输送污染物;来自东南方向(河南北部及东部)的气流输送和来自偏西方向(陕西中南部)的气流输送.污染物经过晋东南地区向北输送至山西省中南部,部分经过山西省中东部的井陉输送至北京南部.  相似文献   

12.
广西环江铅锌矿尾砂坝坍塌对农田土壤的污染及其特征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广西环江县因铅锌金属矿区尾砂坝坍塌导致大面积农田污染甚至绝收.为此,对矿区下游污染区和非污染区的农田土壤、尾砂和河流沉积物进行了系统调查和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农田遭受As、Pb、Zn和cd污染,土壤酸化严重,pH值最低至2.5,全硫含量高达2.29%.X-衍射鉴定结果表明,受污染土壤中存在大量硫铁矿,这是导致土壤酸化的主要物质.由于强酸性淋溶作用的影响,污染农田中La、Ce和Nd等稀土元素发生明显的向下淋溶现象,导致表层土壤La、Ce和Nd元素含量明显低于未污染农田.从土壤剖面分布来看,污染点的土壤中As、Pb和Zn仍主要集中分布在表层0~30 cm范围,发生土壤酸化现象的土层深度仍局限于0~70 cm范围.  相似文献   

13.
2018年12月15~18日使用激光雷达在河北望都观测气溶胶与O3,利用气溶胶消光系数廓线判断边界层的变化,进而研究大气边界层对于近地表层(300m)O3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边界层主要影响O3的干沉降以及高空O3的垂直输送,在受本地污染控制时,近地表O3浓度受干沉降控制明显,随着边界层高度的下降而减少;西北地区气团占主导时,O3浓度主要受水平传输以及高空垂直输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利用2008年7月-2009年6月烟台市11个子站的大气臭氧自动连续监测数据,时臭氧浓度的区域分布、季节变化、日变化、与二氧化氮浓度相关性等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郊区臭氧浓度高于市中心区;②臭氧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其大小依次排排列为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③臭氧浓度具有明显的日变化,一般在午后浓度较高。夜晚较低,早晨...  相似文献   

15.
石油类污染物在陇东黄土塬区土壤中迁移的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采用一种新的土柱淋滤方法,在不同淋滤量、污染强度和柱长条件下模拟了陇东黄土塬区自然降水对石油污染物在土壤中纵向迁移的影响.结果表明,石油类污染物迁移的深度受污染强度、淋滤量、土层深度等因素的限制.污染物在土柱中峰值出现的深度均随污染强度、淋滤量和土层深度的增加呈增加的趋势,在0~10 cm的范围内,污染物均大量存在,且石油类污染物在土壤中的纵向迁移规律与污染强度、淋滤量、柱长等众多因素有关,即淋滤量越大污染物越容易发生迁移,污染强度越高迁移深度越大,土层越深迁移越容易实现.  相似文献   

16.
安徽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论文对安徽淮北地区69个地下水位站的1980-2006年平均地下水埋深资料进行分析,得出淮北地区多年平均地下水埋深2.33m,1980-1990年各地下水年均埋深较浅、变幅较小,1990年以后地下水埋深变幅加大,且埋深有明显的加深趋势。研究认为淮北平原地下水动态虽然受降水量、蒸发量和人类活动等多种因素影响,但近些年来地下水的动态变化主要是人类活动影响的结果。这些人类活动包括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土地利用、水利工程、农业节水灌溉措施等。其中过度开发利用地下水是导致安徽淮北平原地下水埋深下降,地下水资源减少的主要原因。适度开发利用地下水有利于淮北地区地下水的循环更新,但过度的开发利用,已造成平原北部开始出现严重的环境地质问题,应限制开采。  相似文献   

17.
当前臭氧模式预报和统计预报的技术难以满足不同地域精细化环境管理需求,亟需构建稳定性高、实用性强的本地化臭氧预报方法. 本研究通过构建臭氧预报工作流程并明确臭氧预报流程中相关技术参数和要求,以陕西省及其省会城市—西安市为例分析历史气象和环境空气质量数据,获取陕西省臭氧污染规律以及西安市不同气象条件下臭氧等级分布规律和典型案例预报要点,确立人工订正经验技术集的方法,明确案例库构建、会商和预报回顾机制的相关要求,旨为臭氧预报模式的本地化提供科学的技术路线. 结果表明:通过臭氧预报效果评估与结果择优、人工订正、预报会商及预报结果回顾所组成的臭氧业务化预报工作流程具备切实可行性;此外,陕西省臭氧浓度与相对湿度、气压和风速均呈显著负相关,与温度呈显著正相关,臭氧预报时应重点关注日均温度大于28 ℃、日最大温度大于34 ℃、相对湿度小于57%、气压低于959 hPa、风速小于2.3 m/s的气象条件下的臭氧等级.   相似文献   

18.
利用2010年完成的山东省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双层网格化大密度、高精度土壤碳数据,估算了全省土壤表层(0~20 cm)、中上层(0~100 cm)和全层(0~160 cm)的土壤有机碳(SOC)密度及其储量,并分析不同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有机碳密度及其储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 结果表明:①山东省不同深度土壤碳库组成存在一定差异,其中表层土壤碳库以有机碳为主,而全层土壤碳库则以无机碳为主. ②全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为350.65×106 t,平均土壤有机碳密度为2.22 kg/m2,但在不同土壤类型、地貌类型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差异显著. ③土壤中较高的w(黏粒)、w(Se)、w(TN)和稳定的C/N等土壤条件均可促使w(SOC)增加,而土壤盐渍化、高硅、富盐基离子的沙性土壤环境则不利于有机碳的积累;此外,人类活动对林地、草地的破坏,以及灌溉水田、园地、林地等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土壤有机碳流失;土壤有机碳积累受降水量影响明显,随多年平均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大,但受气温影响不明显. 在各因素综合影响下,山东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分布呈沿海低、鲁西北平原和胶莱盆地中等、鲁中南山地丘陵和中低山区偏高的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土壤水分观测,结合降水记录及地表沉积物粒度分析,对青海湖湖东克土沙区 固定沙丘不同地貌部位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0~100 cm 深度内, 丘间地的土壤含水量最高,丘顶与背风坡次之,迎风坡最低。迎风坡丘间地与迎风坡脚受地下水 的影响,分别以40 cm 和100 cm 为界,土壤含水量在界限以上变化不大,界限以下随着深度增 加而迅速增大。其它地貌部位土壤水分来源主要是大气降水,0~20 cm 土壤含水量都随土壤深度 增加而增加,20 cm 以下则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20.
滇黔桂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与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土壤有机碳(SOC)库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作用.由于土壤剖面数量和采用的土壤图比例尺等的限制,目前土壤有机碳库估箅尚存在很大不确定性.为了提高SOC库估算的精确性,利用798个土壤剖面及1:50万土壤图估算了滇黔桂地区(云南省、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的SOC储量,并采用逐步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影响SOC密度的主要因子.结果表明,滇黔桂地区表土层(0-20 cm)和土壤剖面(0-100 cm)的SOC储量分别为4.39 Pg和10.91 Pg;SOC密度分别为56.2Mg·hm-2和139.8 Mg·hm-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因子(海拔、经度、纬度、气温和降雨)、成土母质和土地利用方式对表土层和土壤剖面SOC密度变异性的解释度分别为37.9%和30.7%;环境因子为影响SOC密度的主要因子.环境因子中.气温对SOC密度的影响大干降雨,其中气温和降雨的变化分别主要由海拔和纬度的变化引起的.除气温和降雨外,还有其它随海拔或经纬度而变化的因子也对SOC密度产生显著影响,这种影响要大于降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